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畲族服饰的男装与女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48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畲族服饰的男装与女装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5
页码: 50-54
摘要: 畲族民族服饰在浙江、福建等地具有共性和差异性,尤其在女性服饰上具有鲜明的特色。畲族服饰的形制、制作工艺、文化内涵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本文详细介绍了畲族民族服饰的形制,包括男装、女装、冠髻、鞋帽等,以及服饰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同时,也探讨了服饰的保护和传承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畲族服饰 制作工艺 畲族

内容

一、畲族民族服饰的形制
  浙江、福建一带的畲族虽属同族,民族信仰、民风民俗上的一脉相承使得服饰上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各地服饰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差别是迁徙过程中,各地区独有文化不断完善发展的结果。一是经济原因,闽东、景宁等地,畲族人在此地生活时间较长,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有能力美化自身,因而用的银饰品就多,而其他地方就少,云和、丽水、遂昌等地只能采用红布裹竹筒代之;二是受当地文化的影响,浙南、闽东等与温州相邻的地区,吸收了温州发达的刺绣工艺,服装上的刺绣内容就特别丰富;三是服饰到新的一地,会发生一些小的变异,得到认可之后,就成为一种特有的标志,并不断延续。总体来说,浙闽地区的畲族服饰可以视为基本服饰。基本服饰是指畲族人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装束服饰品。
  畲族男子多为穿大襟短上衣、阔脚裤,头戴斗笠,腰扎布带的形象,与汉族人无异;而女子服饰仍保留有民族特色,尤其是璎珞裹布的头饰极有特色。畲族女子服饰在服装组成部件上都是由上衣、下装、拦腰这三个主体部分构成,上衣大襟,下装为裙或裤装,小腿处有绑腿以便山间行走及劳作。旧时服装受门幅所限,前中心均有破缝,近现代新制服装则不受此限。
  受历史迁徙的影响,畲族的传统服饰逐渐被汉化。只有畲族女性服饰还保持一定的民族色彩,其中以出嫁服饰——凤凰装最为典型。
  畲族人的传统服饰自成体系,从最初的椎髻跣足、衣尚青蓝,到清末民初后男子服饰逐渐与汉族相同,唯女子装束仍袭旧制,戴珠冠,上身穿大襟花边衫,下着阔脚长裤,腰系素色围裙,仍保留着极具民族特色的衣装及头饰。
  畲族人不论男女,服装均喜用麻,服色尚青蓝。明清以来畲族人亦以擅“种菁”制靛闻名,因制出的蓝靛品质极佳而被称为“菁客”;且畲村家家种苎、户户织布,有的畲村因此成为“苎寮”。浙闽之地的畲族妇女都会织麻布,她们用自己种出来的苎麻捻纱织布,并用自产的蓝靛漂染,所以青蓝色苎麻成为畲族人最常见的服装材料。畲族人这种自织自染的习惯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妇女在芒种时开始种麻,一年可以收成3次(4月、7月、9月)。麻收割后,打掉叶子,去皮,浸入水桶内,再刮掉第二层麻皮,置于阳光下晒干后,把它揉成线,然后加以纺织。一名妇女一天只能织宽2尺许、长1丈5尺的麻布。平均每户每年只能生产0.5千克麻线,可以制2件上衣和1条裤子。直至20世纪60年代,景宁畲村里还有穿着自织自染的青蓝色大襟上衣的,但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减少乃至消失,服装多购买成衣或请裁缝制作。浙闽两地的畲族服饰男装差异不大,基本与汉族相同,现代民俗活动和表演中的畲族男装则多为镶有花边的对襟衫。女装因地域不同存在一定的形制外观差异,以浙南、闽东一带的服饰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是最富畲族特色的装扮。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传统窄门幅的限制以及畲汉服饰文化交融的影响,传统畲族服装的裁剪结构为“十字型平面结构”,即以肩线为中线前后片连裁,通过在衣片前后中心线与两边袖口处拼接弥补布幅宽度的不足。下面对浙闽两地畲族传统男装、女装、冠髻、鞋帽和其他服饰品分类进行详细阐述和分析。
