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畲族服饰的文化变迁历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47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畲族服饰的文化变迁历程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6
页码: 44-49
摘要: 畲族民族服饰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迁,从原始时期的样式、颜色、头饰,到多源融合时期受到闽南文化和西宁文化的影响,再到流徙从简时期服饰的简化,最后到涵化成型时期与汉族文化的融合。这些变迁都与时代背景、文化信仰、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在文化变迁视野下,古代畲族服饰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服饰的演变。
关键词: 畲族服饰 民族文化 畲族

内容

伴随着时代的变迁,畲族民族服饰文化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改变,时代背景、文化信仰、政治经济都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畲族民族服饰文化的变迁。
  一、古代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历程
  (一)原始时期的畲族服饰
  畲族的服饰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所处地区的影响,畲族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畲族人的居住地山脉很多,外界文化很难传入,因此畲族服饰文化能保持相对原始的特征,下面将会具体阐述畲族服饰文化的主要特征:
  1.样式 具有一定的中原色彩,衣服大多为后面长于前面,一部分上衣还具有“左衽”特征。
  2.颜色 畲族服饰的颜色众多,色彩明亮。
  3.头饰 畲族服饰中最有特点的是头饰,畲族人喜欢将头发设计成锥形。
  (二)多源融合时期的畲族服饰
  在宋末元初之时,畲族服饰文化进入了多源融合的阶段,之所以会产生此种现象,是因为畲族人开始与外界开展文化交流,这一时期的畲族服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样式受到闽南文化以及西宁文化的影响,畲族人将文身渗透进服饰之中。
  2.头饰在闽东一带,妇女还是保持原来的头饰。但在闽南一带,畲族人更倾向于断发。
  (三)流徙从简时期的畲族服饰
  元末明初,畲族服饰就进入了流徙从简的阶段,畲族人开始了由闽西到浙江南部的大范围的流徙。在元末以后,畲族人的服饰逐步单一化,主要体现为赤足、高髻,这都与他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从此阶段开始,畲族人对于青色偏爱有佳,他们喜欢在山上种植青靛,认为青色代表着尊贵。总的来说,流徙从简时期的畲族服饰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点特征:
  1.头饰 摆脱头巾的束缚,但保留了高髻。
  2.颜色 以青色为主,青色成为民族主打色。
  3.足饰 没有任何配饰,大多为赤足。
  4.样式 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逐步向汉族靠拢。
  (四)涵化成型时期的畲族服饰
  清代,畲族逐渐结束了迁徙的生活,主要在福建东北部、浙江南部定居下来。在与汉族人民“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下,畲族服饰一方面形成了自身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汉族的影响。
  畲族先民与以客家先民为代表的汉族人民在粤、闽、赣的交流渊源深厚。自唐末至宋,客家人从河南西南部、江西中部和北部及安徽南部,迁至福建西部的汀州、宁化、上杭、永定,还有广东的循州、惠州和韶州,更近者迁至江西中部和南部。宋末到明初,因蒙元南侵,客家人自闽西、赣南迁至广东东部和北部。这几次迁徙的地点正好是闽浙赣的交界处。他们与畲族先民产生接触交往,并引起了畲族人社会生活和文化状态的改变。
  可见,无论是在历史上畲族聚居的赣闽粤边地,还是在闽北、闽东、浙南等畲族人大迁徙后的新居地,畲族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汉化了。在这一时期除广东畲族服饰相对显得比较简朴外,福建、浙江、江西的畲族服饰基本类同。比较突出的服饰特征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色尚青蓝 服饰色彩以青色、蓝色为主,浙江地区多“斑兰”花布。
  2.款式精短 畲服款式普遍为短衣、短裙,大部分裙长不及膝盖。
  3.装饰颇盛 较之前朝的“不巾不履”,清代畲族男女在头饰、足饰、装饰品等各方面都更显丰富。
