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畲族民族服饰的审美特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465
颗粒名称: 一、畲族民族服饰的审美特征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3
页码: 28-30
摘要: 畲族服饰以其实用美、生态性、情感性和装饰性特征而闻名。畲族服饰在满足实用需求的同时,也展现了畲族人的聪明才智和审美观念。畲族人注重生态保护,在服装制作中采用天然的麻、棉和丝作为主要材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畲族服饰的色彩以青、黑或蓝色为主,体现了畲族人的生活环境和生存需求。同时,畲族服饰也承载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成为畲族传承的重要载体。畲族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因此畲族人崇尚母性文化,这也体现在畲族服饰的传统中。畲族服饰的装饰性特征展现了畲族妇女的艺术情感和创造力,使得畲族服饰独具特色。
关键词: 畲族服饰 实用美 生态性

内容

(一)实用美特征
  在社会的长期发展中,民族服饰的形制必然会受到各种意识和生存需求的冲击,比如在畲族人的农耕生活中,通常会在衣服口袋中放些农耕需要的器具或者粮食,便于操作者用右手取出,这形成了畲族服饰上装的独特之处。由于畲族一直以山林为主要生存场所,受场地限制,畲族男女都以长裤为下装,且袖口都要缩紧,以便在工作和行动中能够确保人身安全。受生活地区气候潮湿闷热,且畲族民众生活拮据影响,畲族服饰的面料多选取较为透气且易得的棉麻材质。
  在颜色方面,畲族服饰通常选取蓝和黑色为主体色彩,以种植的青靛作为染料染色而成,日常生产工作中它们要比白色更实用抗脏。畲族民族服饰以实用为首要考虑因素,逐渐发展为适合日常劳作需求的服饰,而民众的生存场所也是服饰颜色和面料选择的前提。
  (二)生态性特征
  传统文化代表了人类的聪明才智,体现了民众的审美观念。各个民族都有自己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且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畲族民众历经千年传承下来的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是畲族长辈给后辈留下的宝贵财富,给畲族当今及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应该重视对于不同民族审美观念的探究,因为各个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对于美的认知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形式完整、内涵丰富且形态鲜明,同时具备传统文化特点和现代化意义。畲族人很注重生态保护,会在尽可能保持原有环境的前提下,让村庄和生态相融合。畲族民众在日复一日的农耕劳动中,与自然生态形成了亲密关系,能够和谐地相依共存。
  在服装方面,畲族人采用天然的麻、棉和丝作为制作服装的主要材料。麻作物的生命力很顽强,一年可收割三季。畲族人有种说法叫作“无寒暑,皆衣麻”,意思是说无论当地是冬天还是夏天,人们都会穿着麻布制成的衣服。棉在畲族服饰中的运用也比较广泛,畲族人种植棉花并用来纺织衣物,棉质面料有很好的吸湿性和耐热性,在劳作的时候能提供很大的帮助,而且棉质面料可以进行染色、印花及各种工艺加工,让服装颜色更加丰富多彩。
  在染色方面,畲族服饰的色彩一直以青、黑或者蓝为主。畲族将村落建设在山林之间,经常需要外出打猎,黑色和青色的衣服既耐脏又有利于隐蔽,对于以农耕狩猎为生活手段的畲族人来说是最实用的选择。过去使用的染料都是天然染料,除了青靛之外,现在用于染年糕的食用染料——黄籽,以前也于染衣裤或者染纺线。
  (三)情感性特征
  经历宋元时代,畲族被迫持续迁移,导致生产力降低、生活非常拮据,这样的环境下,畲族人不得不全员劳作,不分男女,以至有时女性要比男性承担更多劳动。畲族女性不仅要和男性一样进行艰苦的农耕劳作,而且回到家里还要负责全部家务工作,包括做饭、喂养家畜等,平时空闲或者天气不好的时候还会从事编织或者绣图等额外劳动,换取更多收入,以便保证全家人生活。很久以前的畲族村庄里,每户家庭都有木质的编织机器、络机和纺织车等工具,女性会采摘苎麻、棉花等材料进行编织,用青靛、黄籽等植物染料上色,既满足全家服饰需求,又能把编织物品卖钱来供养家庭。因为畲族女性在整个社会和家庭里担负更多责任并且工作量更大,所以畲族女性地位高于男性,畲族人崇尚母性文化。
  畲族有以女性为尊的传统,族群里年长的女性叫作祖婆,祖婆在所有畲族民众心中是神一样的存在,每个村落都有和祖婆相关的事迹流传出来。这些事迹里,祖婆通常带有神话色彩。畲族母性至上的传统还体现在畲族凤凰服饰上,在畲族婚嫁传统中,新娘一定要身着绣有龙凤图纹的凤凰服饰,以此表达自己对于畲族祖先文化的赞同。因为畲族自身不具备可传承的本族文字,因此服饰成为畲族传承的实物载体,村落中的老辈人会给后辈传授服饰纹绣的手工艺,强化后辈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可,让后辈对于自然抱有尊敬崇拜之感。也正因这种文化的传承,畲族人对于美有独特的理解,为其内在观念形成提供动力,其主观情绪也蕴含在服饰之中。
  (四)装饰性特征
  畲族服饰在满足了遮体、避寒等实用功能之后,其审美价值也逐步展现出来。畲族妇女不仅仅满足于服装的功用性,在完成了服饰主体之后,她们在衣服的领口、袖口、衣襟和围裙等处绣上了靓丽的图案花纹,并且配上了色彩鲜艳的腰带,显示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畲族服饰上这些色彩鲜艳、复杂的图案花纹都是由畲族妇女一针一线绣上去的,以大胆、夸张的想象,将生活中常见的花卉、人物、动物等按自己所理解的艺术情感进行创作,使得这些服饰图案别具一格又灵活生动。和许多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一样,畲族传统服饰是畲族人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他们并没有经过相关训练,只是将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感受到的事物表现在服装里。
  畲族传统服饰纹样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例如最常见的动植物纹样的产生,是由于畲族人世代生活在山区,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对自然的崇敬,也形成了他们自由自在的性格,从而将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祈福、向往和热爱,鲜明地表现在服饰纹样上。将大自然中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纹在服装上,表达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这些纹样除了体现了畲族人对自然的热爱,也凝聚了他们的意愿和喜好,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渴望。
  各个地区的凤凰装上衣,都喜欢在服内绣上花瓶图案,再与牡丹和凤凰纹组合出现。“瓶”与“平”谐音,引申为“平安”的意思,这三种纹样图案的组合寓意着平安富贵、人丁兴旺。类似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在畲族服饰上还有很多,几乎每种纹饰组合都有美好的寓意:鳌鱼与亭子的组合纹样,鳌鱼浮亭有“独占鳌头”之意;寿桃和松鼠的纹饰代表着快乐和长寿;一对喜鹊寓意“双喜临门”,双狮戏球纹样一方面有驱邪镇宅之意,一方
  面也寄托着畲族人对子孙繁衍的渴望;喜踏梅花即“喜上眉梢”;鹿与竹纹表“平安吉禄”之意;龙树纹象征着福寿绵延不断;蝙蝠、鹿和桃代表着福寿禄;蜜蜂、麦穗、花灯意味着对五谷丰登的渴望;繁茂的花草纹样象征着生活的繁荣昌盛等。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出版者:中国农业出版社

本书分八章,内容包括:畲族服饰的审美意识、畲族服饰制作工艺及其文化变迁、畲族服饰的形制及其特性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