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畲族凤凰装的服装形制区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485
颗粒名称: 一、畲族凤凰装的服装形制区分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9
页码: 54-62
摘要: 畲族服饰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受到经济、文化、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畲族服饰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本文介绍了畲族服饰的特点、演变过程以及影响因素,并探讨了畲族服饰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和传承。同时,以福建罗源地区的畲族服饰为例,详细分析了其服饰的特点和制作工艺,展现了畲族服饰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 畲族服饰 文化变迁 影响因素

内容

畲族人过年过节、庆喜、农闲走访亲友时穿礼服,又称“龙冠衫”“郎冠衫”,结婚时穿的衣服则称为“新郎冠衫”“新来主衫”。男穿青色或蓝色的长布衫,四周用月白色或红色镶边,在长衫下摆的开衩处绣有云头。男性服饰简单,故地区差异不大,基本相同。女服式样比男服多,有大凤冠、小凤冠之分,一般都以自织青色麻布取料,无翻领,袖口和右襟都镶有花边。妇女头戴笄,脚着自制花布鞋,腰系花带或布。不同地区的畲族女子礼服,即“凤凰装”差异较大。
  (一)罗源式凤凰装
  罗源、连江、福州等地畲族妇女的上衣为黑色大襟交领式,两旁开深衩,后裾长于前裾,衣衩后裾内缘滚有白边,通身无扣,仅在右衽襟角有两条白色系带。在领口、两襟及袖端均饰有花边。花纹为字纹和各种花卉纹饰。年轻妇女还有在胸部左右饰一副银“扁扣”的。围兜除左右及底部的白边上滚缀三组红白相间的直线纹、间隙镶花边外,兜身中央还绣上两组对称图案。四个角的图案均为扇形,绣工精美华丽。盛装时,腰间系有丝织腰带,俗称“手巾”。腰带两端有红色长顶,带上饰有各种几何纹样。穿黑色短裤。结婚时着花鞋,前端有二撮彩色璎珞,鞋面绣有各种花纹。饰物主要为耳坠、手镯和戒指。
  罗源式凤凰装兴起并流行于福建罗源一带,与其他几种畲族传统服饰相比,罗源式女装在衣服样式的设计及制作上差异较大。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畲族传统服饰特征,一度被评为畲族女性代表性服装。(图4-5)。
  花边是该款服饰最大的特征。罗源式凤凰装上衣以黑色为底色,并镶有各式各样颜色艳丽的花边。依据着装者的年龄差异,花边层数及颜色的选取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年轻的畲族女性上衣花边层次多,颜色鲜艳;而老年畲族女性上衣层数少,颜色也以素雅为主。花边的装饰位置在肩领部位、袖口和拦腰的边缘,和镶嵌装饰带夹杂、间隔使用。上衣的肩领部位大量使用成排的花边装饰,花边层次多的可以排到肩侧乃至腋下。花边分两部分,靠近领口和门襟的是内层,按照一条花边加一组镶嵌带的形式间隔构成,内层所用花边较窄,约1厘米宽。