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历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478
颗粒名称: 一、古代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历程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2
页码: 44-45
摘要: 畲族服饰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原始时期、多源融合时期、流徙从简时期和涵化成型时期。每个时期的服饰文化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既有本民族的传统特色,也有外来文化的融合。畲族服饰以青色、蓝色为主,款式短小精悍,装饰丰富。头饰和足饰是畲族服饰的重要特征,如高髻、头巾、彩色石珠等。随着历史的发展,畲族服饰逐渐与汉族服饰相互融合,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
关键词: 畲族服饰 历史发展 文化融合

内容

(一)原始时期的畲族服饰
  畲族的服饰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所处地区的影响,畲族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畲族人的居住地山脉很多,外界文化很难传入,因此畲族服饰文化能保持相对原始的特征,下面将会具体阐述畲族服饰文化的主要特征:
  1.样式 具有一定的中原色彩,衣服大多为后面长于前面,一部分上衣还具有“左衽”特征。
  2.颜色 畲族服饰的颜色众多,色彩明亮。
  3.头饰 畲族服饰中最有特点的是头饰,畲族人喜欢将头发设计成锥形。
  (二)多源融合时期的畲族服饰
  在宋末元初之时,畲族服饰文化进入了多源融合的阶段,之所以会产生此种现象,是因为畲族人开始与外界开展文化交流,这一时期的畲族服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样式受到闽南文化以及西宁文化的影响,畲族人将文身渗透进服饰之中。
  2.头饰在闽东一带,妇女还是保持原来的头饰。但在闽南一带,畲族人更倾向于断发。
  (三)流徙从简时期的畲族服饰
  元末明初,畲族服饰就进入了流徙从简的阶段,畲族人开始了由闽西到浙江南部的大范围的流徙。在元末以后,畲族人的服饰逐步单一化,主要体现为赤足、高髻,这都与他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从此阶段开始,畲族人对于青色偏爱有佳,他们喜欢在山上种植青靛,认为青色代表着尊贵。总的来说,流徙从简时期的畲族服饰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点特征:
  1.头饰 摆脱头巾的束缚,但保留了高髻。
  2.颜色 以青色为主,青色成为民族主打色。
  3.足饰 没有任何配饰,大多为赤足。
  4.样式 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逐步向汉族靠拢。
  (四)涵化成型时期的畲族服饰
  清代,畲族逐渐结束了迁徙的生活,主要在福建东北部、浙江南部定居下来。在与汉族人民“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下,畲族服饰一方面形成了自身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汉族的影响。
  畲族先民与以客家先民为代表的汉族人民在粤、闽、赣的交流渊源深厚。自唐末至宋,客家人从河南西南部、江西中部和北部及安徽南部,迁至福建西部的汀州、宁化、上杭、永定,还有广东的循州、惠州和韶州,更近者迁至江西中部和南部。宋末到明初,因蒙元南侵,客家人自闽西、赣南迁至广东东部和北部。这几次迁徙的地点正好是闽浙赣的交界处。他们与畲族先民产生接触交往,并引起了畲族人社会生活和文化状态的改变。
  可见,无论是在历史上畲族聚居的赣闽粤边地,还是在闽北、闽东、浙南等畲族人大迁徙后的新居地,畲族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汉化了。在这一时期除广东畲族服饰相对显得比较简朴外,福建、浙江、江西的畲族服饰基本类同。比较突出的服饰特征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色尚青蓝 服饰色彩以青色、蓝色为主,浙江地区多“斑兰”花布。
  2.款式精短 畲服款式普遍为短衣、短裙,大部分裙长不及膝盖。
  3.装饰颇盛 较之前朝的“不巾不履”,清代畲族男女在头饰、足饰、装饰品等各方面都更显丰富。
  4.男女有别 男子戴竹笠穿短衫,一般赤脚,耕作时穿草鞋。女子一般先梳高髻,以蓝花布包头,再戴竹制头冠,并装饰以彩色石珠。
  5.汉化加深 在畲汉交流日益深广的情况下,赤脚的习俗在清末逐渐转变,开始穿布鞋或草鞋。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出版者:中国农业出版社

本书分八章,内容包括:畲族服饰的审美意识、畲族服饰制作工艺及其文化变迁、畲族服饰的形制及其特性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