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种植业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4941
颗粒名称: 二、种植业结构
分类号: F326.1
页数: 3
页码: 217-2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安市凤洋村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番薯、小麦等次之。经济作物较少,蔬菜、茶叶是重要收入来源。近年来茶叶种植减少。
关键词: 福安市 凤洋村 种植业

内容

(一)粮食生产结构 90年代以后,凤洋村的粮食播种面积和种植结构均变化不大。1995年,全村的农作物播种面积1660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1445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7.05%。粮食平均亩产271.03公斤,总产391.64吨。1996年,粮食生产取得较大丰收,总产达484吨,比上年增长23.58%。
  1.水稻。水稻目前是全村最重要的粮食作物,1996年,水稻种植面积990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60.89%,平均亩产326.26公斤,总产323吨,占全村粮食总产量的66.74%。在水稻的种植结构中,早稻面积340亩,平均亩产305.88公斤;晚稻350亩,平均亩产268.57公斤;单季稻300亩,平均亩产416.67公斤。单季稻的平均亩产比双季稻高45.06%。
  2.番薯。历史上曾是畲族农村种植的最重要粮食作物,目前其重要性已经下降。1996年种植370亩,平均亩产159.46公斤(按四斤鲜薯折一斤粮食),总产59吨,占全村粮食总产的12.19%。
  3.小麦。历史上也是畲族农民种植的重要粮食作物,因其产量低、耗肥多而种植面积逐渐减少。1996年种植110亩,平均亩产99公斤,总产10.9吨,占全村粮食总产的2.25%。
  4.其它粮食作物。主要有马铃薯、大豆、杂粮等。马铃薯主要是在单季稻收割后种植,1996年,种植120亩,总产137吨;大豆30亩,总产1.8吨;杂粮6亩,总产312公斤。
  (二)经济作物 凤洋村农户种植的经济作物较少,并且以满足自身的需求为目的,故商品率较低。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糖蔗、果蔗等,1995年种植花生200亩,总产2吨;果蔗15亩,总产55吨;糖蔗5亩,总产18吨。
  (三)其它作物 主要有蔬菜、紫云英(绿肥)以及食用菌生产。1996年,全村蔬菜种植面积104亩,紫云英10亩,蘑菇3444万平方米,总产分别为104吨、15吨和22吨。凤洋村以种植“三辣”出名,故蔬菜的种植尤其是葱的种植在农户的家庭经营中占有重要地位。凤洋自然村80%的农户都在冬闲的田里种小葱,1996年仅种小葱一项,收入多的农户可达七八千元,甚至上万元,收入少的亦有七八百元,种葱已是农户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蘑菇的种植由于销售价格下滑,1997年的种植面积大为减少。
  (四)茶叶和水果 凤洋村是康厝乡种植茶树最多的畲族村之一,1996年,全村有茶园面积300亩,其中可采摘面积270亩,茶叶总产24吨,居康厝乡各村之首。但因近两年茶叶价格下滑,农民也渐疏于管理,造成不少茶园荒废,1997年只有茶园122亩,其中村集体62亩,农户60亩。水果多属农户房前屋后的零星种植,全村合计有柑橘18亩,香蕉2亩,枇杷7亩,桃36亩,其中可采摘面积分别有10亩、1亩、0亩和16亩,产量较大的只有柑橘和桃,年产分别为5吨和1.7吨。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福安市畲族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为半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