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凤洋村调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4934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凤洋村调查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2
页码: 213-2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安市凤洋村调查涉及基本情况、农业生产、经济结构、居民生活和社会与文化等方面。
关键词: 福安市 凤洋村 基本情况

内容

凤洋村又名“凤翔村”,位于康厝畲族乡东北部,海拔225米,距乡政府驻地约9公里,因村庄位于凤翔山而得名。行政村辖凤洋、占阳、太阳山、半岭、牛石板和大枝林六个自然村,面积东至大丘山,西至铁镐山,南至水尾山,北至黄楼山、铁叠垄。主村凤洋村,由上村、下村和里村组成,村落坐北朝南,房屋沿山势叠建,为典型的山区农村。凤洋村是中共福安县党组织早期活动的地方,早在1929年9月就建立了党支部,是福安县第一个建立党支部的畲族村。凤洋村又是福安畲族文化色彩最浓厚的畲族村之一,被称为“畲歌艺术之乡”,不仅保留有1955年创办的福安县第一个畲族村文化站,而且也是福安县(市)举办大型畲族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1997年3月在该村举办的“三月三”民俗节,各地来此参加活动的群众多达1.5万人,场面颇为壮观。50年代开展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凤洋亦是当时的调查点之一。
  一、历史和沿革
  第一节 基本情况
  凤洋村主姓钟,为今坂中乡大林村钟姓的一支,于清康熙年间由芹菜洋迁入。该地方原为李姓和彭姓人家的旧址,钟氏三兄弟迁入后遂逐渐形成村落,至今已有三百二十多年。钟氏三兄弟为
  大林村钟姓的第13代,迁入凤洋后至今已有38代。
  清光绪十年(1884年),凤洋村属用儒乡钦德里十六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穆阳镇凤曹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确定“畲族”族称,1957年,凤洋村改为凤洋畲族乡,属穆阳区。人民公社化时期初为凤洋大队,1961年~1965年为凤洋公社,属穆阳区;后改为凤洋大队,属康厝人民公社。今属康厝畲族乡。
  二、民族及人口
  凤洋村是福安市畲族人口最多的行政村之一。1990年,行政村总人口1118人,其中畲族1035人,占92.58%。1995年,全村共有245户、1190人,其中少数民族239户,占全村总户数的97.55%,汉族仅有6户,占2.45%。少数民族户中除畲族外,还有几户回族。1996年,全村则为235户、1156人,分别比1995年减少了10户、34人,主要是因实施“造福工程”,这些人口搬迁到其它地方所致。凤洋主村共有185户近900人,占行政村总户数的78.72%,是福安市畲族人口最多的自然村。
  根据康厝乡经管站提供的报表数据,1996年全村劳动力总数351人,其中从事家庭经营者300人,其余为外出劳动力;在从事家庭经营的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农业)者280人,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79.77%,从事第二、三产业者20人,占5.70%;而在外出的劳动力中,长年外出的劳动力20人。
  三、土地资源和物产
  凤洋村委会所辖的自然村共有耕地1249亩,以水田居多,山场面积5501亩,人均分别为1.08亩和4.76亩。主村有耕地915亩,其中水田865亩,占94.54%。大多数水田均能灌溉,其中水尾坝水利工程为本世纪40年代以前修建,水渠长约200米,有效
  灌溉面积101亩。因地处山区,故耕地小而分散:大块的水田不过2分,小块的仅桌面大小;耕作地点近的就在村前,远的距离4公里,而且40%的耕地均处在这么远的位置。
  农业物产主要有稻谷、小麦、大麦、番薯、马铃薯、葱、姜、蒜、茶叶、芙蓉李、桃、枇杷、柿等,其中尤以“三辣”(葱、姜、蒜)最为著名。林业资源主要有松、杉、樟、桐、油茶等用材和经济林木种类,目前开发利用的程度还很低。
  第二节 农业生产
  一、耕作技术
  (一)生产工具 由于土地小而分散,凤洋村的农业生产现仍以手工劳动为主:80%的水田靠手工锄田完成,20%的水田靠畜耕,旱作农业则完全是手工劳动。故与50年代相比,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变化不大。传统的犁、耙、山锄、田锄、齿耙、砍刀、镰刀,收割用的谷桶,晒谷用的竹帘,运输用的扁担、箩筐等现今仍然是凤洋畲族农户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全村无一辆拖拉机。与耕种相比,农作物的管理比50年代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主要是体现在喷雾器及农业化学药品的广泛使用等方面。
