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畲族民族服饰的工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469
颗粒名称: 一、畲族民族服饰的工艺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8
页码: 31-38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畲族服饰中的彩带编织过程,包括整经、提综、织纹和收口四个步骤。畲族彩带使用传统材料如棉线和麻线,也可使用新兴材料如棉和丝制成。彩带的纹样为二方连续斜向散点式,由中间的彩色经线排列而成,具有立体感和饱满感。彩带的宽度根据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通常在2.6至6厘米之间。整经时经线需经过竹竿一和竹竿二下方的为“里层经线”,经过其上方的为“表层经线”,从竹竿三回到竹片上的被称为“底层经线”。提综阶段采用竹片进行开口,按顺序将色线穿过竹片,用竹棒交叉绕一圈固定经线。织带阶段在腰部系上一端的经线圈,引纬和打纬在竹片的开口处进行,完成一定长度的彩带后,底层经线转到上面继续编织,最后保留流苏。
关键词: 畲族服饰 彩带编织 整经

内容

(一)畲族服饰中的彩带编织
  彩带的编织过程大致有整经、提综、织纹和收口四个步骤。三根竹竿和一根小竹片就是彩带的全部编织工具。彩带虽然制作简单,但畲族服饰中的却堪称一件件工艺品,而且充满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让人无不称奇。世人也从畲族彩带艺术中看到了这个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魅力。
  各地区畲族人制作彩带所用的织造工具和技法并无太大差别,所需工具就地取材,只需一块整经木板、一块大石头和四根一头削尖用来提综绕线的木片或木棒。当地的竹子就是彩带编织工具的制作材料,畲族人将其制作成为光滑的竹片,一头削尖,再分为三根。这种工具可随身携带,限制较少,能够随时随地编织,既可以在田间休息或农闲时,也可以在家里或是外边,一边聊天一边编制出各种各样的纹样。纱线经过整经后一头固定在腰间即可,所以只要有空闲,门边廊下都是畲族妇女编织彩带的场地。
  棉线和麻线都是畲族彩带使用的传统材料,而畲族妇女完全可以通过自捻和自染自给自足。但新兴材料的出现也丰富了彩带的材质,畲族彩带开始使用棉和丝制成。浙江挑担郎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让畲族妇女可以直接购买材料,而无需再自捻和自染。经线决定了彩带的宽窄,宽则经线多,窄则经线少,其两端为穗状。中间的彩色经线展现出纹样,排列的方式为二方连续的斜向散点式,也就是纹样的组成从一个单位到几个单位不等,中间要保持间隔,反复排列最终形成带状。彩带的底线要细于中间的经线,才能让纹样充满立体感,更加饱满,还要用彩色的经线修饰纹样两侧来突出中间的纹样。彩带分为三个织造阶段,即整经、提综和织带。
