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畲族服饰的形制及其特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481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畲族服饰的形制及其特性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24
页码: 50-73
摘要: 畲族服饰文化中,女性服饰凤凰装是其最突出的特征。这种服饰在赣、浙、闽、粤等地都有流变,其形制和文化特性也随之改变。本章从畲民的男装女装、凤凰装的形制区别、所蕴含的文化特性以及自觉改革等方面进行阐述。同时,还探讨了新时期畲族民族服饰制作工艺的概观、保护传承途径,以及制作工艺的发展现状和传承问题。最后,提出了福建畲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活态保护对策,以及畲族民族服饰中银饰的制作工艺与传承发展研究。
关键词: 畲族服饰 制作工艺 畲族

内容

畲族服饰文化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女性服饰凤凰装,它流传在民间,在赣、浙、闽、粤各地均有流变。在此过程中,凤凰装的形制与文化特性也随之改变,本章即从畲民身着的男装女装,凤凰装的形制区别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特性与自觉改革进行阐述。
  本章内容包括新时期畲族民族服饰制作工艺概观与保护传承途径、新时期畲族民族服饰制作工艺发展现状与传承问题分析、新时期福建畲族传统服饰文化与制作工艺活态保护对策、新时期畲族民族服饰中银饰的制作工艺与传承发展研究。
  第一节 畲族服饰的男装与女装
  一、畲族民族服饰的形制
  浙江、福建一带的畲族虽属同族,民族信仰、民风民俗上的一脉相承使得服饰上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各地服饰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差别是迁徙过程中,各地区独有文化不断完善发展的结果。一是经济原因,闽东、景宁等地,畲族人在此地生活时间较长,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有能力美化自身,因而用的银饰品就多,而其他地方就少,云和、丽水、遂昌等地只能采用红布裹竹筒代之;二是受当地文化的影响,浙南、闽东等与温州相邻的地区,吸收了温州发达的刺绣工艺,服装上的刺绣内容就特别丰富;三是服饰到新的一地,会发生一些小的变异,得到认可之后,就成为一种特有的标志,并不断延续。总体来说,浙闽地区的畲族服饰可以视为基本服饰。基本服饰是指畲族人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装束服饰品。
  畲族男子多为穿大襟短上衣、阔脚裤,头戴斗笠,腰扎布带的形象,与汉族人无异;而女子服饰仍保留有民族特色,尤其是璎珞裹布的头饰极有特色。畲族女子服饰在服装组成部件上都是由上衣、下装、拦腰这三个主体部分构成,上衣大襟,下装为裙或裤装,小腿处有绑腿以便山间行走及劳作。旧时服装受门幅所限,前中心均有破缝,近现代新制服装则不受此限。
  受历史迁徙的影响,畲族的传统服饰逐渐被汉化。只有畲族女性服饰还保持一定的民族色彩,其中以出嫁服饰——凤凰装最为典型。
  畲族人的传统服饰自成体系,从最初的椎髻跣足、衣尚青蓝,到清末民初后男子服饰逐渐与汉族相同,唯女子装束仍袭旧制,戴珠冠,上身穿大襟花边衫,下着阔脚长裤,腰系素色围裙,仍保留着极具民族特色的衣装及头饰。
  畲族人不论男女,服装均喜用麻,服色尚青蓝。明清以来畲族人亦以擅“种菁”制靛闻名,因制出的蓝靛品质极佳而被称为“菁客”;且畲村家家种苎、户户织布,有的畲村因此成为“苎寮”。浙闽之地的畲族妇女都会织麻布,她们用自己种出来的苎麻捻纱织布,并用自产的蓝靛漂染,所以青蓝色苎麻成为畲族人最常见的服装材料。畲族人这种自织自染的习惯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妇女在芒种时开始种麻,一年可以收成3次(4月、7月、9月)。麻收割后,打掉叶子,去皮,浸入水桶内,再刮掉第二层麻皮,置于阳光下晒干后,把它揉成线,然后加以纺织。一名妇女一天只能织宽2尺许、长1丈5尺的麻布。平均每户每年只能生产0.5千克麻线,可以制2件上衣和1条裤子。直至20世纪60年代,景宁畲村里还有穿着自织自染的青蓝色大襟上衣的,但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减少乃至消失,服装多购买成衣或请裁缝制作。浙闽两地的畲族服饰男装差异不大,基本与汉族相同,现代民俗活动和表演中的畲族男装则多为镶有花边的对襟衫。女装因地域不同存在一定的形制外观差异,以浙南、闽东一带的服饰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是最富畲族特色的装扮。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传统窄门幅的限制以及畲汉服饰文化交融的影响,传统畲族服装的裁剪结构为“十字型平面结构”,即以肩线为中线前后片连裁,通过在衣片前后中心线与两边袖口处拼接弥补布幅宽度的不足。下面对浙闽两地畲族传统男装、女装、冠髻、鞋帽和其他服饰品分类进行详细阐述和分析。
  (一)畲族民族服饰中的男装
  畲族人衣尚青、蓝色,着自织麻布,男子向来不巾不帽,以苎麻布和棉布缝制成蓝黑或蓝色服装,日常多着短衫便于劳作,衣衫有对襟和大襟两种。清代以来畲族男子日常服饰逐渐与汉族趋同,平民为大襟无领青色麻布短衫,下着长裤,冬天穿没有裤腰的棉套裤。图4-1为畲族男装。
  民国时期,丽水地区畲族人中,家境较好的男子着长衫马褂,青年男子着西式衬衫长裤,与当时社会的主流着装风格一致。传统畲族男子服装冬季为大襟衣衫,开襟处镶有月白色或红色花边,下摆开衩处绣有云头;夏季穿大襟短衫,衫长过膝,圆珠铜扣,衣领、袖口有镶边。清末民初时浙江畲族人男子“布衣短褐,色尚蓝,质极粗厚,仅夏季穿苎而已”。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西式服装风貌对汉族服饰的影响,畲族人与汉族男子一样,富裕家庭中的年长者穿长袍,年轻人受现代装束和风气影响逐渐开始穿裁剪合体的西式衬衫长裤,近现代以后穿衬衫西裤。
  旧时畲族男子结婚时穿长衫,长衫的衣襟和胸前绣有龙形图案花纹,四周镶红、白花边,开衩处绣有白云图案,头戴青、蓝色或红色方巾帽,有的地方戴红顶黑缎官帽,帽檐镶有花边,帽后垂着两条尺余长的彩色丝带,脚穿黑色布靴(鞋)。婚礼时戴黑缎官帽,俗称“红缨帽”或“红包帽”。帽檐宽且外敞,顶缀直径约2厘米的铜质圆球或红布球,并系以红缨穗,后改用圆檐礼帽。近现代以来,畲族婚礼分成传统婚礼和西式婚礼两种,传统婚礼中新郎穿着现代风格的对襟贴花边男装,西式婚礼中则穿着西装。
  (二)畲族民族服饰中的女装
  畲族最具民族特色和代表性的当数女子服饰。畲族女子平日常服与婚礼服一致,各类
  史料记载中对于畲族女装的记录言之寥寥,近代以后,随着民族学研究在我国兴起,一些研究者深入实地进行考察,对畲族人的生活风俗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和记录,里面包含了对畲族女子服饰的详细记录。图4-2为作者访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服饰传承人兰曲钗老先生之子兰银才先生。
