第三节 其他畲族服饰配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48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其他畲族服饰配件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4
页码: 66-69
摘要: 畲族服饰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本文详细介绍了畲族服饰的特点、制作工艺、文化内涵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畲族服饰以其独特的形制、精美的工艺和富有民族特色的装饰品而著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凤冠头饰。此外,畲族服饰中的帽、鞋、肚兜和儿童用品等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在现代社会中,畲族服饰的传承和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关键词: 畲族服饰 制作工艺 畲族

内容

上衣下装加上拦腰构成了畲族服装最为主体的部分,各具特色的凤冠头饰则使各地不同式样的畲族服饰形象完整化、特色化。除了衣装和头饰,畲族服饰中还有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品,它们不是构成畲族服饰形象的主体,但是从不同方面丰富了服饰的细节和整体感,是服饰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畲族服饰中的帽
  畲族传统服饰搭配中不习惯戴帽子,帽子在畲族服饰中出现的品种较少,除了新郎的婚礼帽和童帽外,最普及的当属生活实用品斗笠。不论男女,斗笠是畲族人劳动生活中最常用的帽子。畲族人所处山区遍布竹林,为各式竹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畲族人就地取材,编制斗笠供劳作时使用,并经过选料、破竹、拉丝、编织等工艺,在斗笠上编出精致的花纹,如四路、云头、狗牙等,这些精致的花纹相间分布,再配以精湛的工艺和各式的饰品,使得整个斗笠更加精巧美丽。于是,其成为畲族女性出席各种场合的常用配饰,也是畲族人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一个小小的竹笠需要用二百多条竹篾,然后需要以精湛的竹编工艺编织而成。除斗笠外,传统的凤冠因其穿戴烦琐,也慢慢简化成帽子形状以便人穿戴。
  二、畲族服饰中的鞋
  畲族男女在历史上都是“跣足而行”的,20世纪20年代,浙江丽水、温州地区的畲族女子“大足,穿青鞋鞋端绣以红花,工作则穿草履,居家则穿木屐”“素无缠足之习,家居悉穿草履或木屐(与日本同式),必往其戚属庆吊时始用布鞋,鞋端必绣红花并垂短穗”“富者着绣履,蓝布袜;贫者或草履,或竟跣足”。畲族妇女素不裹脚,后随着迁徙和发展,劳作时穿草鞋,在家里穿木屐,雨雪天外出则以毛棕裹脚,做客或节庆时则穿布鞋或花鞋。畲族花鞋是布鞋,旧时妇女结婚或做贵客时才穿,死后也要穿着花鞋入棺。花鞋一般为蓝布面白布里,或者青布面蓝布里,鞋面不高,平筒,上绣有红黄色为主的彩色花纹,现代花鞋上也有机绣龙凤图案的。景宁地区的花鞋前头扎红穗子,宁德地区的花鞋鞋尖处结一颗红色绒球。畲族人居家所穿木屐有点像日式木屐,以两块长方形木板为鞋底,底上两端钉上两块木头,前后不分,宛如桥形,畲族人每人都有一双,是晚上临睡前穿的鞋子。福建畲族传统鞋子,为圆口、黑布、千层底或木底、有外突红色中脊的“有鼻鞋”,女子专用中脊一道、方头“单鼻鞋”,鞋口边缘绣花或以色线镶边;男子专用中脊两道、圆头“双鼻鞋”。近现代后花鞋、木屐就少有人穿,20世纪50至60年代多穿胶鞋、解放鞋;70年代后多穿皮鞋。图4-19为罗源式绣花鞋。
  三、畲族服饰中的肚兜
  肚兜是旧时畲族女性贴身穿着的内衣,一般为红色或蓝色,俗称“肚仔”。肚兜的基本外形为菱形,上端开小领窝,下端修圆角,顶端领窝两端、左右两角钉红色带袢四个,用于系带以固定于颈部和后背。肚兜的形制基本相同,四周镶边,底端有绣花装饰,绣花有多寡之分,讲究的肚兜在顶端领窝的边缘也有绣花。畲族肚兜的基本款式中,四周边缘为镶拼部分,简单的亦可不做镶拼,以单色布完成。拼接线处为贴边的缝纫线迹,下端圆角处为绣花装饰区域,有平针绣、贴补绣等多种绣制手法,纹样以如意云头、花卉、凤鸟纹为主,有的还会绣上八卦形象以求福避灾。