  (二)农事安排 根据50年代的调查资料,凤洋村种植的粮食主要有水稻、番薯、小麦、芋头和黄豆。水稻只种一季,每年2月下半月至3月上半月播种、育秧,4月插秧,5至6月上半月中耕除草,8月水稻扬花,9月收割。番薯的种植和收获时间与水稻相同。小麦为10月上半月种,12月除草,次年3至4月扬花,5月收割。芋头为4月种,9月收。凤洋村1969年开始种植双季稻,至70年代“以粮为纲”时期,全村80%的水田都种植双季稻。双季稻的早稻种植为2至3月播种、育秧,清明前后至5月1日前完成早稻插
  秧,7月中下旬至8月初收割早稻,立秋前完成晚稻插秧,11月初可收割晚稻。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户有了自主权,凤洋村由于山高水冷,种双季稻常发生烂秧、遭受寒露风袭击,其产量很低,故双季稻种植面积逐渐减少,近几年只是在山下地势低的水田种了约20亩双季稻,牛石板和半岭两个自然村因地势较低,现仍以种双季稻为主。
  目前,凤洋自然村畲族农户以种植单季稻为主,季节的安排与50年代大体相同。但由于采用了良种和科学种田方法,单季稻亩产可达800斤左右,比50年代提高了2至3倍。单季稻的亩产略低于种两季水稻,但收割单季稻后还可种植马铃薯和蔬菜,土地的使用效率也比较高。
  (三)种植技术 凤洋村畲族历史上以番薯为主食,番薯的种植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但自60年代后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水稻的种植面积已占粮食播种面积的70%左右,居绝对重要地位。
  1.种子。至50年代仍习惯用片选,即每年收割时,将谷粒长得饱满的稻田作为留种田,在打谷时又挑选落在打谷楻前的饱满谷粒,将其留起来作为下一年的稻种。而今的种子由专门的种子公司提供,均为优良品种,目前的当家品种有汕优63、甘优等。亩产可达800斤左右。番薯的当家品种为霞蒲薯,马铃薯主要为科星1号、科星2号,均为优良品种。
  2.耕作方法。(1)犁田耙田。50年代一般是正月初六至十五开始挖稻根,砍田草,犁田和耙田,因大多数田地无法用畜耕,故犁田多为人力锄田,耙田亦然。由于人工锄田费时费力,一般均为一犁一耙。受自然环境的约束,现今的犁田耙田仍与50年代基本相同。(2)育秧。过去一般选择较肥沃的稻田作秧田,将秧田锄耙使土疏松,然后留水1寸深,施以水粪,再耙一次,将秧田踏平即可播撒经冷水浸泡过的稻种。现在的水田育秧需要开成约1.5米宽的行,以加盖农膜。此外还采用旱地育秧。水稻育秧加盖农膜可以
  保持温度和湿度,避免气候的影响,使秧苗的长势更好。(3)插秧。50年代每兜约40棵秧苗,将秧苗沾上由草木灰、牛骨灰、肥料盐等混合物插下,株行距0.4至0.53米不等。现今仍是手工插秧,但由于使用了良种,每兜只需七八棵秧苗,行间距比过去密得多。(4)中耕。过去多用手耘田、拔草,很少用耘田耙,一般为插秧后30天第一次中耕,再过20至30天进行第二次中耕、施肥,肥料多为草木灰与人尿粪混合,每亩约6至8担①。现今还是主要靠手工耘田,但1997年已有30%~40%的水稻用化学除草剂代替了手工耘田。除了靠近村庄的稻田外,多数稻田都使用尿素、碳氨等化学肥料施肥,故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5)收割。仍用镰刀,无明显变化。
  3.肥料。50年代主要使用人尿粪、草木灰、牲畜粪等农家肥,现今除使用农家肥外,主要是使用尿素、碳氨、过磷酸钙、钾肥、复合肥等化学肥料,平均每亩施用的化肥已超过了100斤。近几年来,凤洋村的一些农户已开始使用叶面宝等农作物生长激素,效果不错,但因市场上假冒伪劣植物生长激素太多,很多农户想用但都不敢用。
  二、种植业结构
  (一)粮食生产结构 90年代以后,凤洋村的粮食播种面积和种植结构均变化不大。1995年,全村的农作物播种面积1660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1445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7.05%。粮食平均亩产271.03公斤,总产391.64吨。1996年,粮食生产取得较大丰收,总产达484吨,比上年增长23.58%。
  1.水稻。水稻目前是全村最重要的粮食作物,1996年,水稻种植面积990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60.89%,平均亩产326.26
  ①参阅《福安畲族志》第94页,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公斤,总产323吨,占全村粮食总产量的66.74%。在水稻的种植结构中,早稻面积340亩,平均亩产305.88公斤;晚稻350亩,平均亩产268.57公斤;单季稻300亩,平均亩产416.67公斤。单季稻的平均亩产比双季稻高45.06%。
  2.番薯。历史上曾是畲族农村种植的最重要粮食作物,目前其重要性已经下降。1996年种植370亩,平均亩产159.46公斤(按四斤鲜薯折一斤粮食),总产59吨,占全村粮食总产的12.19%。
  3.小麦。历史上也是畲族农民种植的重要粮食作物,因其产量低、耗肥多而种植面积逐渐减少。1996年种植110亩,平均亩产99公斤,总产10.9吨,占全村粮食总产的2.25%。