  历史上畲族女性是穿裙子的,后来开始穿裤子,同时也保留穿裙的习惯,两者并存。畲族女子衣料以麻布自织,右衽的衣服领口和大襟边缘多镶有花边装饰,中青年女性服装的花边多一些、宽一些,老年妇女的花边层数少且较窄,颜色较青年女性更为素净。畲族女子结婚专用的裙子称大裙,有筒式和围式两种,皆黑色、素面、四褶,长过脚背,故又称长裙。婚礼时,将之系于衣内,同时系束宽大的绸布腰带,或佩蓝色绸花。今多改穿红色长裙。
  福建的畲族服饰样式分支较多,尤以闽东一带为甚。就现代浙闽一带畲族服饰来看,浙江一带的畲族女子服饰着装形象比较统一,以景宁地区的式样为代表,可以概括为:头戴珠饰缀挂式凤冠,上衣为右衽圆领镶花边大襟衫,下装多为长裤或短裙,中间系有拦腰。浙江境内其余畲族聚居区如桐庐莪山、温州等地服饰均为此式样。福建地区的畲族分布面较广,各地畲族服饰形制略有差异,平时不戴凤冠,喜欢将头发梳成螺式或筒式发髻盘在头上,以红色绒线缠绕环束,着蓝黑色衣服,边缘多以红色或绣花装饰,总体服饰形象可概括为:以绒绳和真假发混合缠绕形成凤凰髻,身着右衽大襟衫,下着裙或裤,中间在腰部系拦腰(即围裙)。
  不论浙江还是福建,拦腰是畲族妇女服饰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福建畲族多称之为“合手巾”,也称之为围裙。不论哪个地方的畲族女装,可能在领口、大襟的样式上有些许变化,但在腰间均系有拦腰(图4-3)。拦腰形似围裙,多为棉麻材质,以黑色居多,上面或绣有精美的图案,或挂有精致的装饰。腰头由一根彩带固定,彩带多为畲族姑娘自己绣制,并伴有极具民族特色的图案及文字。彩带拦腰截断了畲族女性上半身和下半身的装饰,使得装饰物集中分布于上半身。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多数的畲族女性选择用现代服饰替代传统服饰,但拦腰这一传统装饰却未被淘汰,甚至成为部分畲族妇女的日常装扮。
  畲族妇女结婚服装与日常服装相似,一些地区也随汉族习俗有蒙红盖头的传统,但头饰佩戴上存在差异:景宁地区新娘装喜用红色取代平时的蓝黑色面料,福建各地新娘则着日常民族服饰(图4-4)。
  浙闽两地畲族女子服饰可分为景宁、福安、罗源、霞浦和福鼎五种式样,这五式服饰目前穿着人数最多、覆盖地域最广,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第二节 各地畲族凤凰装的形制
  民族的外在文化心理能够通过服饰来体现,同时服饰也能够表现出民族间的不同。畲族的服饰非常有特色:男子身着短衫,不戴头巾和帽子;妇女则将竹冠蒙布戴在高髻垂缨的头上,配以璎珞状的装饰。畲族男子的服饰与当地男性基本相同,但畲族妇女却会将花鞋、彩带和花边衫都穿在身上,着装十分绚丽。
  苎麻最早由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种植,他们将其作为纺织原料使用,国外称其为“中国草”。在以前,每家每户都会种植苎麻;到了现在,有些畲族人还是会种植苎麻。畲族人会去掉苎麻的“骨头”和“皮”,然后将其晾晒,再由妇女将其捻成线,最后织布做成衣服。做成的衣服用稻草碱水煮,煮完再用水漂一天,就会变得柔软;不漂的衣服会有点硬,但很耐穿,而且在夏天穿会非常凉快。由于自产自用,所以畲族人长期是“无寒暑,皆麻衣,男单袷不完,勿衣勿裳,女短裙蔽膝,勿裤勿袜”。
  传说畲族饰品是凤凰所赠。服饰除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之外,还以遮身蔽体为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追求美的装饰,头簪这样的装饰尤其如此,髻椎起来后,要插上一根横条,才能固定住,于是有了头簪。头簪多数用动物的骨或银制成,而早期用的是柴条。头饰别柳条的传统,就源于在头上别柴条。
  畲族传统服饰的类型分为普通的劳动服装和重要节日和婚丧嫁娶时所穿着的盛装礼服凤凰装。
  劳动时服饰简单,福州畲族人“男椎髻,短衣,荷笠携锄。妇挽髻,蒙以花布……围裙着履,其服色多以青兰布”。古田畲族人“竹笠草履,勤于负担。妇以兰布裹发……短衣布带,裙不蔽膝。常荷锄跣足而行,以助力作”。其他地区亦然。
  跣足,畲语称为“赤足”,是畲族的一大特点。其原因主要为:一是南方天气热,田间劳动不用穿鞋;二是生活艰辛,能省则省,所以一般是“赤脚”;三是跣足比穿鞋更灵活,一些不易攀登、行走之处,光脚行走更稳,即“以助力作”。
  古时畲族妇女不缠足,是由于妇女一直从事比男子更为繁重的劳动。头上蒙以花布,一是以布代冠,因劳动时不能戴头冠,用花布、毛巾代之;二是以花布、毛巾蒙头,能保护头发、头部的卫生;尤其是冬天,可以起保暖的作用。
  而凤凰装则华美优美,而且在不同地区,也有所不同。
  一、畲族凤凰装的服装形制区分
  畲族人过年过节、庆喜、农闲走访亲友时穿礼服,又称“龙冠衫”“郎冠衫”,结婚时穿的衣服则称为“新郎冠衫”“新来主衫”。男穿青色或蓝色的长布衫,四周用月白色或红色镶边,在长衫下摆的开衩处绣有云头。男性服饰简单,故地区差异不大,基本相同。女服式样比男服多,有大凤冠、小凤冠之分,一般都以自织青色麻布取料,无翻领,袖口和右襟都镶有花边。妇女头戴笄,脚着自制花布鞋,腰系花带或布。不同地区的畲族女子礼服,即“凤凰装”差异较大。
  (一)罗源式凤凰装
  罗源、连江、福州等地畲族妇女的上衣为黑色大襟交领式,两旁开深衩,后裾长于前裾,衣衩后裾内缘滚有白边,通身无扣,仅在右衽襟角有两条白色系带。在领口、两襟及袖端均饰有花边。花纹为字纹和各种花卉纹饰。年轻妇女还有在胸部左右饰一副银“扁扣”的。围兜除左右及底部的白边上滚缀三组红白相间的直线纹、间隙镶花边外,兜身中央还绣上两组对称图案。四个角的图案均为扇形,绣工精美华丽。盛装时,腰间系有丝织腰带,俗称“手巾”。腰带两端有红色长顶,带上饰有各种几何纹样。穿黑色短裤。结婚时着花鞋,前端有二撮彩色璎珞,鞋面绣有各种花纹。饰物主要为耳坠、手镯和戒指。
  罗源式凤凰装兴起并流行于福建罗源一带,与其他几种畲族传统服饰相比,罗源式女装在衣服样式的设计及制作上差异较大。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畲族传统服饰特征,一度被评为畲族女性代表性服装。(图4-5)。
  花边是该款服饰最大的特征。罗源式凤凰装上衣以黑色为底色,并镶有各式各样颜色艳丽的花边。依据着装者的年龄差异,花边层数及颜色的选取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年轻的畲族女性上衣花边层次多,颜色鲜艳;而老年畲族女性上衣层数少,颜色也以素雅为主。花边的装饰位置在肩领部位、袖口和拦腰的边缘,和镶嵌装饰带夹杂、间隔使用。上衣的肩领部位大量使用成排的花边装饰,花边层次多的可以排到肩侧乃至腋下。花边分两部分,靠近领口和门襟的是内层,按照一条花边加一组镶嵌带的形式间隔构成,内层所用花边较窄,约1厘米宽。镶嵌带宽约1.5厘米,由红、白、黄等色的布层层相叠组成,下一层比上一层倒吐0.1~0.2厘米的边缘出来,形成装饰。一般各色反复间隔4~6次构成一组镶嵌带,这种镶嵌装饰当地俗称“捆只颜”。盛装、礼服的“捆只颜”多的缝3组,并列宽达10厘米,袖口亦缝“捆只颜”和花边。老年妇女和少女的衣服上则只缝1~2组。外层完全以花边镶拼而成,所用花边较宽,约1.5~2厘米。早年的花边多为自制或绣花,机制花边出现后逐渐为机制花边所替代。前领口至门襟转角处花边排列的方式有直角式和圆角式两种。后领口嵌有一块黑底彩绣,宽约3~4厘米,从左颈侧向后绕至右颈侧,上面彩绣几何纹样或花鸟图案(图4-6)。蓝底白花的腰带在通身黑底红白相间的花边中显得非常突出,整体色彩斑斓,花边和流苏垂在后腰,象征着凤凰的尾巴,盛装时加上头顶的红色凤凰髻、绑腿上的五彩绑带和花鞋,把罗源的畲族姑娘打扮得像一只五彩的凤凰。
