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畲族服饰的艺术特性与染色技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47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畲族服饰的艺术特性与染色技艺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5
页码: 40-44
摘要: 畲族民族服饰在色彩和材质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色彩以青蓝为基础,多彩点缀,整体呈现低中调明度配色的效果,同时以“中高强度”的对比效果为主要特征。材质则以麻棉为主,丝草为辅,因为麻类植物具有透气性好、散湿速度快、不易被损坏等特点,适合畲族人居住在潮湿环境中且生活于山林之间的生活方式。此外,畲族服饰的工艺也非常精美,如彩带的编织等,展现了畲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审美观念。
关键词: 畲族服饰 民族文化 畲族

内容

一、色彩以青蓝为基础,多彩点缀
  为研究畲族民族服饰的颜色特点,我们运用现代色彩学理论与方法,取浙闽地区典型畲族传统女性服饰实物进行色彩分析,将服装照片通过图片色值提取工具提取出服装主体色彩条(RGB16位代码),再对其色彩特征进行同比分析。
  选取这些服饰为分析样本的原因首先在于其代表性。浙南闽东地区的畲族人约占畲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其服饰工艺精美,形制丰富多样,特别是其女性服饰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是畲族的标志和族群认知的依据。其次在于其传承性。浙南和闽东地区畲族分布最为密集,其文化传承相对稳定,服饰传承性也较好。此处选取的服饰均为景宁畲族博物馆于20世纪90年代前收藏的传统服饰实物,受现代旅游经济影响尚小,在色彩、款式、用料、工艺各方面均较好地传承了传统畲服的特色。最后是可比性,研究对象均为相同TPO属性的各地畲族已婚妇女上衣外套。
  分析整体呈现出的直观效果就是畲族女装上衣的色彩特点:服装的主要色彩大概为4~7种,其中色相主要是黑和深蓝,辅助色彩是以红色为主的其他颜色,如黄色、白色、绿色等。以三要素为依据分析色彩组成,色相之间的对比程度适中,色相环角度相对来说比较多;装饰方面,虽选择的色彩明度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最暗和最亮之间度数差竟高达10度,但是整体的色彩明度主要由较为低调的青色和黑色呈现出来,给人严肃、隆重但是力量感很强的中度对比的视觉效果,总体来说属于低中调明度配色范围;纯度方面呈现出来的则是“中高强度”的对比效果,主要体现在服装的前襟装饰部分。该部分选择的配色经常是同一色相但是纯度不同,因此,呈现出的色彩对比效果清晰、明朗,较有活力。
  下面将以“色彩三要素”为依据,进一步对畲族各区域服饰色彩特征实施横向对比,以说明六个不同地区畲族服饰的色彩特点都存在十分显著的不同。
  (一)色相对比分析
  首先是“色相”。其出现对“倾向性色彩”效果的呈现起到了主要作用。从畲族服饰的色彩分布来看,不难发现,其色彩主要集中在前襟的花边部分。丽水式畲族服饰的前襟边缘采用的主要是“宝蓝色”,丝质花边的色相主要由紫色系颜色组成,各种颜色的色彩明度都有所不同,但是整体都偏向“高亮”明度,即属于同类型色彩之间的组合搭配;面料也都主要采用了“宝蓝色”,对花边的各种明亮色起到一定程度的衬托作用,使得整体的色彩搭配看起来十分和谐。