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砖混与钢筋混凝土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288
颗粒名称: 二、砖混与钢筋混凝土建筑
分类号: TU241
页数: 7
页码: 280-286
摘要: 本文主要描述了八井畲村在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木料紧张,开始出现以砖石和钢筋混凝土为主要材料的现代建筑。这些建筑多为四扇房,平面布局结构仍保持传统模式,但出现了细微差异。同时,也出现了不讲究中轴线对称的建筑。这些变化反映了当地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和追求。
关键词: 八井村 现代建筑 钢筋混凝土建筑

内容

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后,可能是因为木料紧张的缘故,八井畲村开始出现全部用砖石与钢筋混凝土为主要材料建造房屋框架的住宅。最初出现的多为石砌与砖混结构,而且多为四扇房。换言之,此时出现的多为砖混结构的楼房,而且其屋架已再见不到木构的柱子与板壁了,但这些建筑的平面结构仍保持传统四扇房一厅两房、明三暗三的结构,只是由于上楼的楼道摆放的位置不同而使它们的平面结构出现一些差异来,同时它们的厅堂间再也不是单层的,楼上也出现厅堂间。还有,由于钢筋混凝土抗压能力强于木料,故这些砖混结构四扇房厅堂与房间的宽度都大于传统的木构四扇房,而且这些砖混结构的房屋也都在屋内设置了卫生间。
  图9-17是雷可华家的平面结构图。它是一座建在1米多高的条石台基上的四扇房,钢筋混凝土的框架与一楼顶棚板,楼下的墙体为石脚砖墙,二楼的墙体则为砖墙。二楼也为一厅两房的结构,悬山顶屋面,就像是将一瓦寮式的四扇房建造于二楼楼板上。同时,由于其内收了一间宽度,因此留了很大一块天台。其次,它的平面布局结构仍保持传统四扇房的模式,仍以“晋屏门”隔离前后厅,而且前后都有走廊,但却取消了廊柱与步柱。此外,由于其上楼的通道设在左后边,故其左“后间”比右后间的小。
  图9-18是蓝水银家的平面布局结构图。由于建在比较低洼的地上,该屋的石砌台基约有2米高。它也是砖混结构,梁、梁柱和一楼顶棚板用钢筋混凝土浇灌,墙脚用水泥砖,上面的墙体均为红砖。由于经济原因,现还未加盖二层,只在楼道上搭盖了人字坡屋顶的小屋以遮挡风雨。该屋的平面布局结构基本也是保持传统四扇房的一厅两房、明三暗三的式样,也同样用“晋屏门”隔开前后厅和有前后走廊。但由于其在屋子的中部各设一上楼的通道,故其平面结构看起来与雷可华家有所不同,而出现一些变化。
  图9-19则为蓝水盛家的平面结构图。它也是一座砖混结构的平顶二层楼房。该厝的梁、梁柱与一、二层棚板都是钢筋混凝土的,楼下的墙体,下砌条石,上砌红砖;二楼的墙体均砌以红砖。其厅宽4.06米,高3.56米;前门宽1.56米;后门宽1.36米,这些数字的最后一位都落在“六”上,这是因为“六”与“禄”谐音,取“利禄”或“福禄吉祥”之意。其次,房主人说,前厅门宽落在鲁班尺的“义”字上;厅宽、厅高和后厅门宽都落在“财”字上,以求“财源滚滚”来。其三,包括走廊平面在内的台阶有五级,以“兴旺衰微”算,落在“兴”上,以求“兴旺发达”。
  从平面上看,其结构仍保持传统四扇房的模式,即有四架三间、前明后暗结构,也用可以开合的传统“晋屏门”来隔开前后厅。但由于房主人将上楼的通道设在原后廊处,并将原后廊扩展后封闭,故其平面结构与上两种又有些区别,增加了一长条形的楼道间。由上述这几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基本上保持传统一厅两房或四架三间四扇房平面布局结构的现代砖混建筑,其平面布局结构仍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的方式展开,而它们的细微变化则主要取决于上楼的通道安置在何处。