  罗源的未婚女青年,一般头顶红色绒线圈装饰,服装为黑色大身镶大量花边,拦腰也非常繁复华丽,袖口镶嵌排列大量花边,下着裹裙和绑腿。老年妇女梳高耸的凤凰髻,系蓝色头绳(新婚或年轻已婚女子为红色绳),衣领简单装饰花边,面积窄小,拦腰边缘饰带简单,四角有绣花,中间露出的黑色底布面积较大。尽管可以使用高速平缝机,一件装饰华丽的罗源式上衣也需耗时6天左右方能完成,其中精致繁复的“捆只颜”镶滚和手工绣花最费时间。一件罗源式上衣的尺寸大致为:前中心连裁,通袖长133厘米,衣长75厘米,底摆宽57厘米,两侧开衩高26厘米,袖口宽13厘米,领口有黑色底布彩绣几何花纹的装饰,领口绣花边缘至肩部为“捆只颜”直角花边装饰(另有以圆角花边装饰的做法),宽达18.5厘米,宽窄花边共计10条。底襟较前后片大身稍短,有系带和左侧系合固定,右侧腋下有大红色系带以固定大襟片。腰部以下无装饰,因衣服外要搭配同样装饰手法的罗源式拦腰。整体服装色调亮丽、装饰繁复,显得极为华丽。
  和服装一样,罗源式拦腰装饰最为华丽。裙面形状略方,腰头为白色棉布,两端有与腰头同宽的布带(不是彩带),裙面两侧和底边以层层排列的花边和红白相间的“捆只颜”镶嵌带(和衣领内层花边相同)为饰,和服装肩领部位的花边呼应,裙面四角通过贴补和刺绣形成精美的角隅图案(有的只做下边两角),图案花纹以大朵的云头纹为其特征,非常醒目华丽。罗源式的拦腰系带与其他几处的不同,除了固定用的系带外,腰部以蓝底白花的合手巾带束于系带外,带宽约3寸(10厘米)。罗源式拦腰,裙面基本为正方形,宽50厘米,高50厘米(含腰头10厘米),腰带展开后总长92厘米,除了外层的镶边装饰外,裙面内层有花布补绣的云头图案,四角是彩色刺绣角隅纹样,左右上角为鲤鱼纹样,左右下角为凤鸟纹样。罗源式拦腰整体装饰华丽,和本地区服装装饰风格一致,两者交相呼应,搭配穿着形成斑斓绚丽的外观效果。
  罗源式女装的下装一般都为黑色半截裹裙或黑色半截短裤,裙(裤)下打黑色绑腿。裙边配五彩柳条纹刺绣几何纹,非常醒目。罗源式半截裹裙为黑色棉布材质,裙摆边有红色、黄色为主的几何形柳条绣花,间隔10厘米左右以黄色星点缝固定一条长6~7厘米的红色线绳直线装饰,这种摆边和红色绳线装饰是罗源裙子的代表性特征。裙长55厘米,裙宽140厘米,腰头宽5厘米,底摆绣花花边宽3厘米;在腰部两侧有对褶,使裙子腰部更适体,腰头两侧装有带袢,穿着时以布带穿过带袢扣系在腰间。
  (二)福安式凤凰装
  福建福安一带的畲族妇女喜欢穿着蓝黑色棉麻上衣,再配以圆领大襟衣。大襟衫分前后两部分,前衣部分采用一字扣设计,纽扣多为银制。后衣部分略长于前衣,花色较素。大襟的袖口、服斗边缘等部位会绣有精致的图案和花边。除了这些必要的装饰外,大襟肋下会有一块三角状的红布,红布上会绣有精致图案和花纹,这块黑底红边金印角历史悠久,也是福安式上衣区别于其他畲族服饰的最大特征,千百年来,传承至今。福安式女装领口较低,但配有精美的刺绣,因此常用作礼服等。
  福建宁德民间收藏家所收藏的福安老式上衣,衣身为黑色麻布,领圈为红白棉布绲细边并彩绣马牙纹,服斗大襟边为红色棉布包边,直角襟,袖口8.5厘米处有接缝,可能是由于布幅面不够而进行的拼接。袖口无花边,袖口和开衩内侧红色棉布贴边服斗处的红边外,依次为白、黄、白、红、白的极细镶边,服斗处三角印边缘和领部一样为彩绣几何缘饰,装饰朴素简单,应为老年妇女所穿日常服。衣服衣长67厘米,前胸宽43厘米,底摆宽53厘米,通袖长127厘米,袖口较窄,仅11.5厘米,两侧开衩高22厘米,领座后中心高2.5厘米,领口处约为2厘米,领宽15厘米,前领深8厘米,后片比前片长约3厘米,两侧起翘3厘米,大襟处镶边宽1厘米。配红色一字扣,纽扣为银质,扣面刻阳文“福”字字样,领口一粒扣,服斗大襟上端两粒扣。整件衣服黑底红边、小领窄袖、简单朴素。
  另一件年代较早的上衣,绣花装饰更加精美:黑色棉布大身配红色镶边,通袖长127厘米,衣长70厘米,胸宽53厘米,底摆宽56.5厘米,袖口宽13厘米,后片大身略长于前片,前后片相差3厘米。配一字扣,扣位与前一件相同,腋下有红色系带。开衩高22厘米,开衩内层为红色棉布贴边。领口和大襟的绣花较前一件更为繁复精致,除了马牙几何纹外,领底座和三角印外缘有一条卷草花卉纹样,三角印内彩绣凤凰图案,大襟镶边颜色依次为:大红、水绿、大红、浅黄、玫红,每一层之间用白色线镶绲分割,整体风格沉稳、精致、秀美。
  所见的其他福安式上衣,基本制式相同,喜欢在黑色服装本料上加红色镶边或装饰,绣花图案也以红色基调为主,不同的服装在领口的绣花图案和服斗三角印处绣花有所不同,但领口都是几何形图案,三角印处除了凤鸟纹外,牡丹、莲花等花卉纹样也较为常见(图4-7、图4-8)。
  作为畲族女性服饰整体形象中必不可少的配件,福安式拦腰的裙面为蓝黑色棉麻,腰头及左右镶边为红色,腰头两端系彩带固定,彩带比景宁式的略宽,裙面装饰比景宁式拦腰略精致,在黑底长方形裙面、大红色棉布腰头的基础上,在裙面上端左右各绣一对称的花篮图案。福安式拦腰裙面上绣花的装饰位置固定在左右上方,图案多为盆花(花篮),两个侧边有多层彩色布条镶边,从外至内一般为大红、浅黄、水绿、玫红,和领口及大襟的镶边一样,彩色条边中间均以白色间隔,宽度约为1厘米(图4-9)。
  (三)霞浦式凤凰装
  霞浦妇女凤凰装为右衽大襟式,尚黑色,襟角为斜角,前后裾等长,与前面两地不同。领口有一布扣或银扣,襟角下有系带。衣衫袖口及两侧衣衩内缘均滚蓝色,系带也是蓝色。图案花纹为几道红色平行线或花卉及其他纹饰,颜色以深红为主。其特点是两面都可以穿,因此,衣衫内左衽也是大襟式,也有系带。当地畲族女子结婚时穿黑色素面长裙,裙子系于衣内,显得很朴素。围兜与福安式相似,兜身有褶,黑色,两侧绣花,配有白色素面系带,由纽扣连接。绑腿与罗源式相同,但多为白布所制,末端有红色璎珞和紫红色长襟,系好后红璎珞垂于小腿上。当地畲族女性习惯穿长裤,绑腿只是作保暖和防护用。穿绣花鞋。
  霞浦式女装因流行于霞浦一带而得名。其样式与福安式女装相似,但略有区别。首先表现在霞浦式女装的大襟前后长度相等,因此前后两面都可以穿着。如遇盛大节日或重要场合则穿着正面,日常生活和劳作时就穿着反面。为了便于反穿,霞浦式女装大襟、小襟连同服斗前后的尺寸也都保持一致。其次表现在霞浦式女装的前襟、领座等部位的工艺更为精湛,刺绣的图案更为精美,色彩更为绚丽。凤凰、牡丹、梅花等寓意美好事物的图案以及大红、桃红等艳丽的颜色,常用于霞浦式女装。至于肋下部分的设计,霞浦式女装和福安式女装一样,也选择了以系带来代替纽扣。
  霞浦式女装的刺绣设计也十分讲究,以服斗为例,服斗的刺绣集中于上角,自内向外延伸。畲族女性会以衣襟、领口、胸口等部位所绣的花边组数及花边宽度来区分服饰。在畲族传统中,衣襟上所绣花边的组数称为“红”,所谓“一红”即指有一道花边,以此区分“一红衣”“二红衣”和“三红衣”等。除了看衣襟的花边外,还可以看领口的花边。衣服上所绣的花边越多,就代表其越珍贵。一般而言,“一红衣”由畲族少女或老年人穿着,“二红衣”在日常生活和劳作时穿着,只有“三红衣”才在盛大的节日、重要的场合穿着。其花边数最多,花边最宽,领口也多为花领,刺绣工艺十分精湛,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多用作礼服等(图4-10)。
  霞浦式拦腰和福安式相仿,但腰头和两侧镶边为蓝色棉布,两侧有带袢以供系扎彩带。与景宁式和福安式拦腰平整的裙面不同,霞浦式拦腰在裙面上方左右两侧打褶,褶上端为彩绣团花,花型较福安式更为紧凑密实。褶裥使裙面产生一定的松量和起伏。一些精致的拦腰还沿着左右侧边和上侧边缘绣有带状绣花装饰,更精致的则有两层绣花带,绣花繁复而精致,图案以凤鸟、花卉为主,也有暗八仙、人物故事等题材。这种有精致绣花带的裙面左右及上侧边缘以层叠彩色绲边装饰进行分隔(图4-11)。
  (四)福鼎式凤凰装