  4.男女有别 男子戴竹笠穿短衫,一般赤脚,耕作时穿草鞋。女子一般先梳高髻,以蓝花布包头,再戴竹制头冠,并装饰以彩色石珠。
  5.汉化加深 在畲汉交流日益深广的情况下,赤脚的习俗在清末逐渐转变,开始穿布鞋或草鞋。
  二、文化变迁视野下的古代畲族服饰变迁动因
  所谓的文化变迁实质上是指在改变文化内容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变化,主要包括文化的结构、风格、内涵等。文化无论是产生还是变迁,必然会经历复杂并且漫长的过程。不仅仅是畲族服饰文化的变迁,任何文化的变迁都是人类需要去深入探索并研究的重大课题。早在19世纪,众多专家学者就已经开始了对文化变迁的探索之旅,对于文化变迁的研究而言,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内涵以及其凝聚力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为对文化变迁的了解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并提供一定的思路。
  (一)古代畲族服饰的演变因素
  对于上文反复强调的文化变迁问题,专家学者的想法存在一定的差异,存在生物说、地理环境说、文化传播说等各种各样的学说,实际上文化变迁确实是影响古代畲族服饰演变的因素之一。但需要认知到一点,那就是虽然时代背景、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地理位置、生态环境都在影响古代畲族服饰的演变,但服饰演变绝不是其中一个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导致古代畲族服饰演变的因素众多,而且,任何一次民族服饰的演变到底是哪些原因所致,也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这是因为时代在不断变迁、社会在不断进步,导致服饰的演变的因素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总而言之,畲族服饰演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将展开具体论述:
  1.生物因素:族源融合 文化变迁动因的生物因素说认为:包括文化在内的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其变迁、进化是一个生物有机过程。其中的新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文化变迁理论将文化进化或变迁归因为生态环境中群落基因库的变异和基因群的分布。
  闽粤赣边地历史上存在着重叠的三个基因群,最早为土著百越族群、然后为源于五溪地区的舍瑶族群,最后为来自中原代表汉族文化的客家族群。这三种族群文化相交,必然产生互动互融关系。随着畲族人逐渐迁出与世隔绝的祖居地,他们与古越蛮族、以客家人为代表的汉族的交流日益深广,关系日益紧密。其中一部分通过通婚、集结起义等方式实现了身份的叠合与转化。在民族融合进程中,畲族服饰文化也相应地产生了变化。唐宋时,畲族妇女流行“椎髻卉服”,即头饰是高髻,衣服着花边,显示出先民“盘瓠蛮”的典型服饰风貌。元代,畲族起义军又号“头陀军”。“头陀”即“断发文身”,是百越民族的典型服饰特色。这说明宋元时期畲族起义军在与闽越土著的交流合作中,吸收了其服饰元素;或部分闽越土著直接汇入畲族,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并随之引入了相应的服饰元素。
  清代福建畲族人“其习俗诚朴,与土著无异”,表明当时畲汉关系密切、表征趋同。一部分畲族人主动与汉人通婚,模仿汉族服饰文化习俗,畲汉界限十分模糊。时至今日,福建客家和畲族人仍同梳高发髻,戴凉笠,着右衽花边衣,尚青、蓝色。
  畲族本来就是多族源民族共同体,族源包括五溪地区迁移至此的武陵蛮、长沙蛮后裔,当地土生土长的百越种族和山都、木客等原始居民,也包括自中原、江淮迁来的汉族移民。族源多元性这一文化变迁的生物因素正是畲族服饰文化变迁的初始动力。
  2.地理因素:迁徙 文化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化性质,甚至对文化的内容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地理环境的改变必然会引起文化的改变。
  元末明初,畲族经历了由闽西到闽东再到浙江南部的大规模迁徙,由于畲族人居住地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民族服饰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下面将具体举例说明。江浙一带存在水源优势与气候优势,畲族人因此大量种植苎麻,收获的苎麻均用于制作衣物,因此得名“皆衣麻”;闽南一带地势平坦,衣服的制作绝大多数依赖棉花,故大规模种植棉花在闽南一带十分常见。
  畲族人的迁徙地各不相同,在不同地区文化影响下的畲族服饰存在一定的差异。迁徙地为温州的畲族人,其服饰就受到了刺绣的影响;而迁移到福建的畲族人,其服饰的众多元素均来源于闽剧。
