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畲族凤凰装的头饰形制区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486
颗粒名称: 二、畲族凤凰装的头饰形制区分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5
页码: 62-66
摘要: 畲族服饰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受到经济、文化、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畲族服饰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本文介绍了畲族服饰的特点、演变过程以及影响因素,并探讨了畲族服饰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和传承。同时,以福建罗源地区的畲族服饰为例,详细分析了其服饰的特点和制作工艺,展现了畲族服饰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在头饰方面,畲族男性头饰与汉族无异,但畲族女性却有特有头饰——凤冠。凤冠是畲族最具民族色彩的头饰,一般用于女性出嫁。在畲族传统习俗中,畲族女子从出嫁时开始佩戴凤冠,婚后则成为常用头饰。随着时代的发展,浙江一带的畲族女性仍保留这一传统,但福建一带的畲族女性只在出嫁那天佩戴凤冠,平时用由红绳和头发盘成的发簪替代。因此,在日常装束上浙闽两地的畲族形成了明显的差异,即浙江畲族女子在穿着民族服饰时均佩戴珠饰凤冠,而福建畲族女子则只有婚礼时才佩戴,平时则以独特的凤髻束发。
关键词: 畲族服饰 文化变迁 影响因素

内容

在头饰方面,畲族男性头饰与汉族无异,但畲族女性却有特有头饰——凤冠。凤冠是畲族最具民族色彩的头饰,一般用于女性出嫁。在畲族传统习俗中,畲族女子从出嫁时开始佩戴凤冠,婚后则成为常用头饰。随着时代的发展,浙江一带的畲族女性仍保留这一传统,但福建一带的畲族女性只在出嫁那天佩戴凤冠,平时用由红绳和头发盘成的发簪替代。因此,在日常装束上浙闽两地的畲族形成了明显的差异,即浙江畲族女子在穿着民族服饰时均佩戴珠饰凤冠,而福建畲族女子则只有婚礼时才佩戴,平时则以独特的凤髻束发。福建地区的凤冠随着从日常佩戴物演化为仪礼性装饰,演变得更具仪式感和隆重感,不同地区的样式也各具特色。
  由于浙闽两省畲族女子日常发饰存在差异性,本书将凤冠与发髻合并在一起进行讨论。以往的很多研究将两者混淆,因此,本书对凤髻按照以下标准进行界定:凤髻主要由红绳、假发以及真发编织而成,其佩戴于畲族女性头发之上;凤冠则是在佩戴好凤髻并形成一定造型之后,再用银簪固定在发髻之上,系于头顶。浙闽两省各处的畲族女子的发饰可以清晰区分婚姻状况,未婚女子多以红绳系发辫,浙江已婚女子戴凤冠,福建已婚女子梳凤髻,也有因女子身份不同而对应地将其所属发式称为“小凤凰髻”“大凤凰髻”和“老凤凰髻”的。
  (一)各地凤髻的形制区别
  因日常佩戴凤冠,浙江畲族女子盘发于脑后成髻,较为简单。福建畲族女子日常生活中喜用红绳线混合真假头发盘成凤髻,发式因地域不同、婚嫁与否而差异明显。