  福鼎式凤凰装的特点是复领黑色右衽大襟式的上衣,领子既有大领也有小领。红绒球一般会装饰在盛装衣服的领口处,衣襟的右侧会衬有红色飘带。几何图纹、花卉、动物都会作为图案出现在衣服上,非常精美。结婚时的裙子有两种款式,即筒式和围式,都为黑色。银饰很丰富,妇女会将刻有八仙及祥瑞动物的银花插在头发上,通常一组有三朵:下方为凤鸟,有12只;中间为狮子,有10只,上方不定,做工都非常精美。还有一种内含铃铛的银花,上面有五朵小银花,俗称“金针花”,轻轻摇动就会发出非常悦耳的声音。少女耳饰是曲形银钩,下面挂着银牌,俗称“耳牌”。妇女耳饰与福安地区相同,只是环状略小些。手镯、戒指形状比其他地区简单。小孩有佩带“银牌”习惯,银牌中有一八角形,上铭八卦纹,中心为双鱼纹,下吊有三角形银片,两侧有铃铛。妇女婚服,除“凤冠”、挂耳饰、银花遮面、料珠垂肩外,还束上大红宽腰带。穿花鞋。
  福鼎式凤凰装流行于福鼎一带的畲族村落。上衣为立领黑色大襟,衣领有内外两层,内领较高,约4厘米左右。外领较低,约1厘米左右。两层衣领均镶有刺绣,领口处还有两个颜色艳丽的绒球。上衣一般为黑色,大襟服斗处有一块宽至前中心线的刺绣,以桃红色为主要色调,加配其他色线。刺绣的花纹面积较大,花朵也很大,值得注意的是,福鼎式凤凰装上衣服斗处绣花喜用人物图案,多为人物和花鸟动物图案组合,人物形象多为头戴花冠、腰扎彩带的舞台人物造型。侧缝服斗末端靠近腋下处有两条红色飘带,长约尺许,宽约1寸,飘带头为宝剑头造型。两侧衣衩内缘镶红色贴边条。袖口有三层彩色布条镶边,多为红、黄、绿或红、蓝、绿色,当地群众说这三层镶边代表畲族的雷、蓝、钟三大姓氏(图4-12)。
  福鼎式拦腰呈长方形,黑色,长约30厘米,宽45~50厘米,腰头以红布或花布做成,宽约5~6厘米,两侧以彩带系缚固定。青年妇女的节日盛装也有绲彩边、中间绣花的样式。裙面与其他几种式样不同,为双层裙面,即在普通的青蓝色裙面的基础上再增加了一层长宽均小于外层裙面的小裙,呈U形,多为水绿色绸缎或红色织锦缎制成,近代的拦腰亦有用丝绒制成的。大裙面多以素色为主,偶有少量绣花或花边;小裙面上一般不绣花,或在边缘镶嵌一条花边(图4-13)。
  (五)顺昌式凤凰装
  顺昌妇女衣服的独特之处,在于平时穿裙打绑腿。上衣为黑蓝二色,右衽大襟、微领,衣身较宽大,前后裾等长,袖口及衣衩内缘滚红边,领及襟角有简单纹饰,通身使用布扣。裙为黑色,长过膝,上沿有白边,两侧边缘滚有红绿布边,上饰黑色几何纹。绑腿也是白色,配有红色、黄色系带,打好的绑腿为红黄白色相间。银饰有头簪、耳扒、耳环、手镯、戒指等,其形制与其他地区类似。
  (六)景宁式女装
  清末民初时期,大多数地区的畲族女性服饰以“阔领小袖”为主,而景宁一带则沿袭传统,以极具民族特色的花边衫为主。花边衫以青、蓝为主色调,腰间系以拦腰,上衣下裙。这种服饰传统一直延续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只有少部分畲族老年妇女还会穿着传统服饰,年轻人都已改穿现代服饰。现在仅有景宁地区还保留着衣尚青蓝的传统。
  至21世纪初,该地畲族女性服饰形似汉族服饰大襟衣,长至臀部,领口和袖口处拼接有彩色镶边,并绣有精致的图案。在畲族服饰中,彩色镶边极为讲究,花边一般有4至5条,预示着丰收。服饰的底摆一般没有太多装饰,十分朴素,纽扣使用的也是传统的一字扣,拦腰以下为筒裙,有长裙和短裙两种类别,一般日常穿短裙,长裙结婚时穿。裙长及小腿肚到脚面,下有绑腿,以布带或自织彩带作为系带固定,绑腿长度自膝盖至脚踝。
  景宁畲族博物馆内收藏的景宁畲族传统花边衫,服装基本式样与汉族大襟衫相仿,材质为青蓝色麻布,领口及领圈有浅豆绿色绲边,右衽大襟,两侧开衩。领部至胸口大襟处的镶边是其特色,镶边较宽,且自右向左呈直角状跨越服装大身前中缝。服装从左侧锁骨位置一直延续到右边肋下侧缝为连贯的镶边装饰带,从衣襟边缘往外依次为宝蓝、大红、豆绿、紫红、土黄、天蓝色镶边,豆绿色最宽;上面饰有红色盘长结,最外侧贴白色花边,两边袖口有极细的蓝色镶边与衣襟边缘呼应。整个衣服通袖长112厘米,衣长约70厘米,领深8.5厘米,领座高约3厘米,色调素雅,工艺精细,整体较为窄小贴身,应为中年妇女日常服饰。
  不同地区的畲族女性服饰大同小异,于是“凤凰装”和“凤凰头”成了这些服饰和发饰的统一称谓。例如将福安式发型的发顶比喻为凤凰背部,发型比喻为凤凰的身子,发髻则为凤凰的翅膀;将装饰在罗源式发型上的红毛线球比喻为凤凰的丹冠,凤凰的头部为整个发型;凤凰的尾巴则用霞浦式的高髻来比喻。畲族人对于罗源式服饰有着奇妙的解释,将少女服饰比喻为小凤凰,将年轻妇女的服饰比喻为大凤凰,将老年妇女的服饰比喻为老凤凰。凤冠用年轻妇女的头髻来表示,凤凰的领脖为衣领、腰为衣边、翅膀为袖口的花边、腹部为围兜,凤尾用身后有刺绣的飘带来表示,凤爪则用五颜六色的脚绑和绣花鞋来表示。
  二、畲族凤凰装的头饰形制区分
  在头饰方面,畲族男性头饰与汉族无异,但畲族女性却有特有头饰——凤冠。凤冠是畲族最具民族色彩的头饰,一般用于女性出嫁。在畲族传统习俗中,畲族女子从出嫁时开始佩戴凤冠,婚后则成为常用头饰。随着时代的发展,浙江一带的畲族女性仍保留这一传统,但福建一带的畲族女性只在出嫁那天佩戴凤冠,平时用由红绳和头发盘成的发簪替代。因此,在日常装束上浙闽两地的畲族形成了明显的差异,即浙江畲族女子在穿着民族服饰时均佩戴珠饰凤冠,而福建畲族女子则只有婚礼时才佩戴,平时则以独特的凤髻束发。福建地区的凤冠随着从日常佩戴物演化为仪礼性装饰,演变得更具仪式感和隆重感,不同地区的样式也各具特色。
  由于浙闽两省畲族女子日常发饰存在差异性,本书将凤冠与发髻合并在一起进行讨论。以往的很多研究将两者混淆,因此,本书对凤髻按照以下标准进行界定:凤髻主要由红绳、假发以及真发编织而成,其佩戴于畲族女性头发之上;凤冠则是在佩戴好凤髻并形成一定造型之后,再用银簪固定在发髻之上,系于头顶。浙闽两省各处的畲族女子的发饰可以清晰区分婚姻状况,未婚女子多以红绳系发辫,浙江已婚女子戴凤冠,福建已婚女子梳凤髻,也有因女子身份不同而对应地将其所属发式称为“小凤凰髻”“大凤凰髻”和“老凤凰髻”的。
  (一)各地凤髻的形制区别
  因日常佩戴凤冠,浙江畲族女子盘发于脑后成髻,较为简单。福建畲族女子日常生活中喜用红绳线混合真假头发盘成凤髻,发式因地域不同、婚嫁与否而差异明显。
  福建的畲族少女,将红线掺在一起,编成辫子,成圆形盘在头上,前留刘海。福安、宁德少女头的梳法是先将头发分为前后两部分,后面的头发扎成坠壶状,再将前面的头发中间的大部分扎平,并与后面的头发一起扎紧,然后由右向左盘绕额头,再用红毛线缠绕于额上,插上少女银簪。其他地方的畲族少女,头饰简单,多把头发梳成一根或两根辫子,辫尾扎红头绳,额前留刘海,无特殊饰物。
  罗源地区的已婚妇女发髻高耸,最为夸张,以竹箨卷筒、红绒线和大量假发夹杂梳成凤髻,用红色绒线缠发梳扎直至头顶,约达15厘米高(图4-14),弯至额头,中间绕成一
  块直径8厘米的圆形,再横拴小银簪。未婚少女通常把头发盘梳成扁圆形,以两束红绒线分别饰于发角、发顶,额前留“刘海儿”,或以红绒线夹杂发中,梳辫挽盘头上成圆帽状。
  福安妇女凤髻的梳法与少女头梳法大致相同,只是加上假发,使发髻更加宽大。福安妇女脑后梳成爪辫状,向上绕成盘匣式。发间环束深红的羽毛带或深红色的绒线。正面额前发高是脸部的二分之一。发顶中横压一条银簪,斜插耳扒、豪猪簪。未婚小姑娘均将红绒线掺在发中,一起编成辫子盘在头上,至十五六岁时梳成“平头型”,插两只小银簪。宁德不同于福安,宁德式女子发髻上端宽大,边沿呈敞口状;福安的则外形成上下直筒状,并稍向后倾。它往往在脑后头发中加置约5厘米的长筒形的黑布团,以突出头发的坠状,头顶如戴黑色大缎帽。
  福鼎未婚女子把头发打成长辫,辫尾扎上长长一大束红毛线,而后将长辫盘在头上;已婚女子将额上头发在左耳边梳成辫子,而后与脑后头发合在一起编辫盘成髻,套上髻网,用银簪和发夹固定,有的少女还在前额留一绺“刘海儿”。中老年妇女在额上包一条黑色绉纱巾,在髻上插发夹、银花。