  四、畲族服饰中的儿童用品
  1.畲族童帽 畲族童帽的形式多样,制式多来源于汉族成人帽或童帽。不论浙闽,畲族儿童的帽子样式繁多,制作精美,上面大多饰以彩绣,童帽主要的种类有虎头帽、兜帽、风帽、圈帽(无顶帽)等,材质多为棉布或细麻布,有单层的、夹层的和夹棉的。童帽佩戴场合不受限制,畲族人将孩子的美好期望、祈福甚至精神信仰都通过童帽表现出来,童帽上常有用布条镶拼的“福”字、“卍”字、银牌制成的“福、禄、祯、祥”“福如东海”等字样及刺绣中常见的莲藕、牡丹、蝶恋花、雉鸡等吉祥寓意的图案。畲族童帽受道教影响颇深,道教八仙、太极鱼、八卦形象经常作为题材出现在装饰上,尤其是八卦,有的通过布条镶拼出来饰于帽顶、有的直接通过刺绣表现。虎头形象历来是儿童服饰品中最受人们喜爱的元素之一,因虎谐音“福”,又是万兽之王,汉族民间儿童制品中老虎还寓意辟邪除恶。畲族童帽也喜用虎头,一方面可能是受汉族虎文化影响,另一方面畲族人因长期的山地耕猎生活,也可能产生对老虎这种威猛动物的崇敬和喜爱。畲族虎头帽多综合利用彩绣、补绣、镶拼等多种装饰手法。福安地区的精致虎头帽,黑色棉布为帽身,大红色里子,虎眼、虎鼻、虎口使用填棉贴补绣技法,两耳上彩绣花卉,下缀流苏,虎牙用白色棉布叠成整齐的方块嵌入红色虎口,中间用红色棉布叠成三角以示虎舌,两边嘴角还各饰有一撮白色皮毛,帽身后片中心缀了一个彩绣八卦荷包,下缀珠子和流苏,两边对称彩绣象征富贵的牡丹纹样,帽底后中心还缀挂了一个雕刻着貔貅头的银铃铛。整个帽子手工精制、虎头表现得栩栩如生,立体的虎牙和虎舌构思巧妙。除了虎头帽,畲族童帽中还有一些来源于舞台戏服中的冠帽和道士帽的样式,黑底,有帽梁,两端垂彩色(粉红、橘黄、水蓝色)穗子,帽型形似儒生方巾及道巾中庄子巾和纯阳巾的变体。帽身彩绣藕荷彩蝶图案,绣工精致,用色鲜明艳丽,与服装上的所绣图案奔放热情的大红色调不同,采用了粉红和水蓝色配色,显得更为秀美娇嫩。
  2.畲族围嘴 畲族围嘴也是儿童服饰用品中常见的一种,畲族儿童围嘴多以蓝黑色或月白色棉布为底,做成花瓣形,花瓣形式主要为左右两瓣式或一圈六瓣式,花瓣上绣有精致图案纹样,中心领圈为圆形,用以固定在脖颈处,后中心多有一粒至两粒扣袢用于固定,或用暗扣进行固定。由于虎能辟邪镇恶,故亦有以虎形做围嘴以求福佑的。
  五、畲族服饰配件中的传统饰品
  畲族妇女的传统饰品多为银制品,头饰随发型而不同,多用银笄,主要有头笄、头簪、头钗、头花、头夹等,其中头笄长约10厘米,形如二片垂叶连成的弯弓,上錾图腾花纹;头花上镂人物、动物图案,制作精细;此外还喜用耳环、耳坠、耳牌、戒指、手
  镯、脚镯、胸牌、项圈、肚兜链等。畲族妇女的银质耳环较有特色,是一个上小下大的S形。一般妇女常戴银手镯、银戒指,其上錾有梅花、八卦、福、禄、寿、喜等图案或字样,其中戒指较有特色,并未完全合围,两端带有铃铛。福安霞浦一带富裕人家的妇女胸前佩戴银牌、项链。妇女人人戴耳环,式样有大圆环、小圆环、珠坠环、璎珞环等。旧时畲族妇女喜欢戴银质饰品,订婚时男方要送银饰给女方,女子外出时要戴男方所赠饰品;随着时代发展,畲族人的生活模式逐渐现代化,流行的首饰式样和质地也逐渐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金饰逐年增多,现代风格的饰品随着现代服饰一道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畲族妇女接纳和使用。
  六、畲族的绑腿
  畲族男女还有以绑腿保护小腿的传统习惯,“足膝之下,无论男女,皆裹蓝布”“自膝以下蓝布匝绕,则男女皆然也”。罗源的绑腿以黑色梯形棉布制成,顶端尖角处和底端两侧装有带袢,以布带系扎固定包覆在小腿上,女子盛装时则以彩带固定。罗源新娘着装中裙下亦着绑腿,且绑腿有的边缘镶嵌有多层花边,以和服装、拦腰呼应,系扎绑腿的绳带有时采用彩带,两个绑腿外形相似,穿戴方式也相似。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出版者:中国农业出版社

本书分八章,内容包括:畲族服饰的审美意识、畲族服饰制作工艺及其文化变迁、畲族服饰的形制及其特性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