  4.其它粮食作物。主要有马铃薯、大豆、杂粮等。马铃薯主要是在单季稻收割后种植,1996年,种植120亩,总产137吨;大豆30亩,总产1.8吨;杂粮6亩,总产312公斤。
  (二)经济作物 凤洋村农户种植的经济作物较少,并且以满足自身的需求为目的,故商品率较低。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糖蔗、果蔗等,1995年种植花生200亩,总产2吨;果蔗15亩,总产55吨;糖蔗5亩,总产18吨。
  (三)其它作物 主要有蔬菜、紫云英(绿肥)以及食用菌生产。1996年,全村蔬菜种植面积104亩,紫云英10亩,蘑菇3444万平方米,总产分别为104吨、15吨和22吨。凤洋村以种植“三辣”出名,故蔬菜的种植尤其是葱的种植在农户的家庭经营中占有重要地位。凤洋自然村80%的农户都在冬闲的田里种小葱,1996年仅种小葱一项,收入多的农户可达七八千元,甚至上万元,收入少的亦有七八百元,种葱已是农户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蘑菇的种植由于销售价格下滑,1997年的种植面积大为减少。
  (四)茶叶和水果 凤洋村是康厝乡种植茶树最多的畲族村之一,1996年,全村有茶园面积300亩,其中可采摘面积270亩,茶
  叶总产24吨,居康厝乡各村之首。但因近两年茶叶价格下滑,农民也渐疏于管理,造成不少茶园荒废,1997年只有茶园122亩,其中村集体62亩,农户60亩。水果多属农户房前屋后的零星种植,全村合计有柑橘18亩,香蕉2亩,枇杷7亩,桃36亩,其中可采摘面积分别有10亩、1亩、0亩和16亩,产量较大的只有柑橘和桃,年产分别为5吨和1.7吨。
  三、畜牧业
  畜牧业主要是肉猪、家禽和耕牛的饲养,其饲养方法仍然采用传统习惯。家禽的饲养还是用稻谷、米糠,每家喂养几只鸡鸭;养猪也还是每户养一二头,把青饲料、番薯藤切碎后混合米糠或粮食经熬煮后喂养。1996年,全村出栏肉猪352头,平均每家1.5头,其中自宰自食70头,商品率为80.11%;全年猪肉产量25吨,年末存栏肉猪267头,其中120斤以上172头。年末家禽存栏2624只,平均每家存栏11.17只,其中鸡1298只、鸭1326只,全年自宰自食1765只,商品率为32.74%;年末家兔存栏58只,当年自宰自食38只。牛的饲养主要是役用,1996年年末,全村存栏水牛23头,其中劳役耕牛8头,繁殖用水牛11头,当年生的小牛4头。
  从总体上看,凤洋村的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基础。1996年上缴国家公粮6吨,交售给国家粮食48吨,提留集体和农户个人的27吨粮食后,村民人均口粮349公斤,不仅为国家作出了贡献,也满足了自己对粮食的需求。
  第三节 经济结构
  畲族历史上是以山地农业为主,凤洋的村民亦然。因凤洋山区耕地少,畲族农民过去需租种七八里外的穆阳镇桂林和苏堤村
  地主的土地。①50年代~70年代,凤洋村一直以农业为主,而在农业生产中又以粮食种植为主,尤其是70年代“以粮为纲”时期,把搞副业生产也当作“资本主义”加以批判,经济结构更是单一。80年代初,凤洋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压缩了粮食的播种面积,将不适应种双季稻的山区水田改种单季稻,多种经营逐渐得到发展,经济结构才开始发生变化。1996年,凤洋行政村经济总收入417万元,其中农业(包括林牧渔业)收入168万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40.29%;非农产业收入249万元,占59.71%,非农产业的收入已超过了农业。
  一、农业结构
  根据康厝畲族乡经管站提供的统计资料,在1996年全村的农业总收入中,种植业收入125万元,占74.41%(其中蘑菇栽培等收入24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14.29%);林业收入13万元,占7.74%;畜牧业收入30万元,占17.85%。从总体上看,相对于地处山区、人均山场面积较多这一基本特征,林业的发展还显得不足,在农业收入结构中的比例太低,但同时也显示了林业的发展还有很大潜力;而种植业依然在农业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其中以粮食和葱的种植尤为重要。
  二、非农产业
  凤阳村畲族以建筑业方面的能工巧匠众多而著名。现今在福安市颇有影响的康厝建筑公司,最初就是以凤洋村农民为班底组建起来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凤洋村农民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推动了非农产业的发展,使全村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
  ①参阅《畲族社会历史调查》第137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变化。