  1.整经 彩带的初始织造阶段称为整经,整经前要准备一个简单的木板,长60~80厘米,木板两头钉长钉用以固定纱线,木框中央用一块大石头压住一根竹片和一根竹棒,用来绕线固定。首先排列并固定三根小竹竿,在竹竿一和二中间放置竹片。在竹竿一上缠住经线开始的那一头,然后将其从竹片下面拉到竹竿二上,并从上到下地绕一圈之后拉到竹竿三上,再从上向下拉到竹竿一,最终要从下往上回到起点,才成了完整的“表面牵线”。竹竿和竹片按照次序均匀地缠上不同的彩线,再不断地反复牵引,直至出现五彩缤纷的经线圈。经线经过竹竿一和竹竿二下方的为“里层经线”,经过其上方的为“表层经线”,从竹竿三回到竹片上的被称为“底层经线”,这对于彩带来说是备用的部分。整经时一般两边外侧为白色纱线,中间为黑色、红色或绿色、黄色线,和白线交织成为图案。经线选用完成整经的白线及彩线;纬线选用白色纱线。将削尖处理过的竹片(打纬刀)在经线内以图案需求为根据穿插并处于树立状态,形成开口。打纬刀的作用主要是“引纬”。当白纬线经过此处时,用打纬刀压紧、固定,让白边部分呈现出“平纹”组织,并借助纬线不断地在经线上上下来回的变化,最终在中间的花纹处形成“提花图案”。按此规律不断地往返重复,就产生了彩带中心的织纹。该织纹实际上是一种“提花”,同时因为其组成主要是“经线色织”,因此也被称作是“经锦”。在编织完整条彩带后,要在其两头留出一定的未编织部分并经过纬纱打成穗子后方可完成“收口”。
  2.提综 提综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竹片具有提综开口的功能,在绕线整经时将预期要用的色线按照顺序排列好,按照单双根纱线上下错位的顺序穿过竹片,做出提综的开口,然后以竹棒为分绞棒交叉绕一圈,固定经线。提综可以借助小型的编织机来完成,也可以直接将其一端固定住并把另一端系在制作者的腰间。其具体过程是在一根小木棍上系上一根线,将其从竹竿第一根的里层经线上穿过,然后在穿过第二根里层经线之前先向上绕过木棍,不断重复,直到穿过全部的里层经线为止。此时用一根线将小木棍上的每一根线都穿过并打结,然后取出耕带竹,提综就结束了。
  3.织带 制作者在自己的腰部系上一端的经线圈,在高于腰部的固定物上系竹竿三套上的绳圈,让经线圈的角度保持倾斜。引纬和打纬要在竹片的开口处进行。部分底层经线要在完成了一定长度的彩带之后转到上面,之后再向上滑动竹竿二,并继续编织。最后要保留一段带须,并将其从中剪开,这样成了两端的流苏,到此织带的全部过程就完成了。(图3-1)。
  最窄的彩带对应的宽度不足1.5厘米。正常的彩带宽度一般是2.6至6厘米,大多数采用白色作底,而中间的几何图案则是采用红、黑、绿、青几种颜色。但是,位于闽东的畲族人所编制的彩带宽度整体比较宽,而且空留出的白边的宽度也较大;除此以外,浙南丽水的畲族人编制的彩带也具有较宽的宽度,而景宁的相对来说就比较窄。
  (二)畲族服饰中的镶绲
  “镶”是服装中常见的一种工艺手段,是“镶拼”与“镶嵌”两种工艺手段的结合。镶拼,指在服装制作工艺中将两块或两块以上的布片连缀成一片,工艺上通常采用最为普通的平缝。镶嵌,指将一片布嵌于另一片布上,在制作时,往往是将一块面积较小的布片,覆在较大的布片上,重叠缝纫。“镶”的工艺手段在畲族服饰中的应用十分普遍,在男子传统服饰长衫的边缘、景宁畲族女子“兰观衫”的大襟边缘,甚至“传师学师”服饰的“赤衫”和“乌蓝”的边缘都有镶边。
  “绲”是针对服装边缘的一种处理方法,是我国服装传统工艺,一般用斜纹布条作为绲条布,夹在两层布之间,以包缝形式与布边拼接,贴缝于服装表面,绲边的粗细和均匀度体现了服装工艺的精湛。绲边主要用于衣服的领口、领圈、门襟、下摆、袖口与裙边等部位,不仅能够起到加固边缘的作用,适度地利用绲边和服装本料颜色的对比和反差还能起到强调服装造型、烘托装饰效果的作用,福安式女装的领口和大襟边缘、罗源式女装的花边间隙用的都是绲边的工艺。畲族绲边多利用红、白、水绿、明黄等色多层重叠,形成五彩线性装饰带。
