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民居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280
颗粒名称: 第九章 民居建筑
分类号: TU241.5
页数: 45
页码: 256-300
摘要: 本文对八井畲族的传统民居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从历史演变、建筑形式、材料结构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文章指出,八井畲族的传统民居经历了从山寮、土寮和草房到复合“介”字形结构的草房和木构瓦顶的瓦房的演变过程。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的民居逐渐被现代建筑所取代,保护和传承这些具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已经迫在眉睫。
关键词: 八井村 民居建筑

内容

根据《中国民族文化大观·畲族编》云,畲族初迁闽东、浙南时居住的是“茅寮”,其亦称“畲寮”,,它分三种形式,其一为“山寮”,它也称“山棚”,是用三五根树桠架上横条为棚之主架,主架两侧再以木斜撑,上盖茅草匾或杉树皮等建成的“窝棚”。其二为“土寮”,其又称“泥间”。它以泥土夯成围墙,或以小竹、菅草、芦秆等编成篱笆墙,再涂上泥巴,俗称“千枝落地”墙。寮内以数根竹木为支柱和主架,用小竹片缚成框格屋架,并以茅草、稻草、树皮等覆盖其上,再用藤条捆扎固定为屋顶。屋内隔墙以竹篾或芦秆编成,再涂以泥巴,但大多数没有隔间。有的“土寮”在半腰架上横木,铺上竹片或小木条,再垫上实土为楼,俗称“双层泥间”。其三为“草房”,它是土木结构,划茅为盖,砌石为基,筑土为墙,立粗木为柱,大多不安装柱础石,屋架仍沿用泥间的格式,以竹片缚成框架,有的也开始使用梁、桁、橼等互相组合,之间凿榫相接,所用的屋顶房盖,多用悬草、菅草、稻草等为之,并以棕绳固定,层层叠盖,有的可以厚达10厘米以上。其木构形式大约有三:(1)“个”字形结构,俗称“孩儿掏伞”。即正中立一俗称“中柱”的木柱,屋面由四个等腰三角形组合的四角攒尖顶,屋架置于土墙上。(2)“介”字形结构。屋中立两根木柱,顶端安放一根横梁,屋面由两个等腰梯形和两个等腰三角形组成的四坡顶,屋架置于土墙上。(3)复合“介”字形结构。屋架由若干组“介”字形梁柱构件与桁、橼组合。最初只用四柱组成两个“介”字形构件,并以此建构草房,此俗称“四脚亭”。后来,“介”字形构件逐渐增多,从而形成“四架三间”、双坡悬山草顶的结构。①
  从八井畲村目前所保留的清代乾隆年间建造的“八扇”瓦房清末的“六扇”瓦房和一些夯土残垣断壁看,至少从清代乾隆年间以来,八井畲民传统的住宅已没有上述的山寮、土寮和草房的大部分,只有复合“介”字形结构的“草房”(夯土板筑的土墙、草顶的建筑)和木构瓦顶的瓦房两大类。在今天,上述所说的复合“介”字形结构的草房只剩下一些不见草顶的夯土残墙耸立在荒废的角落中,向人们诉说旧日苦难的故事;然而,在老村中,仍有几座传统的瓦房还矗立在那儿,似乎也在向人们述说着往日的辉煌。近年来,由于八井畲村的经济发展并不是太好,八井畲民在建新房时,不是在旧房的基址上重建,就是拆旧房木料卖了筹钱,另辟地建新房,故传统的瓦房也已经拆了没剩下几座了,如不特意加以保护,再过几年,八井畲村就可能再也见不到具有特色的传统民居了。
  第一节 传统瓦房
  八井村畲民称其瓦房为“瓦楼”,这是因为几乎所有瓦房的厢房上都隔有二层楼。他们称规模不等的传统瓦房为“四扇房”、“六扇房”、“八扇房”等。这里所谓的“扇”即屋架,或称井架或栋架,指的是木构的一扇墙体,其由柱、梁、枋等木料榫合而形成的纵向单元构件。每个屋架的柱子,依房屋规模的大小,分别是3、5、7、9根不等,一般都是单数。“四扇房”也就是汉族所说的“四架三间”,或“三间张”,它是一厅两房的结构。“六扇房”即人们所说的“六架五间”或“五间张”的一厅四房的建筑。而“八扇房”即人们所说的“八架七间”或“七间张”之类的一厅六房的房屋。八井畲村的传统瓦房多为两层楼的“一字形”形式,少有四合院形式。一字形民居通常是以中轴线为基准,左右对称布局,明间为厅堂,开间尺寸较大;两侧的次间、梢间为卧房,开间较小。根据四扇、六扇或八扇屋架而形成三开间、五开间或七开间等形式,而且每个开间多分为前后两间,有所谓的明暗分别。此外,其两层楼的一字形布局、次间与梢间相错一米多、少用油饰的清水木结构和多用“竹屏”白粉墙形成的鲜明对比、有平缓的瓦屋面和较大出檐的悬山顶等,都是八井畲村传统瓦房民居的显著特色。
  一、四扇房
  四扇房有的地方也称“四井寮”,它通常较小,因为其只由四组木构的屋架组成,并因此形成三开间的规模,一般中间一植的明间为厅堂,两旁各一植的次间为所谓的厢房,其平面布局如图9-1所示。八井畲村民居中的四扇房多为“明三暗六式”,即栋架为四,房间为三植,而每植的房间都隔成前后两间,因此四扇房的“扇”通常要5~7根立柱,才可能形成足够的空间以便能形成前后双间的构造。四扇房的屋架多为穿斗式,即用木枋为穿,将支撑在地的立柱与悬于空中的童柱穿起来,构成一扇屋架。屋架柱子间的墙壁,有的用木板,有的用竹片编制的“竹屏”并涂泥与刷白,有的则下面用木板,上面用竹屏。这四扇木构的屋架通常竖在一个夯土或石砌的台基上,不仅有前后廊,而且有的还有侧廊,而形成屋外的回廊。在“扶扇”后,屋架立柱下面,均垫有圆筒形的柱础石,有的四扇房中央明间的两扇屋架的廊柱柱础石则制成圆鼓形,并雕有花纹,比较美观。屋架与屋架之间,通常用俗称“横梁”的木檩相连,以构成“开间”;木檩上铺以木橼,上面再覆盖青色板瓦,就构成为瓦顶。八井村四扇房的屋顶多为悬山顶人字栋,屋顶的两边都超过山墙。有的四扇房在两侧的外墙,即“山面”上还伸出附设的房间,故这种四扇房的屋顶就成了歇山顶。