  霞浦妇女发型又称为“盘龙髻”,将前部一撮头发梳拢于左耳上,后部盘于头顶,以红绒线和大量假发夹杂扎成盘龙状高髻,发髻用红色或紫红色头绳捆扎约寸许长的发带,大银笄横贯发顶中央,发式犹如苍龙盘卧,昂扬屈曲,独具一格。霞浦少女的凤凰头式与福安式大体相同,妇女头型较复杂,使用很多假发,云鬓高髻。梳法是先将头发分为前后两部分,后部分约占三分之一,将裹黑纱布的竹笋筒扎在后股头发中间,使头发膨松,往后、往下突出,呈坠壶状,再与中央的发束汇合,然后把前面的头发分成左右两部分,旋成小股,从左往右绕过头顶扎于前面的发辫上,接着把整股头发从左往右绕于头顶,并不断加入一绺绺假发,用发夹固定并插上银簪。这三股发束旋绕到一起,便形成高髻昂扬状的发式。
  此外,福建顺昌畲族妇女的凤冠式样别具一格,未婚女孩梳成独辫,扎以红色绒线。女孩十六岁起开始使用成年妇女的装饰,头上戴铜簪冠(铜簪最多的120根,少者60~70根),似扇状,并配以红绳、料珠,装成“扇形髻”,用红布条及几串小圆珠绕在头上。但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当地妇女逐渐将其简化为“扇形帽”,与发髻分开,只在节庆、表演时佩戴。
  光泽妇女的头饰也很有特色,先用豪猪刺理直头发,将头顶中间的头发扎起,随后将其余头发梳拢于脑后并束好,再与中束头发合绾成螺髻,插上10厘米长的银簪,蒙上黑色包头巾,最后用黑白花纹的红色带子缠绕四五圈。
  浙江等省的畲族妇女梳发髻、戴银冠。银冠为一小竹筒,长约3寸,竹筒两边镶有银片,并由两条料珠连接着,顶上用一块红布裹着,但也有不用红布的。
  丽水地区的畲族妇女则戴外面裹着红色丝帕的小竹筒,将银片装饰在竹筒前面,三块银牌挂在前额上方,称为“髻牌”;一只挂有五至七束红色丝线的银簪插在头顶,称为“髻须”;一块三串白色珍珠盘绕的红色绒布披在头顶。从髻的构造来看,景宁县的畲族妇女发髻更为复杂,每对髻所需的白银就要十两左右。
  坠壶状是江西和广东的畲族妇女会梳的头发样式,银簪和发网都不会少,到了冬天会包方头巾,并将红绒球缀在头巾的四角。
  20世纪60年代后,畲族妇女的日常发式基本与汉族相同,除了少数偏远畲乡的老年妇女外(如霞浦的半月里村),只在二月二会亲节、三月三乌饭节、四月八牛歇节等畲族传统节日时才有一些人恢复原有发式,并且由于很多畲族青年都留着现代发型,无法梳传统发髻,故会用一些简化的、做成凤冠或凤凰髻造型的帽子和发饰来代替。
  (二)各地凤冠的形制区别
  畲族妇女的凤冠是畲族凤凰图腾最明显的表现。因畲族发源地凤凰山的传说,在畲汉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对于头冠的解释演变为凤冠。畲族女子的婚姻状况可以通过其冠饰发髻一目了然,女子出嫁前后所梳发式及头饰均不同。凤冠一般于女子结婚时始戴,由于畲族的民族习俗中寿服和婚礼服饰一样,所以凤冠也是畲族妇女逝世后入殓时使用的冠戴。史料中记载畲族女子“高髻垂缨”“妇人高髻蒙布,加饰如璎珞状”“冬夏以花布裹头,巾为竹冠,缀以石珠,妇人皆然。未嫁则否”。浙江和福建两省的凤冠样式存在显著的差异,凤冠的佩戴场合也不尽相同。
  1.浙江凤冠形制 浙江的凤冠“断竹为冠,裹以布,布斑斑,饰以珠,珠累累”,凤凰冠以竹片、石珠和银器制成,多以竹筒、银牌和红布饰于发顶,额前两鬓缀珠串数股,坠以刻花银牌。清光绪年间丽水一带“畲妇戴布冠,缀石珠”,民国时期浙江括苍(今浙江丽水东南)“妇女以径寸余、长约二寸之竹筒,斜截作菱形,裹以红布,覆于头顶之前,下围以发,笄出于脑后之右,约三寸,端缀红色丝绦,垂于耳际”。可见浙江凤冠以景宁和丽水两地的式样为主,竹冠覆顶,裹以红布,以细小的石珠穿成长串绕饰于前额及两鬓。景宁畲族博物馆在凤冠的种类划分中将景宁的凤冠称为雄冠式,丽水、云和泰顺的称为雌冠式:景宁式雄冠冠头高耸,珠串缀饰较多;丽水式冠头较为低矮,泰顺一带的则冠头较平,并排缀饰一排珠串,和丽水式同为雌冠式。丽水地区的凤冠较景宁一带的简洁矮小,悬挂的珠串缀饰不多,仅仅用来固定头顶的竹冠,竹冠上的红布较为突出,这一点与景宁郑坑的比较像。凤冠下的发髻梳法为:上半部分的头发在偏左侧脑后扎住,和余下的头发在后脑盘成扁平的发髻,凤冠珠饰的尾部为璎珞状簪子,插于右侧发髻。泰顺凤冠的冠头为扁平形,横向排列约10串银链珠串垂于前额,两侧垂有飘带,脑后发髻上插有银笄。景宁地区的凤冠也存在细微差异:民国时期的敕木山村、20世纪中期的黄山头村和现代的郑坑桃山村的凤冠整体造型较一致,头冠的尾部翘起和前额珠饰走向基本相似,两鬓珠串悬垂的量和比例稍有不同,景宁郑坑桃山村凤冠所裹红布较为突出。
  景宁的雄冠式凤冠由头、身、尾三部分构成,凤冠上配以银牌、串珠等予以装饰。畲族人认为镶嵌着刻花银片的冠体象征着凤凰的身子,前部的立面象征着凤头,后部高挑部分象征凤尾,耳侧下垂的数片掌形银片象征凤脚,因此得名凤凰冠(图4-15)。其式样千百年来传承至今,有着悠久历史。在佩戴凤凰冠时,需先将头发梳洗打理好,盘成发髻,并在发脚四周缠绕上黑色绉纱,头顶处放置银箔包的竹筒,包以红布,银钗高挑,再将珠串穿在绉纱上,用银簪固定,另系8串尾端结有小银牌的珠串垂于耳旁,最后将凤身固定于发髻之上。凤凰冠一般用于畲族女性出嫁,因此凤身上会雕刻一对象征幸福美满的小人。传统的凤冠制作工艺烦琐、穿戴过程复杂且造价较高,现今已成为传家之物。在盛大的节日或重大活动中,慢慢采用简化式的凤凰冠代替。简化后的凤凰冠冠体以绒布头箍为主,配有简单的装饰及图案,佩戴也极为简单,只需要将系带系于脑后即可。但与传统的凤凰冠相比,简化后的凤凰冠在做工上显得有些粗糙。与雄冠式凤冠相比,雌冠式凤冠的冠顶较低,凤身扁平,有若干银链垂于额前,银链尾端缀鹅掌形银牌。
  2.福建凤冠形制 福建的凤冠以竹片、红布为构成主体,装饰着珠子和银牌。福建各地的新娘凤冠样式也不尽相同,但都以竹壳为骨架,外包红布缝成长方形的头冠。冠上缝一片片四方方的錾有凤凰、蝴蝶等图案的银牌,轻薄如纸,再缀上红线穿起一串串的五色料珠,垂挂到冠的四周。同时,冠上还饰有能遮挡面部的“圣疏”,其由一大块刻着双龙戏珠字样的银牌和九片刻有鱼、花等图案的银片组成。当凤冠戴于头上时,这些银饰的链牌就会下垂至胸前,以起到遮面的效果。伴随着头部的晃动,还会发出叮当的响声。
  额前镶双龙、凤凰、蝴蝶、花木、鱼鸟等图案。上额正当中悬立一块“双龙戏珠”银饰,左右两旁竖立两个武士,额正面贴镶两块长12厘米、宽3厘米多的银质“冠栏”片,其下并排悬挂4片四方形有花纹的银片,表示盘、蓝、雷、钟四姓联姻。冠髻之后垂挂一块錾有“双龙戏珠”等图案的银牌。髻上横插一根髻针,以保持冠的稳定。它是畲家嫁妆之一,亦是畲族女子殡葬冠戴,旧时家庭困难者也有在新婚之时向他人借用的。霞浦式凤冠与福安式较为相似,也有银牌遮面,但冠顶不似福安式向后延伸,而是向上高耸,冠身以红布覆盖,冠顶尾部也缀有银牌。福鼎的凤冠形似牛角,主要以红布和银簪构成,有侧垂叶、后脊和飘带、木簪、银片、料珠等构件,前额有银链成串遮挡,形似“圣疏”,但数量和规模均大为缩减。
  罗源式凤冠在人类学家凌纯声的文章中被称为罗岗式,被认为是最具图腾象征性的畲族头笄,亦是以银箔包裹竹筒置于顶上,竹筒外裹以红布,竹筒前端有数串蓝色玻璃珠连接至冠尾,分别自面颊两侧垂下,冠尾有方形红布象征凤尾(在犬图腾中则象征犬尾),左前侧有银笄坠红色璎珞斜插头顶。这种样式一直延续至今,罗源畲族妇女在婚嫁时仍佩戴这样的凤冠(图4-16)。
  可以看出,罗源式凤冠与景宁式凤冠的制式构件相似,在竹冠大小、珠饰数量和佩戴位置上稍有变化,福安、霞浦和福鼎的凤冠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图4-17)。
  顺昌妇女头戴扁形铜质发饰,俗称“头旁”。头旁是用丝瓜瓠或厚纸皮做成的环形帽圈,外蒙黑布,后边有黑带相连。发饰是由多个椭圆和细长柄的银簪依次紧叠成扇形的(图4-18)。一副扇形铜饰需80余根铜簪,多时可达120根。每根柄长17厘米左右,末端用红头绳相连。已婚妇女还在铜饰上披上头巾,用银耳扒固定,饰各种琉璃串珠和红璎珞。
  第三节 其他畲族服饰配件