  畲族服饰中对镶绲工艺的运用一般以撞色镶绲为主,在畲族人惯用的蓝黑色服装大身上,彩色的镶边除了加固边缘外还是重要的装饰手段,和刺绣、花边搭配形成绚丽多彩的带状装饰。畲族各地不同式样的服装对镶绲工艺的运用不尽相同。男装普遍以“镶”为主,镶边带较宽,边口辅以绲边起到强调边缘和加固的作用。景宁女装“兰观衫”的领口、领圈绲边,大襟服斗处则以一条宽镶边为主,辅以2~4条彩色细条绲边,丰富边缘装饰。福安式喜在黑底上衣的大襟和领口边缘用红色进行镶绲。霞浦和福鼎的服饰上多刺绣,喜欢在边口绲极细的边,其中霞浦上衣服斗处绣花的边缘也喜欢用细绲边来勾勒边缘。最富特色的是罗源式服饰,其综合运用镶绲工艺,多层重叠形成带状装饰,当地俗称“捆只颜”。多样化的镶绲工艺给畲族服饰带来了丰富的变化和多样化的装饰效果。
  (三)畲族服饰中的刺绣
  刺绣是我国传统的手工工艺。不同的针法、用线以及图案通常代表着不同的服饰风格。该工艺技能在各个民族中都可以看到。但是,受地域文化、民俗、历史发展等影响,其又融合了多种不同地域的风格以及各民族特点。畲族妇女喜欢在衣服的领、袖口、衣襟边缘以及拦腰的裙面上刺绣各种装饰图案,在一些荷包、花鞋、童帽、肚兜等相关服饰品上也用精致的刺绣进行装饰,并表达对生活的美好憧憬。这些刺绣配色绚丽、题材广泛、种类繁多,是畲族人勤劳智慧的结晶,题材大多来自自然生活、民族传说、历史神话等,图案的构成形式多样,有单独纹样、角隅纹样、二方连续等,表现内容有几何、花卉、凤鸟、人物故事四大类。和汉族服饰绣工多由家庭中的女子完成不同,畲族服饰上大量繁复的刺绣大部分是由专门的刺绣师傅完成的,且刺绣师傅大多为男子。这或许和畲族的家庭结构与社会分工有关。畲族家庭男女共同劳动,实行一夫一妻制,女性地位相对较高,在婚姻结构中可以女嫁男也可以男嫁女,双方独子的可以“做两头家”,男方到女方落户。
  女子“常荷锄跣足而行以助力作”,畲族女子历来就肩负着和男子同样的劳动工作,同时也拥有相对较高的地位,这些因素导致畲女不像汉族女子一样深藏闺房、埋头绣工,她们背负锄头、走向田间,和男子一样劳作的时候,就决定了畲族服饰中大量的绣工需要专职人员来完成。
  畲族刺绣多以简单针法为主,但是却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图案。畲族人多采用“平绣”和“补绣”的工艺手法。在闽东地区,可以看到人们服饰衣领上有以最简单针法绣出的马牙纹,其是畲族人在服装装饰中经常会用到的几何式纹样。其叫法还有多种,如虎牙纹、犬牙纹等。畲族刺绣擅长通过改变针法来呈现出多样的图案。比如,常见的是采用“长短针”绣法打造出色彩渐变的效果;采用“盘梗绣”或者“锁链绣”的刺绣手法突出图案中的线条质感和枝叶、花茎等。除此以外,还可以经常见到用“缎纹绣”绣法来实现图案整体的块面感。
  此外,补绣也是畲族服饰中常用的手法,罗源式女装拦腰上大片的云纹图案就是通过补绣来形成的,且白色底布和补绣的红色花布之间形成正负形的云纹效果,和图案设计中图底互换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补绣时多选用对比强烈的色布,以形成绚丽多彩的视觉效果。在一些童帽、围嘴和肚兜等服饰品中也常通过不同色彩、图案的补绣来表现色彩差异和较大面积的图案,尤其在童帽的虎头帽中,通过红、黑、白等撞色补绣将稚拙可爱的老虎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虎头虎脑的畲族孩童戴上这种帽子更加显得憨态可掬。畲族服饰中十字绣所见不多,在服装上的运用尚未见到,所见的几件十字绣绣品都是儿童用品,图案精美,以八角花等几何图案为主,也有表现雉鸡、花卉等题材的,针法细腻、工整,件件皆属精品。