  从图9-2的平面布局看,八井村的四扇房多为“四架前后各三间”的布局,即前述的“明三暗六”式,也就是说,其前后各有三间房。中国汉族传统民居建筑正中的明间通常都作为厅堂使用。八井畲村也不例外,他们四扇房正中的一植明间也是作为厅堂来使用的,它的开间一般宽于两旁的次间,通常都高两层。前面的正中明间称前厅,也称厅堂,左右次间为卧室,八井畲民俗称“厅边房”。后面正中明间为后厅,其左右的次间,八井畲民俗称“后间”,有的做卧室或杂物间使用,有的则做厨房用(通常是左边的一间为之)。前厅与后厅隔以“中厅壁”,其建造规则是从主柱向后退一步,与后“二步柱”齐平,它的左右各有一敞门以通前后。有的在这两个门上设有俗称“神堂”的神龛,左供神明,右供“祖先套”(家族的直系祖宗总牌)。有的则在中厅壁两边的挟柱上各钉一个三角架,搭一长条隔板作为神案,左供奉神灵,右则供奉“祖先套”。有的则在中厅壁前安放落地的神案桌,上供奉神灵与祖先,有的还在前面放一张八仙桌,以便祭祀时排放供品。在八井畲村,中厅壁并非一堵木板建构的墙壁,而是一扇可以双开的大门,其俗称“晋屏门”或“紫微门”、“吉门”,只是平常都紧闭着不打开,只有家中有丧事时才可以打开,以便放在后厅中办丧事的棺材和出丧的队伍出入。丧事办完后,它又紧紧关闭而成为一堵“中厅壁”。
  四扇房也不是只有一张面孔的,有的四扇房的前厅与后厅都向外开敞,有着前后两个敞厅。有的四扇房则前后厅都用木板为壁,并开前后门进出,而且原则上前门要大于后门,此暗喻着“进多出少”,并具有如此设计才能有所积累和富裕起来的文化意义。有的四扇房的次间上隔有楼板,而成为两层楼,但这种楼的楼上多不住人,只作为堆放东西的仓房。
  四扇房整座房屋的高度,以中柱为准,其尺寸、厅堂的尺寸、大门、后门、窗户的尺寸均由“鲁班尺”来量,其尾数通常落在“六”字上,这是因为“六”字与“禄”字谐音,此寓意福禄吉祥,同时,其尺寸也需落在鲁班尺的寸白或好“字”上,一般而言,这些尺寸通常应落在“本”、“义”、“财”上,只有围墙的大门才可以落在“官”字上。
  在八井村,四扇房几乎都是一字形的单体建筑,没有见到前后两落四扇房构成的四合院,或在四扇房前左右伸出连体附设单层小屋(护室)形成的三合院,或用围墙将四扇房围合的格局。不过任何一座一字形的单体四扇房,其屋旁通常都会建一些夯土墙体或碎石墙体的单间小屋,以作为茅厕、柴火间和畜舍等使用,从而共同构成一个比较独立和完整的生活空间。
  二、六扇房
  六扇房是在四扇房的基础上的扩展,即它向两边各增加一个井架,从而向左右各增加一开间,因此它一般是五开间的。八井畲村的六扇房与四扇房一样,每植开间都有前后两间的分隔,也就是说它通常是“明五暗五式”的,因此,它的屋架至少也有五根以上。其次,它也和四扇房一样,明间厅堂高两层,次间与梢间上都隔出二楼来。其三,同四扇房大体一样,六扇房较多的是以一字形单体建筑为主,并在其周围附设一些其他小屋而构成一个生活单元。但有的六扇房则先同附设在主体建筑宽度内的护室和围墙构成小四合院,然后再和四合院之外的各种附设小屋构成一个生活空间。这种四合院的平面布局如图9-3所示。
  从该平面布局示意图看,该座六扇房正身有一敞口的前厅,两边梢间都超出次间1米多,从而使厅堂前形成一个夹廊拜亭,其前则为俗称“火厢”的前廊。廊前则有一个浅浅的天井,下到天井,包括台基在内算有两级台阶,在八井畲民看来,它落在“兴旺衰微”的“旺”字上,是个吉利的兆头。天井旁各有两间护室,它们与六扇房的主体正身构成一个三合院,在加上前面围上的夯土围墙,就成了一座四合的大厝。另外,由于害怕煞气直冲厅堂,围墙上的大门偏向东侧,使墙体将敞口的厅堂遮蔽一下,从而使围墙起到了“照壁”的功能。
  在八井村“当中厝”角落,还有几座类似的六扇房四合院。其中雷金弟现在所住的一座六扇房四合院据说建于清代末年,是在金弟曾祖父手中建造的。其与上述所说的六扇房四合院不同之处在于,其有一个开有双扇大门的封口前厅。其次,由于其建造在海拔70多米的山坡上,天井较深且向下倾斜,因此靠围墙一边的石砱也省略了。其三,天井边上的护室各有三间而非两间。其四,正面的围墙建造在坡下,较低矮,使人见了它,印象是看到一座三合院,而不是四合院。
  在金弟家西南也有一座六扇房四合院,虽布局形式与金弟家的基本一致,但由于该处地势比较平缓,所以虽然其天井也较深,但却不倾斜,而且其围墙也比较高,几乎与六扇房正身的台基齐平。此外,还有一点不同的是,该四合院的外大门开在大厝的西南角,即将右边护室最靠围墙的一间辟为门厅,大门的朝向是东北向西南。
  三、八扇房
  六扇房向左右各扩展一个屋架,也等于向左右多扩展一个开间。这样的建筑,在八井畲村的畲民眼里,就是所谓的“八扇房”。据说在历史上八井村有过好几座八扇房,但现在只保留了一座,而且是一座有前后两落的四合院式的八扇房。村民说这座四合院八扇房的建造者为雷君恒,他生活在清代雍正到乾隆年间,是雷氏的第六代祖先,四合院大厝建于乾隆年间,距今约有250年的历史。据村民传闻,雷君恒能建造起这样规模的大厝,是因为他发过一笔数目不小的横财。他曾经在山上挖到一大缸的金银珠宝,所以他才可能有许多钱建造出这种在八井村算得上规模宏大的八扇房来。另外,村民还传闻,雷君恒建完这座八扇房入厝请客时,用了80大缸的好酒请客,由此也可见雷君恒是富甲一方的大财主。
  图9-4 传统八扇房四合院平面布局
  据雷君恒的直系派下人回忆,在雷君恒手中,实际上曾建造过两座八扇房,一座是现在保留下来的这座四合院式八扇房;另一座则是一单落的一字形八扇房,其位置在现存四合院八扇房的左上方,现只存留一点地面遗迹和记忆。雷君恒有三个儿子,单落的一字形八扇房分给长子;而四合院八扇房的左半边(大边)分给了二儿子,右半边(小边)则归三儿子。由于长子一支很早就败落,所以那座单落的一字形八扇房的产权早已易手他房支的人,并在20世纪80年代建设新村和新房子的热潮中,被拆成平地。雷君恒的二儿子和三儿子现还有不少后裔,并形成为两个小房支,他们中的许多人还各自分散拥有这四合院式八扇房的产权,10年前都还住在这座大厝里面,所以,该八扇房现虽只剩下一户单身汉住在他自己分内的房间中,其他房间多空在那里,或堆放些柴草,但却都有所归属。正因为产权分散,任何拥有各自房间产权的个人都无法拆掉不属于他的东西,如两个房间之间的隔板应是两家共有的,从而使这座有着250年左右历史的老屋得以整体地保留了下来。
  这座四合院式八扇房坐西北朝东南,其由前后两座单体一字形八扇楼房和天井边上各三间单层平房围成四合院,在前落的前面,与前落齐平还围有围墙,形成一个院落大门偏于左侧的小院子,其大致的平面布局示意图见图9-4。