  上衣下装加上拦腰构成了畲族服装最为主体的部分,各具特色的凤冠头饰则使各地不同式样的畲族服饰形象完整化、特色化。除了衣装和头饰,畲族服饰中还有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品,它们不是构成畲族服饰形象的主体,但是从不同方面丰富了服饰的细节和整体感,是服饰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畲族服饰中的帽
  畲族传统服饰搭配中不习惯戴帽子,帽子在畲族服饰中出现的品种较少,除了新郎的婚礼帽和童帽外,最普及的当属生活实用品斗笠。不论男女,斗笠是畲族人劳动生活中最常用的帽子。畲族人所处山区遍布竹林,为各式竹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畲族人就地取材,编制斗笠供劳作时使用,并经过选料、破竹、拉丝、编织等工艺,在斗笠上编出精致的花纹,如四路、云头、狗牙等,这些精致的花纹相间分布,再配以精湛的工艺和各式的饰品,使得整个斗笠更加精巧美丽。于是,其成为畲族女性出席各种场合的常用配饰,也是畲族人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一个小小的竹笠需要用二百多条竹篾,然后需要以精湛的竹编工艺编织而成。除斗笠外,传统的凤冠因其穿戴烦琐,也慢慢简化成帽子形状以便人穿戴。
  二、畲族服饰中的鞋
  畲族男女在历史上都是“跣足而行”的,20世纪20年代,浙江丽水、温州地区的畲族女子“大足,穿青鞋鞋端绣以红花,工作则穿草履,居家则穿木屐”“素无缠足之习,家居悉穿草履或木屐(与日本同式),必往其戚属庆吊时始用布鞋,鞋端必绣红花并垂短穗”“富者着绣履,蓝布袜;贫者或草履,或竟跣足”。畲族妇女素不裹脚,后随着迁徙和发展,劳作时穿草鞋,在家里穿木屐,雨雪天外出则以毛棕裹脚,做客或节庆时则穿布鞋或花鞋。畲族花鞋是布鞋,旧时妇女结婚或做贵客时才穿,死后也要穿着花鞋入棺。花鞋一般为蓝布面白布里,或者青布面蓝布里,鞋面不高,平筒,上绣有红黄色为主的彩色花纹,现代花鞋上也有机绣龙凤图案的。景宁地区的花鞋前头扎红穗子,宁德地区的花鞋鞋尖处结一颗红色绒球。畲族人居家所穿木屐有点像日式木屐,以两块长方形木板为鞋底,底上两端钉上两块木头,前后不分,宛如桥形,畲族人每人都有一双,是晚上临睡前穿的鞋子。福建畲族传统鞋子,为圆口、黑布、千层底或木底、有外突红色中脊的“有鼻鞋”,女子专用中脊一道、方头“单鼻鞋”,鞋口边缘绣花或以色线镶边;男子专用中脊两道、圆头“双鼻鞋”。近现代后花鞋、木屐就少有人穿,20世纪50至60年代多穿胶鞋、解放鞋;70年代后多穿皮鞋。图4-19为罗源式绣花鞋。
  三、畲族服饰中的肚兜
  肚兜是旧时畲族女性贴身穿着的内衣,一般为红色或蓝色,俗称“肚仔”。肚兜的基本外形为菱形,上端开小领窝,下端修圆角,顶端领窝两端、左右两角钉红色带袢四个,用于系带以固定于颈部和后背。肚兜的形制基本相同,四周镶边,底端有绣花装饰,绣花有多寡之分,讲究的肚兜在顶端领窝的边缘也有绣花。畲族肚兜的基本款式中,四周边缘为镶拼部分,简单的亦可不做镶拼,以单色布完成。拼接线处为贴边的缝纫线迹,下端圆角处为绣花装饰区域,有平针绣、贴补绣等多种绣制手法,纹样以如意云头、花卉、凤鸟纹为主,有的还会绣上八卦形象以求福避灾。
  四、畲族服饰中的儿童用品
  1.畲族童帽 畲族童帽的形式多样,制式多来源于汉族成人帽或童帽。不论浙闽,畲族儿童的帽子样式繁多,制作精美,上面大多饰以彩绣,童帽主要的种类有虎头帽、兜帽、风帽、圈帽(无顶帽)等,材质多为棉布或细麻布,有单层的、夹层的和夹棉的。童帽佩戴场合不受限制,畲族人将孩子的美好期望、祈福甚至精神信仰都通过童帽表现出来,童帽上常有用布条镶拼的“福”字、“卍”字、银牌制成的“福、禄、祯、祥”“福如东海”等字样及刺绣中常见的莲藕、牡丹、蝶恋花、雉鸡等吉祥寓意的图案。畲族童帽受道教影响颇深,道教八仙、太极鱼、八卦形象经常作为题材出现在装饰上,尤其是八卦,有的通过布条镶拼出来饰于帽顶、有的直接通过刺绣表现。虎头形象历来是儿童服饰品中最受人们喜爱的元素之一,因虎谐音“福”,又是万兽之王,汉族民间儿童制品中老虎还寓意辟邪除恶。畲族童帽也喜用虎头,一方面可能是受汉族虎文化影响,另一方面畲族人因长期的山地耕猎生活,也可能产生对老虎这种威猛动物的崇敬和喜爱。畲族虎头帽多综合利用彩绣、补绣、镶拼等多种装饰手法。福安地区的精致虎头帽,黑色棉布为帽身,大红色里子,虎眼、虎鼻、虎口使用填棉贴补绣技法,两耳上彩绣花卉,下缀流苏,虎牙用白色棉布叠成整齐的方块嵌入红色虎口,中间用红色棉布叠成三角以示虎舌,两边嘴角还各饰有一撮白色皮毛,帽身后片中心缀了一个彩绣八卦荷包,下缀珠子和流苏,两边对称彩绣象征富贵的牡丹纹样,帽底后中心还缀挂了一个雕刻着貔貅头的银铃铛。整个帽子手工精制、虎头表现得栩栩如生,立体的虎牙和虎舌构思巧妙。除了虎头帽,畲族童帽中还有一些来源于舞台戏服中的冠帽和道士帽的样式,黑底,有帽梁,两端垂彩色(粉红、橘黄、水蓝色)穗子,帽型形似儒生方巾及道巾中庄子巾和纯阳巾的变体。帽身彩绣藕荷彩蝶图案,绣工精致,用色鲜明艳丽,与服装上的所绣图案奔放热情的大红色调不同,采用了粉红和水蓝色配色,显得更为秀美娇嫩。
  2.畲族围嘴 畲族围嘴也是儿童服饰用品中常见的一种,畲族儿童围嘴多以蓝黑色或月白色棉布为底,做成花瓣形,花瓣形式主要为左右两瓣式或一圈六瓣式,花瓣上绣有精致图案纹样,中心领圈为圆形,用以固定在脖颈处,后中心多有一粒至两粒扣袢用于固定,或用暗扣进行固定。由于虎能辟邪镇恶,故亦有以虎形做围嘴以求福佑的。
  五、畲族服饰配件中的传统饰品
  畲族妇女的传统饰品多为银制品,头饰随发型而不同,多用银笄,主要有头笄、头簪、头钗、头花、头夹等,其中头笄长约10厘米,形如二片垂叶连成的弯弓,上錾图腾花纹;头花上镂人物、动物图案,制作精细;此外还喜用耳环、耳坠、耳牌、戒指、手
  镯、脚镯、胸牌、项圈、肚兜链等。畲族妇女的银质耳环较有特色,是一个上小下大的S形。一般妇女常戴银手镯、银戒指,其上錾有梅花、八卦、福、禄、寿、喜等图案或字样,其中戒指较有特色,并未完全合围,两端带有铃铛。福安霞浦一带富裕人家的妇女胸前佩戴银牌、项链。妇女人人戴耳环,式样有大圆环、小圆环、珠坠环、璎珞环等。旧时畲族妇女喜欢戴银质饰品,订婚时男方要送银饰给女方,女子外出时要戴男方所赠饰品;随着时代发展,畲族人的生活模式逐渐现代化,流行的首饰式样和质地也逐渐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金饰逐年增多,现代风格的饰品随着现代服饰一道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畲族妇女接纳和使用。
  六、畲族的绑腿
  畲族男女还有以绑腿保护小腿的传统习惯,“足膝之下,无论男女,皆裹蓝布”“自膝以下蓝布匝绕,则男女皆然也”。罗源的绑腿以黑色梯形棉布制成,顶端尖角处和底端两侧装有带袢,以布带系扎固定包覆在小腿上,女子盛装时则以彩带固定。罗源新娘着装中裙下亦着绑腿,且绑腿有的边缘镶嵌有多层花边,以和服装、拦腰呼应,系扎绑腿的绳带有时采用彩带,两个绑腿外形相似,穿戴方式也相似。
  第四节 畲族凤凰装的文化特性与自觉改革
  一、畲族凤凰装形制的特性
  (一)畲族服饰形制的相似性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性质上存在诸多相似的地方。男子服饰在历史上均为“椎髻跣足,不巾不帽”,受汉族男子服饰影响较大,都为圆领右衽大襟,劳作时为短衫长裤,礼服或正装为长衫。对于畲族日常女子服饰而言,虽然浙闽两地存在很明显的外观差异,但两地服饰仍然保持着以凤凰装为代表的祖先崇拜痕迹,服饰形制虽然在具体的细节上各具特色,但均以蓝黑色麻布或棉布为服装主料,衣衫均为右衽大襟,上衣领口、大襟等边缘处多花边装饰,同时在上衣外面均系有拦腰。浙闽畲族服饰的共同之处在于:
