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唱法和形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文化读本》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09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唱法和形式
分类号: K288.3
页数: 7
页码: 120-1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歌谣的唱法主要有假声唱法、真声唱法和真假声结合唱法。假声唱法是畲族山歌最为普遍的常用唱法,声音细溜溜的像是从鼻腔哼出,给人以清晰、透亮、省力的感觉。真声唱法实际上是带调的念,多在讲史叙事、歌谣教学、婚丧礼俗、巫术道场等场合运用。真假声结合唱法的难度较大,只有高明的歌手才能把握自如。在曲调方面,畲歌均为五声性调式,宫音为主干,多为复合节奏,3/8、5/8、6/8自由组合。同时,不同地域的畲族歌谣在曲调上又表现出鲜明的地方色彩。畲歌的歌唱形式有独唱、齐唱和对唱,其中对唱是畲歌最主要的歌唱形式。
关键词: 民族文化 福建 畲族

内容

一、畲歌唱法
  畲族歌谣用畲语歌唱,在唱法上很有特点,主要有三种。
  (一)假声唱法
  这种唱法最具特色,也是畲族山歌最为普遍的常用唱法。它的“气息支持点在小腹上部”,“演唱者将后鼻腔软口盖上提,基本上运用头腔、鼻腔共鸣,声音细溜溜的像是从鼻腔哼出。颤音的幅度小,当唱到四、五、六度跳进时,歌手常有意识地将高音拉直,其延长音的颤音,犹如脑后飘荡一股清风,略带山野空旷之感。”这种唱法“清楚、透亮、省力、又传得远,一冲出来就有调调,叫人听了痛快”。
  中国音乐学院李文珍老师对畲歌的假声唱法推崇备至:“这假声既不同于西北音乐文化区中的山曲、爬山调、信天游、花儿的假声那么凌峭、空旷;也不像西南音乐文化区的舞歌、苗歌的假声那么奔放、悠长;更有别于内蒙古大草原牧歌的假声的热情、疏野。畲歌以其古朴的音响,顷刻之间便把我带入非常遥远的另一个世界。”
  (二)真声唱法
  这种唱法的“气息支持点较浅,后鼻腔及软硬口盖比通常讲话时略提高一点,基本使用胸腔、咽腔、口腔共鸣,声音从口腔发出”。真声唱法实际上是带调的念,称为“平讲调”,多在讲史叙事、歌谣教学、婚丧礼俗、巫术道场等场合运用。
  (三)真假声结合唱法
  这种唱法的难度较大,只有高明的歌手才能把握自如。歌唱时“将头腔共鸣、口腔共鸣、胸腔共鸣混合运用。唱高音时以假声(即头腔共鸣)为主,搀入真声(即挂上胸腔共鸣),与纯假声相比,色彩更明亮,声音更结实,不虚不空;唱低音时以真声为主,搀入假声,与纯真声相比,声音浓厚且富有弹性”。①
  二、畲歌曲调
  畲族歌谣在曲调方面有着明显的共性,这些共性特点构成了畲歌曲调鲜明的民族风格。畲歌均为五声性调式,宫音为主干;多为复合节奏,3/8、5/8、6/8自由组合;曲式结构严谨,句读分明,一字一音。
  与此同时,不同地域的畲族歌谣在曲调上又表现出鲜明的地方色彩。
  以闽东北为例,根据畲族歌谣的流行地域,其曲调可以分为4个调区。这些调区的分布范围大体上与不同样式的畲族女装(凤凰装)流行区域重合,基本上可以说是“什么装饰唱什么歌”。
  福宁调,流行福安、宁德大部、柘荣西部、周宁、寿宁等地,主要特点是简捷直畅。
  福鼎调,流行福鼎、柘荣东部、霞浦东部等地,主要特点是讲求修饰,尤重句尾。
  霞浦调,流行霞浦西部、南部(霞浦排歌调)等地,主要特点是衬字多,拖腔长。
  罗连调,流行罗源,连江,宁德飞鸾、南山等地,主要特点是由两个独立乐句组成,乐节分明。
  以上调区除罗连调是五声宫调式外,其余的均为五声商调式。另在霞浦县畲族社区,还有“平讲调”、“乌啦调”(衬音词“乌啦”)、“阿噜调”(衬音词“阿噜”)。各种曲调中,“福宁调”最为流行,也容易学,在闽东畲族社区几乎人人会唱。因此对歌时通常采用福宁调,即使双方
  出现用调不同,因畲语是共通的,歌手之间容易互相模仿,很快会协调出基本相同、和谐的曲调进行盘唱。①
  三、歌唱形式
  畲歌的歌唱形式有独唱、齐唱和对唱。叙事歌基本上是独唱,抒情歌一般是对唱。对唱又称为对歌、盘歌,是畲歌最主要的歌唱形式,基本上是男女一对一对唱,各以独唱形式进行,但有时也可能出现齐唱;有的地方在对歌过程还可能有二声部重唱,也就是“双音”。下面介绍由对歌而形成的歌节、歌会和“双音”现象。
  (一)歌节、歌会
  畲族对歌主要靠自己临时编唱,出口成章。盘对时主要采取问答形式,或男问女答,或女问男答;如果是集体盘对,则男女分开,“阵线”分明。这就是所谓的“单对单”“群对群”。
  历史上畲族还因此形成了许多传统的歌节、歌会和歌圩。
