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社区管理的运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25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社区管理的运行
分类号: C916.2
页数: 3
页码: 200-2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八井村社区管理的职责主要是执行政策和改善公共事业。决策方式经历了三个阶段变革,目前更加注重民意。镇政府转变为指导、协助和监督村委会。村党支部始终为核心领导。
关键词: 八井村 社区管理 运行

内容

一、社区管理的职能
  八井村社区管理的职责主要是两个大的方面。首先是执行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方针和政策。具体来说是收交公粮和征购余粮;落实党的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党在民族地区的民族政策和农村的文卫福利政策;维护村里的社会治安;协助征兵等工作。其次是结合本村实际,制定本村发展规划,改善本村的公共事业,提高村民生活的质量。
  二、社区管理的决策
  决策是指主体在经过考虑和选择的基础上,对重大事务所做的决定。社区管理决策是指社区管理的领导(村或居两委领导)依法对本村或居的重大事务做出决定,以期实现预定目标的行动。社区管理决策属于基层决策。社区管理决策是否正确或科学,对本社区事务的执行以及执行的结果起着决定作用。
  在八井村,现行决策大体如下:一般事务的决策主要是由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两个人做出的,最后的拍板权一般是书记。重大事务,如修桥、铺路或改善自来水等,由书记和村主任先在年头做工作计划,并在两委会议上提出,两委会议研究讨论,必要时需经村民代表会议审议通过,最后纳入当年的工作计划。这种决策方式基本符合我国的首长负责制的体例,基本属于直觉型决策。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八井畲村两委的决策方式,随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化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八井畲村经历了互助组、八井民族乡,1958年后为八井大队。村干部实际上是上级任命,村里掌管着土地使用权、财权、食物分配权等。当时的八井大队经常会召开村民大会,让村民参与村重大事务的决策,会后还管大家一顿饭。看起来很民主,但由于当时政治运动太多,变化太快,决策的变数太大,实际效率是不高的。在八井村,由于解放前全村群众都是佃农,属于贫下中农,因此其他地方轰轰烈烈的政治斗争在这里并不突出,相反,两委干部利用权力和资源集中的优势,带领大家进行改善村公路,修水库等公益事业的建设。然而,这一阶段人治特征太突出,法制作用太小,毛主席的指示就是法、中央的文件就是法、村干部在村里所说的话也是法,在这以权代法的时代,权力过分集中,是不会有真正的民主决策的。
  第二阶段是1979年到1987年。八井村在1979年开始落实包产到户政策,把土地分给农户,原先集中的大队权力体系解散,大队的控制权力降到解放后的低潮。1984年后,大队改为村,新孕育的村民自我管理很微弱,在这种形势下,各种经济力量和宗族力量兴起,他们的作用填补了村级管理的权力真空,起到部分自我管理的作用。这个阶段各种农村社会力量开始成了大队或村两委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虽没有召开村民大会,只是召开两委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局部征求意见。但是,村干部开始注重民意,务实精神在增强,微弱的村财和民政补贴必须用到实处,只有如此村干部才能赢得和凝聚人心。而另一方面,这一阶段的法制观念依然薄弱,村干部的工作作风较为简单粗暴。
  第三阶段从开始实施村民自治到现在。这个阶段,村委干部的选举和村两委的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道路。干部的工作方式也由过去的简单鲁莽转变为依法进行说服教育,比如计划生育的实施和公粮的征购就是如此。村干部选举在20世纪90年代还可能会受到上级的干预或操纵,但是民意已经成为干部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八井村从1988年到1997年的村主任雷德明是非党员,但一直连任三届,可以说这是民意主导的结果。这个阶段两委的决策似乎是自己做出,会开得不多,而实际效果却很明显,村委的工作方向除了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就定位在公益事业的建设上,这一阶段,尤其是1997年以来,村里水、电、交通等的改善,村民看上了节目丰富的电视,用上了方便的煤气和电话,这些既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村干部辛勤服务的成果。这一阶段的一个明显变化是,村干部开始实现了眼光向下,关注选民的需求,以此来迎合民意和赢得选票。镇政府的角色基本转变为指导村委会的工作,协助维持治安和监督村委会依法选举和自我管理。
  在这三个阶段中,唯一没变的是村党支部的核心领导地位。

知识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出版者:云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对福建省罗源县八井村畲族的调查,依次介绍了其概况与历史、生态环境、经济、人口、婚姻家庭、宗族、社区管理、法律、民居建筑、风俗习惯、口传文化、教育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八井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