镶嵌带宽约1.5厘米,由红、白、黄等色的布层层相叠组成,下一层比上一层倒吐0.1~0.2厘米的边缘出来,形成装饰。一般各色反复间隔4~6次构成一组镶嵌带,这种镶嵌装饰当地俗称“捆只颜”。盛装、礼服的“捆只颜”多的缝3组,并列宽达10厘米,袖口亦缝“捆只颜”和花边。老年妇女和少女的衣服上则只缝1~2组。外层完全以花边镶拼而成,所用花边较宽,约1.5~2厘米。早年的花边多为自制或绣花,机制花边出现后逐渐为机制花边所替代。前领口至门襟转角处花边排列的方式有直角式和圆角式两种。后领口嵌有一块黑底彩绣,宽约3~4厘米,从左颈侧向后绕至右颈侧,上面彩绣几何纹样或花鸟图案(图4-6)。蓝底白花的腰带在通身黑底红白相间的花边中显得非常突出,整体色彩斑斓,花边和流苏垂在后腰,象征着凤凰的尾巴,盛装时加上头顶的红色凤凰髻、绑腿上的五彩绑带和花鞋,把罗源的畲族姑娘打扮得像一只五彩的凤凰。
  罗源的未婚女青年,一般头顶红色绒线圈装饰,服装为黑色大身镶大量花边,拦腰也非常繁复华丽,袖口镶嵌排列大量花边,下着裹裙和绑腿。老年妇女梳高耸的凤凰髻,系蓝色头绳(新婚或年轻已婚女子为红色绳),衣领简单装饰花边,面积窄小,拦腰边缘饰带简单,四角有绣花,中间露出的黑色底布面积较大。尽管可以使用高速平缝机,一件装饰华丽的罗源式上衣也需耗时6天左右方能完成,其中精致繁复的“捆只颜”镶滚和手工绣花最费时间。一件罗源式上衣的尺寸大致为:前中心连裁,通袖长133厘米,衣长75厘米,底摆宽57厘米,两侧开衩高26厘米,袖口宽13厘米,领口有黑色底布彩绣几何花纹的装饰,领口绣花边缘至肩部为“捆只颜”直角花边装饰(另有以圆角花边装饰的做法),宽达18.5厘米,宽窄花边共计10条。底襟较前后片大身稍短,有系带和左侧系合固定,右侧腋下有大红色系带以固定大襟片。腰部以下无装饰,因衣服外要搭配同样装饰手法的罗源式拦腰。整体服装色调亮丽、装饰繁复,显得极为华丽。
  和服装一样,罗源式拦腰装饰最为华丽。裙面形状略方,腰头为白色棉布,两端有与腰头同宽的布带(不是彩带),裙面两侧和底边以层层排列的花边和红白相间的“捆只颜”镶嵌带(和衣领内层花边相同)为饰,和服装肩领部位的花边呼应,裙面四角通过贴补和刺绣形成精美的角隅图案(有的只做下边两角),图案花纹以大朵的云头纹为其特征,非常醒目华丽。罗源式的拦腰系带与其他几处的不同,除了固定用的系带外,腰部以蓝底白花的合手巾带束于系带外,带宽约3寸(10厘米)。罗源式拦腰,裙面基本为正方形,宽50厘米,高50厘米(含腰头10厘米),腰带展开后总长92厘米,除了外层的镶边装饰外,裙面内层有花布补绣的云头图案,四角是彩色刺绣角隅纹样,左右上角为鲤鱼纹样,左右下角为凤鸟纹样。罗源式拦腰整体装饰华丽,和本地区服装装饰风格一致,两者交相呼应,搭配穿着形成斑斓绚丽的外观效果。
  罗源式女装的下装一般都为黑色半截裹裙或黑色半截短裤,裙(裤)下打黑色绑腿。裙边配五彩柳条纹刺绣几何纹,非常醒目。罗源式半截裹裙为黑色棉布材质,裙摆边有红色、黄色为主的几何形柳条绣花,间隔10厘米左右以黄色星点缝固定一条长6~7厘米的红色线绳直线装饰,这种摆边和红色绳线装饰是罗源裙子的代表性特征。裙长55厘米,裙宽140厘米,腰头宽5厘米,底摆绣花花边宽3厘米;在腰部两侧有对褶,使裙子腰部更适体,腰头两侧装有带袢,穿着时以布带穿过带袢扣系在腰间。
  (二)福安式凤凰装