  从示意图看,前落与后落虽都是八扇房,但它们的结构并不完全一致。前落虽也是厅堂为一层,厢房为双层的楼房,但站在后落往前看,只看到前落是一层楼的。原因大体是这座四合院八扇房建在山坡上,它很难找出一块较大的平地,所以前落建在坡坎下,上面只露出一层来,因此,虽然通常前后落的大厝,前落的屋高要低于后落,但由于地形的关系,这座四合院八扇房的前落比起一般的有前后落的大厝的前落要低了一些。换言之,这座前落厢房的二层地面与后落一层的地面处于几乎相等的水平面上,故在笔者所绘制的无比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中,后落是一层的,而前落则是二层楼的。
  四合院八扇房的前落为平脊悬山顶,其屋架为五柱穿斗式的,宽度比后落窄些,其概况参见图9-5,图中上面一幅为门厅的屋架,下面一幅为次稍间的屋架。此外,除了门厅外,次稍间厢房都分为上下两层和前后两间,其楼板与房间内的隔板均以木板为之,外墙有的地方则以竹屏为墙。由于楼下的后“廊柱”与坎壁紧紧相靠,故其一层房间的房门都开在前面,向着院子。其门厅由于建在与二层齐平的台基上,故比较低矮,只有一层楼高。其次,门厅的前后都用木板闭合,并开有前后门。由于前落大门设在前“步柱”的位置,后门设在后“廊柱”的位置,大门前留有一前步口拜亭,故前落的门厅只有一间。此外,前落的前后都有走廊,前走廊除门厅一段升高,与门厅齐平外,其余均为一层的走道,其与院子地面也有20多厘米的落差,实际上这也是前落台基的高度。此外,前落的后面亦有走廊,它则比天井地面高一些。
  前落之后是一近乎四方的天井,中有碎石铺成的小径连通天井前后。天井很浅,下到天井的台阶只有一级,与天井砱石一起算在内,则相当于有两级台阶,在八井畲民的观念中,这样的设置,使台阶的数落在“兴旺衰微”的“旺”字上,这象征着住在大厝里的主人能够人丁、财源兴旺。天井的左右各建有三间平房,其屋架均为三柱穿斗式的,房间墙壁均用木板制作。据说这六间房都称为“书院”,最初是让读书人读书的地方,或作为私塾使用。
  从天井西部踏上两级台阶就到了后落。后落是这座四合院八扇房的主体,它也是一字形的八扇房,其明间厅堂为单层,但有两层楼高,而次间与梢间都是两层楼。它有微微起翘燕尾脊的三川悬山顶,屋面倾斜较平缓,出檐也较大。由于左右次间与梢间之间都设计为巷道,所以,它虽有八扇屋架,但却只有五植房间与两条前后敞口的巷道。由于其面阔与前落一样,故其厅堂和房间的宽度都比前落的大。后落的进深也大于前落,其屋架原本按规矩应该只有7根立柱,然而,由于建造者在俗称“晋屏门”的中厅壁后设置了一条左右贯通的敞口巷道,所以在后“二步柱”与“步柱”之间又加了1根立柱,从而使其成为“八柱穿斗”式的屋架,(参见图9-6)而显得与通常要求柱子为单数(阳数)以求吉利的规矩有些差异。然而,这种所谓的异也没有破坏建造者对吉祥意义的追求,因为这种屋架的立柱数字是落在“八”字上,它与“发”字谐音,也可以暗喻着“发财、发家”,所以这种因实际需要而做的变化与特意的主位安排,也是不言尽在情理之中的。此外,虽然后落屋架的“下落”为八根柱子,但“顶落”加上数根“童柱”后,则有15根,这在某种程度上仍坚持了柱子数以单数为主的原则。
  由于该厝进深长,四合院八扇房的后落除了明间(或称当心间)厅堂隔成前后两厅外,左右的次间与梢间都隔成前后三间。同时,与多数六扇房一样,这座八扇房后落的厅堂和厅堂两旁的次间“厅边房”都内收到步柱处,梢间与巷道壁外伸1米多,因此在它们前面形成一个前步口拜亭(或称夹廊)。其次,这座八扇房的后落还有一处是比较特殊的,即其在中厅壁“晋屏门”两边的门后,又各设了一扇窄条“晋屏”,以遮蔽前后厅,使人从前厅进入后厅时要拐个弯,从而也使人在前厅中不能透过中厅壁的敞口门看到后厅内的情况,很好地把从事公共事务的前厅与从事私密事务的后厅隔开,使不同的生活内容在各自的空间展开。其三,该厝还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明间厅堂和前步口拜亭里的木构上有精细的木作雕琢和油饰与彩绘。(见图9-7,图9-8)
  根据图9-7的情况看,明间厅堂两边屋架的中柱上使用了“脊束”来搁置“脊员”(俗称“大梁”),其下支撑有斗拱。斗拱之下作为“三梁”的“穿”加有弧形木,使两边的童柱不至于向内移动,同时,在“三梁”下面,不仅主柱上支撑有斗拱,童柱也伸出斗拱以支撑“三梁”。此外,在“三梁”下面还用弯曲的束木连接童柱与前后“二步柱”(或“金柱”),这样不仅使屋架上部榫合牢固,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装饰效果。
  在前廊步口拜亭中,建造者用两根略有雕琢并箍有藤箍的有棱“尖方筒”支撑卷棚梁,其间用浮雕的“肥束”相连,并有透雕的“束尾”伸出。“肥束”之下,则用弯曲的“束木”将“尖方筒”与廊柱和步柱相榫合。弯“束木”下则有两根“过水梁”连接尖方筒与廊柱和步柱。在尖方筒之中部,穿过廊柱并外伸的“寮束”,则用来搁置“檐檩”(或称“寮员”)。另一“过水梁”则在尖方筒的底部,其作用就是撑住尖方筒,其伸出廊柱的部分,则作为“带斗拱仔”中的一根,连同其上一根和下面的两根,形成一个倒三角,以支撑搁置“檐檩”的“寮束”。其次,这些“束木”、“过水梁”上还装饰一些“雀替”、“梁巾”什么的,如“肥束”与第一“过水梁”下,装饰有透雕的“漫卷浪花纹”,第二“过水梁”下的廊柱与步柱两端则以圆雕的“鱼龙”雀替来支撑。此外,尖方筒的顶部,也伸出漫卷“水波纹”的斗拱来支撑卷棚横梁。还有,其第一“过水梁”比较粗壮,上面似有隔出3块半圆形平面,这反映这几个地方过去应该有彩绘图案。同时也说明,虽然现在这些屋架上黑漆漆的,但在过去,应该有许多精美的彩绘。