  福建的畲族少女,将红线掺在一起,编成辫子,成圆形盘在头上,前留刘海。福安、宁德少女头的梳法是先将头发分为前后两部分,后面的头发扎成坠壶状,再将前面的头发中间的大部分扎平,并与后面的头发一起扎紧,然后由右向左盘绕额头,再用红毛线缠绕于额上,插上少女银簪。其他地方的畲族少女,头饰简单,多把头发梳成一根或两根辫子,辫尾扎红头绳,额前留刘海,无特殊饰物。
  罗源地区的已婚妇女发髻高耸,最为夸张,以竹箨卷筒、红绒线和大量假发夹杂梳成凤髻,用红色绒线缠发梳扎直至头顶,约达15厘米高(图4-14),弯至额头,中间绕成一
  块直径8厘米的圆形,再横拴小银簪。未婚少女通常把头发盘梳成扁圆形,以两束红绒线分别饰于发角、发顶,额前留“刘海儿”,或以红绒线夹杂发中,梳辫挽盘头上成圆帽状。
  福安妇女凤髻的梳法与少女头梳法大致相同,只是加上假发,使发髻更加宽大。福安妇女脑后梳成爪辫状,向上绕成盘匣式。发间环束深红的羽毛带或深红色的绒线。正面额前发高是脸部的二分之一。发顶中横压一条银簪,斜插耳扒、豪猪簪。未婚小姑娘均将红绒线掺在发中,一起编成辫子盘在头上,至十五六岁时梳成“平头型”,插两只小银簪。宁德不同于福安,宁德式女子发髻上端宽大,边沿呈敞口状;福安的则外形成上下直筒状,并稍向后倾。它往往在脑后头发中加置约5厘米的长筒形的黑布团,以突出头发的坠状,头顶如戴黑色大缎帽。
  福鼎未婚女子把头发打成长辫,辫尾扎上长长一大束红毛线,而后将长辫盘在头上;已婚女子将额上头发在左耳边梳成辫子,而后与脑后头发合在一起编辫盘成髻,套上髻网,用银簪和发夹固定,有的少女还在前额留一绺“刘海儿”。中老年妇女在额上包一条黑色绉纱巾,在髻上插发夹、银花。
  霞浦妇女发型又称为“盘龙髻”,将前部一撮头发梳拢于左耳上,后部盘于头顶,以红绒线和大量假发夹杂扎成盘龙状高髻,发髻用红色或紫红色头绳捆扎约寸许长的发带,大银笄横贯发顶中央,发式犹如苍龙盘卧,昂扬屈曲,独具一格。霞浦少女的凤凰头式与福安式大体相同,妇女头型较复杂,使用很多假发,云鬓高髻。梳法是先将头发分为前后两部分,后部分约占三分之一,将裹黑纱布的竹笋筒扎在后股头发中间,使头发膨松,往后、往下突出,呈坠壶状,再与中央的发束汇合,然后把前面的头发分成左右两部分,旋成小股,从左往右绕过头顶扎于前面的发辫上,接着把整股头发从左往右绕于头顶,并不断加入一绺绺假发,用发夹固定并插上银簪。这三股发束旋绕到一起,便形成高髻昂扬状的发式。
  此外,福建顺昌畲族妇女的凤冠式样别具一格,未婚女孩梳成独辫,扎以红色绒线。女孩十六岁起开始使用成年妇女的装饰,头上戴铜簪冠(铜簪最多的120根,少者60~70根),似扇状,并配以红绳、料珠,装成“扇形髻”,用红布条及几串小圆珠绕在头上。但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当地妇女逐渐将其简化为“扇形帽”,与发髻分开,只在节庆、表演时佩戴。
  光泽妇女的头饰也很有特色,先用豪猪刺理直头发,将头顶中间的头发扎起,随后将其余头发梳拢于脑后并束好,再与中束头发合绾成螺髻,插上10厘米长的银簪,蒙上黑色包头巾,最后用黑白花纹的红色带子缠绕四五圈。
  浙江等省的畲族妇女梳发髻、戴银冠。银冠为一小竹筒,长约3寸,竹筒两边镶有银片,并由两条料珠连接着,顶上用一块红布裹着,但也有不用红布的。
