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瓦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287
颗粒名称: 一、瓦房
分类号: TU241
页数: 5
页码: 276-280
摘要: 本文主要描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八井畲村在建房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经济状况的好转和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在建房高潮中,村民们开始采用更现代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同时也保留了传统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文章详细介绍了六扇房和四扇房的变化过程,从木构到半木构,再到全砖墙的转变。此外,还介绍了一种被称为“假八扇房”的新兴建筑形式,这种建筑形式更注重房主人的需求和使用习惯。总体而言,这些变化反映了当地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和追求。
关键词: 八井村 现代建筑 瓦房

内容

改革开放后,八井畲村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这也使八井畲村出现了一次建房高潮。在这个阶段的初期,村民所建的住房,多保留传统的平面布局模式,仍以木构的框架为主,但与过去相比,也多多少少发生了一些变化,不论是四扇房或六扇房,其屋架大都仍以木构为主,但多数的房屋都用夯土墙或砖墙围在木构框架的山面与背面。
  图9-12是一座大约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现代六扇房住宅的平面布局,房子的基本框架仍是木结构的,其有六扇屋架,每个屋架都是七柱,其平面布局也与传统的六扇房没有区别,同样也是次间与梢间错开1米多而形成前夹廊的步口拜亭,也有“明五暗五”的形式;同样也有平脊悬山顶的屋面,次间与梢间为两层楼,明间厅堂有两层楼高。与传统的六扇瓦房稍有不同的地方仅在于,这些现代建造的六扇房的两个山面墙与屋子的后墙,由木板或竹屏墙改为有条石或碎石胸墙的砖墙;其次,屋子梢间前墙的胸墙也砌以条石,但其上仍是施以白灰的木板墙;其三,山面的墙体延伸到前后廊,并在前后廊的山面墙上开有敞口的廊道门,而且有的砖砌墙体内外均涂抹石灰。由此看来,它是一种从纯木构到半木构过渡的类型。
  有的建筑则在这种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干脆以外墙代替两个山面的屋架,以节省木料。如图9-13所示的六扇房也是一座七柱的六扇房,但它却用两堵砖砌的山墙代替了原先木构的山面屋架,而且其砖砌的山墙还延伸到廊道上,并开了敞口的廊道门;此外,其后墙也是砖墙。有的则用石条砌就的山墙和后墙来代替。而图9-14所示的四扇房则是以两堵夯土墙代替木构的山面屋架,同时,其厢房的后墙也用夯土墙代替木板墙。但是,其山墙并没有延伸到走廊上。在走廊上,则用了前后廊柱来支撑伸出屋子主体的屋檐,使其前廊要比其他住宅略宽一些。
  有的六扇房如雷德明与雷信钗的住宅,其平面布局与图9-13所示的情况基本一致,楼上的屋顶仍保留传统的悬山顶,但其山墙、后墙已用条石砌楼下层和用砖头砌楼上层,甚至就连其梢间的正面墙也同样用条石砌楼下层,用砖头砌楼上层,只有明间厅堂与次间厢房的正面墙体和前廊步口拜亭还保留传统的木构形式。有的六扇房如雷信银的住宅则变化得更加彻底,除了其平面布局和屋顶还保持传统的六扇房式样外,其两层楼住宅的四面墙体,已全部用条石来砌成,甚至连前廊步口拜亭中的两根柱子也全部改用石柱,只有屋内明间的前后厅壁与“晋屏门”及门窗等才使用木料。
  除了上述变化外,八井畲村也出现了一种村民称为“假八扇房”的建筑。图9-15为雷成蛋家,它就是一座村民称为“假八扇房”的民居建筑。它以木构的架构为主,虽有八扇屋架,但屋子的前面却只有包括前厅在内的五间房,而后面则有包括后厅在内的七间房。也就是说,它没有形成整座房子都是八架七间的结构,而是前半部形成八架五间,后半部才形成八架七间的结构。从图上看,这主要是第二和第七屋架的前段没有用木板隔离成各自的房间造成的。因此,这种平面布局结构的变化,实际上是房主人在安排、使用房间时导致的,并非建筑结构上的变革和问题。此外,雷成蛋家的前后厅也都没有封上木板并开门,都是敞口厅,这也说明木构建筑的房间多寡,平面布局结构的变化取决于房主人的意志,而且可以在房子框架搭好后任意改变。

知识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出版者:云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对福建省罗源县八井村畲族的调查,依次介绍了其概况与历史、生态环境、经济、人口、婚姻家庭、宗族、社区管理、法律、民居建筑、风俗习惯、口传文化、教育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八井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