  次间屋架(见图9-8)中心部分仍为穿斗式的,没有什么装饰,只是在主柱的顶端,比“山面”屋架多了1块小束木,使“脊员”不至于随意移动。而在前廊步口拜亭部分,其屋架结构与明间厅堂前廊的屋架几乎一样,其一,它也有较多的装饰;其二有几乎同样的框架结构,它也用两根“方筒”支撑卷棚梁,并用一肥束、两根弯曲的束木和两根“过水梁”,将方筒与步柱和廊柱连接,构成拜亭屋架顶落构架。然而,其与明间厅堂屋架也有略微的不同。其一,该屋架廊柱“寮束”下第三“带斗拱仔”穿过廊柱,并与步柱相连,与第二“过水梁”之间还密合一块“过水枋”,从而使这一组合的“过水梁”呈方形,并且比较宽。其二,它的装饰没有厅堂屋架多,虽然廊柱顶部饰以“钩云束尾”,“肥束”的“束尾”饰以类似鳄鱼嘴的“卷云纹”,“寮束”下的第一“带斗拱仔”的尾部饰以“漫卷钩云纹”,但由于其第二“过水梁”下为墙壁,所以省略了“鱼龙”雀替。其次,它的装饰比较纤细,如“肥束”和第一“过水梁”下面的雀替或“梁巾”所装饰的“连枝钩云纹”都比较纤细,其装饰功能要大于构件的支撑功能。
  在门厅前步口拜亭的“牌楼架”上亦有不少精美的装饰,如在第一“带斗拱手”的“斗座”两边,对称装饰着由“漫卷水波纹”连接的“蟠龙口吐牡丹富贵”图案的雀替,并以此支撑“寮员”。(参见图9-9)此外,在连接每两根廊柱的“檐檩”与“檐枋”之间,除了廊柱上伸出的“漫卷钩云纹斗拱”外,还分布均匀地装饰两个由漫卷钩云纹连接的一斗三升式的透雕“花式斗拱”。而在连接门面牌楼架的每两根步柱的“上格”与“大眉”之间,也都装饰有两个纤细的、形似蝴蝶的“花式斗拱”。
  此外,这座后落的大门上饰有“门珠”,大门内的“门珠尾”与“门珠栓”上雕刻有精美的牡丹、蝙蝠、漫卷飘带等纹饰,并饰有“长发其祥”四字吉祥语,同时该“门珠”底色涂朱,花纹则施以金粉,异常富丽堂皇。还有,厅堂内四金柱之间的檩、枋间也用漫卷钩云纹的一斗三升式的透雕花式斗拱支撑,有的梁上还露出一点彩绘的痕迹,这些都表明这座大厝不仅工艺精良,而且过去曾油彩粉饰得金碧辉煌、美轮美奂。
  前廊步口拜亭屋架与牌楼架上的这些构件与装饰,构图对称、精细,形象生动活泼,并富有变化,雕刻的尺寸准确又线条流畅,雕工精致与细腻,因此它们都不失为一些精美的建筑工艺艺术品,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畲族工匠就已有了非常娴熟和精细的技艺。
  四、祠堂
  八井村雷氏的福房和禄房原各有自己的祠堂,它们大约都在清代建造的。然而,目前禄房的祠堂早已无存,禄房的派下人仅在原址搭盖了一间三面壁的一开间小屋暂代之。而福房的祠堂则保存了下来,虽还可以看出原来的模样,但也都破败不堪,如不及时加以修缮的话,再过几年,待木构屋架全倒后,就难以看到和恢复其原先的模样了。
  福房的祠堂位于四合院八扇房的右后侧,是一座有前后两落并以石脚空斗墙围合的四扇房四合院。其前落的木构架构已毁坏殆尽,只剩下石墙脚的院墙还屹立在那里,述说历史的沧桑,根据前落正面院墙上残留的大门、两个边门和两扇窗户看,前落过去应隔成门厅与两个次间厢房。祠堂的后落是该建筑的主体,它也是座一字形四扇房,但它与一般的民居住宅不太一样,并没有分隔为一厅两房的形式,而是四个屋架之间全打通,形成一个包括明间、次间在内的敞口大厅。后落的屋面也是翘有微燕脊的三川悬山顶,其屋架有两种类型,其中两个山面的屋架均为五柱穿斗式的,(参见图9-10上)它们总体看起来比较朴素,屋架上只有稍微一点装饰,如主柱顶有一小块的“脊束”来固定“脊员”,并用小斗拱加固“束木”的支撑力;其次,主柱边上的大小童柱用内大外小的弯曲束木连接,并用小斗拱增加支撑力量;其三,其前后廊柱都伸出三个“带斗拱手”,并形成一个倒三角拱手组合来支撑搁置“寮员”的“通梁寮束”。此外,其屋架虽只有五柱,但由于柱子之间的间距较宽,屋架“顶落”又有十一柱,所以该房要比祠堂前落要宽些。
  该祠堂明间的两个屋架为四柱穿斗抬梁式(参见图9-10下),这在八井畲村的民居中是独一的,其他类型的房屋内均不见这种形式的屋架。它的顶落中部用“三架坐梁”,悬空的中“蜀柱”上有小脊束来固定脊员;中“蜀柱”两侧的四根悬空“蜀柱”则用穿与弯曲的束木相连,并榫合在抬梁上,抬梁则连接在前后两步柱上。在前步柱上,前后各有一组“带斗拱手”支撑着抬梁,而在后步柱上,只有向房内的地方,才用“带斗拱手”来支撑抬梁,显得不对称而富有变化。其次,前步柱内的带斗拱手边上的抬梁上,还装饰了一个有着莲花座的“吊筒”,并且步柱两边的第一“带斗拱手”均与步柱与“廊童柱”和“吊筒”榫合,以便增强其支撑抬梁的力量。此外,前后廊柱上,也都各有三个“带斗拱手”形成的倒三角形组合以支撑“寮束”上的“寮员”。因此,该屋架上用了比较多的不对称装饰手段。
  此外,该祠堂建筑还有一点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该祠堂前后两落的墙体,不是设在柱与柱之间,而是在木构框架之外,即该祠堂后落人字坡山面与背面的墙体均设在木构框架之外,然后再用与屋檐等高的围墙将前后两落四扇房连接起来,其墙体下部使用小石块斜砌墙脚,上面则用青砖砌成空斗墙,而不是用夯土来夯筑。
  福房祠堂明间屋架改穿斗式为穿斗抬梁式,从而使明间屋架的主柱不延伸到地面,因此,明间与次间之间没有柱子阻断,这就形成一个有着与一般民居一厅两房面积相当的大空间,因而,其便于许多人一起同时在这样的大厅中从事祭祖等公共仪式,或举行宗族的长老议事会议,从而使这座建筑具有浓厚的公共意味。
  正因为它是八井畲民的公共建筑之一,所以在1934年10月八井村建立苏维埃政府时,这座畲民的公共建筑就成了八井地区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后来也做过八井畲村小学的校址。时至今日,这座昔日八井苏维埃政府和畲民小学的旧址已破烂不堪,前落的木构框架早已不见踪影,前落的空斗砖墙有的地方已经坍塌;后落的木构框架虽然还能勉强看出其木构布局,但整个木构框架业已歪歪斜斜,明间后廊的“步员”与“寮员”和“橼条”都已散落在地上,并被白蚁腐蚀得斑斑驳驳,屋面上也千疮百孔,摇摇欲坠,一派荒凉景色。如不抓紧修复,不单八井村畲民要少掉一座可以诉说其历史的古迹,而且,罗源县也将失去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第二节 现代建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前,八井畲村除了建造一些生产队的仓库与小学校等公共性建筑外,也有人在老村的山坡上建造与传统瓦房建筑完全相似的住宅,至1958年为止,八井畲民新建了4座“四扇房”,修整了21座房屋。①而在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八井畲民开始从海拔75米左右的老村来到海拔约10米左右的平地上建房,据说最早从山上搬下来的是雷德明、雷信钗、雷可春等人。当初,从山上搬下来时,他们所建的住宅,虽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有的是土木结构,有的是砖木结构,有的是石木结构,但仍然多保持传统瓦房的布局形式;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才出现砖混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并且其房屋的平面结构也有了比较大的变化。
