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社学与私塾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35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社学与私塾教育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4
页码: 375-3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在闽东地区通过社学和私塾学习汉文知识。社学教授经典和君臣之礼,而私塾则提供更基础的识字教育。八井村在清代已有私塾,民国时期因经济贫困,现代小学无法设立,私塾仍起重要作用。教学内容包括常识和日常所需知识,教学方法注重朗读、背诵和解释。私塾教育未设固定年限,通常修业2~3年。
关键词: 八井村 教育 地方教育

内容

在畲族大量迁入闽东的元、明、清时代,官方在乡间都设立有社学。元代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朝廷下令各县所属村庄50家为1社,每社设社学1所,农闲时令子弟入学学习,教读四书五经等。①最初在罗源县设立社学时仅有11所,即罗源的每个里设一社学,八井村所在的拜井里也有1所。明代“洪武八年(1375年),诏有司立社学”,②以110户为里社,重新建立起明代的社学制度,除了教授《三字经》、《古文观止》、《四书》、《五经》等外,也讲授朝廷君臣之礼,并加授《御制大诰》、《律令》等。清代也同样在乡村中设立有社学。
  设立社学之处,大多在某某铺的所在地或人口数较多的村落。明代八井村所属的拜井里有松山、泥田、小获、大获四个铺,这四个铺所在的村落中应该都会有社学。《罗源县志》说:清代雍正三年(1725年),罗源县曾重设笃行铺、大获铺、圣坛铺社学3所。③据此在雍正三年之前,大获铺就曾有过社学,否则该书就不会用“重设”这样的字眼。因此,在拜井里这四个铺的所在村落,明代应该都有过社学。而在这四个铺中,小获铺的所在地小获村,距离八井村约2里;大获铺的所在地大获村距离八井村约10里,所以,当时八井的畲民如果要学习汉文知识,可以到小获铺或大获铺的社学去学习,从而认识一些汉字为其所用。这次调查我们在村民雷信开家找到一些雍正以后到民国期间的契约文书,其中有些乾隆年间的契约文书的代笔者就是八井村的畲民。据此,在清代乾隆之前,八井的畲民就已经有人懂得汉文,其获得汉文知识的途径,应该有社学一份。
  社学是当时官方设立的教育机构,在民间除社学外,还存在大量的私塾,从上述清代乾隆年间八井畲民中就有人懂得汉文的情况看,除了到社学学习外,八井畲民也可能早就有人到外边读过私塾或在村中设立的私塾读书。至于八井的畲民何时开始独户或联户请师设塾,何时在自己的村子里面学习汉字等知识,《罗源县畲族志》认为,在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4年)八井村才开始设立私塾,请塾师到村里来教授畲家子弟。然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清代同治年间以前,八井畲村就可能存在有塾馆了。
  在八井村,现保存有一座古老的大房子,畲民都俗称其为“八扇房”,它是座有前后两落与两边侧屋围合的四合院。据说它是八井村民雷君恒出资建造的。雷君恒生活在清代雍正到乾隆年间,他很有钱,这从我们收集到的土地买卖文书中,在乾隆时代的文书中,有很多是他买地的文书就可窥见一斑,所以他出资建造了这座“八扇房”四合院和另一座单落的“八扇房”也就不奇怪了。在这座“八扇房”中,后落与前落都是两层楼的,尽管二层楼比较低矮;天井两旁各有三间平房侧屋,当地畲民俗称其为“书院”,据村里的畲民解释说,这是因为这些平房最早的功能就是作为私塾的学馆,所以村里人才称其为“书院”。根据此,我们可以看到,雷君恒建造“八扇房”后,就以其中的一部分房间来作为塾馆,延塾师来自家宅中授业,以教育其子孙。因此,八井畲村有私塾之始,至少可以推前到乾隆年间。
  私塾的塾馆通常都设在私宅或宗族的祠堂、村落的庙宇中,课桌椅、课本和学习用具均由学生自备。私塾的教学内容以识字为主,一般先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五言杂字》等,再学《声律启蒙》、《古文观止》,甚至《四书》、《五经》等。教学方法是学生先跟着塾师朗读,后背诵和学写,经过一段时间后,塾师再进行串讲、解释等。私塾教育没有固定的修业年限,通常是修业2~3年;塾师的束脩(即工钱)由学生家长负担。塾馆通常于每年农历正月前后开馆,十一月闭馆,七月初至中旬休假半月。
  进入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在推广现代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对私塾进行改造,罗源县境内各地的私塾逐渐减少。然而,在八井,由于畲民经济贫困等原因,现代的小学无法设立,读小学甚至要到县城去读,如村民雷新朝就曾去罗源县城念小学,但读了3年,就因家中经济困难供不起学费而回家。所以在民国期间,八井畲民还是以私塾教育来使他们的少年儿童识些字,学生多时有几十人,其私塾先生有的是汉族,有的则是本村的畲民,如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时,八井村有私塾学生大约40人左右,由两名私塾先生授业,他们是雷坤谋和李玉镇,前者是本村的畲族,雷君恒的直系派下人;后者则为连江来的汉族。八井村民雷信开家现在还保留有一本民国时期其读过的私塾课本,书名为《新增绘图幼学故事琼林》,其内容非常庞杂,除了有天文、地理、历史、历代帝王图像、历代帝王年号、“习正字笔画”等的常识,也有“丧服总图”、“本宗九族五服之图”、“三父八母服图”、“外亲服图”、“妻为夫族丧服图”、“出嫁女为本宗亲属降服之图”、礼帖的写法、亲属称谓和“一品曰夫人,二品亦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等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常识。这说明当时的私塾教育与现代学校语、数、体全面发展不同,其主要是识字,并透过此学习、掌握一些日常生活所需要用的知识。

知识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出版者:云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对福建省罗源县八井村畲族的调查,依次介绍了其概况与历史、生态环境、经济、人口、婚姻家庭、宗族、社区管理、法律、民居建筑、风俗习惯、口传文化、教育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八井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