  除了这些仍在平面布局结构上保持传统式样的砖混建筑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也开始出现一些不讲究以中轴线为中心而对称的建筑。图9-20雷桃俤的住宅就是其中的一个鲜明的例子。该厝是座二层砖混结构的平顶楼房,坐坤向艮兼申寅。如果根据屋架来计算或命名的话,它只能算是一种三扇房。
  图9-20右边是楼下的平面布局结构,其有一植厅堂和一植房间,屋外还有一个与房间不太对称的石砌墙基,可能以后房主人还要加建附设的房间。该厝的厅堂间宽1.35丈,落字在“义”上。房间比厅堂间前伸1米多,从而也使前廊形成“乙”字形。一楼前厅与后厅之间用木制的“晋屏门”相隔,两边各有一个敞口门,这种设置表明该厝还存留着一点畲民传统民居建筑的因素。在前厅中,紧靠着“晋屏门”摆放着神案桌与八仙桌,神案桌上,大边(由内向外看的左边)供奉一尊头上插着两支雉鸡翎毛的田公元帅,小边(右边)则供奉着写着“冯翊郡雷氏堂上历代远近祖先香位”的祖先套以及烛台、香炉等。前厅门后的小边,靠着墙放着一张木沙发,其前则有一张木制的茶几。后厅现为杂物间,晋屏门后靠外墙处放着一个马口铁皮制成的高大圆谷仓,其后则是用砖石砌成的一个长方形的谷仓,内墙近门处则放着一个碗橱,其后零散堆放着一些制药的工具。位于大边的次间“厅边房”是一间卧室,内有一张雕花大床与一张竹榻小床,它们之间隔着一座大橱。后厅边上的“后间”则作为厨房,在后间的西北角落建有一两口锅灶膛相通的烧柴灶,前口锅多用于蒸饭,后口锅则用来温水。其边上则安放一个液化气灶与气罐,多用来炒菜。靠近后间内门处放一张餐桌和条凳,其旁靠墙处边则放着一两个碗橱。厅边房与后间之间为上楼的楼道,楼梯下的空间则作为浴室。
  图9-20左边为楼上的平面布局结构,其与一楼的空间分布有所不同,楼上厅堂间的前部分仍作为客厅,其有四扇并联的门与阳台相通。客厅的西南角落安放一转角沙发,边上放置有缝纫机;其对面靠墙处则放置低柜。厅堂间的后半部则分隔出来作为客房,内放有两张大床和低柜,客厅有一单扇的门与它相通,并有一门通向后面的阳台。楼上的“厅边房”是房主人的主卧室,内铺以木地板,并安放一张席梦思大床和一张小床,以及橱柜和低柜。楼上的后间伸出与阳台齐平,悬于后廊上,其近楼道处隔出一小间为卫生间,内有瓷制的盥洗设备与抽水马桶,卫生间隔壁为另一间较小的客房,内只有一张大床和一个书橱与书桌。
  很显然,这种建筑格式已经突破了传统以中轴线为基准左右两边互为对称的模式,与上述仍保持传统四扇房平面布局结构的模式完全不同,而与现代所谓的别墅式房屋更为接近,或者我们也可以说,它与现代别墅式的建筑基本一致。从而,它所透露的信息是它已具备比较浓郁的现代意义。在八井畲村,这类房屋已在逐年增加,也许有一天,这一类的房屋将完全取代传统的式样而成为主流。这也充分地表明,八井村的民居建筑是与时俱进的,它们与时代的潮流距离并不太远。

知识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出版者:云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对福建省罗源县八井村畲族的调查,依次介绍了其概况与历史、生态环境、经济、人口、婚姻家庭、宗族、社区管理、法律、民居建筑、风俗习惯、口传文化、教育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八井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