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井小学的历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362
颗粒名称: (一)八井小学的历史
分类号: G62
页数: 4
页码: 380-3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八井小学的历史始于1952年,最初由村民在福房祠堂设立。教师多为汉族,为了教畲族学生甚至学会了畲语。学生主要来自八井村及附近村庄,但因家务负担和路程远等原因,学生人数波动较大。1958年普及小学后,学生人数明显增加,并实行了住宿制。1987年在罗源县民委支持下,八井小学修建了新校舍。现状是位于村西南角,有1150平方米的三层教学楼和多个功能房间,但因计划生育和学生人数减少,学校规模面临调整,未来可能与其他学校合并或合作,以适应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学生就近入学的需求。
关键词: 八井村 教育 小学教育

内容

1949年前,八井村从来没有建过学校。村民为了使自己的孩子能受教育,曾请附近连江县的汉族老师在村里办过私塾,或请本村有些文化的人当老师。当时,全村共有30多个非文盲,其中有文化较高的八九个人,他们曾念过2~3年私塾。村民雷新朝曾去罗源县城念过3年小学,因家庭困难供不起学费,退学回家。①
  1952年,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八井村民重修了村里福房的祠堂,改建为教室,聘请了一位老师,开办了第一所小学。1953年,教师增加到了两人。八井大队三个畲族村(八井村、横埭村、竹里村)的学生都到八井小学上学。当时的八井小学为初级小学,共有1~4个年级,由上述两位老师给1~4个年级的学生上课。这两位教师均为汉族,为了便于教畲族学生文化知识,他们甚至学会了畲族语言,教课时用普通话,学生听不懂时,再用畲语讲解。当时,教师每月的工资为三四十元,折合三担多米,比1949年前教师每月薪金是90斤粗大米提高了3倍,教师的工作热情很高。表12-1为1952~1958年受小学教育的学生情况。
  八井村畲民的成年男女都要下田劳动,因此有些家务活都落到孩子特别是女孩子的身上,他们有许多人从七八岁起就得帮助家里或完全负担做饭的家务。尽管为了照顾少数民族学生入学,畲族学生的学费比汉族学生减免25%。但由于要承担做饭等家务活,大多数学生上午9点就开始陆续回家做饭,冬天下午到了3点半大多数学生也要回家去做家务,因此学生的学习受到影响,有的甚至退学,或不来上学,所以学生人数有所下降。从1952年的38人,降到了1954年的24人;1955年,学生数也只有26人。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入学并学到相应的文化知识,学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重新安排课程表,把算术、语文等重要课程安排在前面两节上,体育、唱歌、游戏安排在后。让有家务负担的学生也能学到主科的东西,又可以在上比较不重要的课程时,回去做家务。但由于课程安排很难调配得令人满意,偏课学习也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只是多少解决了一些矛盾,学生人数又有些回升。
  直到1958年,在党中央普及小学的号召下,八井小学的小学生入学人数才有明显的增加,学生人数达到79人,同时,女生人数也增加到了37人,适龄儿童入学达100%。但由于有些学生家住竹里村,离八井小学校有四五里路程,小路崎岖难行,小学生还要爬坡、过溪,每天来回要走四次,这影响了学生的出勤率和入学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58年,八井小学还实行住宿制,但因条件限制,当时只能照顾路程远的同学先住宿,共解决19人的住宿,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入学率和出勤率。
  1960年初,八井小学校址迁到1958年建造的铁厂来,把厂房进行改造而做校舍,1966年因台风袭击将小学校舍损毁,当时又在村的雷氏福房祠堂前修建一幢房子作为小学校舍。至1987年,在罗源县民委的大力支持下,县民委分两次共拨款80000元,帮助八井小学装修校舍和添置设备。经过八井村各方面的多方努力,在八井村的西南角溪坂上修建了一所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八井畲族小学。
  村民雷成蛋是八井村的第一个中专生,他于1955年入八井村小学读书,4年后初小毕业,因村中无高小,要继续读书只能到距八井村15里外的大获村(汉族村)读高小,走路需要近两小时。当时,与雷成蛋一起前往大获村读高小的还有同村的3位同学(雷信钗、雷木才、雷钦慧),这3位同学因为到大获上学路程远或是家庭经济困难,第一学期结束后就没有再去上学,只有雷成蛋1个人坚持了下来。1962年,雷成蛋高小毕业,考入罗源一中,1964年初中毕业,同年考入中南民族学院预科学习。因文化大革命的原因,他也没能继续就读下去,196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回到八井村劳动。1971年参加工作,先到西兰公社供销社当营业员,以后又到罗源县民委招待所工作。20世纪90年代因招待所经营不下去出租给个体老板而待业,现回到八井村从事农业劳动。
  在1958年~1985年期间,由于学生不多,教学条件差,八井小学仅有1位老师维持教学工作。这位老师名叫郑良铭。他一个人负责1~4年级的全部教学工作,教授语文、数学、体育、音乐和绘画5门课程。郑老师热爱教育事业,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为了教好学生,他吃住都在村中,每天轮流为4个年级的学生上课,由于对学生要求严格,教学方法好,因此受到学生及家长的好评。现村里40~50岁的中年人,每当提起这位老师,都一致称赞。

知识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出版者:云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对福建省罗源县八井村畲族的调查,依次介绍了其概况与历史、生态环境、经济、人口、婚姻家庭、宗族、社区管理、法律、民居建筑、风俗习惯、口传文化、教育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八井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