  1.畲族服饰刺绣工艺装饰纹样元素的题材与表现畲族服饰刺绣装饰纹样与畲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多以写实的题材与表现手法为主,体现的是畲族人民丰富的民族历史文脉、美学语义、审美内涵、对生活之理想等浓郁的民族地域特征。
  (1)装饰纹样的题材选取。畲族女性服饰中刺绣纹样的题材多选取于昼夜生活与日常劳作中所感所见的飞禽走兽、祥禽瑞兽、花鸟鱼虫、文字符号等,这些都是中华少数民族传统绘画语言的最直观表现。装饰纹样题材可归纳为植物纹样、动物(灵物)纹样、人物故事纹样、几何纹样、器皿纹样等。
  (2)刺绣装饰纹样的图面表现手法。畲族服饰刺绣图面纹样的组织形式有单独纹样、角隅纹样、几何纹样、适合纹样、二方连续等。单独纹样多表现为一个整体图面,角隅纹样多出现在女装围兜的四角,以四分之一圆的形态展现。几何纹样多出现在衣领、衣襟、袖口、围兜边缘等处,包围着单独纹样、角隅纹样,围合感和统一性较强。畲族没有通用文字,通常刺绣以点线面为主的几何纹样的代替抽象语言和文字的记叙和传达,从而渐渐形成畲族特有的“以纹代文”的传统符号形制。这些纹样的形式语言凝练,通常使用简化省略、虚实对比、连续与重复、局部对称(或中轴线对称)、夸张变形和抽象与写实等形式。
  从美学特征的角度分析,畲族服饰刺绣工艺装饰纹样的图面表现手法,充分体现了纹样的鲜艳色彩和浓郁的民族情感,以及畲族人对生活与劳动的向往和对自然的崇敬。凤纹是畲族刺绣传统纹样中最常见的纹样之一,羽翼丰满、展翅高飞、引吭高歌的凤鸟形象在
  传统绘画语境中通常都是纷繁复杂的,描绘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刺绣装饰纹样的工艺手段通过将羽翼翻转变形,以简化省略的曲线生动扭转,在服面上表现出凤鸟形象,这与传统绘画中描绘得丝丝入扣、细致精彩的凤凰纹样产生了极大的视觉反差冲突,简单明快、简练稚拙、诙谐有趣的丹凤朝阳凤凰形态跃然服面之上。五彩的身型羽翼与夸张省略的凤尾,体现了“朴”中见真,“拙”中见善,“丑”中见美的审美趣味,与传统纹样的严谨秩序性的美感产生差异分化,展现了畲民看待世俗的洒脱心境、取法自然、淳朴质真的民族精神和对山涧田野劳动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3)装饰纹样的绘面构图特征。横纵分化L型构图。福建霞浦西路式畲族女装上装部分在前襟位置有一块刺绣纹样相当丰富的精美服斗,其布局特点呈L型横纵向分化。横向部位沿着衣襟的走向向右上方翘起,轮廓形似凤凰展翅,内部常分布有飞禽与花卉组团,意在表达轻盈、有力的内涵特征。
  视觉中心构图焦点。服斗中通常有两道或者三道花池,花池中央部分通常作为装饰纹样构图的视觉中心,布置相对重要且工艺要求更高的独立绣制的人物纹样,并且周边布置满相对匀称和连续的花卉草叶纹样,以作衬托之用。
  平衡对称构图。平衡对称构图视觉传达表现上较为均衡饱满,有“成双成对”之美好寓意。宁德女装围兜处有凤托牡丹的吉祥装饰纹样,以两只镜像形态的飞翔凤鸟纹样为基础,头部相对而绣,中央是花叶饱满雍容的牡丹形态,刺绣绘面对称均衡,很好地表现出凤凰怡然自得、悠游穿梭在富贵吉祥的牡丹图样中的形象,平衡严谨的绘面中依然能让人感受到灵动自由。
  2.中国传统刺绣装饰纹样的文化内涵
  (1)祖灵图腾崇拜的文化内核。图腾文化作为族群精神文化的核心文化,是最具标志性、稳定性、最难变迁的文化因子,它不仅承载着族员对祖先的想象和追忆,也是汇聚文化要素的重要载体。被称作凤凰后裔的畲族先民对神犬与凤鸟的热爱和崇拜,成为一种深刻的精神内驱力,影响着装饰纹样图面的寓意内容,综合形成了能够反映畲族人民精神内核的审美情趣与民族品格。
