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社区管理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22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社区管理沿革
分类号: C916.2
页数: 5
页码: 182-1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八井村是福州市罗源县的畲族村,人口557人,除6人外都是畲族。社区管理兼具大传统和小传统的特点。历史上,八井村畲族受官方汉族村级行政机构管理,后来有自己的族规。革命时期,畲民积极参加革命,雷世珠和雷志岳两位老人为革命做出贡献。
关键词: 八井村 社区管理 沿革

内容

一、八井村社区管理历史
  据考证,畲族大约是明朝迁入八井村的。①封建时代的村社区管理也无法在村里调查到,只能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初步了解到:当时的社区管理方式有两种,其一是封建统治者建立的官方行政机构。封建统治者对畲族社区的管理历来采取军事和政治两种手段。一方面,在畲族村里驻军,以防畲族人民反抗;另一方面,在村里选出“畲长”和“酋长”管理畲族村民。“畲长”和“酋长”一般出自本族,他们或“受招”,或“受编”。①其二是靠族内“祠堂”等民间性“族规”。八井村的畲族最早是由雷姓两弟兄搬迁到此传下来的,因此早先时候的管理主要是接受官方汉族的村级行政机构的管理。后来本族逐步繁衍起来,于是就有了“祠堂”和自己的族规(准确时间无从考证),在当时的宗族关系中,公推的族长或者房长是畲族村里的上层人物,他们制定一系列规范畲族村寨的措施和畲族村民日常生活的“族规”,这些“族规”也在村社区管理中发挥了作用。例如我们在八井村白马宫外的石碑上看到这样的记载:“本年七月二十三日,丁居小获铺地保罗为闻、畲总雷君候、乡老雷辅灼、禁长(雷)明发、(雷)枝秀等词称……”和“同治元年(1862年)八月某日,乡长雷朝叼、禁长(雷)朝泰、京锐、大谟、蓝林茂、大进、大魁、大祯、大容、铺长陈兴仝造。”由于这块碑是同治元年重刻的一块嘉庆拾年(1805年)的“禁示碑”,所以前面所列举的人,是清代嘉庆拾年的人,从其衔头看,在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小获铺这个管辖有八井畲村的地方基层组织中有地保、畲总、乡老、禁长等。除了地保是由罗厝里的罗姓担任外,畲总等均为八井畲村的雷姓担任。这里的地保应为官方的基层干事,而畲总、乡老、禁长应是在畲民宗族组织自然形成的族长、房长、小房长或家族长的基础上,由政府任命的管理畲民聚居地区的地方管理者。从“禁长”这种称谓,也可以想像,这是政府设置出来的“衔头”,目的是控制畲民。而从畲总和乡老各一人,而禁长有多人的情况看,政府在畲族地区有两到三级管理体系;畲总和乡老应由族长或畲民中的地方绅士担当,而禁长则由房长或小房长担当,而且是主要管事者。从畲总的辈分为第六世君字辈,乡老为第七世的辅字辈和禁长为第八世枝或朝字辈的情况,也可以知道,政府是利用畲民的宗族组织原则来任命其管理畲族聚居区的管理人员的。而到同治元年(1862年),除了“地保”换成“铺长”、“畲总”换成“乡长”,“乡老”不见记载,情况大体与嘉庆年间的情况基本相同,铺长仍由汉人当担。但在地方畲族的管理系统中,取消了乡老这一级别的职务,只保留了两级管理体系,因为其只有乡长和禁长两级头衔。与嘉庆年间一样,乡长应由族长类的人物担任,禁长则由房长等担当。这从乡长的辈分为第九世朝字辈,而禁长除1人为第九世,1人没按辈分取名和1人为蓝姓外,其余6人都是第十世大字辈的情况。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农村实行保甲制。在八井村及其周围设两个保,竹里、横埭2个村属横竹保,八井、牛洋村属竹里保。各村每10户为一甲,保有保长,甲有甲长。保长由政府指派,甲长是轮流担任,一般一年一换,①也多由房长或小房长担任。由于历代政府实行民族不平等政策,新中国成立前,八井村畲族人民总体上过着比较清贫的生活。
  二、八井村的革命传统
  “翻开史书典籍和家族文书,我们不难发现畲民贴近政治生活的一面,在畲民的家族传说——盘瓠传说和河南传说中,就透露出了‘皇家’之气。而且,在畲民的‘前家族化’时期,他们时时是军事舞台上的‘常客’。”②八井村畲民继承祖先敢于为正义而斗争的传统。早在1934年土地革命时期和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曾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对革命有一定贡献。
  以下是对两位革命老人的访谈内容,从中可以了解到当年革命的部分情况。
  雷世珠,男,畲族,1921年9月出生。由于年龄太老,记性已经不太好,对其革命经历的介绍主要来源于他1983年12月致松山镇政府的《关于申请建房用地的报告》。“1934年8月,我参加杨余柯(杨易昌兄)带领的红军队伍,8月中旬被分配到连江县合山村与炊庄茂、瑞仁等一起开展革命工作,8月下旬回乡成立八井苏维埃政府,我担任政府粮食部长。同年12月,受到国民党摧残,伪匪李克其、炎碰一直在抓我和革命同志,使我无法在家开展工作,逃避到深山一年之久,国民党还是不放过我。后来,我父母买了棺材,埋了坟墓,说我已死,才免全村群众性命。后又逃到起上、海兰田、洋头等地继续开展革命工作。1947年回乡参加温成钦带领的地下工作。1949年3月在李玉镇、温成钦的介绍下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任地下党支部书记,游击区(辖松山南歧、小获、八井、竹里)区委委员,一直到解放。”
  雷志岳,男,畲族,1931年9月出生于八井村,195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童年时代,生活非常困苦。虽然村里田地多,但畲民大部分是佃农,产出的粮食多半要上缴住在罗源县城或松山的地主。因此畲民往往不够吃,只得吃地瓜米(番薯丝),或借高利贷维持生活。把雷志岳引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是他的老师李玉镇。李是连江江里人,自1938年起在八井村教书,他的另一身份是地下革命工作者,山里的游击队员。“1948年,我就读于李玉镇老师的班,是班上最大的学生,李经常委托我送信。当时,我什么也不知道。到了年底,才知道红军、革命、解放是什么,也才知道自己已经是游击队的通讯员”,雷志岳回忆说。李玉镇、雷世珠等组织的游击队员有500多人,主要活动是筹备粮草,进行革命动员,迎接解放军的到来。1949年农历七月,解放军在游击队的配合下,消灭了罗源县国民党军队,解放了全县。
  在交谈中,老人们特别希望政府能够拨钱修理已经只剩下几根木架子和屋顶的八井村苏维埃政府。这并不奇怪,因为苏维埃政府是畲族人民参加革命的见证,是畲族人民获得解放,过上好日子的源头。他们怀念和维护苏维埃政府,就是怀念党的恩情和维护党的形象。

知识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出版者:云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对福建省罗源县八井村畲族的调查,依次介绍了其概况与历史、生态环境、经济、人口、婚姻家庭、宗族、社区管理、法律、民居建筑、风俗习惯、口传文化、教育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八井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