景宁式畲族服装的前襟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三条呈平行关系的贴边,并且中间一条的宽边采用宝蓝色,对应的两条窄边分别采用红色、浅绿色。服装的装饰整体上还是以沉稳、大方的“蓝色系”为主,红色和绿色作为辅助色和蓝色形成较为鲜明的对比,让整个服饰都给人明亮、活泼、典雅的感觉。福鼎式服装的刺绣十分精美,而且色彩的组合多种多样。其中,服装的装饰的整体色彩主要是大红色和紫色,并在颜色之间插入浅绿色、白色、蓝色以及黄色,为的是形成颜色明度上的对比,营造喜庆、热烈及活泼的气氛。霞浦式服装的装饰在一定程度上和福鼎式服饰呈现出相似性。但是,服饰采用的主要颜色是鲜艳的紫色,只用十分少量的橘色或者绿色来衬托和点缀。此类颜色搭配让服饰整体妩媚又不缺少活泼和灵动。福安式服装的面料颜色以纯黑色为主,而衣襟的装饰主要选择冲击力十分强的朱红色,边缘主要采用少量的橘色和蓝色,让服装的整体构图看起来十分简单明了,但是色彩对比却十分强烈。最后是罗源式服装。其服装装饰的面积最大,整片前襟都是彩色的花边,并且花边的颜色也主要是明度各不相同的红色系,整体效果和谐、大方。
  (二)明度对比分析
  在6种不同类型的畲服服饰中,霞浦和福安式的畲服选择的颜色组合的明度对比相对来说最不鲜明。它们均采用了纯度较高的暖色系颜色来打造明媚、艳丽、鲜明的视觉效果。相对来说,明度较高一点的是景宁和福鼎式畲服服饰。它们多采用明度较高的白色或者绿色等,与暖色系颜色形成较为鲜明的对比,让整体效果艳丽而不俗气。丽水及罗源式服饰颜色覆盖面积较大,并且颜色之间的梯度变化更加紧密,明度对比效果也更为鲜明强烈。但是,它们之间的色相变化范围并不大,所以服饰整体的效果比较温柔大方、清新雅致。
  二、材质以麻棉为主,丝草为辅
  畲族服装最常采用的材质便是“麻”,麻类植物普遍具备透气性好、散湿速度快、吸湿能力强、清爽、不易被损坏、光泽度较好、弹性较小、容易出现褶皱、不易生霉等特点,因此是居住在潮湿环境中且生活于山林之间的畲族人的最佳选择。除此以外,麻类植物的生长速度普遍较快,而且,生存的条件限制较少,是获取过程较为简单的天然纤维。
  近代以前的畲族人一直受限于纺织技术,因此他们的棉织物大多数是从汉人处购得或者直接用物品交换得来的。其中多以平纹棉布以及斜纹劳动布为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受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畲族服饰逐渐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化元素,对棉麻类面料的种类要求更加多样化,同时,绒布以及涤棉混类纺等面料的使用也得到了开拓和发展。
  畲族腰饰上大量使用蚕丝,各地的手织围裙带几乎都会使用蚕丝制作,而罗源标志性的红条纹腰巾也是生丝织成。生丝硬挺而具有光泽感,当罗源妇女将红腰巾系于身后打结,红巾两端于身后以优美的弧度垂下,尾端流苏还盈盈颤动、丝光闪耀。
  畲族人最常穿的是草鞋,山林行走时随手可得的野草,只要坐下用双手双脚即可制作成鞋,非常方便。畲族人也穿木屐,在长方形木板上加两齿即成,走路铿锵作响、别有情趣。
  畲族首饰的材质更为丰富,金属方面最常见的为银饰,富者用金、贫者用铜。值得一提的是霞浦式服饰的扣子,与其他地区多用布带、布纽不同,霞浦式首饰喜用铜扣,且间有以钱币为之者。霞浦坎肩为传统男式对襟五颗扣设计,常在两扣之间装饰艳丽的适用的纹样刺绣,胸前以黑色布面上闪闪发亮的铜扣点缀上下,在视觉上形成丰富的装饰层次感。
  三、图案以花草为多,边缘适合
  (一)多植物、垦殖题材
  无论是以前还是近代,畲族服饰中的花纹多是对“植物”的描述,鲜少出现动物。只有福鼎和霞浦式服装的花纹中出现过少量的动物或者人物类型。而且,动物花纹多采用龙凤鹿兔等祥瑞寓意题材的动物;人物纹中的人物多出自民间传说或者戏曲。植物花纹题材的选择就相当多样了,其中,最常见的花纹题材是灵芝、牡丹以及梅花等。在景宁传统的织锦带上经常会见到一些人们公认的象形图案。依据畲族人的相关解释,这些图案大多与当地农业生产有关,诸如太阳、阳光、鱼、田地以及蜘蛛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畲族人具有历史悠久的农业种植文化。