  丽水地区的畲族妇女则戴外面裹着红色丝帕的小竹筒,将银片装饰在竹筒前面,三块银牌挂在前额上方,称为“髻牌”;一只挂有五至七束红色丝线的银簪插在头顶,称为“髻须”;一块三串白色珍珠盘绕的红色绒布披在头顶。从髻的构造来看,景宁县的畲族妇女发髻更为复杂,每对髻所需的白银就要十两左右。
  坠壶状是江西和广东的畲族妇女会梳的头发样式,银簪和发网都不会少,到了冬天会包方头巾,并将红绒球缀在头巾的四角。
  20世纪60年代后,畲族妇女的日常发式基本与汉族相同,除了少数偏远畲乡的老年妇女外(如霞浦的半月里村),只在二月二会亲节、三月三乌饭节、四月八牛歇节等畲族传统节日时才有一些人恢复原有发式,并且由于很多畲族青年都留着现代发型,无法梳传统发髻,故会用一些简化的、做成凤冠或凤凰髻造型的帽子和发饰来代替。
  (二)各地凤冠的形制区别
  畲族妇女的凤冠是畲族凤凰图腾最明显的表现。因畲族发源地凤凰山的传说,在畲汉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对于头冠的解释演变为凤冠。畲族女子的婚姻状况可以通过其冠饰发髻一目了然,女子出嫁前后所梳发式及头饰均不同。凤冠一般于女子结婚时始戴,由于畲族的民族习俗中寿服和婚礼服饰一样,所以凤冠也是畲族妇女逝世后入殓时使用的冠戴。史料中记载畲族女子“高髻垂缨”“妇人高髻蒙布,加饰如璎珞状”“冬夏以花布裹头,巾为竹冠,缀以石珠,妇人皆然。未嫁则否”。浙江和福建两省的凤冠样式存在显著的差异,凤冠的佩戴场合也不尽相同。
  1.浙江凤冠形制 浙江的凤冠“断竹为冠,裹以布,布斑斑,饰以珠,珠累累”,凤凰冠以竹片、石珠和银器制成,多以竹筒、银牌和红布饰于发顶,额前两鬓缀珠串数股,坠以刻花银牌。清光绪年间丽水一带“畲妇戴布冠,缀石珠”,民国时期浙江括苍(今浙江丽水东南)“妇女以径寸余、长约二寸之竹筒,斜截作菱形,裹以红布,覆于头顶之前,下围以发,笄出于脑后之右,约三寸,端缀红色丝绦,垂于耳际”。可见浙江凤冠以景宁和丽水两地的式样为主,竹冠覆顶,裹以红布,以细小的石珠穿成长串绕饰于前额及两鬓。景宁畲族博物馆在凤冠的种类划分中将景宁的凤冠称为雄冠式,丽水、云和泰顺的称为雌冠式:景宁式雄冠冠头高耸,珠串缀饰较多;丽水式冠头较为低矮,泰顺一带的则冠头较平,并排缀饰一排珠串,和丽水式同为雌冠式。丽水地区的凤冠较景宁一带的简洁矮小,悬挂的珠串缀饰不多,仅仅用来固定头顶的竹冠,竹冠上的红布较为突出,这一点与景宁郑坑的比较像。凤冠下的发髻梳法为:上半部分的头发在偏左侧脑后扎住,和余下的头发在后脑盘成扁平的发髻,凤冠珠饰的尾部为璎珞状簪子,插于右侧发髻。泰顺凤冠的冠头为扁平形,横向排列约10串银链珠串垂于前额,两侧垂有飘带,脑后发髻上插有银笄。景宁地区的凤冠也存在细微差异:民国时期的敕木山村、20世纪中期的黄山头村和现代的郑坑桃山村的凤冠整体造型较一致,头冠的尾部翘起和前额珠饰走向基本相似,两鬓珠串悬垂的量和比例稍有不同,景宁郑坑桃山村凤冠所裹红布较为突出。