  福建福安一带的畲族妇女喜欢穿着蓝黑色棉麻上衣,再配以圆领大襟衣。大襟衫分前后两部分,前衣部分采用一字扣设计,纽扣多为银制。后衣部分略长于前衣,花色较素。大襟的袖口、服斗边缘等部位会绣有精致的图案和花边。除了这些必要的装饰外,大襟肋下会有一块三角状的红布,红布上会绣有精致图案和花纹,这块黑底红边金印角历史悠久,也是福安式上衣区别于其他畲族服饰的最大特征,千百年来,传承至今。福安式女装领口较低,但配有精美的刺绣,因此常用作礼服等。
  福建宁德民间收藏家所收藏的福安老式上衣,衣身为黑色麻布,领圈为红白棉布绲细边并彩绣马牙纹,服斗大襟边为红色棉布包边,直角襟,袖口8.5厘米处有接缝,可能是由于布幅面不够而进行的拼接。袖口无花边,袖口和开衩内侧红色棉布贴边服斗处的红边外,依次为白、黄、白、红、白的极细镶边,服斗处三角印边缘和领部一样为彩绣几何缘饰,装饰朴素简单,应为老年妇女所穿日常服。衣服衣长67厘米,前胸宽43厘米,底摆宽53厘米,通袖长127厘米,袖口较窄,仅11.5厘米,两侧开衩高22厘米,领座后中心高2.5厘米,领口处约为2厘米,领宽15厘米,前领深8厘米,后片比前片长约3厘米,两侧起翘3厘米,大襟处镶边宽1厘米。配红色一字扣,纽扣为银质,扣面刻阳文“福”字字样,领口一粒扣,服斗大襟上端两粒扣。整件衣服黑底红边、小领窄袖、简单朴素。
  另一件年代较早的上衣,绣花装饰更加精美:黑色棉布大身配红色镶边,通袖长127厘米,衣长70厘米,胸宽53厘米,底摆宽56.5厘米,袖口宽13厘米,后片大身略长于前片,前后片相差3厘米。配一字扣,扣位与前一件相同,腋下有红色系带。开衩高22厘米,开衩内层为红色棉布贴边。领口和大襟的绣花较前一件更为繁复精致,除了马牙几何纹外,领底座和三角印外缘有一条卷草花卉纹样,三角印内彩绣凤凰图案,大襟镶边颜色依次为:大红、水绿、大红、浅黄、玫红,每一层之间用白色线镶绲分割,整体风格沉稳、精致、秀美。
  所见的其他福安式上衣,基本制式相同,喜欢在黑色服装本料上加红色镶边或装饰,绣花图案也以红色基调为主,不同的服装在领口的绣花图案和服斗三角印处绣花有所不同,但领口都是几何形图案,三角印处除了凤鸟纹外,牡丹、莲花等花卉纹样也较为常见(图4-7、图4-8)。
  作为畲族女性服饰整体形象中必不可少的配件,福安式拦腰的裙面为蓝黑色棉麻,腰头及左右镶边为红色,腰头两端系彩带固定,彩带比景宁式的略宽,裙面装饰比景宁式拦腰略精致,在黑底长方形裙面、大红色棉布腰头的基础上,在裙面上端左右各绣一对称的花篮图案。福安式拦腰裙面上绣花的装饰位置固定在左右上方,图案多为盆花(花篮),两个侧边有多层彩色布条镶边,从外至内一般为大红、浅黄、水绿、玫红,和领口及大襟的镶边一样,彩色条边中间均以白色间隔,宽度约为1厘米(图4-9)。
  (三)霞浦式凤凰装
  霞浦妇女凤凰装为右衽大襟式,尚黑色,襟角为斜角,前后裾等长,与前面两地不同。领口有一布扣或银扣,襟角下有系带。衣衫袖口及两侧衣衩内缘均滚蓝色,系带也是蓝色。图案花纹为几道红色平行线或花卉及其他纹饰,颜色以深红为主。其特点是两面都可以穿,因此,衣衫内左衽也是大襟式,也有系带。当地畲族女子结婚时穿黑色素面长裙,裙子系于衣内,显得很朴素。围兜与福安式相似,兜身有褶,黑色,两侧绣花,配有白色素面系带,由纽扣连接。绑腿与罗源式相同,但多为白布所制,末端有红色璎珞和紫红色长襟,系好后红璎珞垂于小腿上。当地畲族女性习惯穿长裤,绑腿只是作保暖和防护用。穿绣花鞋。