  根据康厝畲族乡经管站的统计资料,1996年,行政村非农产业总收入249万元,其中工业收入206万元,占82.73%;建筑业收入3万元,占1.20%;运输业收入12万元,占4.82%;商业、饮食业收入10万元,占4.02%;服务业收入13万元,占5.22%;其它收入5万元,占2.01%。但该统计的非农产业收入结构有很大的误差。根据我们与村干部和农户的访谈,凤洋村其实并无工业,故也就不存在206万元的工业收入,但是剔除这部分不存在的收入后,全村的非农产业总收入估计也不会低于249万元。
  实际上,凤洋村非农产业收入应该是以农民的外出务工收入为主。在全村的351名劳动力中,常年外出打工者达200多人,农闲时全村80%的劳动力均外出打工,远远多于康厝乡经管站统计报表上的20人。与其它畲族村不同,凤洋村外出打工的农民大多有泥瓦、木工、石料加工、竹编等方面的一两门技术,主要靠手艺赚钱,这要比无技术者挣的钱多许多。常年外出的打工者主要是从事建筑业,去的地方也比较远,除了本地的福安市区(距离凤洋村40多公里)外,还到本省的福州、厦门,以及福建相邻地区的浙江、上海,远的甚至去广西、四川等省区。有4名凤洋村的农民在广西的柳州市购买了房屋,已有长期安顿下来的打算。
  由于有技术,一些常年外出的打工者有的成了工头、老板或建筑公司的经理,也有的取得了建筑业方面的专业技术职称。至1997年,在外地工作的凤洋村籍人中,有高级职称者4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8人,这些有职称者主要从事建筑业,其中有一部分就是从常年外出打工者中产生的。由于一批工头、老板或经理及技术人员的产生,这些人在取得工程承包后也喜欢用本村人,故凤洋村农民外出找工作要比其他畲族村的农民容易得多。按照福安市的行情,无技术的打工者一天可挣20多元,有技术的每天可挣30元~40元,技术人员、工头、老板或经理挣的钱更多。外
  出打工实际上已成为凤洋村居民经济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只是难以客观、准确地统计出这方面收入的量罢了。
  其它非农产业收入的量虽然不大,但对全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则有重要影响。
  凤洋自然村有8家小商店(无饮食业),均为村中居民私人所有,其中两家是1990年以后才开办的。小商店主要销售油盐酱醋、烟酒、糖果点心以及一些日用品、鞋袜等小商品,其中有3家商店配有冰柜,可储备些肉类和冻鱼,亦方便销售冰棍、冰激凌和乳制品。小商店同时也收购村里生产的零星农副土特产品,如农民采集的零星山货、自己编织的草席等,当收购到一定的数量后再运到其它地方出售。由于福安无农村集市(圩日),若村中无小商店,购买日常用品和出售零星农副土特产品就需要到9公里外的穆阳镇,这自然有所不便。
  三、居民收入结构
  根据康厝畲族乡经管站的统计,1996年,凤洋行政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为1531元,在全乡的32个行政村中居第20位。这一数据与实地调查的情况基本相符。收入的构成主要为:外出打工收入,粮食收入和种蔬菜(种葱)收入。其中粮食为实物收入,外出打工和出售蔬菜为货币收入,总体上还是一种“种田吃饭、打工挣钱”模式。
  第四节 居民生活
  50年代以来,凤洋村居民的生活得到逐步改善,尤其是进入改革开放的90年代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凤洋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居民的饮食和衣着质量、居住条件等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庭财产不断增加,文化生活也日趋丰
  富。但由于地处山区,经济发展或多或少地受到环境制约,居民的生活水平在福安市仍属偏低,1996年,凤洋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只相当于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元的95.69%,相当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232元的68.59%。
  一、衣着
  50年~60年代,凤洋村还存在缺衣少被现象。1961年~1965年期间,人民政府向凤洋发放的救济物资有:单被80床、棉被89床、棉衣45件、卫生衣109件、卫生裤4条、棉毛衣33件、单衣裤168件(条)、棉布6尺、布票7931尺、棉花票379斤、棉花130斤。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凤洋村缺衣少被的问题已得到彻底解决。
  与50年代相比,凤洋村畲族居民的衣着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除了极个别老年妇女还穿传统的民族服饰,保持头发向上梳圈、绕着头的周围束红线的传统习惯外,已很难看到身着传统民族服装的畲族村民。凤洋村居民的衣着一般都有较强的时代感,如70年代也流行黄布军装,80年代后服装的式样开始多样化。现今男女青年衣着讲究式样,都市化特征比较明显:男青年或西装或夹克,多穿皮鞋或旅游鞋;女青年或西装或紧身衣或裙,式样繁多,多穿旅游鞋、皮鞋或高跟鞋。少年儿童则注重色彩鲜艳,基本上与都市的同龄人无异。中老年人的衣着则以实用为主,穿夹克衫、干部服、中山装的都有,看上去式样显得有些陈旧,却很方便生产劳动。