  1.共同起源 共同的盘瓠祖先信仰下产生的服装在形制上有统一性,无论细节如何变化,畲族上衣尤其是领边和大襟边缘均有边饰、上衣外搭配拦腰的穿着方式以及腰部系扎彩带且带尾下垂的特征,符合史书上对于盘瓠后代“制裁皆有尾形”的描述。此外,各地女子皆有的佩戴凤冠的习俗也是对始祖婆凤凰嫁衣传说的继承。
  2.料色一致 历史上和经济上的一些原因形成了各地畲族服饰用料的一致性及色彩搭配上的相似性,服装主体部分衣尚青蓝,装饰多以大红、玫红色调为主,和蓝黑色服饰本料形成反差和对比。
  3.工艺相似 各地畲族服饰装饰工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虽然刺绣和镶绲工艺同属汉文化中服装装饰的重要手段,其在畲族服饰中的盛行不排除畲汉文化交融的影响因素,但刺绣图案的一些题材带有明显的山地生活痕迹,多层多色重复镶绲的形式也独具特色。彩带编织工艺是各地畲族共有的传统工艺,浙闽各地在彩带的字符织纹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一方面可能与彩带工艺的局限性有关,另一方面也由于彩带体积小、实用性极强,在
  一代代畲族人口手相传的同时承载着民族的记忆。
  (二)畲族服饰形制的差异性
  虽然源出同族,但由于长期的迁徙以及和周边民族杂居的影响,浙闽两地畲族服饰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男装受汉族影响服饰形制皆与汉同,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女子服饰上,具体表现为领部至大襟的装饰造型和头饰外观的变化:
  1.上衣开襟和领口的具体形制不同 罗源式衣领为无纽交领,其余各式均为立领有纽,领圈开口窄小,实际穿着时领口多敞开不扣,领座高度不一,福安式领座最矮小,霞浦式居中,福鼎式的大小约为福安式的两倍,且在领口饰有两颗红绿毛线制成的“杨梅球”。景宁和福安的服斗大襟为上抬式,即自领口平行向右延伸12~15厘米,再下行至侧缝,转折处两粒扣固定,但福安式大襟几乎成直角,景宁式则较为圆顺,弧线向下至侧缝;霞浦和福鼎为下凹式,即从领口直接下凹弧线至侧缝,故较前两者在门襟处少两粒纽扣。
  2.花边装饰的面积和多寡不同 镶绲工艺的运用程度由浅至深依次为:罗源最盛,福安、景宁次之,霞浦更次之,用在胸口大襟边及服斗多层绣花带的间隔处;以刺绣见长的福鼎最末,仅在领圈和部分大襟边口处有极细的绲边,装饰效果甚微。服饰刺绣应用多寡上,以福鼎刺绣面积最大,图案最丰富,霞浦次之,罗源的刺绣面积虽小,但结合云纹补花和花边,显得最为华丽,福安较少,景宁最少。花边镶嵌为罗源式畲族服饰最有特征和代表性的装饰手法,因其使用简单,为广大畲族人民所喜爱,在现代畲族服饰中大量使用,如景宁式的现代畲装在领口、袖口大量镶嵌机织花边,但由于使用手法简单、缺乏特色,装饰效果和辨识度远不如罗源式。
  3.凤冠的样式及佩戴习惯不同 福安、霞浦的凤冠式样相似,面前均有银片“圣疏”遮面,罗源凤冠制式和景宁凤冠最为接近,福鼎式凤冠简化程度最高。两省凤冠佩戴习俗差异显著:景宁凤冠自结婚之日始戴,为日常头饰;福建畲族女子平日梳凤凰髻,凤冠为结婚时新娘的装束。两地的凤冠均可作为去世后入殓的冠戴。
  4.拦腰的装饰细节不同 景宁式最简单,黑色麻质素面配大红腰头;福安式较简洁,裙面上方绣对称的花篮或盆花;霞浦式较福安式略复杂,花盆或花篮位置和福安相同,但绣花更饱满繁复,两边各3个褶,一些精致的拦腰还在左右侧边和上缘增加绣花装饰;福鼎式在图案装饰上较简洁,但裙面分大小双层;罗源式拦腰装饰最为繁复华丽,有大朵的云纹角隅图案和花鸟刺绣。
  (三)畲族服饰形制的脉络相承性
  1.服装的演进过程 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等在穿着上的体现,其传承了历史,也记载着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民族服饰也会相应发生改变,除了时代因素,这些改变和民族迁徙密不可分。伴随着民族迁徙,畲族传统服饰的样式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对民族迁徙脉络的梳理意义重大,有助于研究我国浙、闽地区畲族传统服饰文化。根据文献及现代畲族服饰,浙、闽两地服饰的差异性显而易见,其在传承畲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上,又与当地的地域特色相结合,因此各具特色,而极强的地域特色与畲族耕猎徙居的生活方式关联颇深。
  福安、霞浦、福鼎、景宁四地处于闽东浙南交界的山区一带,正是形成服饰分流的主要地区。畲族人由福安一带分两路入浙后,一支一路向北迁徙,另一支迁往苍南的畲族人
  经过发展后一部分回迁入闽东福鼎、霞浦一带,一部分继续留在浙南并逐渐发展至平阳、温州一带。结合民族迁移脉络和畲族服饰的几种典型式样来看,罗源、福安、霞浦、福鼎和景宁几处恰好处于民族迁徙路径中由闽入浙的几个重要节点上,其服饰也正是畲族服饰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几种样式。由此可以大胆推测:迁徙脉络和服饰样式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可以发现,自连江、罗源始,到福安,再向西入霞浦,进而北上自福鼎进入苍南、平阳,是一条畲族人历史上由闽入浙的迁徙路线;而从罗源到福安,一路向北,再到景宁、云和、丽水是畲族人迁徙历史上第二条由闽入浙的迁徙路线。在这两条路线上,贯穿着几种颇具代表性的畲族服饰式样:罗源式、福安式、霞浦式、福鼎式和景宁式。这使得畲族服饰由罗源式为起点至景宁式为终点,途经福安、霞浦、福鼎和泰顺,存在一脉相承的连贯性。
  反观各地服饰式样,福安至景宁北迁一线都保持上拱式大襟,服饰边缘以绲边装饰,绣花较少,拦腰式样也较为朴素;福安至霞浦、福鼎西迁再北上的一线,在福安式上衣的基础上增加服斗处的绣花,发饰也从福安的盘匣式,到霞浦的上下双髻,再到福鼎的脑后大盘髻,逐渐简化。同时,苍南地区部分畲族的回迁又导致了这一带服饰之间的相互交融和相互影响。
  伴随着不同方向的迁徙,畲族人的服装装饰风格分为花边装饰和绣花装饰两种。以服装中最能表现样式特征的门襟为例进行比对分析,将罗源、福安、霞浦、福鼎、景宁五种样式的门襟平面图按照历史迁徙路线排列,可以看出作为起点的罗源式门襟兼有花边和绣花两种装饰,但花边装饰的面积和重要程度强于绣花装饰。在服饰变迁的过程中以福安为节点形成景宁路和福鼎路两种线路,景宁路保持了罗源式的门襟镶边装饰,简化门襟的绣花装饰,最终形成今日景宁地区花边衫(兰观衫)的特征;而福鼎路则简化了花边装饰,由霞浦至福鼎逐渐形成繁复精致的门襟绣花装饰。福安式处于两种变化的分支节点,既保持了花边装饰,又延续了绣花装饰工艺,但两者都较为简单,形成了朴素大方的服饰风格。
  2.头饰的演进脉络 浙闽畲族头饰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畲族女子发饰多为“竹冠裹布,珠饰累累”,而现代仅浙江畲族仍保留珠饰凤冠,福建各地仅在新娘装束时采用“竹冠为骨,裹有红布,带有珠饰”的凤冠,平日则以红绳缠绕发髻为饰。
  随着畲民的逐渐迁徙,畲族的分布由罗源至福安,再由福安分两路至浙江境内。沿着这个迁徙路径,可以发现畲族妇女的冠戴逐渐发生了变化:福建境内的畲族凤冠由平时佩戴改为新婚佩戴,平日则以红绳缠发梳成发髻;而景宁畲族凤冠则自结婚之日开始佩戴,平时及节庆时均佩戴。