  (一)畲族民族服饰中的男装
  畲族人衣尚青、蓝色,着自织麻布,男子向来不巾不帽,以苎麻布和棉布缝制成蓝黑或蓝色服装,日常多着短衫便于劳作,衣衫有对襟和大襟两种。清代以来畲族男子日常服饰逐渐与汉族趋同,平民为大襟无领青色麻布短衫,下着长裤,冬天穿没有裤腰的棉套裤。图4-1为畲族男装。
  民国时期,丽水地区畲族人中,家境较好的男子着长衫马褂,青年男子着西式衬衫长裤,与当时社会的主流着装风格一致。传统畲族男子服装冬季为大襟衣衫,开襟处镶有月白色或红色花边,下摆开衩处绣有云头;夏季穿大襟短衫,衫长过膝,圆珠铜扣,衣领、袖口有镶边。清末民初时浙江畲族人男子“布衣短褐,色尚蓝,质极粗厚,仅夏季穿苎而已”。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西式服装风貌对汉族服饰的影响,畲族人与汉族男子一样,富裕家庭中的年长者穿长袍,年轻人受现代装束和风气影响逐渐开始穿裁剪合体的西式衬衫长裤,近现代以后穿衬衫西裤。
  旧时畲族男子结婚时穿长衫,长衫的衣襟和胸前绣有龙形图案花纹,四周镶红、白花边,开衩处绣有白云图案,头戴青、蓝色或红色方巾帽,有的地方戴红顶黑缎官帽,帽檐镶有花边,帽后垂着两条尺余长的彩色丝带,脚穿黑色布靴(鞋)。婚礼时戴黑缎官帽,俗称“红缨帽”或“红包帽”。帽檐宽且外敞,顶缀直径约2厘米的铜质圆球或红布球,并系以红缨穗,后改用圆檐礼帽。近现代以来,畲族婚礼分成传统婚礼和西式婚礼两种,传统婚礼中新郎穿着现代风格的对襟贴花边男装,西式婚礼中则穿着西装。
  (二)畲族民族服饰中的女装
  畲族最具民族特色和代表性的当数女子服饰。畲族女子平日常服与婚礼服一致,各类
  史料记载中对于畲族女装的记录言之寥寥,近代以后,随着民族学研究在我国兴起,一些研究者深入实地进行考察,对畲族人的生活风俗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和记录,里面包含了对畲族女子服饰的详细记录。图4-2为作者访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服饰传承人兰曲钗老先生之子兰银才先生。
  历史上畲族女性是穿裙子的,后来开始穿裤子,同时也保留穿裙的习惯,两者并存。畲族女子衣料以麻布自织,右衽的衣服领口和大襟边缘多镶有花边装饰,中青年女性服装的花边多一些、宽一些,老年妇女的花边层数少且较窄,颜色较青年女性更为素净。畲族女子结婚专用的裙子称大裙,有筒式和围式两种,皆黑色、素面、四褶,长过脚背,故又称长裙。婚礼时,将之系于衣内,同时系束宽大的绸布腰带,或佩蓝色绸花。今多改穿红色长裙。
  福建的畲族服饰样式分支较多,尤以闽东一带为甚。就现代浙闽一带畲族服饰来看,浙江一带的畲族女子服饰着装形象比较统一,以景宁地区的式样为代表,可以概括为:头戴珠饰缀挂式凤冠,上衣为右衽圆领镶花边大襟衫,下装多为长裤或短裙,中间系有拦腰。浙江境内其余畲族聚居区如桐庐莪山、温州等地服饰均为此式样。福建地区的畲族分布面较广,各地畲族服饰形制略有差异,平时不戴凤冠,喜欢将头发梳成螺式或筒式发髻盘在头上,以红色绒线缠绕环束,着蓝黑色衣服,边缘多以红色或绣花装饰,总体服饰形象可概括为:以绒绳和真假发混合缠绕形成凤凰髻,身着右衽大襟衫,下着裙或裤,中间在腰部系拦腰(即围裙)。
  不论浙江还是福建,拦腰是畲族妇女服饰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福建畲族多称之为“合手巾”,也称之为围裙。不论哪个地方的畲族女装,可能在领口、大襟的样式上有些许变化,但在腰间均系有拦腰(图4-3)。拦腰形似围裙,多为棉麻材质,以黑色居多,上面或绣有精美的图案,或挂有精致的装饰。腰头由一根彩带固定,彩带多为畲族姑娘自己绣制,并伴有极具民族特色的图案及文字。彩带拦腰截断了畲族女性上半身和下半身的装饰,使得装饰物集中分布于上半身。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多数的畲族女性选择用现代服饰替代传统服饰,但拦腰这一传统装饰却未被淘汰,甚至成为部分畲族妇女的日常装扮。
  畲族妇女结婚服装与日常服装相似,一些地区也随汉族习俗有蒙红盖头的传统,但头饰佩戴上存在差异:景宁地区新娘装喜用红色取代平时的蓝黑色面料,福建各地新娘则着日常民族服饰(图4-4)。
  浙闽两地畲族女子服饰可分为景宁、福安、罗源、霞浦和福鼎五种式样,这五式服饰目前穿着人数最多、覆盖地域最广,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出版者:中国农业出版社

本书分八章,内容包括:畲族服饰的审美意识、畲族服饰制作工艺及其文化变迁、畲族服饰的形制及其特性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