  众多的外出打工者对畲族村民服饰的变化起了重要作用,他们把城市居民衣着的审美观带到了偏远山村。由于人多耕地少,加上种田的收入与打工相比相差太远,故外出打工归来的年轻人一般都不愿意干农活,甚至连上山砍柴、挑水之类的活也不愿干
  ①参阅《福安畲族志》第367页,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其穿着已不适合干这些活),而由于他们外出打工的收入较高,长辈们也没有太多的怨言。这就使得不适应干农活的都市流行服装也能够在山村流行开来。
  二、饮食
  凤洋村居民历史上是以番薯为主粮,而且缺粮的问题比较严重,遇到灾荒年景只好以野菜充饥。1950年以后,粮食问题虽然逐步得到解决,但某些年份依然有不少农户缺粮。如1956年即有58户178人缺粮,政府为此供应原粮6232.5公斤,折合成品粮4487公斤。1966年,当时的凤洋大队全年粮食总产2969担(148.45吨),在交售给国家783担公粮、公余粮和议价粮,以及留足种子和集体用粮后,人均口粮276公斤,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但粮食生产的基础并不牢固,1968年粮食总产2123担(106.15吨),比1966年减产了28.49%,可供社员分配的口粮只有1189担,比1966年减少了38.99%,亦即社员的人均口粮不会超过168公斤①,仍然存在缺粮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凤洋村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和粮食总产均稳步提高,从而彻底解决了粮食的短缺问题,1996年,人均口粮已达349公斤,比1968年增加了一倍多。不仅如此,随着粮食种植结构的变化,稻谷产量的增加,村民的主食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由过去(70年代末以前)的以番薯米饭为主食变成以大米饭为主食。居民的饮食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从村中小商店这些年配备的冰柜就不难看出,村民们对鱼肉的需求正在扩大,一般的家庭一周或十天都能吃得上一两次鱼肉,收入高的家庭吃鱼肉已是比较平常的事,不再是节日的专有食品。根据1997年11月康厝畲族乡
  ①参阅《福安畲族志》,第351页、第355~358页表格。
  人民政府“小康办”提供的资料,凤洋村居民人均年消费动物性食品为45.8公斤,达到了福建省制定的该项小康标准。
  三、居住条件
  根据《福安畲族志》所载,80年代末,凤洋自然村共有房屋83座,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为1979年以后新建,除了2座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其余均为土木结构。从1990年~1997年,全村共有40多户新建了住房,其中有32户建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房,有3户建的是砖木结构房,仅有7户建的还是土(土坯墙)木结构房。建房质量的提高表明农户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由于房屋是随山势叠建,新建的住房很多都是因地而建,这就摆脱了传统的式样和结构。在北京某大学任教(凤洋村籍)的一位画家在村中建的一幢三层楼房,设计别致,有很强的艺术感,外墙均采用青砖,显得特别典雅;在村中开商店的人家盖的住房,则采用了实用的前店后堂(厨房加饭厅)格局,这样即使是吃饭时也不会耽误卖东西。
  不过,全村的大多数房屋还是传统结构。但“四〓厝”的房屋极少,多为两〓木板加左右两侧土坯墙或砖墙,楼层以两层居多。房屋内部的“中庭壁”及前厅、后厅、卧室、灶屋、天井等的布局与其它畲族村的传统住房完全一样。①厨房的灶台是福安市在农村统一推广的式样,均有两口大的锅眼,烧火的口和放茅柴的地方设计都很合理,大多数人家的灶台都砌上了白磁砖,看上去干净、整洁。
  凤洋村保留有许多老房屋,迁入该村第一代人建的房屋至今仍然保留着,其中一座现在还住有人家,已经传了38代。有一座第一代人建的房屋虽然四壁的土坯墙早已倒塌,屋内相隔的木板也全无,但被烟火熏得发黑的杉木房柱、房梁以及屋檐上的木雕虽然历经三百余年的风雨,却依然基本完好,仍然顶着黑瓦挺立在荒
  ①参阅本书综合篇第四章有关内容。
  废的宅地上,像是在诉说凤洋村三百余年的沧桑。杉木在这里如此耐用,真是奇迹。
  四、婚姻和家庭
  50年代,畲族家庭内部重男轻女、包办婚姻和抱童养媳的现象还很普遍,结婚年龄一般为15岁~19岁,忌同姓结婚,亦不与外族通婚,寡妇可以再嫁。①50年代末,抱童养媳的现象已经根除,但其它习俗依然程度不同地保留着。改革开放以后,凤洋村居民由于生产经营空间的扩展,对外交往的增多,使传统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包办婚姻的现象已基本绝迹;早婚的现象极少,绝大多数青年人都是在法定年龄结婚;老年人对年轻人的婚姻一般都持比较开明的态度,已不太忌讳年轻人之间的同姓结婚和与外族通婚。重男轻女的现象虽然还存在,但其程度也有所减轻。