  由于迁徙过程中条件有限,畲族人的服饰一切从简,基本是从实用轻便出发,很少考虑美观程度,因此畲族服饰的装饰性在此阶段被大大削弱。
  3.经济因素:经济生活方式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畲族人的经济水平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经济因素实际上在文化变迁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为经济情况直接影响到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
  我国东南部的山区是早期畲族人的主要聚集地,气候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受到生活环境以及经济水平的限制,畲族人的生活方式主要为傍山散住,依靠捕猎为生。生产活动的中心一般为荒废的山地或者茂密的丛林,由于环境的限制,畲族人的服饰较为简易,以便能够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畲族人赤足、不巾不履,不仅是为了适应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也是为了适应其独特的生活方式。
  从明清时期开始,畲族人就开始了大规模的迁徙,从闽西逐步向浙江南部、闽东等地区转移,此时畲族人已经开始了以旱地杂粮为主的农业方式。农业生产场所改变,即从林区逐步转变为田地,农业生产的工具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由原始工具逐步转变为采集工具。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畲族人的生活工具以及农业副产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手工业也得到飞速发展。
  4.工艺发展因素:染织技术发展 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的进步都与自然科学密切相关,一项新技术的发现,必然会形成新的文化与生产力。染织技术的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提升,新技术的发展对于畲族服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福建省浦县,畲族新娘出嫁时都需要在头顶戴上蓝色为底色并有白点装饰的盖头,腰部的配饰则为黑色的长裙以及蓝色的腰带,从中都可以看出畲族人对于蓝色的青睐。畲族人之所以会选择蓝色或黑色作为民族的主打色,与他们的染色技术有着很大的联系。在古代,青色就是黑色,一般都从青靛中提取出来。在明代万历年间,闽南以及浙江一带的纺织工艺飞速发展,手工业的收入已经远远超过农业收入,导致了畲族服饰的颜色由单一的青色变为彩色。
  (二)古代畲族服饰的传承因素
  政治经济、风俗文化、改革创新对于畲族服饰的传承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古代的畲族服饰在不断发生改变。无论畲族服饰顺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其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在历史长河中将会永存。
  1.民族信仰因素 对于畲族服饰的研究不能止步于服饰本身,更应该从其内在的意义出发,深刻剖析畲族服饰背后的民族信仰。盘瓠崇拜已经深入到每一个畲族人的心中,尽管历经了千年,但依旧完好地保留在畲族文化中。目前畲族人仍有很多习俗均受到盘瓠崇拜的影响,以畲族新娘出嫁为例,畲族新娘在出嫁时需要身着凤凰装,所谓的凤凰装是指将头发用红绳扎起来,就好比凤髻;新娘的衣服上缝上花边并辅以刺绣,用来模仿凤凰的羽毛;将腰间金黄色的长腰带视为凤凰的尾巴;新娘的身上还挂有铃铛,就好比凤凰的鸣嗽。除此之外,妇女戴“帕仔”的习惯也与畲族文化息息相关。
  2.民族性格因素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文化。尽管民族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民族文化中最为核心的内容绝不会发生变化,这是
  因为它是民族的本质特征。
  回首过去,闽越土著百越族群的服饰还不断浮现在眼前。值得一提的是,此种服饰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不得不承认,畲族服饰文化的演变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由此也可以看出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种民族文化的融合现象同样十分明显。
  三、现代畲族服饰文化变迁
  (一)畲族服饰的激变