  将各地凤冠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罗源的凤冠(新娘冠戴)与景宁、丽水的式样最为接近,景宁式珠饰尾端璎珞改为银挂件,丽水的则保持了右侧发髻斜插的璎珞。温州平阳、苍南地区的畲女头饰为珠冠,存在相似性很可能是由于这一区域地理位置上与福鼎相距甚近,且历史上存在迁入与回迁,造成习俗上的相互影响。浙江畲族对凤冠习俗保持得较好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他们自福建辗转迁徙而至浙南,反而在心理上造成一种固守传统的心态,故在罗源式凤冠的基础上,将竹冠缩小简化至头顶,珠饰也绾在耳侧,对日常生活的影响降至最低。浙北畲族由于是从景宁分迁而至,故保留了景宁的服饰习俗。
  综上所述,浙闽地区的畲族女子服饰虽然各具特色,但存在明显的一脉相承性,这种一脉相承性表现在服装式样的渐进式演化以及头饰的形制和佩戴习俗上,借助畲族在闽东浙南山区的迁徙路线可以更加清晰地呈现出这种脉络关系。
  二、畲族凤凰装的文化特性
  畲族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变化是构成要素与承载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早期产生作用的主要是构成要素的变化,如以麻、棉织品取代树叶、树皮,兽针、兽骨取代树针、树枝,银铜铁饰物取代骨物,人工颜料取代天然颜料。当观念发生变化之后,服饰就承载了人们的文化观,民族文化中就有了服饰的一席之地。以下都是畲族服饰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1.角色意识的表现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占政治文化的统治地位,它制约着其他文化的发展。儒家思想强调的是礼仪伦常,其本质是“别”,别君臣父子男女,别亲疏贵贱。人们的年龄、性别、等级和身份都可以通过服饰来区分。自周代以来,很多朝代强调以礼治国,因此中国从周代开始,服饰日趋复杂。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社会规范,也就有了不同的服饰。人在不同的场合,也会是不同的角色。因此,畲族人的服饰就有了劳动装、礼服、吉服、寿服、丧服之别。封建社会,百姓穿的是布衣,底色为黑。故畲族人服饰的底色只能是黑。黑色一直为畲族人所接受,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黑色可以用天然染料染成,畲族人易种易得,便于大量使用。黑的颜色耐脏、易洗,对于男女都上山劳动的畲族人来说,是种适合常用的颜色。但后来黑色被彻底认同,还是由于观念、文化起了作用。黑色不仅是百姓的颜色,而且“夏尚黑”,是远古颜色,有“至阴不动”“太质无华”的文化含义,这刚好体现了畲族人刚强、朴实的民族文化心理。因此,畲人衣着底色尚黑,世代传承,以表示民族的共同性。也正是这种服饰上的特殊颜色,使得畲族同其他民族共同体区分开来。它作为异常分散的畲族人的特殊记认标志,维持了民族的共同文化、共同心理,是民族内部团结的重要因素之一。
  2.畲族自我意识的体现 每个民族在发展时都会形成自我意识,这是民族文化在心理上的表现。也就是说,相同的民族会有相同的心理,进而产生归属感。“体个人(自己人)”是畲族人对自我意识的称谓。服饰诞生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属于一种视觉符号,表现着民族在心理上的共同状态。同样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是身着同种服饰的人共有的感觉。
  3.反映畲族人的求吉意识 人们在心理上都趋向于求福趋吉,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都较为落后的社会环境中。凤凰鸟自古就是祥瑞的代表,有“见则天下大安宁”的意思,也被称为瑞应鸟、百鸟之王、太阳之精、神鸟。
  畲族妇女把“百鸟朝凤凰”“凤凰朝牡丹”的各种花鸟图案较集中地刺绣在衣领、襟沿、袖口和“合手巾”(围裙)上。身上穿的是凤凰装;头上梳的是凤凰髻;腰间扎的是好似凤凰翎尾的飘带;斗笠上系的是犹如凤凰五彩缤纷翎羽的各色珠穗……她们把自己打扮得宛如一只只美丽的金凤凰。畲族对凤凰鸟的尊崇,除表现出浓厚的尊祖意识,和自认为“凤凰人”外,还表达着他们对黑暗势力的仇视、抗争,自强不息的无畏精神和热爱生活、祈求安宁、向往光明、“丹凤朝阳”的民族共同心态。
  三、畲族服饰的自觉改革
  “新生活运动”盛行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此时妇女戴笄被严厉禁止。于是畲族妇女只好在进城时不戴笄,但在出城之后就会戴上。而妇女醒目的服饰则慢慢消失。
  20世纪60年代起,完整的传统装束已是少见。中老年妇女一般把头发梳成螺式或筒式盘在头上,发间环束红色绒线,中间插有银簪,称“头毛把”。衣领与裤子不镶花边,但衣襟上有花边。
  到20世纪80年代,只有在三月三对歌日、民族运动会、部分民族会议及拍电视、电影时,妇女才着传统服饰。平时除闽东少数老年妇女还穿传统服饰外,绝大多数人服饰与汉族妇女基本相同。
  针对传统服饰使用减少的情况,畲族人也进行了改革探索,浙江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民间文艺研究会召开专题讨论会两次,研讨服装改革问题,在景宁畲族自治县还举办过民族服装大奖赛。福建《霞浦县畲族志》记载了这些富有成果的改革。畲族传统服装中,也出现了民族风格与时代气息相结合的创新品种。
  历史在前进,时作在变化。的确,传统的服饰,颜色单调,花纹太多,式样陈旧,工艺复杂,不适合时代的要求,难怪畲族人不愿穿。所以畲族服饰的改革探索,还要继续进行下去。要在“三性”上下功夫,即服饰要具有时代性、大众性、民族性。要充分吸收现代服饰的特点,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而具有时代性。在质地、颜色、式样上要不断地进行创新,趋向日常化,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穿,才会人人爱穿。原来的畲族民族服饰显著的标志是衣服的花纹,畲语称之为“水涧流”,如今可以在大众化的服饰上,做一个简单的标志,如在上衣口袋上绣上凤凰图案,它既是服装的牌子,同时又是畲族服饰的标记。
  尽管目前畲族人同汉族人的外部特征趋于相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畲族文化的没落。因为,任何民族文化,都有两重性,都有优也有劣。精神文化是由物质文化所决定的,随着物质文化的发展,精神文化也必然或快或慢地发生变化,扬弃旧时代的传统,保留与物质文化相适应的内容。先进取代落后,落后向先进看齐,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会得到扬弃,这是民族文化的进步。因为表层传统文化,不等于一个民族的文化,更不等于这个民族,这是不能画等号的;一个民族、一种民族文化产生之后,就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一定程度上,扬弃还是民族共同心理、民族自我意识强化的条件。因为,随着表层文化的弱化,原有的文化认同方式受到冲击,为维护民族生存发展,原来附于表层的文化特征的文化认同功能会转移到共同心理,即内在文化这个“本”上来。文化认同的危机,会引起民族共同体成员们的反思,唤起他们的民族意识,使民族感情、民族意识比以前更加强烈。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出版者:中国农业出版社

本书分八章,内容包括:畲族服饰的审美意识、畲族服饰制作工艺及其文化变迁、畲族服饰的形制及其特性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