  外出打工者对传统婚姻的变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那些常年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他们在开放的社会中形成了许多新观念,包括新的审美观和婚姻观,已不太受传统习俗的约束。有两名年轻人分别娶了四川、广西的女子,婚姻的地域范围也大大扩展。
  现今凤洋村居民家庭以两代户和三代户居多。儿子结婚后一般都分家另立门户,无新住房亦与父母同住在原来的房屋,但都单独开火吃饭,经济上独立核算。如果是有几个儿子的家庭,婚后无新住房也都住在原来的地方单立门户,形成一座房屋住三四户人家的现象。女儿长大到结婚年龄一般都出嫁,极少有招女婿入赘的情况。
  五、家庭耐用消费品
  50年代的凤洋村是一个贫困山村,还存在比较严重的缺粮和
  ①参阅《畲族社会历史调查》第135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缺衣少被问题,住房也大多因年久失修而破烂不堪。故一般的家庭几乎都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只有几张简易床、几只凳子和一只八仙桌。所谓的床多是两只条凳架上一块床板,铺上草垫和草席。50年代,搪瓷制品开始进入凤洋村普通居民的家庭。70年代,已有较多的居民使用塑料制品,极少数人开始有了手表。80年代初,有手表的居民增多,1982年凤洋村通电后,简易式电风扇等家用电器逐渐进入家庭。
  进入90年代后,凤洋村终于彻底解决了历史上从未解决的温饱问题,居民手中的钱明显增加,从而扩大了对家庭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使耐用消费品以较快的速度进入普通居民的家庭。根据1997年11月凤洋村委会的介绍,如今全村100%的农户都有了电风扇和高压锅;80%的农户使用上了电饭锅;85%的农户有了电视机,其中彩色电视机十余台;40%的农户有了自行车;缝纫机的家庭普及率也比较高。还有40多户家庭有了煤气灶。
  凤洋村居民购买的耐用消费品以实用为主。由于夏季天气热,电风扇是全村普及率最高的家用电器,有的家庭甚至有三四台。由于电费较贵,居民一般情况都不用电饭锅,而因煤气较贵且换气麻烦,煤气灶也很少使用,一般都使用高压锅,主要是因为其热效率高,既省时间也节约柴草。不过从居民家庭拥有的电饭锅和煤气灶的数量看,不难看出村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渴望。至于山村目前还不太适用的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全村的拥有量还极少。
  电视机的普及则得益于福安市开展的“奔小康达标”活动。由于电视机的普及率是福建省制定的10项“小康达标”指标之一,作为与凤洋村挂钩“帮扶”的福安市民委,1997年7月投资3.6万元在村文化站门前安装了卫星接收天线,使全村都能清楚地收看电视节目。而且根据福安市政府的有关规定,无电视机的农户购买一台电视机可获得100元的补贴,由于购买一台黑白电视机只需
  三四百元,所以该规定对促使农户购买电视机有很大的刺激作用,从而使全村的电视机拥有量迅速增加。虽然目前凤洋村大多数居民拥有的还是黑白电视机,但如此高的电视机普及率也足以使全村的文化生活掀开崭新的一页。
  六、生活环境
  80年代以后,凤洋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的偏僻、闭塞状况。
  (一)交通 凤洋村至山下的省道约有4公里山路,运输长期靠肩挑背驮,交通问题长期制约着全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使居民的生活十分不便。在市、乡、村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1993年完成了从省道上山的3公里路段,1996年修通了最后1公里进村的简易公路,由此凤洋村出现了交通业。1997年,全村已有两辆“三叉车”,每天于本村和穆阳镇之间往返几趟,全程每人2.5元,货物每担2元。村民们外出已经比较方便。
  (二)商贸供销 福安无农贸集市,过去凤洋村居民用农产品交换生产及生活必需品都要到穆阳镇。1953年,福安县成立了供销合作总社,1954年,在第四区(穆阳)建立了中心社,并组建了7个货郎担在凤洋等畲族聚居村开展业务。货郎担采取以货换货形式,收购农副产品,供给日杂百货。1960年,在凤洋村设立了代销店。改革开放后,一些村民先后开办了小商店,既增加了自己的收入,也方便了群众购物和销售零星农副产品。尤其是修通简易公路后,村中小商店供应的商品更加丰富,可以满足大多数居民对日常用品的需要。
  (三)邮电通讯 1953年~1983年先后开通了有线广播和手摇电话,缓解了山村的闭塞状况。1997年开通了全村第一部程控电话,可以直拨国内外,极大地方便了凤洋村与外界的联系。这部电话安装在村主任家开的小商店柜台,有公用电话性质,按照邮电
  部门规定的标准收取长途或市内通话费。还有两三户居民正在申请安装程控电话。邮递与50年代相比变化不大,凤洋村设有邮筒,1956年就设了步班投递点,至1997年仍然是隔日步班投递,报纸、信函从康厝到村中最快两天,一般都需要三四天。