  一、瓦房
  改革开放后,八井畲村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这也使八井畲村出现了一次建房高潮。在这个阶段的初期,村民所建的住房,多保留传统的平面布局模式,仍以木构的框架为主,但与过去相比,也多多少少发生了一些变化,不论是四扇房或六扇房,其屋架大都仍以木构为主,但多数的房屋都用夯土墙或砖墙围在木构框架的山面与背面。
  图9-12是一座大约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现代六扇房住宅的平面布局,房子的基本框架仍是木结构的,其有六扇屋架,每个屋架都是七柱,其平面布局也与传统的六扇房没有区别,同样也是次间与梢间错开1米多而形成前夹廊的步口拜亭,也有“明五暗五”的形式;同样也有平脊悬山顶的屋面,次间与梢间为两层楼,明间厅堂有两层楼高。与传统的六扇瓦房稍有不同的地方仅在于,这些现代建造的六扇房的两个山面墙与屋子的后墙,由木板或竹屏墙改为有条石或碎石胸墙的砖墙;其次,屋子梢间前墙的胸墙也砌以条石,但其上仍是施以白灰的木板墙;其三,山面的墙体延伸到前后廊,并在前后廊的山面墙上开有敞口的廊道门,而且有的砖砌墙体内外均涂抹石灰。由此看来,它是一种从纯木构到半木构过渡的类型。
  有的建筑则在这种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干脆以外墙代替两个山面的屋架,以节省木料。如图9-13所示的六扇房也是一座七柱的六扇房,但它却用两堵砖砌的山墙代替了原先木构的山面屋架,而且其砖砌的山墙还延伸到廊道上,并开了敞口的廊道门;此外,其后墙也是砖墙。有的则用石条砌就的山墙和后墙来代替。而图9-14所示的四扇房则是以两堵夯土墙代替木构的山面屋架,同时,其厢房的后墙也用夯土墙代替木板墙。但是,其山墙并没有延伸到走廊上。在走廊上,则用了前后廊柱来支撑伸出屋子主体的屋檐,使其前廊要比其他住宅略宽一些。
  有的六扇房如雷德明与雷信钗的住宅,其平面布局与图9-13所示的情况基本一致,楼上的屋顶仍保留传统的悬山顶,但其山墙、后墙已用条石砌楼下层和用砖头砌楼上层,甚至就连其梢间的正面墙也同样用条石砌楼下层,用砖头砌楼上层,只有明间厅堂与次间厢房的正面墙体和前廊步口拜亭还保留传统的木构形式。有的六扇房如雷信银的住宅则变化得更加彻底,除了其平面布局和屋顶还保持传统的六扇房式样外,其两层楼住宅的四面墙体,已全部用条石来砌成,甚至连前廊步口拜亭中的两根柱子也全部改用石柱,只有屋内明间的前后厅壁与“晋屏门”及门窗等才使用木料。
  除了上述变化外,八井畲村也出现了一种村民称为“假八扇房”的建筑。图9-15为雷成蛋家,它就是一座村民称为“假八扇房”的民居建筑。它以木构的架构为主,虽有八扇屋架,但屋子的前面却只有包括前厅在内的五间房,而后面则有包括后厅在内的七间房。也就是说,它没有形成整座房子都是八架七间的结构,而是前半部形成八架五间,后半部才形成八架七间的结构。从图上看,这主要是第二和第七屋架的前段没有用木板隔离成各自的房间造成的。因此,这种平面布局结构的变化,实际上是房主人在安排、使用房间时导致的,并非建筑结构上的变革和问题。此外,雷成蛋家的前后厅也都没有封上木板并开门,都是敞口厅,这也说明木构建筑的房间多寡,平面布局结构的变化取决于房主人的意志,而且可以在房子框架搭好后任意改变。
  二、砖混与钢筋混凝土建筑
  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后,可能是因为木料紧张的缘故,八井畲村开始出现全部用砖石与钢筋混凝土为主要材料建造房屋框架的住宅。最初出现的多为石砌与砖混结构,而且多为四扇房。换言之,此时出现的多为砖混结构的楼房,而且其屋架已再见不到木构的柱子与板壁了,但这些建筑的平面结构仍保持传统四扇房一厅两房、明三暗三的结构,只是由于上楼的楼道摆放的位置不同而使它们的平面结构出现一些差异来,同时它们的厅堂间再也不是单层的,楼上也出现厅堂间。还有,由于钢筋混凝土抗压能力强于木料,故这些砖混结构四扇房厅堂与房间的宽度都大于传统的木构四扇房,而且这些砖混结构的房屋也都在屋内设置了卫生间。
  图9-17是雷可华家的平面结构图。它是一座建在1米多高的条石台基上的四扇房,钢筋混凝土的框架与一楼顶棚板,楼下的墙体为石脚砖墙,二楼的墙体则为砖墙。二楼也为一厅两房的结构,悬山顶屋面,就像是将一瓦寮式的四扇房建造于二楼楼板上。同时,由于其内收了一间宽度,因此留了很大一块天台。其次,它的平面布局结构仍保持传统四扇房的模式,仍以“晋屏门”隔离前后厅,而且前后都有走廊,但却取消了廊柱与步柱。此外,由于其上楼的通道设在左后边,故其左“后间”比右后间的小。
  图9-18是蓝水银家的平面布局结构图。由于建在比较低洼的地上,该屋的石砌台基约有2米高。它也是砖混结构,梁、梁柱和一楼顶棚板用钢筋混凝土浇灌,墙脚用水泥砖,上面的墙体均为红砖。由于经济原因,现还未加盖二层,只在楼道上搭盖了人字坡屋顶的小屋以遮挡风雨。该屋的平面布局结构基本也是保持传统四扇房的一厅两房、明三暗三的式样,也同样用“晋屏门”隔开前后厅和有前后走廊。但由于其在屋子的中部各设一上楼的通道,故其平面结构看起来与雷可华家有所不同,而出现一些变化。
