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非农产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496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非农产业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5
页码: 245-2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安市铁湖村在非农产业方面有一定发展,包括铁湖畲族经济开发区、石材加工、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业等。但由于缺乏集体经济组织和市场信息,村民的非农收入有限。
关键词: 福安市 铁湖村 非农产业

内容

一、铁湖畲族经济开发区
  1992年初,在全国开发区建设热的浪潮中,在福安市政府和福建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铁湖畲族经济开发区应运而生。这是迄今为止福安市惟一的村级经济开发区。由于该开发区冠以“铁湖”的村名,同时突出了“畲族”的民族性,故铁湖畲族经济开发区的建立使铁湖村的名声大震。
  实际上,除了铁湖自然村从被征用的土地获得一定的补偿、从开发区的基础建设中获得一定的好处外,整个行政村的经济活动与开发区的建设没有任何关系。这个冠以“铁湖畲族”的经济开发区完全由城阳乡政府管理,开发区管委会的主任、经理均由一名乡党委副书记兼任,铁湖村的党支部和村委会不参与任何管理,不享有利润分成,甚至也不知道开发区内的基本情况。开发区与铁湖村的关系,实际上仅是土地使用的关系:即开发区建立之初占用了铁湖自然村的16亩耕地(15亩水田、1亩旱地),按照每亩1万元~1.1万元的价格给予村委会补偿,而这16亩耕地的征购粮仍然由铁湖自然村的居民负担。开发区管委会则以更高的土地价格对外招商引资,至1997年,在开发区已办起了3家铸钢厂,3家石板材厂,2家汽车旅馆,1个加油站和1家货运站。这些企业均招收外地职工,没有一名铁湖村的居民被这些企业所吸收,故村干部和村民们的意见都很大。如今铁湖村居民要想利用开发区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发展第二、三产业也很不容易,例如在公路边开一家60平方米的商店,仅地皮费就要花1.6万元,这是一般村民承受不了的。
  然而,在几乎所有有关铁湖村的宣传或介绍材料中,都将铁湖畲族经济开发区与铁湖村混在一起,将铁湖畲族经济开发区视作铁湖村经济的一部分。由于将互不相干的两个经济实体混在一起,这至少会在统计上造成混乱。在不同的宣传或介绍材料中,1996年铁湖村工农业总产值少的有855万元,多数材料中均为1360万元。①城阳乡经管站的《农村经济统计报表》未将开发区的经济活动列入铁湖村中,显然要真实得多,其统计显示铁湖行政村1996年的总收入为80万元(各子项相加为76.6万元),其中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和饮食服务业等非农产业收入为14万元,按调整后的数据(76.6万元,下同)计算,仅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18.28%。
  不过,铁湖畲族经济开发区的设立对铁湖自然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工业
  铁湖行政村无村办集体企业,只有1家私人合股办的石材厂。1996年,全村的工业收入4.2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5.48%,占非农产业总收入的30%。
  石材厂的厂房和设备都很简陋。厂房无四壁,为竹竿加盖油毡的简易棚,主要设备为一台电锯、一台打磨机和一只葫芦吊。石板材加工的工艺比较简单:将方块花岗岩石料锯成薄板打磨抛光后即可出售。全厂只有4名工人,均为铁湖自然村的居民,轮换着昼夜生产。工资为计件工资,锯工加工每平方米可挣3元,磨工每平方米5元,每人每天均可加工20余平方米的板材。
  花岗岩板材加工是比较赚钱的行业。但由于粉尘污染严重,近两年福安市政府已开始限制开办新企业。该厂进料每立方米加运费约1000元,1立方米石料可加工30平方米~40平方米板材,每平方米板材的就地销售价为60元。若按每立方米石料平均产35平方米板材计算,扣除工资、电费,加工1立方米石料可获毛利500元左右。但因电锯和打磨机的损耗很大,若加上设备折旧其毛利就要低许多。仅从该厂的销售情况看,全村的工业收入远不止统计中的4.2万元。
  三、建筑业
  铁湖行政村无专门组织的建筑施工队伍。建筑业收入主要是捞沙打石的收入。村民盖新房基本上都属于相互之间的帮忙,建新房者不需付工钱,只需为来帮忙者准备好酒菜即可,甚至是铁湖自然村的新村建设也是如此。这部分实物支出(实际上是另一部分人的劳动收入)没有计入建筑业的收入中。1996年,全村建筑业收入2.4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3.13%,占非农产业总收入的17.14%。
  四、运输业
  铁湖的交通十分便利,大约每5分钟就有一辆客车经过,村民乘车到福安或其它地方都非常方便。故全村的运输业主要是手扶拖拉机的货物运输。4个自然村中只有铁湖和高板村的居民有少量几台拖拉机,主要是将村前河中的沙石运到福安市销售。近两年因房地产市场疲软,建筑施工减少,故对沙石的需求也随之下降,1996年,全村运输业收入1.2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1.57%,占非农产业总收入的8.57%,运输业收入额比1992年下降了33%。1997年7月,满洋村修通了简易机耕路,结束了该村不通机动车的历史,随即出现了该村第一辆用于运输的“三叉车”,居民乘车去福安(2公里山路,5公里二级公路)每人1.5元,货物每担1元。从这辆车运营几个月的情况看,生意还相当不错。
  五、商业和饮食业
  90年代以来,铁湖行政村的商饮业发展较快,1996年商饮业收入4万元,比1992年增长了7倍,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5.22%,占非农产业总收入的28.57%。在非农产业中的收入额仅次于工业。
  铁湖的4个自然村均开有小商店,共6家。商店的面积一般为10平方米~20平方米。其中,满洋(2家)和岩角亭(1家)的小商店较为简陋,主要是出售些油盐酱醋、烟酒、糖果点心及小日用品,满洋村有1家小商店配有冰柜,可以冷冻些鱼肉出售。这两个自然村小商店的销售对象均为本村居民。铁湖和高板自然村的小商店均设在公路边,商品的种类稍多些,其销售对象除本村居民外,还有过往的司机等。
  饮食业实际上就是铁湖和高板自然村居民开的饭馆。其中铁湖自然村两家,高板自然村1家,饭馆的面积20平方米~60平方米不等。在这3家饭馆中,村支书家办的饭馆可能效益较好,这家饭馆由漳州人承包,饭菜较适合过往司机们的口味,故用餐的人较多。而铁湖自然村另一家由村民合股开的饭馆,则是自己掌勺的福安当地风味,客人较少,似在勉强维持。
  一些外地人在开发区建设中所开办的汽车旅馆和货运站,也都设有饭馆和小商店,与铁湖、高板自然村居民开办的商店及饭馆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铁湖村第三产业很兴旺的感觉。
  六、服务业
  1996年收入2.2万元,比1992年增长了10倍,占行政村经济总收入的2.87%,占非农产业总收入的15.71%。全村真正具有商业意义的服务业实际上只有高板村的一家汽车修理铺,主要是从事汽车打气、补胎及汽车小故障的修理。
  从总体上看,真正属于铁湖行政村的非农产业仍很薄弱,在全村经济收入中的比例还相当低。但值得注意的是,行政村非农产业的统计中并没有包括村民的外出打工收入。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福安市畲族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为半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

相关机构

福安市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