  全国最大的畲族聚集地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而畲族人特有的服饰成了其最佳名片。畲族特有的“景宁式”服饰曾代表畲族出现在中国邮政以民族为主题的邮票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这一时期,景宁畲族女子上身着右衽大襟立领青衣,下穿阔脚裤,腰系紫红与黑色相拼的拦腰(即围裙),男子着对襟衫、大脚裤。他们的服装与汉族同期服装的款式、裁制方法几乎完全一样,仅在拦腰、衣襟贴边等小细节处呈现出畲族自身服装的特色。春夏季畲族人一般穿着麻制上衣,衣长较短,衣摆及胯骨;冬天穿着棉制上衣,衣摆略过臀围。丝制衣服贴布边装饰有一定难度,所以一般没有花边。由于成本较高,家里比较殷实的人家才穿着丝制服装,一般制成短装。
  从总体上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以及社会的飞速发展,畲族服饰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生存空间也在不断缩小。在畲族文化中,原始文化的保留情况并不是很乐观,最为原始的服饰已经离畲族人渐渐远去,但与此同时,畲族服饰文化也在不断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外观、色彩、造型等多个方面,都彰显着鲜明的畲族特点以及民族文化。在政府以及国家的扶持下,畲族文化迎来了发展的新纪元。
  (二)畲族服饰的简化
  过去的畲族妇女对于头冠以及宽大的衣衫格外中意,大多数人还会倾向于佩戴银饰,带有花纹的腰带也是她们的必备装饰。到20世纪中叶,新一代的畲族女性已经不会选择佩戴原始服饰,服装已经被逐步汉化。男性的服饰与汉族男性基本保持一致,没有实质性的差异,最大的不同在于服饰的颜色上,畲族服饰大多为蓝色,这也是前文提到的畲族文化的特点之一。
  近代丽水式头饰为由珠链缠绕在头上的高冠,与其搭配的发式也别有特色。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丽水式头饰已简化为发箍,从前额向后脑包覆系紧即可,装饰也为红绿金相间,比较浮夸。时至今日,现代丽水头饰的造型演变为一个黑色头箍,头箍中间竖起一个红色布包小三角,上面再缀以珠串装饰。所有装饰均固定于黑箍上,因此佩戴时非常方便,只需将黑箍套在头上即可。或许正是因为其便利性,丽水式头饰在很多畲族人居住地区广为传播。
  (三)畲族服饰的采借
  在19世纪80年代之后,众多来自浙江、淳安等地的畲族人迁移到安徽一带,其中还有少数的福建人。在安徽其他地区生活的畲族人,均是因为婚姻、工作等原因来到此地。在畲族人口集中地千秋村,村落中的村民不是福建人就是浙江人,此地区的文化深受两大省份文化的影响。千秋村畲族人的服饰独具特色,装饰风格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福建霞浦式、浙江丽水式等。畲族人会对这些风格进行混合搭配,头饰与服饰有时会以不同的装饰分割,并且这种现象在千秋村普遍存在。
  除了上述提到的风格外,畲族服饰中还存在一些外族服饰的元素。原始的畲族服饰已经随着社会的变迁而逐步趋向多元化,单一的传统畲族服饰也逐渐被渗透进现代元素。
  (四)畲族服饰的消隐
  畲族人是广东早期的居民之一,闽浙地区的畲族人一直流传自己的祖居地在广东潮州的凤凰山。1988年以来,韶关市的南雄、始兴、乳源等地以及河源市郊区及东源县、和平县、连平县、龙川县等地部分蓝姓群众经民族工作部门调查识别,并报经上级政府批准,先后恢复了畲族的民族成分,由此促成20世纪90年代的畲族人口大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广东的畲族人一直不断地流动迁徙,只留下凤凰山的潮州,莲花山的惠东、海丰,罗浮山的增城、博罗,九连山的河源、连平、和平、龙川等目前被认为是较大的畲族聚居区。其他人口则分别散落在各市、县乡村之间,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在原始的畲族时代,畲族人的服饰大多都为青色或黑色,男性的上衣是十分规矩的中式服装,下身较为宽大;畲族妇女的穿着十分贴近汉族,上穿大襟右衽,裤边有众多起装饰效果的花边,并且颜色各不相同。值得一提的是,畲族妇女在日常生活中是不穿鞋子的,只有逢年过节或回到自己家中时才会穿鞋。畲族的小姑娘都喜欢将头发用红线扎成麻花辫,前面会留一点刘海。畲族妇女的头发就不会梳成麻花辫,而是将头发全部盘起来形成髻,还会在头顶盖上头帕。这种原始的装束流传至今,潮州的一些妇女今天还保留这种服饰,但大多数畲族人都已经换上新潮的服饰。
  尽管畲族服饰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核心文化始终没变。在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中,畲族文化向多元化,走向世界并迎来了发展的新纪元。畲族服饰演变的过程实质上也是畲族人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政治经济文化变化的直观体现,从此过程中也可以发现畲族文化的强大和其独特的魅力。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出版者:中国农业出版社

本书分八章,内容包括:畲族服饰的审美意识、畲族服饰制作工艺及其文化变迁、畲族服饰的形制及其特性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