  霞浦式女装因流行于霞浦一带而得名。其样式与福安式女装相似,但略有区别。首先表现在霞浦式女装的大襟前后长度相等,因此前后两面都可以穿着。如遇盛大节日或重要场合则穿着正面,日常生活和劳作时就穿着反面。为了便于反穿,霞浦式女装大襟、小襟连同服斗前后的尺寸也都保持一致。其次表现在霞浦式女装的前襟、领座等部位的工艺更为精湛,刺绣的图案更为精美,色彩更为绚丽。凤凰、牡丹、梅花等寓意美好事物的图案以及大红、桃红等艳丽的颜色,常用于霞浦式女装。至于肋下部分的设计,霞浦式女装和福安式女装一样,也选择了以系带来代替纽扣。
  霞浦式女装的刺绣设计也十分讲究,以服斗为例,服斗的刺绣集中于上角,自内向外延伸。畲族女性会以衣襟、领口、胸口等部位所绣的花边组数及花边宽度来区分服饰。在畲族传统中,衣襟上所绣花边的组数称为“红”,所谓“一红”即指有一道花边,以此区分“一红衣”“二红衣”和“三红衣”等。除了看衣襟的花边外,还可以看领口的花边。衣服上所绣的花边越多,就代表其越珍贵。一般而言,“一红衣”由畲族少女或老年人穿着,“二红衣”在日常生活和劳作时穿着,只有“三红衣”才在盛大的节日、重要的场合穿着。其花边数最多,花边最宽,领口也多为花领,刺绣工艺十分精湛,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多用作礼服等(图4-10)。
  霞浦式拦腰和福安式相仿,但腰头和两侧镶边为蓝色棉布,两侧有带袢以供系扎彩带。与景宁式和福安式拦腰平整的裙面不同,霞浦式拦腰在裙面上方左右两侧打褶,褶上端为彩绣团花,花型较福安式更为紧凑密实。褶裥使裙面产生一定的松量和起伏。一些精致的拦腰还沿着左右侧边和上侧边缘绣有带状绣花装饰,更精致的则有两层绣花带,绣花繁复而精致,图案以凤鸟、花卉为主,也有暗八仙、人物故事等题材。这种有精致绣花带的裙面左右及上侧边缘以层叠彩色绲边装饰进行分隔(图4-11)。
  (四)福鼎式凤凰装
  福鼎式凤凰装的特点是复领黑色右衽大襟式的上衣,领子既有大领也有小领。红绒球一般会装饰在盛装衣服的领口处,衣襟的右侧会衬有红色飘带。几何图纹、花卉、动物都会作为图案出现在衣服上,非常精美。结婚时的裙子有两种款式,即筒式和围式,都为黑色。银饰很丰富,妇女会将刻有八仙及祥瑞动物的银花插在头发上,通常一组有三朵:下方为凤鸟,有12只;中间为狮子,有10只,上方不定,做工都非常精美。还有一种内含铃铛的银花,上面有五朵小银花,俗称“金针花”,轻轻摇动就会发出非常悦耳的声音。少女耳饰是曲形银钩,下面挂着银牌,俗称“耳牌”。妇女耳饰与福安地区相同,只是环状略小些。手镯、戒指形状比其他地区简单。小孩有佩带“银牌”习惯,银牌中有一八角形,上铭八卦纹,中心为双鱼纹,下吊有三角形银片,两侧有铃铛。妇女婚服,除“凤冠”、挂耳饰、银花遮面、料珠垂肩外,还束上大红宽腰带。穿花鞋。
  福鼎式凤凰装流行于福鼎一带的畲族村落。上衣为立领黑色大襟,衣领有内外两层,内领较高,约4厘米左右。外领较低,约1厘米左右。两层衣领均镶有刺绣,领口处还有两个颜色艳丽的绒球。上衣一般为黑色,大襟服斗处有一块宽至前中心线的刺绣,以桃红色为主要色调,加配其他色线。刺绣的花纹面积较大,花朵也很大,值得注意的是,福鼎式凤凰装上衣服斗处绣花喜用人物图案,多为人物和花鸟动物图案组合,人物形象多为头戴花冠、腰扎彩带的舞台人物造型。侧缝服斗末端靠近腋下处有两条红色飘带,长约尺许,宽约1寸,飘带头为宝剑头造型。两侧衣衩内缘镶红色贴边条。袖口有三层彩色布条镶边,多为红、黄、绿或红、蓝、绿色,当地群众说这三层镶边代表畲族的雷、蓝、钟三大姓氏(图4-12)。