  图9-19则为蓝水盛家的平面结构图。它也是一座砖混结构的平顶二层楼房。该厝的梁、梁柱与一、二层棚板都是钢筋混凝土的,楼下的墙体,下砌条石,上砌红砖;二楼的墙体均砌以红砖。其厅宽4.06米,高3.56米;前门宽1.56米;后门宽1.36米,这些数字的最后一位都落在“六”上,这是因为“六”与“禄”谐音,取“利禄”或“福禄吉祥”之意。其次,房主人说,前厅门宽落在鲁班尺的“义”字上;厅宽、厅高和后厅门宽都落在“财”字上,以求“财源滚滚”来。其三,包括走廊平面在内的台阶有五级,以“兴旺衰微”算,落在“兴”上,以求“兴旺发达”。
  从平面上看,其结构仍保持传统四扇房的模式,即有四架三间、前明后暗结构,也用可以开合的传统“晋屏门”来隔开前后厅。但由于房主人将上楼的通道设在原后廊处,并将原后廊扩展后封闭,故其平面结构与上两种又有些区别,增加了一长条形的楼道间。由上述这几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基本上保持传统一厅两房或四架三间四扇房平面布局结构的现代砖混建筑,其平面布局结构仍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的方式展开,而它们的细微变化则主要取决于上楼的通道安置在何处。
  除了这些仍在平面布局结构上保持传统式样的砖混建筑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也开始出现一些不讲究以中轴线为中心而对称的建筑。图9-20雷桃俤的住宅就是其中的一个鲜明的例子。该厝是座二层砖混结构的平顶楼房,坐坤向艮兼申寅。如果根据屋架来计算或命名的话,它只能算是一种三扇房。
  图9-20右边是楼下的平面布局结构,其有一植厅堂和一植房间,屋外还有一个与房间不太对称的石砌墙基,可能以后房主人还要加建附设的房间。该厝的厅堂间宽1.35丈,落字在“义”上。房间比厅堂间前伸1米多,从而也使前廊形成“乙”字形。一楼前厅与后厅之间用木制的“晋屏门”相隔,两边各有一个敞口门,这种设置表明该厝还存留着一点畲民传统民居建筑的因素。在前厅中,紧靠着“晋屏门”摆放着神案桌与八仙桌,神案桌上,大边(由内向外看的左边)供奉一尊头上插着两支雉鸡翎毛的田公元帅,小边(右边)则供奉着写着“冯翊郡雷氏堂上历代远近祖先香位”的祖先套以及烛台、香炉等。前厅门后的小边,靠着墙放着一张木沙发,其前则有一张木制的茶几。后厅现为杂物间,晋屏门后靠外墙处放着一个马口铁皮制成的高大圆谷仓,其后则是用砖石砌成的一个长方形的谷仓,内墙近门处则放着一个碗橱,其后零散堆放着一些制药的工具。位于大边的次间“厅边房”是一间卧室,内有一张雕花大床与一张竹榻小床,它们之间隔着一座大橱。后厅边上的“后间”则作为厨房,在后间的西北角落建有一两口锅灶膛相通的烧柴灶,前口锅多用于蒸饭,后口锅则用来温水。其边上则安放一个液化气灶与气罐,多用来炒菜。靠近后间内门处放一张餐桌和条凳,其旁靠墙处边则放着一两个碗橱。厅边房与后间之间为上楼的楼道,楼梯下的空间则作为浴室。
  图9-20左边为楼上的平面布局结构,其与一楼的空间分布有所不同,楼上厅堂间的前部分仍作为客厅,其有四扇并联的门与阳台相通。客厅的西南角落安放一转角沙发,边上放置有缝纫机;其对面靠墙处则放置低柜。厅堂间的后半部则分隔出来作为客房,内放有两张大床和低柜,客厅有一单扇的门与它相通,并有一门通向后面的阳台。楼上的“厅边房”是房主人的主卧室,内铺以木地板,并安放一张席梦思大床和一张小床,以及橱柜和低柜。楼上的后间伸出与阳台齐平,悬于后廊上,其近楼道处隔出一小间为卫生间,内有瓷制的盥洗设备与抽水马桶,卫生间隔壁为另一间较小的客房,内只有一张大床和一个书橱与书桌。
  很显然,这种建筑格式已经突破了传统以中轴线为基准左右两边互为对称的模式,与上述仍保持传统四扇房平面布局结构的模式完全不同,而与现代所谓的别墅式房屋更为接近,或者我们也可以说,它与现代别墅式的建筑基本一致。从而,它所透露的信息是它已具备比较浓郁的现代意义。在八井畲村,这类房屋已在逐年增加,也许有一天,这一类的房屋将完全取代传统的式样而成为主流。这也充分地表明,八井村的民居建筑是与时俱进的,它们与时代的潮流距离并不太远。
  三、神庙建筑
  在八井村老村的村口有一座命名为“白马宫”的神庙建筑,它大约始建于清代,从庙中保留有清光绪五年(1879年)的石制香炉看,至迟在光绪五年之前,村里就已经存在这神庙了,然而,其过去的身影我们现在已见不到了,我们看到的是现存的建筑式样与规模,它是在1992年重建庙宇后形成的。(见图9-21)
  白马宫是座混合钢筋混凝土与石头等材料建造的四扇房公共建筑,它背靠山坡,坐东朝西,用钢筋混凝土浇灌柱子、横梁、板棚顶,在板棚顶上还加上小翘脊的硬山顶,两边的马鞍形“虎头”山墙、后墙与天井围墙等,则全部用长方形小石块砌就。从平面看,它虽是四扇房,但明间与次间之间的屋架没有用板壁隔开,是完全通透的,从而形成为一间敞口的大厅。大厅的后部分隔为三个神龛,中供奉白马王和将爷等,左(由内向外看)供奉五显大帝,右供奉临水夫人。每个神龛前都有自己的供桌、香炉和金炉;而在白马王神龛前的明间里,还有一张长条神案与三张并列在一起的八仙供桌,以便村民祭祀时摆放供品;而在左侧廊门边有一面大鼓,右侧廊门边上则放置一张八仙桌。
  白马宫敞口大厅前有一天井,天井的左右侧各有一敞口的、人字坡屋顶的护室棚子。左侧的棚子里有一小神龛,内供奉土地公。右侧的棚子内则建了两座双口锅的烧柴灶,此是在“做年”和祭祀神灵庆典时,村民聚餐煮东西用的。此外,在天井围墙的大门外,正对大门的小路边上还安放了一个石制的“天公炉”。
  总之,其建筑为硬山屋顶带“虎头”山墙的样式,建筑风格既与传统的悬山顶四扇房、六扇房、八扇房等的不同,也与现代砖混结构的平顶民居不同,而与罗源县或闽东的某些民居建筑风格更为接近些。由于在八井畲村,这是唯一一座有这种“虎头”山墙的建筑,而且早期传统的四扇房、六扇房、八扇房和祠堂建筑均由于是悬山顶,而不可能建造此“虎头”山墙,所以,这种虎头山墙的风格,也许是近几年来才影响到八井畲民的。
  第三节 居住习俗
  一、村落的布局
  八井村是一个畲族聚居的村落,村内的老房子都位于双髻山的半山腰,海拔在65~75米左右。房屋背山而面向平地,房子的方位多是坐西北朝东南。在1978年以前,村落的中心位于半山腰的祠堂周围,当时八井小学和祠堂都在其附近。