  (二)多边缘纹样
  各地畲族服装上的装饰均以绲边或贴边的形式沿领口、襟边,或还有袖口、下摆、裤口等服装边缘展开,再于其上以适合的纹样加以刺绣、贴布等。各民族的服装装饰大多是从实用到美观,畲族服装装饰的发展趋势也是如此。襟角、襟边以及领围和袖口均是易损之处,在易损处绲边或贴边能增加耐用程度,如丽水式用丝质花边贴边、景宁式用绲边或平行彩条贴布绣、罗源式最初仅以绲边装饰。而随着生活水平、审美观念的提高,人们便在绲边的基础上又绣上亮丽的图案,起进一步保护和装饰的作用。但由于各地客观条件不同,花边装饰从部位面积到内容都产生了地方性差异。例如福安式女上衣襟角镶上红色三角布边,使之耐磨耐拉扯,并绣上花饰,起到装饰作用的同时,还被赋予了“盘瓠印”的故事,起了承载文化标识符号的作用。而罗源式服装则沿领口襟边一层层将绲边和花边平行铺散开来,模拟凤凰颈项边层叠的翎羽,同时抒发了畲家人内心对“凤凰装”的向往。
  (三)多变形手法
  畲族人描述图案时,有时采用写实手法,有时采用抽象手法,但更多的时候是采用经过改造的抽象手法。正是此种独特手法才让畲族服饰图案呈现出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同时也体现了畲族人民的智慧。平阳畲族人设计在围裙两侧的围裙耳主要用于固定位于围裙、两根裙带之间的衔接处。所以,为了增加加固效果、均衡受力,其形状大致呈扁圆或者圆形。图案设计的花纹中常见自然动物——蝴蝶。蝴蝶的形态十分灵动,躯干向内侧弯曲,两根胡须均飘向脑后,两只翅膀的设计更是十分夸张,直接抽象变形成了两朵海浪,给人以“彩蝶翩翩”“春意盎然”的直接感受。有时候图案花纹采用“几何”题材,图案的主体部分由两个平行四边形及二个正方形构成,并与三面颜色深浅不同的色调巧妙结合,打造出“六面长方体”的视觉感受。
  四、造型以凤冠为识,地方变异
  畲族服饰造型独特、类型丰富,吸引了不少学者的关注。人类学家对各地畲族妇女头饰造型进行研究,认为畲族妇女头饰为唯一在外表上可以用于识别的畲族服饰特征,也是畲族人图腾文化崇拜的实迹。从畲族文化历史发展的总体过程来看,畲族服饰是从同一发展到多样,逐渐形成地方差异的,福建畲族服饰差异是迁徙散居后基于地理、文化隔离而产生的辐射变异。畲族服饰脉络相承关系与民族迁徙路径之间具有较为一致的对应性:畲族服饰由罗源式为起点,至景宁式为终点,途经福安、霞浦、福鼎和泰顺,存在一脉相承的连贯性。不仅如此,其头饰、耳饰、女鞋、襟角造型均存在明显的内在渐变联系。
  畲族盛装头饰造型变化脉络以罗源式为源头,与其最接近的是丽水式,同样由珠链串起覆布竹筒和挂有“经蟠”的发答;丽水式与相邻的景宁式和平阳式均有较高的相似度,景宁式将冠顶所覆红布化作黎花银片、竹筒变为竹片,同时将经蟠发答化为主体高冠的一部分,而平阳式除同样将冠顶覆布化作银片外,同时增大了竹筒的体量,并分别在竹筒前部和竹筒下方增加了银制流苏和红黑条纹头巾;接下来的泰顺式,继承了平阳式大体量的竹筒主体和额前流苏,同时增加了珠链的用量和长度,在竹筒上方和下方均垂珠链于两侧,且下方的珠链超过1米,长度过腰及臀;福鼎式头饰与泰顺式一样有长长的珠链、额前流苏和脑后飘带,但主体竹筒开始向上倾斜,形成昂起的鸭嘴形;霞浦式头冠倾斜角度进一步加大直至向后,除前额装饰流苏银挂面外,冠顶也装饰银制流苏,松罗头冠则直接利用笋壳做出圆锥形;福安式在霞浦式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将头冠高度降低的同时将纵向长度加长至原来的两倍,后面如霞浦式的冠顶一样垂有银制流苏;同属福安式的宁德头冠冠顶更低,几乎呈平顶。