  (四)供电和用水1982年开始通电,结束了凤洋村无电的历史。目前用电户已达100%,可以基本满足全村居民的生产及生活用电。村里修建了简易的自来水供水设施,使40%的居民家庭用上了自来水,还有60%的居民家庭仍然要挑井水饮用。
  第五节 社会与文化
  一、村庄管理
  凤洋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的主要干部每月均从乡政府财政中领取一定数额的补贴,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我国农村的最基层组织。村委会类似于公社化时期的生产大队,其下辖的11个村民小组类似于公社化时期的生产队,但如今的村民小组已不能发挥什么作用,远不能与过去作为独立核算单位的生产队相比。虽然1984年撤销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但时隔13年,村民们还是习惯地不时将自己称为“社员”,将村委会称为“大队”。
  村民委员会由村民们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三年。1994年6月选举产生的村委会,在上任之初即制定了村级发展规划(表4-1),到1997年6月任期届满,大多数主要指标如人均口粮、人均纯收入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指标等均已如期完成。但原来规划新建的村小学则因缺乏资金未能建成。这项工程给新上任的村主任带来很大的压力,上任之后就到处奔波寻找资金。至1997年11月,村
  小学新楼的建设仅完成了地基工程。
  资料来源:凤洋村委会。
  村委会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抓计划生育。凤洋村建有人口教育分校(为乡人口教育学校之分校)、计划生育协会,设有计划生育服务室。村党支部书记担任计划生育协会会长,以表明村委会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视。人口教育分校每月上一次课,内容为计划生育的基本知识、优生优育、人口控制与奔小康的关系等。经过村干部们的努力,全村的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100%的育龄夫妇都领了计划生育证,其它的计划生育指标也基本达到100%。计划生育工作由过去的少数人管多数人,变成了如今多数人管少数人的良好局面。1997年,全村有8个生育指标,到11月中旬只生了6个孩子。
  二、教育
  民国时期,凤洋村曾办过几年私塾,但至50年代初尚无学校。据1958年凤洋村“畲族社会历史调查”的参加者介绍:当年全村只有3个人会说普通话,文化程度最高者为一名初中生。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凤洋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至1997年,
  表4-1 凤洋村发展规划
  全村的成年人基本上都有小学学历,其中初、高中文化程度者42人(不含在校生),还出了十几名大学生。目前还有两名1997年毕业的大专生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在村里待业。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现在全村人基本上都会说或者能听懂普通话,从而方便了居民的对外交流,或许这也是凤洋村打工者日趋增加、打工的地域越来越宽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今的凤洋村小学是一所完全小学,从1986年起就被定为全县(市)的15所重点民族小学之一。全校现有7名教师,其中3名为民办教师。校长和教导主任都是畲族,其余5名教师均为汉族。1996年,该校五年级毕业生考入初中21人,毕业生升学率为100%,因家庭经济困难无法继续上学者约四五人。1997年,全校在校生共122人,其中一年级22人,二年级22人,三年级29人,四年级28人,五年级21人。学校还办有幼儿班,入学幼儿19人。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目前凤洋村小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校舍已破旧不堪,教室不足,现在幼儿班还只能借用祠堂上课,教师们都非常希望上级部门和村委会尽快把新学校建起来,使学校真正有个市重点民族小学的模样。
  三、医疗卫生
  凤洋村历史上长期缺医少药,村民得了疾病主要靠中草药治疗。山区的中草药资源比较丰富,在长期的实践中村民们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不少村民都能自己采草药治疗一些常见病。直到1964年凤洋村才有卫生所。70年代福安县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农村培养了大批“赤脚医生”,凤洋村卫生所改为凤洋大队合作医疗站。“赤脚医生”均为经过短期医疗培训的当地村民,虽然医疗技术不太高明,但能安心在农村工作,可以为村民治疗一些小病和常见病,配合公社卫生院在本大队开展儿童接种疫苗,进行疾病普查等工作,开展医疗卫生常识的宣传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缓