  1978年以后,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有能力修建新房。1979年,村民雷德明、雷信钗首先将自己的新六扇房建在山脚下的平地上。村里人认为住在半山腰,周围环境条件差,交通也不方便。1986年后,许多村民逐渐都把新房修建到山下的平地上。1987年,八井小学也从半山腰搬迁到村子西南边的平地上,修建起三层楼的新校址。因此,村落的中心,也从位于半山腰的福房祠堂周围转移到山脚下的平地上,以现在的八井村民委员会办公楼为中心。村民的住房沿村内公路分布。(见图10-9)
  现村委会一楼是村卫生所、厨房,二楼是村委会的各个办公室,如村支书、村主任办公室、会议室、计生协会办公室等。在村委会办公楼的右侧有一家较大的杂货店,店中有100多种村民常用的商品卖,村委会向东有一条通往县城的公路,向北的一条通往县自来水厂,向南一条通向横埭村。公路在村内交叉的中心有一棵大榕树,每天从早到晚都可看到有许多村民围坐在树下纳凉和闲谈,这里是村里信息的传播和交流中心。从罗源县或松山镇到八井村的中巴车站也位于大榕树旁,每天早上都有小贩将各类早点、蔬菜、鱼和肉等食品在此叫卖。因此,八井村内这棵大榕树旁,不仅是村民信息的传播和交流中心,也是村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区。
  二、房屋周围环境
  村民在其房前屋后,喜欢种一些果树和蔬菜,如番石榴、柿子、柑橘、橄榄、丝瓜、苦瓜、南瓜、地瓜、甘蔗、芋头、花生等。在每一户人家的屋后,一般都有一个专门堆放垃圾的地方,如果垃圾堆积多了,他们就用火将垃圾烧掉,这种垃圾灰也是一种农家肥料。
  村民住房与家畜栏舍是分开的。家畜栏舍大多数位于住房的侧边。村民家中饲养家畜主要有鸡、鸭、狗、羊、猪和牛等。现代由于经济状况好转,生活条件改善,不仅猪不再养了,饲养家畜的人家也越来越少。村民平时吃的肉、鱼、蔬菜等副食品,主要是在村内向小商贩购买,或直接乘车到距村庄10公里外的罗源县城购买。
  厕所又称为茅房,过去其一般另建在房屋的侧方和后方,一家人一个茅房或几家人共用一个。1995年以后新建的现代砖混住房,大多在家中设置有着便池或坐式马桶、淋浴设备的卫生间。目前,村民的环境和卫生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三、房屋类型与内部功能
  八井村传统住房为“四扇房”、“六扇房”、“八扇房”等老式瓦楼。1949年以前建造的房屋多为瓦顶木板墙的二层楼结构;1978年后建造的房屋多为瓦顶砖木二层结构;而1990年以后建造的住房,多为平顶的砖混结构房屋,它们都是二层以上,只不过,有的先修造了一层,待挣了钱,再加一层楼而使它完整。
  村里房屋内部结构有一厅二房、一厅四房、一厅六房等几种开间类型,而且每一种都可分“明暗”,即每一开间都分前后两间。如厅堂可分为前后两厅,每一开间的房间,也都分成前后两间。所以,根据平面看,目前村里的房屋大多数都是前后二个厅与四间房,或前后二个厅与六间房的结构。以此种也可以称为“四扇房”的建筑,来看房屋内部的功能分区,前厅是祭祀神灵与祖先以及接待外人的地方;后厅平时堆放杂物和粮食,若家中有老人去世,则在后厅办丧事。前左厢房俗称左“厅边房”,通常是长子和长媳的卧室;右厢房俗称右“厅边房”,则是次子夫妇的卧室;后厅的左边房俗称左“后间”,通常为厨房;后厅右边的厢房俗称右“后间”,则多是老人居住的地方。(见图9-23)
  四、房屋建造和落成仪式
  现在村民们建房,首先是向政府申请批准建房用地。建房用地批准后,就找地理先生,根据要建房的房主人的生辰八字,来选择房子的坐向、动土起基、上梁和入宅的日子与时辰,然后才开始请土木或木工师傅建房。然而,在过去修建传统瓦房时,则立符动土、架马做梁、做栋桁、开柱眼、定磉(即下柱础基石)、搭架、扶扇、上梁挂彩、安“晋屏门”、砌灶动土、入宅、安床等都要有吉日与吉辰。
  (一)择建房吉日
  现在畲民建房仍需请地理先生选择吉日与吉时。如1996年,现任村主任雷桃俤家建新房时,就请地理先生根据其祖母、父母的八字选择了几个动土起基、上梁与入宅、进火的吉课日子。其中一张为农历四月十九丁卯日寅时动土起基与四月二十八日丙子日丑时上梁大利的吉课;(见图9-24)第二张为农历八月廿一辛卯日卯时动土起基和九月廿八日丁卯日寅时上梁、十一月庚戌日寅时上梁大利的吉课。(见图9-25)第三张为农历八月二十日丙寅日丑时入宅迁进火大利的吉课。(见图9-26)
  从上述三张“建房吉课”看,地理先生在为房东选择吉课时是有选择的,即他要多选几个吉日与时辰,让房东在碰到问题可以有一个选择。所以,在雷桃俤家保存下来的这三张建房吉课中,有2个动土起基的吉日与时辰,3个上梁的吉辰和1个入宅进火的吉辰。
  (二)建房仪式
  动土前一天,请土木师傅放模子,然后搭一小棚子。动土当日,在小棚子内挂供上由法师写的“造厝符”(图9-27),前面摆一张小木桌,桌上供上10杯酒、1杯清茶、1盘五色果、1个香炉,烧香点烛,祭祀一下。燃放鞭炮,由地理先生“合桩”,在宅基的厅堂的中轴线位置上,用两块木板竖着,把房屋坐向的中轴线定出来。然后,在宅基中取4箕土,分别撒放在地基外10米远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此称“撒五福土”,然后,土木师傅开工,开始起基,建房过程开始。
  过去造木构或土木的传统瓦房时,起基动土后,木匠师傅要在一定的时辰中祭祀鲁班先师后架马动斧先做大梁。大梁做好后,先用红纸包好,放在偏僻的高处,绝不能让妇女从大梁上跨过去,否则造房子的这家会倒霉一辈子。造传统形式的瓦房时,上大梁仪式往往是在“扶扇”后上,大梁上一边要钉两根竹钉,这表示“添丁”,两边还要挂糯米穗、一小袋五谷等吉祥而又有象征意义的东西,并插着松毛串,正中则贴着“紫微銮驾”的红纸,在上大梁的时辰中,家人起香案,摆上加一条尾巴的猪头、水果5碗、素菜5碗、鸡、蛋、面、海鲜等共12碗,1坛酒,10个杯子。还有罗盘、鲁班尺、墨斗、砌刀、锤子等物品,敬“鲁班”师傅。敬完“鲁班”师傅后,燃放鞭炮,用红布条将其吊到屋顶,搁置在中柱上。并由“外家头”特别是妻兄在大梁的两头各压上一袋50斤的稻谷。现在,由于多建造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楼层的地板需要一次性浇灌好,所以,除非把倒楼层地板当作“上大梁”,否则上梁就是一件被淘汰的事物。现在建造钢混建筑时,上大梁的活动纯是一个仪式行为,虽还具有传统上梁仪式中的期盼与意义,但却没有上大梁的实了。所以,现在上梁仪式多数都放到入宅仪式举行时一起完成。