  景宁的雄冠式凤冠由头、身、尾三部分构成,凤冠上配以银牌、串珠等予以装饰。畲族人认为镶嵌着刻花银片的冠体象征着凤凰的身子,前部的立面象征着凤头,后部高挑部分象征凤尾,耳侧下垂的数片掌形银片象征凤脚,因此得名凤凰冠(图4-15)。其式样千百年来传承至今,有着悠久历史。在佩戴凤凰冠时,需先将头发梳洗打理好,盘成发髻,并在发脚四周缠绕上黑色绉纱,头顶处放置银箔包的竹筒,包以红布,银钗高挑,再将珠串穿在绉纱上,用银簪固定,另系8串尾端结有小银牌的珠串垂于耳旁,最后将凤身固定于发髻之上。凤凰冠一般用于畲族女性出嫁,因此凤身上会雕刻一对象征幸福美满的小人。传统的凤冠制作工艺烦琐、穿戴过程复杂且造价较高,现今已成为传家之物。在盛大的节日或重大活动中,慢慢采用简化式的凤凰冠代替。简化后的凤凰冠冠体以绒布头箍为主,配有简单的装饰及图案,佩戴也极为简单,只需要将系带系于脑后即可。但与传统的凤凰冠相比,简化后的凤凰冠在做工上显得有些粗糙。与雄冠式凤冠相比,雌冠式凤冠的冠顶较低,凤身扁平,有若干银链垂于额前,银链尾端缀鹅掌形银牌。
  2.福建凤冠形制 福建的凤冠以竹片、红布为构成主体,装饰着珠子和银牌。福建各地的新娘凤冠样式也不尽相同,但都以竹壳为骨架,外包红布缝成长方形的头冠。冠上缝一片片四方方的錾有凤凰、蝴蝶等图案的银牌,轻薄如纸,再缀上红线穿起一串串的五色料珠,垂挂到冠的四周。同时,冠上还饰有能遮挡面部的“圣疏”,其由一大块刻着双龙戏珠字样的银牌和九片刻有鱼、花等图案的银片组成。当凤冠戴于头上时,这些银饰的链牌就会下垂至胸前,以起到遮面的效果。伴随着头部的晃动,还会发出叮当的响声。
  额前镶双龙、凤凰、蝴蝶、花木、鱼鸟等图案。上额正当中悬立一块“双龙戏珠”银饰,左右两旁竖立两个武士,额正面贴镶两块长12厘米、宽3厘米多的银质“冠栏”片,其下并排悬挂4片四方形有花纹的银片,表示盘、蓝、雷、钟四姓联姻。冠髻之后垂挂一块錾有“双龙戏珠”等图案的银牌。髻上横插一根髻针,以保持冠的稳定。它是畲家嫁妆之一,亦是畲族女子殡葬冠戴,旧时家庭困难者也有在新婚之时向他人借用的。霞浦式凤冠与福安式较为相似,也有银牌遮面,但冠顶不似福安式向后延伸,而是向上高耸,冠身以红布覆盖,冠顶尾部也缀有银牌。福鼎的凤冠形似牛角,主要以红布和银簪构成,有侧垂叶、后脊和飘带、木簪、银片、料珠等构件,前额有银链成串遮挡,形似“圣疏”,但数量和规模均大为缩减。
  罗源式凤冠在人类学家凌纯声的文章中被称为罗岗式,被认为是最具图腾象征性的畲族头笄,亦是以银箔包裹竹筒置于顶上,竹筒外裹以红布,竹筒前端有数串蓝色玻璃珠连接至冠尾,分别自面颊两侧垂下,冠尾有方形红布象征凤尾(在犬图腾中则象征犬尾),左前侧有银笄坠红色璎珞斜插头顶。这种样式一直延续至今,罗源畲族妇女在婚嫁时仍佩戴这样的凤冠(图4-16)。
  可以看出,罗源式凤冠与景宁式凤冠的制式构件相似,在竹冠大小、珠饰数量和佩戴位置上稍有变化,福安、霞浦和福鼎的凤冠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图4-17)。
  顺昌妇女头戴扁形铜质发饰,俗称“头旁”。头旁是用丝瓜瓠或厚纸皮做成的环形帽圈,外蒙黑布,后边有黑带相连。发饰是由多个椭圆和细长柄的银簪依次紧叠成扇形的(图4-18)。一副扇形铜饰需80余根铜簪,多时可达120根。每根柄长17厘米左右,末端用红头绳相连。已婚妇女还在铜饰上披上头巾,用银耳扒固定,饰各种琉璃串珠和红璎珞。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出版者:中国农业出版社

本书分八章,内容包括:畲族服饰的审美意识、畲族服饰制作工艺及其文化变迁、畲族服饰的形制及其特性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