  如今,畲族头饰的构造已经完全变成了“平顶阔帽”。宏观来看,福安凤冠和闽北顺昌盘瓠帽的造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因为它们都是前边高后面低。顺昌式、延平式以及光泽式在某些方面也是相似的,比如它们都是将发髻盘在脑后并用黑纱包裹头部,同时以红绳或者带子绕之。但是,它们的区别在于光泽式不需要银答,而延平式则需要六支银钩及一支呈钥匙形状的银答,顺昌式甚至需要几十支乃至上百支的呈钥匙形状的银答。闽南漳平式多受该区域内汉族人民服饰的影响,头饰和客家头饰较为相似。江西的樟坪式头饰相对其他地区的头饰来说样式也较为特殊。
  畲族女装的前襟造型虽普遍深受主流文化影响,主体脉络模糊,但是它们表现出的地域性差异还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内在联系。由浙南丽水延伸至闽东的福安,再至闽北的顺昌,直到闽南的漳平,这一线上的各个区域的服饰都或多或少受到了主流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服饰的前襟部分大都设计为“厂”字形状,并且装饰部分主要在前襟的贴边或者组边上。但是,位于该线东侧区域的畲族服饰大都是将自己本地区文化特点和主流的服饰文化巧妙地结合起来,主要表现为:罗源式服饰的直襟造型依然延续了“汉式”的“交领”特征,但脖颈的周边设计则采用了“仿旗式”的圆领结构;除此以外,从霞浦式到福鼎式,再到平阳式以及泰顺式,它们的前襟都用“汉式腋下系带”的形式代替了纽扣设计,而且直襟改为了“钝角”,逐渐表现出“旗式”大襟的特征。
  整体来看,畲族服饰特征主要沿着以罗源式为起始点,向丽水及东海岸延伸并最终返回闽东地区,又经福安地区往西边散开发展的路线变化。这恰恰说明历史上畲族人迁徙的方式可能不是简单的“递进式”,而是较为复杂的“阶梯式”或者“回溯式”。将华东区域内各类畲族服饰进行横向及纵向对比,不难发现,畲族文化圈和主流文化圈的分界大致分布在由浙南的丽水和景宁向下延伸到闽东地区的福安,然后至闽北地区的顺昌及延平,最终到达闽南地区的漳平所形成的这条区域的沿线上。
  五、配饰以银饰为盛,巧织慧裁
  畲族服装配饰品组成的完整性离不开“银饰”的加入。比如,凤冠作为畲族各地域服饰的代表性配饰,必须加入银髻牌类的各种银饰。不仅如此,银质配饰还常见于畲族人佩戴的各种耳环、项链、手镯、戒指以及钗钏中,甚至儿童的帽子上也常常配有各种银饰。
  畲族银饰造型别致,独具匠心。泰顺地区的畲族戒指戒面为梅花图案,涂景泰蓝釉,戒指背面有“玉成”两字,祝福婚姻幸福美满。戒指戒面突出成立体的兽首状,且兽首两眼有孔,孔内有两支可以活动的触角,十分有趣。
  除装饰和祈福外,畲族银饰也是传统畲族生活中用以含蓄表达身份的一种标识,例如闽东畲族女性婚前婚后所带银饰有别:婚前女子头梳长辫,扎大红绒毛线,耳戴耳牌;婚后女子梳盘龙髻,耳戴耳燕,髻插银针、银花。
  除银饰外,畲族还有很多精工巧思的服饰品。例如丽水和平阳式腰巾,其两端常被聪慧的畲家女编织为细密精致的网罗和流苏,增加视觉透视感。同样对于系腰,有些腰带的设计初衷不只是审美,更多的是为了舒适和实用,巧妙地用两条布条呈螺旋形缝制,使得沿腰带方向的丝络正好与面料形成45。角斜丝,充分利用了面料的延展性,加大了腰带的弹性。
  畲族肚兜的设计也很巧妙。例如将口袋设计为贴着肚兜下端的“U”形,上端由两个扇形折枝花式合纹固定,整个肚兜以红色贴边,白色作底,上部两枚红白相间蝶恋花贴布绣,清雅中不失生动。有些肚兜沉静朴素,却也别有新意,只在中间用紫红色线绣出两只小三角来固定袋口,将中间的口袋“隐形”起来。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出版者:中国农业出版社

本书分八章,内容包括:畲族服饰的审美意识、畲族服饰制作工艺及其文化变迁、畲族服饰的形制及其特性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