  福鼎式拦腰呈长方形,黑色,长约30厘米,宽45~50厘米,腰头以红布或花布做成,宽约5~6厘米,两侧以彩带系缚固定。青年妇女的节日盛装也有绲彩边、中间绣花的样式。裙面与其他几种式样不同,为双层裙面,即在普通的青蓝色裙面的基础上再增加了一层长宽均小于外层裙面的小裙,呈U形,多为水绿色绸缎或红色织锦缎制成,近代的拦腰亦有用丝绒制成的。大裙面多以素色为主,偶有少量绣花或花边;小裙面上一般不绣花,或在边缘镶嵌一条花边(图4-13)。
  (五)顺昌式凤凰装
  顺昌妇女衣服的独特之处,在于平时穿裙打绑腿。上衣为黑蓝二色,右衽大襟、微领,衣身较宽大,前后裾等长,袖口及衣衩内缘滚红边,领及襟角有简单纹饰,通身使用布扣。裙为黑色,长过膝,上沿有白边,两侧边缘滚有红绿布边,上饰黑色几何纹。绑腿也是白色,配有红色、黄色系带,打好的绑腿为红黄白色相间。银饰有头簪、耳扒、耳环、手镯、戒指等,其形制与其他地区类似。
  (六)景宁式女装
  清末民初时期,大多数地区的畲族女性服饰以“阔领小袖”为主,而景宁一带则沿袭传统,以极具民族特色的花边衫为主。花边衫以青、蓝为主色调,腰间系以拦腰,上衣下裙。这种服饰传统一直延续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只有少部分畲族老年妇女还会穿着传统服饰,年轻人都已改穿现代服饰。现在仅有景宁地区还保留着衣尚青蓝的传统。
  至21世纪初,该地畲族女性服饰形似汉族服饰大襟衣,长至臀部,领口和袖口处拼接有彩色镶边,并绣有精致的图案。在畲族服饰中,彩色镶边极为讲究,花边一般有4至5条,预示着丰收。服饰的底摆一般没有太多装饰,十分朴素,纽扣使用的也是传统的一字扣,拦腰以下为筒裙,有长裙和短裙两种类别,一般日常穿短裙,长裙结婚时穿。裙长及小腿肚到脚面,下有绑腿,以布带或自织彩带作为系带固定,绑腿长度自膝盖至脚踝。
  景宁畲族博物馆内收藏的景宁畲族传统花边衫,服装基本式样与汉族大襟衫相仿,材质为青蓝色麻布,领口及领圈有浅豆绿色绲边,右衽大襟,两侧开衩。领部至胸口大襟处的镶边是其特色,镶边较宽,且自右向左呈直角状跨越服装大身前中缝。服装从左侧锁骨位置一直延续到右边肋下侧缝为连贯的镶边装饰带,从衣襟边缘往外依次为宝蓝、大红、豆绿、紫红、土黄、天蓝色镶边,豆绿色最宽;上面饰有红色盘长结,最外侧贴白色花边,两边袖口有极细的蓝色镶边与衣襟边缘呼应。整个衣服通袖长112厘米,衣长约70厘米,领深8.5厘米,领座高约3厘米,色调素雅,工艺精细,整体较为窄小贴身,应为中年妇女日常服饰。
  不同地区的畲族女性服饰大同小异,于是“凤凰装”和“凤凰头”成了这些服饰和发饰的统一称谓。例如将福安式发型的发顶比喻为凤凰背部,发型比喻为凤凰的身子,发髻则为凤凰的翅膀;将装饰在罗源式发型上的红毛线球比喻为凤凰的丹冠,凤凰的头部为整个发型;凤凰的尾巴则用霞浦式的高髻来比喻。畲族人对于罗源式服饰有着奇妙的解释,将少女服饰比喻为小凤凰,将年轻妇女的服饰比喻为大凤凰,将老年妇女的服饰比喻为老凤凰。凤冠用年轻妇女的头髻来表示,凤凰的领脖为衣领、腰为衣边、翅膀为袖口的花边、腹部为围兜,凤尾用身后有刺绣的飘带来表示,凤爪则用五颜六色的脚绑和绣花鞋来表示。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出版者:中国农业出版社

本书分八章,内容包括:畲族服饰的审美意识、畲族服饰制作工艺及其文化变迁、畲族服饰的形制及其特性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