  入宅仪式通常是在新房建好后,上梁仪式几个小时前举行。入宅时,全家人先聚在旧房子里,各人搬一二件物品,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摇轿1个、秤杆1支、算盘1个,牛1头,挑水1担、点火把1支等进入新宅中。牛象征六畜兴旺,如果自己没有养,可以向人租或借。火把象征着生活红火兴旺发达。一担水象征着财源滚滚。秤杆、算盘象征会挣钱、持家。入宅时,房主人捧着祖宗套和火把走在最前面,其余人拿着各种东西跟着,边走边敲锣打鼓、放鞭炮,主妇跟在最后,从旧宅开始,以边走边扫一些土进簸箕的方式,跟着大伙往新宅走,这象征着将过去的财富与吉祥带到宅中。进入新宅后,先将火把塞入灶中,意思是续火种等,在入宅仪式上,也需有人念吉祥语等。入完宅后,就可以做上梁仪式了。
  现在,上梁仍是建房的重要仪式,但却没有名副其实的把梁吊到中柱上的举动,已经演变为一种祝愿、祈福的仪式。时间通常也是由地理先生选择的。时辰大多安排凌晨举行。上梁时,要先祭祀鲁班师傅。在家门外摆上香案,上供奉猪头、鸡、肉、蛋、面干等五牲,还有水果5盘、素菜5碗、海鲜等12碗、1坛酒、10个杯子和1杯茶;还有代表地理先生的罗盘、代表木匠师傅的鲁班尺、墨斗、砌刀、锤子等物品,敬奉和祭拜“鲁班”师傅。敬“鲁班”师傅后,在楼板中间的两边放上红布、毛毯、糯米穗、松毛串、竹钉、粽子等,还需要由房主的妻兄用麻布口袋两个,各装50斤稻谷压在楼板的两边。如果外家头不来压梁,“梁”柱下的那对柱联不能贴,当吉时到时,在梁的位置贴上“紫微銮驾”,并鸣放鞭炮,整个上梁仪式大致持续半小时。
  上梁的当天晚上,主家要摆酒席请亲朋好友前来喝酒,庆贺入宅和新房的建成。酒席的主桌坐的是土木师傅、地理先生和两个舅舅共四人。在酒席开始时,先摆上一碗饭、四个酒杯、四双筷子、一对蜡烛先敬四方。然后,家人拿出一托盘,上面摆着四个酒杯、一对蜡烛放入主桌,请这四人敬梁。敬梁时,需唱敬梁歌。
  八井畲村的敬(进)梁歌主要有下列几首歌(雷桃俤提供):
  第一首歌:
  进一粮喝酒满乾坤。
  日进招财童子,年进进宝状元。
  状元又探花,钱粮又开花。
  一进又一进,一进又发家。
  第二首歌:
  梁上松竹青又青,
  梁下龙凤对牡丹。
  牡丹又出珍珠宝,
  珍珠宝贝排满厅。
  第三首歌:
  梁头发出才丁贵,
  梁尾发起百子孙。
  当中又有福禄寿喜,
  福禄寿喜长发吉祥。
  第四首歌:
  进一粮双筷插金盘,
  又出状元、探花郎。
  进一酒,代代有,
  进一灯(丁),代代兴。
  第五首歌:
  新做平台新又新,
  又出财喜又出丁。
  又出秀才去拜塔,
  又出状元去北京。
  第六首歌:
  一对对联红又红,
  感谢亲戚和朋友。
  又包红包和烛炮,
  红包烛炮和灯笼。
  唱完敬梁歌,大家一起畅饮庆祝,酒宴结束鸣放鞭炮后,整个入宅、上梁仪式才算结束。
  (三)房屋建造的吉祥数字
  在八井畲村,不论是建传统形式的木构四扇房、六扇房,还是建钢筋混凝土二层楼房,房子的高度或厅堂的高度、大门、厅堂的宽度等,都需要用木匠尺来测量。木匠尺又称“鲁班尺”,畲民建房都需要将房子的高度、大门、厅堂宽度的“寸白”(尺寸),落在鲁班尺上的“财”、“义”、“官”、“本”四个字上。因为这四个字下的不同尺寸,代表着某种吉祥的意义。如“本”字涵盖“兴旺、进宝、登科、财宝”四种意义。“官”字涵盖“富贵、进益、摸财、顺科”四种意义。“义”字包含“大吉、贵子、益利、添丁”四种意义。而“财”字包括了“迎福、六合、宝库、财德”四种意义。畲民认为,落字落在何处,该尺寸上所代表的意义,即今后房主人家庭的命运。所以鲁班尺上的这四个字所构成的四组数字,在建房中都是吉祥的数字。畲民根据需要建筑的房子大小,就会在这四个字中选择大小不同的吉祥数字来决定他们房屋的厅宽、屋高和门宽等。例如,在八井畲村,人们认为只有院落大门的宽度,可以在“官”字这组数据中选择,而厅的高、宽、房子的大门的宽度等,都不能用“官”字,而只能在“财”、“义”、“本”这几组数字中选。传统房屋的高度是以中柱为标准的,其高度的落字必须在“财”字这组数据中。现在的住房是平顶的,厅高也必须落字在“财”上。有的木匠师傅为了施工方便,甚至把这四组数字归纳出来,写在本子上,以方便施工中使用,表9-1的数据就是八井村雷有金师傅所归纳的鲁班尺上的吉祥数据:
  除了要用鲁班尺上的吉祥数字外,畲民建房时的厅高、宽、大门宽等的尾数,也喜欢落在“6”字上,如蓝水盛家是座钢筋混凝土的两层楼建筑,他家的前门宽1.56米,落在鲁班尺的“义”字上;后门宽为1.36米,落在鲁班尺的“财”字上;厅堂宽4.06米,落在鲁班尺的“财”字上;厅高3.56米,落在鲁班尺的“本”字上。这些数字的尾数都是“6”字,就是这种习惯的表现。据畲民讲,这是因为“6”与“禄”谐音,尾数为“6”,带有“福禄临门”或“福禄齐至”的意思。

附注

①《中国民族文化大观·畲族编》,民族出版社1999年,297~298页。 ①《罗源县城关人民公社八井营畲族调查报告》,(1958年油印本),31页。

知识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出版者:云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对福建省罗源县八井村畲族的调查,依次介绍了其概况与历史、生态环境、经济、人口、婚姻家庭、宗族、社区管理、法律、民居建筑、风俗习惯、口传文化、教育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八井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