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非农产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4945
颗粒名称: 二、非农产业
分类号: F326.1
页数: 3
页码: 220-2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安市凤洋村非农产业以建筑业为主,外出打工成为主要收入来源。小商店等非农产业对村民生产生活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福安市 凤洋村 非农产业

内容

凤阳村畲族以建筑业方面的能工巧匠众多而著名。现今在福安市颇有影响的康厝建筑公司,最初就是以凤洋村农民为班底组建起来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凤洋村农民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推动了非农产业的发展,使全村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根据康厝畲族乡经管站的统计资料,1996年,行政村非农产业总收入249万元,其中工业收入206万元,占82.73%;建筑业收入3万元,占1.20%;运输业收入12万元,占4.82%;商业、饮食业收入10万元,占4.02%;服务业收入13万元,占5.22%;其它收入5万元,占2.01%。但该统计的非农产业收入结构有很大的误差。根据我们与村干部和农户的访谈,凤洋村其实并无工业,故也就不存在206万元的工业收入,但是剔除这部分不存在的收入后,全村的非农产业总收入估计也不会低于249万元。
  实际上,凤洋村非农产业收入应该是以农民的外出务工收入为主。在全村的351名劳动力中,常年外出打工者达200多人,农闲时全村80%的劳动力均外出打工,远远多于康厝乡经管站统计报表上的20人。与其它畲族村不同,凤洋村外出打工的农民大多有泥瓦、木工、石料加工、竹编等方面的一两门技术,主要靠手艺赚钱,这要比无技术者挣的钱多许多。常年外出的打工者主要是从事建筑业,去的地方也比较远,除了本地的福安市区(距离凤洋村40多公里)外,还到本省的福州、厦门,以及福建相邻地区的浙江、上海,远的甚至去广西、四川等省区。有4名凤洋村的农民在广西的柳州市购买了房屋,已有长期安顿下来的打算。
  由于有技术,一些常年外出的打工者有的成了工头、老板或建筑公司的经理,也有的取得了建筑业方面的专业技术职称。至1997年,在外地工作的凤洋村籍人中,有高级职称者4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8人,这些有职称者主要从事建筑业,其中有一部分就是从常年外出打工者中产生的。由于一批工头、老板或经理及技术人员的产生,这些人在取得工程承包后也喜欢用本村人,故凤洋村农民外出找工作要比其他畲族村的农民容易得多。按照福安市的行情,无技术的打工者一天可挣20多元,有技术的每天可挣30元~40元,技术人员、工头、老板或经理挣的钱更多。外出打工实际上已成为凤洋村居民经济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只是难以客观、准确地统计出这方面收入的量罢了。
  其它非农产业收入的量虽然不大,但对全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则有重要影响。
  凤洋自然村有8家小商店(无饮食业),均为村中居民私人所有,其中两家是1990年以后才开办的。小商店主要销售油盐酱醋、烟酒、糖果点心以及一些日用品、鞋袜等小商品,其中有3家商店配有冰柜,可储备些肉类和冻鱼,亦方便销售冰棍、冰激凌和乳制品。小商店同时也收购村里生产的零星农副土特产品,如农民采集的零星山货、自己编织的草席等,当收购到一定的数量后再运到其它地方出售。由于福安无农村集市(圩日),若村中无小商店,购买日常用品和出售零星农副土特产品就需要到9公里外的穆阳镇,这自然有所不便。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福安市畲族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为半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

相关机构

康厝建筑公司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