  解了凤洋村居民缺医少药的矛盾,同时也提高了村民的健康水平。
  1984年全县恢复乡、镇建制,大队合作医疗站改为行政村卫生所。村卫生所现在只有一名毕业于厦门某医学专科学校的医生。这名医生拥有行医执照,原为公职人员,1993年停薪留职来到凤洋村,至今已有四年多。卫生所实行自收自支,医生通过给村民看病开药收费取得报酬,以维持卫生所的正常运转。如果村民患重病,还是需要到康厝卫生院或穆阳镇的医院治疗。
  四、文化
  凤洋村是福安县(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最活跃的畲族村之一,也是福安县(市)举办大型畲族文化活动的重要地点。
  (一)村文化站 1955年成立,是福安第一个畲族村文化站,也是闽东地区最早成立的畲族村文化站。文化站成立之初还兼有文化学习站的功能,除开展文化宣传活动外,还负责扫盲工作。50年代凤洋村文化站为公办性质,配备1名专职干部,其规格与各区文化站相同,主要职责是开展乡村文化宣传娱乐活动,设立报刊阅览、图书阅览,配合政治形势放映幻灯、出黑板报、宣传政策、讲解时事。文化站配有民间乐器,组织演唱畲族歌、畲族戏曲,编写畲族新歌曲等。1965年后改为民办。80年代,畲族村文化站受到各级文化部门的重视,凤洋村文化站又改为民办公助,后改为公办,由县(市)文化局直接管辖,站长每月从县(市)文化局领取工资。1997年改为乡政府代管。
  1982年,文化站有藏书500册,订阅报刊23种。后因经费不足,订阅的报刊逐年减少。1997年,虽然文化站阅报架上陈列着《福安报》、《闽东日报》、《福建日报》,期刊有《福建通讯》、《闽东通讯》、《文明建设》、《农村工作通讯》、《支部生活》、《福建民族》、《农家技术应用》等十余种报刊,但文化站已无力订阅这些报刊,大多数期刊都是站长顺手从乡政府拿回来的。
  1975年,文化站设立了电影放映队,有2人专职放映8.75毫米的电影。1981年春,县文化馆赠送一台12英寸黑白电视机给村文化站,尽管当时的图像很不清楚,这台小电视机还是给全村的居民带来了许多欢乐。1986年电影队解散。随着拥有电视机的居民家庭不断增多,文化站的黑白电视机也逐渐失去了吸引力。不过,文化站现今依然保持着全村文化活动中心的地位,平时除了提供报刊和书籍外,也常组织猜灯谜、打扑克、下棋等活动;每逢节日,文化站则设法借来设备,为村民布置舞厅、卡拉OK厅,为村民们放映录像,丰富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二)业余剧团 1980年,在文化站的支持下,凤洋村的青少年创办了平剧团,参加者多达70多人,年龄最大的21岁,最小的仅12岁,男女各半。1981年改为闽剧团。青少年创办剧团的主要目的是娱乐,节目均为自编自演,农闲时到附近乡村演出,有时也去古田、霞浦、福鼎等外县演出。主要剧目有《慈云走国》、《昆山县令》、《风月亭》等。到外地演出时带有一点营业性质,收取演出费,剧团根据收入的多少,按多劳多得的原则分配给个人。该剧团于1988年解散。
  (三)大型文化活动 80年代初,福安县的一些畲族传统文化活动开始在凤洋村举行。1984年正月十一日,县、乡、村联合在凤洋村举行畲族庙会,主要内容有演出戏曲、猜灯谜、对山歌、举行武术比赛等。正月十一是畲族传统走亲戚的日子,从福安县各地和邻近霞浦县赶来参加的畲族同胞近4000人,连续热闹了三天。1989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举办的团圆节,1992年举办的二月初二畲族会亲节,各地来凤洋村参加活动的畲族同胞均达上万人。福安市政府组织的第三、四届三月初三民俗节也都是在凤洋村举行。尤其是1997年在凤洋村举办的第四届畲族民俗节,各地来参加的畲族同胞达1.5万人,仅新闻记者就有四五十人,宁德地区和福安市政府的领导也参加了这次盛会。节日期间除了传统的戏曲表
  演、猜灯谜、对山歌、武术比赛外,还组织了少儿游艺、放电影等活
  动,福安市茶艺团也赶来作了精彩的表演。凤洋村的居民蒸出香
  喷喷的黑米饭款待各地的客人。通过一次次地举办畲族文化活
  动,凤洋村也愈发展示出自己的魅力。

附注

①参阅《福安畲族志》第94页,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①参阅《畲族社会历史调查》第137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①参阅《福安畲族志》第367页,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①参阅《福安畲族志》,第351页、第355~358页表格。 ①参阅本书综合篇第四章有关内容。 ①参阅《畲族社会历史调查》第135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福安市畲族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为半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