  (2)畲汉传统纹样交融的直观映射。随着中原汉族对南部地域的扩张,畲汉杂居,两族发生了密切的交流和融合。畲族在与当地汉族交融的过程中不仅吸收、借鉴了汉族的一些服饰习俗,民间工艺的风格、花样和种类也融入了许多汉族的传统图案。汉族的文字符号、吉祥图案经过汉字的谐音、图案的演变和传衍,成为畲族服饰刺绣工艺中的装饰纹样,例如“囍”“三元齐昌”“百年好合”等文字符号;汉族文化传扬的民间戏曲题材、历史典故传说都在服斗花池中有所体现,例如秦叔宝与罗成驱鬼辟邪、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等。另外,畲族服装刺绣装饰纹样中,中国传统文化道家思想的渗透在图面涵义中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体现,男女和谐、阴阳相生、天地上下等汉族传统哲学思想都能在刺绣绘面上找到。
  畲族服饰制作工艺收录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中,服面装饰纹样的构图布局、题材样式、表现形式等与中国传统绘画观念紧密相连,传达出均衡简练、洒脱淳朴的民族审美观念。利用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观分析畲族服饰刺绣工艺的装饰纹样设计,能体会到畲族工艺师匠心独运的劳动智慧,其与中式传统装饰纹样产生高度契合,民族文化精神在刺绣工艺绘面的承载中得到了极大传扬。
  (四)畲族服饰的传统染色技艺
  畲族服饰的发展可谓是历史悠久,让畲族服装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向外界展示出其个性十足且秀美的风格及面貌。因为其清秀典雅的气质特征,它曾被誉为“最为自然如画”。畲族人在历史上曾被称作是“菁客”,主要因为擅长蓝靛染料的制作而闻名各地。畲族服饰上展现出的各种色彩组合所代表的染色工艺是属于畲族的十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畲族服饰传统染色的植物原料
  (1)畲族服饰传统染色的植物。华东畲族民间服饰染色技艺所涉及植物种类见表2-1:
  (2)畲族服饰使用的染色色素。通过对染色工艺的不断实践,畲族人在“生态染色”方面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和结论。至今被畲族人沿用的是已经十分成熟的色素提取、前整理、染色以及后整理等染色技术。该工艺涉及的主要色素包括吲哚类、类黄酮化合物、醌类化合物、多酚类化合物、类胡萝卜类等。
  ①吲哚类。吲哚类色素也称靛蓝类色素,是各地畲族染色工艺中最为常见的一类色素。靛蓝匹染工艺也是畲族最具代表性的单色染工艺,俗称拷青、拷蓝,又称“染缸”。染料主要为靛蓝,辅以土茯苓。染布时需将水加热至温热并不断搅拌,同时反复揉拧面料。
  ②类胡萝卜类。华东地区传统畲族服饰中用到的类胡萝卜类色素主要包括栀子色素和枸杞色素,主要用来染黄红色系。栀子色素主要来源于栀子果实,为橙棕色长椭圆体,当地称“黄籽”,其中贮藏若干如米屑般的粒状种子,主要成分是类胡萝卜素类的藏花素和藏花酸。枸杞色素也主要来源于枸杞果实,主要组分为β—胡萝卜素、玉米黄素和叶黄素。栀子色素和枸杞色素分子中均存在多个共轭双键,它们一方面赋予色素黄色,另一方面也是色素不稳定的原因之一。