  届期,歌场周边各地的畲民数百成千自发地会聚在一起,也有外省、外县的歌手专程赶来,个个热情洋溢,人人容光焕发,盘歌对诗,展示歌才。歌毕,他们或怀亲叙旧,或谈论桑麻;而此时也是青年男女极尽浪漫、寻觅意中情人的最好时光。
  旧时闽东各县主要传统歌会、歌节的时间、地点如下。
  五日年(正月初一至初五日):霞浦崇儒的古龙岩。
  正月十三日:寿宁斜滩的天凤岗。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霞浦水门半岭的观音亭,福鼎磻溪溪口的后舍宫。
  二月二:福安坂中的后门坪,福鼎前岐的双华、秦屿的西门外村。
  三月三:霞浦溪南的白露坑,宁德八都的猴墩等地。
  四月八:福安晓阳的牛池坪,福鼎硖门的瑞云。
  分龙节(夏至后的第一个辰日):福安穆云的牛池岗,周宁玛坑的方广寺,霞浦松城的岔头岭。
  进香节(六月初一日):福安晓阳的白云山。
  七月七:福安社口的岩坑,寿宁武曲的白岩山,福鼎硖门的瑞云。
  九月九(重阳节):福安松罗的松罗山、湾坞的樟家山、溪尾的林洋、康厝的凤洋等,霞浦松城的目连山、溪南的洪山。
  (二)双音唱法
  双音是二声部重唱,是畲歌极具特色的唱法。畲歌的双音唱法最早是郑小瑛于1958年进行畲族文艺调查时发现的,发现地点是宁德县“北部的七都、八都、九都这三个乡的范围以内,据说福安甘棠上面也有”。由于对歌时歌手之间“比多、比快,从赛歌中产生了这种唱法”。①
  “双音”的名字是郑小瑛所取,畲族则称之为“双调乐”。有这样一首关于“双调乐”的畲歌:
  娘(你)嘴好像鲤鱼嘴,一句未好一句来;
  你娘会唱双调乐,我郎半句也难回。
  双音基本上是用福宁调由男女二人重唱,可以男先,也可以女先;先后隔两个字,也可以隔四个字,一般同用一个曲调,结句同时收音,是带有轮唱性质的二声部唱法。此外还有更复杂的双音唱法,不同声部的曲调灵活变化,非高超的歌手难以企及。
  双音唱法是我国民歌中的一颗“稀有的明珠”(郑小瑛语),是畲族歌唱艺术对中华民族音乐的重要贡献,同时也大大丰富了畲族歌谣的艺术内涵。
  四、知名歌手
  畲族酷爱唱歌的天性造就了数不尽的民间诗人和唱歌高手。千百年来,他们当中许多天才的名字随着时光的流逝,湮没在历史的深处,却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首口耳相传的古老歌谣。
  1995年出版的《闽东畲族歌谣集成》列有14位清末以来的畲族知名歌手小传,其中钟学吉是他们的首席代表,他的事迹简介见本书第二章第二节的“文化名人”。
  20世纪60年代以后,畲族唱歌的传统历经现代化浪潮的强大冲击,面临着很大的危机。为了不使本民族的这一优秀文化遗产被历史湮没,近二三十年许多畲族歌手和有识之士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抢救和弘扬工作。
  霞浦白露坑畲族歌手钟昌尧是“歌王”钟学吉的第五代孙,退休后他积极进行畲歌的搜集、整理、研究和传承工作,为保护和抢救畲族文化遗产做出贡献。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畲族小说歌的代表性传承人。
  福安凤洋畲村民族文化站钟伏龙十分热爱畲歌,并且竭尽全力进行畲歌的搜集、整理、研究和传承工作。
  福安畲族歌手蓝兴发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创新,他从1960年开始创作了大量的新民歌,作品多次在报刊发表。2006年被福建省文联评为“福建省十大杰出文化传承人物”。
  福安社口南山畲族歌手钟石木对畲歌的传播和宣传孜孜不倦,近年还带了20多名来自太平洋彼岸的“洋弟子”,把畲族歌谣传播到海外的民间。
  福安畲族歌手雷志华长期致力畲歌的演唱、搜集、整理、传播。近年在康厝畲族乡中心小学参与创办闽东第一所畲歌传习所,还与蓝兴发、钟昌尧、钟伏龙、蓝俊德、雷木生等共同完成《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歌言卷》的编辑工作。
  歌赢得巨大的荣誉,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闽东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的代表性传承人。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文化读本

《福建畲族文化读本》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六章,从畲族概貌、福建畲族、忠勇精神、凤凰情结、民俗风情、畲族歌言等方面叙述畲族的历史和文化。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