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畲族服饰的风格特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463
颗粒名称: 二、畲族服饰的风格特征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3
页码: 26-28
摘要: 畲族服饰是畲族文化的物质和非物质性统一,具有独特性和地域性。它承载了畲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是畲族传承的重要载体。畲族服饰的制作工艺和纹绣手法展现了畲族民众的审美观和创新精神,具有人文艺术特色。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畲族服饰在构成和形式上受到汉服影响,但其传统手工艺和纹绣手法仍保持独特。畲族服饰的颜色搭配和纹样题材体现了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畲族服饰面料和纹样有差异。同时,畲族服饰在流传中经历了现实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科技水平的冲击,出现了承接、转变和前进共存的状况。尽管如此,畲族服饰仍保持独特的民族特色,展现了畲族民众的智慧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 畲族服饰 文化传承 制作工艺

内容

(一)物质和非物质性的统一
  当今的畲族服装手艺已经濒临消失,但祖传的畲族服装完整具象的形式得以留存,以其真实客观的实体讲述着畲族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和审美价值。畲族服饰常以凤凰、鱼等图文作为绣样,畲族民众以传统纹绣手段,把坊间故事描绘在服饰上,不仅展现了畲族的历史,也传达了畲族人的民族气质。畲族服饰常用图样还有兔子、狮子、蝙蝠等,都能展现畲族民众纯粹、朴素的审美观,以及民众积极踏实的民族属性;剪裁方面,畲族民众一直以节俭朴素为原则,充分利用面料的零碎剩余,将其布满整个服饰,形成了流传千年的畲族服饰风格。
  畲族服饰也具有非物质的一面。“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畲族人一般都会在这个节日穿着最盛大的服装来庆祝,还有畲族女子在结婚的时候,也一定会穿着凤凰装,这种在特定的节日或日子穿着盛装体现了畲族的生态文化。
  在传承方式上,畲族服饰工艺一般是以家族内父传子或师傅传徒弟的方法代代相传,这种非物质性的技艺赋予了畲族服饰独特的人文艺术特色,也是畲族服饰传承至今的关键。
  综上所述,畲族服饰是物质与非物质性的统一,究其根本,服装制作工艺的传承是最重要的,这种非物质性的传承支撑着畲族服饰,如果制作工艺丢失,那么畲族的服饰文化
  甚至民族文化也将随之逐渐没落。
  (二)畲族服饰的独特性
  畲族服饰是畲族文化的融合,是民族文化遗留下来的珍宝,蕴含了畲族民众特殊的创新精神。随着社会发展,畲族服饰由于受到汉文化的冲击,服饰构成和形式方面与汉服有些雷同,但其传统的手工艺和纹绣手法及结构,还有饰品构造等部分还是保留了原有的特殊工艺。在颜色方面,畲族服饰视觉上的变化展现了畲族人审美观的变化和民族蕴含的文化底蕴。畲族民众秉性淳朴,待客热情,能够直观地感受自然,经过上千年的历练和成长,畲族服饰的颜色不再局限于表达自然色彩,更能体现民族内涵、传达民族情绪。畲族传统歌曲中通过“青衫五色红艳艳”表达畲族凤凰服饰的丰富色彩,通过在朴素的黑色或青色面料上加上部分纹绣,使服饰既能做到简单质朴又不失色彩反差。凤凰服饰采用部分纹绣样式,用鲜明的色彩给人以视觉冲击,畲族手工艺人善用强反差的颜色进行纹绣,纹绣范围小而细致正是畲族服饰与其他民族服饰不同的地方。畲族善用小范围色彩反差让整个服饰既不单调,又能够油然一体,绣样边框部分通常是以强劲针法让各个色块达到统一。畲族服装颜色上追求对比鲜明,喜欢利用纯色或暖色系,也会在颜色使用上更注重统一、和谐;细节方面的变化,偶尔的冷色使用,则能够让颜色搭配更多样、好看。使用这种用色搭配,让色彩更为丰富,虽艳丽多姿却不落入俗套。畲族凤凰服饰的颜色搭配灵感来自对于凤凰的崇敬之情,畲族人将色彩鲜明热烈的纹绣图样看作凤凰的衣裳。
  畲族服饰代表了畲族历史传承的内涵,其中饱含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这些是畲族传承至今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具备特殊性、单一性和不可复制性。但在发展进程中,这些内在价值也有可能被忽视和忘却,散落在发展长河里。还好,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畲族人渐渐建立了自己的价值理念,它与特殊的民族文化融合,经过畲族民众在日常劳作生活中不断按自己的审美观改进,具有民族特色的畲族服装形成了。
  (三)畲族服饰的地域性
  由于历史的原因,畲族人经历了长期的迁徙、分散,再聚居,最后形成了带有各个地区特色的畲族文化。畲族在福建、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广泛分布,由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不同,不同地域的畲族人在服饰面料上也有所区别,例如。浙江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区处于山区,当地盛产苎麻,加之气候温暖潮湿,早晚温差较小,所以麻是主要的服饰衣料;福建古田的畲族人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平原地带,以种植棉花为主,故这个地区的畲族服饰衣料以棉布为主。
  在纹饰方面,不同的地域文化也在畲族服饰演化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聚居在位于海边的福建省霞浦县、福鼎市的畲族人,服饰纹样多采用双龙戏珠、鳌鱼拜塔、鲤鱼跃龙门等具有明显海洋文化背景的题材;居住在偏内陆地区的宁德市福安县的畲族人,服饰纹样则多采用折枝牡丹、喜上眉梢等带有中原文化背景的题材,而居住在浙江地区的畲族人,其服饰则多用兔子、蝴蝶等山林农村文化背景纹样。
  (四)畲族服饰的变异性
  畲族服装的流传是承接与变化、相同与反差的全面融合。服饰的流传发展中,经常会经历现实政治、经济水平、文化发展和科技水平等的冲击,进而出现承接、转变和前进共存的状况。在宋元时代,畲族民众因不得不迁移、采取游耕的生存方式,服饰色彩也从鲜
  明转为以经过蓝靛染成的青色作为主体服饰颜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整个社会环境有了巨大变化,这也体现在畲族服饰的纹绣图样上。图样经过简化更替,有些已经不复存在,比如古时的围裙上会有双狮玩绣球、鳌鱼浮亭、各种戏剧人物和神话故事等,但现在的围裙花纹简化为只在左右两侧分别绣一个花篮图样。虽然经历了社会环境转变和文化发展,但畲族服饰仍然留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出版者:中国农业出版社

本书分八章,内容包括:畲族服饰的审美意识、畲族服饰制作工艺及其文化变迁、畲族服饰的形制及其特性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