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畲族民族服饰的审美价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466
颗粒名称: 二、畲族民族服饰的审美价值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1
页码: 30
摘要: 畲族服饰体现了自然观、消费观和民族观,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畲族人认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不改变自然,而是将自己融入自然。在消费观上,畲族人养成了充分利用资源的习惯,体现在服饰制作中,对剩余面料进行二次改造和拼接,以充分利用资源,也使得服饰更加丰富多彩。在民族观上,畲族服饰承载着盘瓠崇拜的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有助于提升民族凝聚力。畲族服饰的变化体现了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但畲族民众对盘瓠的信仰和对民族的认同感始终不变。
关键词: 畲族服饰 自然观 消费观

内容

(一)自然观——物我一体
  畲族人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认知为“人类同自然和谐共存,则世间万物皆可为人类做出贡献”。畲族人经过千年与自然的相处,已能够充分了解自然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进退,并不希望改变自然,而是希望将自身与自然相融合,成为日常生产中的一分子。“舍”就是利用焚烧来耕作,把农田里的废弃植物烧掉,形成肥料草灰,再开展二次耕种,以此反复几次,当这块土地肥力不足、不再适合耕种时,畲族人会迁移,选择新的定居地再进行耕作,之前肥力不足的耕地会逐渐恢复生产力。畲族人受游耕文化的影响,形成了随和的心态。他们不过分索取,共同付出,让族群整体在经济上发展壮大,并且能够平静地接纳和利用自然资源。
  (二)消费观——物尽其用
  畲族发展进程中经过了很多困难,生活拮据使得畲族民众养成了充分利用资源的消费观念,此点在大部分的畲族服装中都有所表现,其在制作之前就已经设计好对资源使用规划。为了达到不浪费面料的目的,畲族服饰常常搭配配饰在身上,对剩余面料二次改造,成为绑腿、围裙等,或者用各种零碎面料拼接成各种图样缝在肚兜或者日常戴的帽子上,一方面充分利用资源,另一方面也让服饰风格更加丰富多彩。畲族民众日常佩戴的包袋也丰富多彩,其制造上遵循物尽其用的理念,不拘小节,自由开放,更能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体现了畲族人的消费观。杭州桐庐常见的畲族人日常使用的包袋是用两个长方形布料拼接制作出来的,包袋的提拉处利用长方形将两个边角简单系起来,既便于提拉,也使包袋设计精巧。
  (三)民族观——彰显民风
  畲族经历千年发展,和各个民族都一直在融合,在服饰之外的很多方面也都与各个民族存在交集,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经历了唐朝的苗瑶同宗、宋元时期百越民族服饰的影响、明清时期汉文化的冲击,畲族服装逐渐发生变化。虽然服装逐渐转变,但畲族民众对于盘瓠的崇敬与信仰之情,经历千年仍旧没有发生改变,而是牢牢刻印在民族底蕴之中。畲族人情怀千年不变,这是出于他们对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以及对于身为畲族民众的极大认可。畲族作为非群居少数民族,在全中国只有浙江景宁一个自治县,与拥有巨大人口基数的汉文化相比,畲族文化相对处于较为弱小的地位。作为一种物质体现,畲族服饰担负着对盘瓠崇拜精神的流传和发扬,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提升民族聚集力、展现民族特点的基础。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出版者:中国农业出版社

本书分八章,内容包括:畲族服饰的审美意识、畲族服饰制作工艺及其文化变迁、畲族服饰的形制及其特性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