  ③类黄酮化合物。浙南景宁畲族人用乌饭树叶来将丝织彩带的带芯经线染黑。乌饭树叶色素中主要的染色活性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槲皮素(又称栎精)、白杨黄素、芹黄素、山柰酚、木樨草素等物。温度在70℃时,乌饭树叶色素中黄酮化合物产生缩合反应使其颜色加深,因此乌饭树叶色素在70℃以上可以直接作为染料使用。乌饭树叶色素在加热至100℃后,对热反应比较稳定,说明着色后染色牢固度很好,热稳定性好。
  ④多酚类化合物。多酚类化合物指类黄酮化合物以外的其他含有多酚的化合物,主要成分为单宁。单宁又称鞣质、单宁酸、鞣酸、丹宁酸或没食子酸,性质不稳定,极易氧化成暗黑色的加氧化合物,露置于空气中颜色会变黑。它广泛存在于植物的芽、叶、根、树皮和果实以及寄生于植物的昆虫所产生的虫瘿中。浙南的畲族人常用于将丝带线染黑的栎树和乌桕的树叶中均含丰富的单宁。福建地区的畲族人用以染纻布的薯莨、土茯苓也含单宁。我国自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已广泛采用含有单宁酸的植物染料,用媒染法染黑。其染色原理主要为植物中的单宁酸与青矾(盐铁类化合物)作用后,变成黑色的单宁酸铁附着在织物的纤维上。
  第一,直接染色。单宁质直接用来染织物呈淡黄色,可使被染物获得良好的染色效果和较好的色牢度。故闽东罗源地区的畲族人将薯莨根捣汁用以染土黄色。单宁由多元酚衍生物组成,化学结构中含有数个酚羟基的苯核。单宁可分为水解类单宁(酸酯类多酚)和缩合类单宁(黄烷醇类多酚或原花色素)两类。根据单宁的化学性质可知,缩合类单宁母体儿茶素起源于原花色素,自身无色,经氧化缩合而显色,成为天然染料。水解类单宁结构中含有发色基团酰基和带颜色的连苯三酚基团,可用作天然染料。单宁结构中多种极性基团和疏水性部位的存在,使其可以产生良好的亲和性,获得染色需要的坚牢度。因此,可以用单宁对天然的蛋白质类纤维等直接染色。
  第二,媒染染色。薯莨色素适应于媒染染色,先媒染或后媒染均可。通过铬媒染剂得到棕红色;通过铝媒染剂得到棕黄色;通过铜媒染剂得到棕色;通过铁媒染剂得到藕褐色;通过锡媒染剂得到棕黄色。闽东霞浦地区的畲族人还会将薯莨、何首乌浓汁加入温水用以匹染纻布,呈紫红色。植物单宁可以与金属离子作用形成不同颜色的螯合物,这主要是由单宁的结构性质决定的。植物单宁属多元酚类物质,其结构中酚羟基尤其是邻位酚羟基在氧化剂作用下容易被氧化成醌,形成醌类染料,与金属元素反应形成有色配合物。单宁和金属离子发生络合后吸收可见或紫外光区某一波长的光后发生电子跃迁,孤对电子与金属空轨道形成配位键,从而改变最大吸收波长,颜色也随之发生变化。
  (5)醌类化合物。醌类化合物染料的成分含有“蒽醌母体”以及一定量的羧基及羟基。其主要的色调是由黄到红。蒽醌类色素是较为珍贵的“天然”色素,染色过程中用到的红色染料大多包含蒽醌。蒽醌类色素的主要特点表现为:较强的成为金属配合物以及抗日晒的能力。畲族染色经常用到的茜草、何首乌、虎杖等植物就都普遍含有蒽醌色素。
  2.畲族蓝染工艺
  (1)畲族蓝染工艺机理无论何种植物,只要可以用来制取靛质,它们就可以被称为“蓝”。生活中常见的靛质植物主要为菘蓝以及蓼蓝。除此以外,马蓝、槐蓝、吴蓝等植物中也含有靛质。畲族人制蓝时通常选择大蓝、染蓝以及蓼蓝等多种原料。一般来说,不同的原料代表不同形式的色素吲哚酚,并且提取色素吲哚酚所采用的方法、染色原理及方法也会有所差异。人们经常采用的靛蓝染色技术主要包括两类:缩合染色、还原染色。
