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图案以花草为多,边缘适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474
颗粒名称: 三、图案以花草为多,边缘适合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2
页码: 41-42
摘要: 畲族服饰以其独特的图案和装饰手法展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其花纹多取材于植物,具有垦殖的寓意,同时也存在动物、人物等题材。在服装的边缘常用绲边或贴边的形式进行装饰,增加耐用程度的同时也起到美观的作用。畲族人运用变形手法,将图案进行抽象化处理,呈现出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体现了畲族人民的智慧。这些特色都使得畲族服饰成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畲族服饰 装饰手法 民族特色

内容

(一)多植物、垦殖题材
  无论是以前还是近代,畲族服饰中的花纹多是对“植物”的描述,鲜少出现动物。只有福鼎和霞浦式服装的花纹中出现过少量的动物或者人物类型。而且,动物花纹多采用龙凤鹿兔等祥瑞寓意题材的动物;人物纹中的人物多出自民间传说或者戏曲。植物花纹题材的选择就相当多样了,其中,最常见的花纹题材是灵芝、牡丹以及梅花等。在景宁传统的织锦带上经常会见到一些人们公认的象形图案。依据畲族人的相关解释,这些图案大多与当地农业生产有关,诸如太阳、阳光、鱼、田地以及蜘蛛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畲族人具有历史悠久的农业种植文化。
  (二)多边缘纹样
  各地畲族服装上的装饰均以绲边或贴边的形式沿领口、襟边,或还有袖口、下摆、裤口等服装边缘展开,再于其上以适合的纹样加以刺绣、贴布等。各民族的服装装饰大多是从实用到美观,畲族服装装饰的发展趋势也是如此。襟角、襟边以及领围和袖口均是易损之处,在易损处绲边或贴边能增加耐用程度,如丽水式用丝质花边贴边、景宁式用绲边或平行彩条贴布绣、罗源式最初仅以绲边装饰。而随着生活水平、审美观念的提高,人们便在绲边的基础上又绣上亮丽的图案,起进一步保护和装饰的作用。但由于各地客观条件不同,花边装饰从部位面积到内容都产生了地方性差异。例如福安式女上衣襟角镶上红色三角布边,使之耐磨耐拉扯,并绣上花饰,起到装饰作用的同时,还被赋予了“盘瓠印”的故事,起了承载文化标识符号的作用。而罗源式服装则沿领口襟边一层层将绲边和花边平行铺散开来,模拟凤凰颈项边层叠的翎羽,同时抒发了畲家人内心对“凤凰装”的向往。
  (三)多变形手法
  畲族人描述图案时,有时采用写实手法,有时采用抽象手法,但更多的时候是采用经过改造的抽象手法。正是此种独特手法才让畲族服饰图案呈现出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同时也体现了畲族人民的智慧。平阳畲族人设计在围裙两侧的围裙耳主要用于固定位于围裙、两根裙带之间的衔接处。所以,为了增加加固效果、均衡受力,其形状大致呈扁圆或者圆形。图案设计的花纹中常见自然动物——蝴蝶。蝴蝶的形态十分灵动,躯干向内侧弯曲,两根胡须均飘向脑后,两只翅膀的设计更是十分夸张,直接抽象变形成了两朵海浪,给人以“彩蝶翩翩”“春意盎然”的直接感受。有时候图案花纹采用“几何”题材,图案的主体部分由两个平行四边形及二个正方形构成,并与三面颜色深浅不同的色调巧妙结合,打造出“六面长方体”的视觉感受。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出版者:中国农业出版社

本书分八章,内容包括:畲族服饰的审美意识、畲族服饰制作工艺及其文化变迁、畲族服饰的形制及其特性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