  ①缩合(浸揉)染色法。我国开始以靛蓝染色时最初采用“缩合染色”的方法。其主要操作步骤是:先揉搓采取的蓝草鲜叶,取汁处理,然后再将织物放入揉出的汁液中,同时为了染色效果的保证,还需要添加草木灰。在缩合染色液中混入草木灰主要是为了达到三个目的:第一,混合草木灰的菘蓝汁液可以呈现出碱性特征,并促进菘蓝甙水解为吲哚酚;第二,让水解后形成的半靛隐色酸(吲哚酚)更易转化成具有明显溶水特征的吲哚酚盐;第三,让吲哚酚的氧化速度加快。依据现代染料化学理论的相关结论可以得知,隐色体钠盐氧化的速度相对于还原染料隐色酸来说很快,仅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所以,缩合染色实质上就是以棉麻织物本身制靛,同时缩合半靛。半靛吲哚酚分子的体积大概只是靛蓝隐色酸分子的一半大小,因此对纤维素表现出很低的亲和力。所以,如果想要完成较深颜色的浸染,就需要多次重复浸染动作。而且,该方法只适合用于蓝草丰收时期,但是蓝草中靛甙含量多少与蓝草本身的成熟程度息息相关,太早摘取或者过晚采集蓝草叶都会对染色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除此以外,蓝草产地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蓝草鲜叶搓染工艺的发展。所以,该方法逐渐被后来出现的还原染色法所替代。
  ②还原(发酵)染色法。有关该方法的论述最早出现在《齐民要术》这一著作中。该方法下的染色过程主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靛泥的制作;第二,用靛泥染色。靛泥作用的发挥还需要结合还原剂,因此该方法被大家称为“还原染色法”。靛泥自身不受贮藏条件以及运输条件的限制,因此,此种方法不会受地域以及季节变化的影响。
  (2)靛蓝传统染色方法
  ①畲族人常用的传统染色法基本上都属于“还原染色法”,所以用于靛蓝染色的染液中一定要加入还原剂以及碱剂。两种剂种类繁多,因此对应的制作靛蓝染液的方法也很丰富,而具体方法的选择主要由染色目的以及纤维性质决定。染液配制常用碱剂主要是石灰及烧碱。碱剂用量控制在稍微过量的范围内最佳,目的是防止存在因未完全溶解而形成的沉淀的隐色酸。这些沉淀不仅会造成靛蓝的浪费,而且会黏附在纤维表面,从而影响整体的色泽度。然而,采用发酵法进行还原染色时要控制碱剂不能过量,因为过多的碱剂会抑制微生物的发育及生长。同样地,还原剂用量最好稍微过量以保证靛蓝还原充分,转变为隐色酸,最终呈现出更好的染色效果。染色过程中,染液的温度要适宜,不能过高。一般对棉、麻材质进行染色时,温度控制在室温就可以。但是,冬天温度较低时可以稍微采取加热措施。
  ②靛蓝发酵法。因为还原剂和碱剂的种类十分丰富,因此对应的还原染色法种类据此又可以划分成很多种。靛蓝染色最早使用的还原染色法就是发酵法。其主要借助了酵素的发酵作用。置于碱液中的淀粉或者是糖类会发酵,最后释放出的氢气会让靛蓝色转变成靛白,这些靛白会溶解在碱液中,最后染在纤维上。所以,发酵的碱液中一定要加入酵母培养剂、酵母剂和碱性剂。其中,碱性剂的作用主要是中和因为发酵产生的乳酸等酸性物质。除此以外,碱性剂还可以用来溶解靛白。酵母剂通常用土茯苓茜草、地黄根以及菘蓝等植物充当,其中地黄根的使用最为普遍。酵母培养剂主要是蜜糖或者米糠等物质。酵母剂同样也具备培养酵母的功能。碱剂通常是指以纯碱、碳酸钾以及石灰等为代表的碱性物质。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出版者:中国农业出版社

本书分八章,内容包括:畲族服饰的审美意识、畲族服饰制作工艺及其文化变迁、畲族服饰的形制及其特性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