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业经济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4907
颗粒名称: 三、农业经济结构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6
页码: 171-1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康厝畲族乡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农业产值占比逐年增加。近年来,农业发展速度较快,粮食生产稳定,蔬菜、食用菌等经济作物种植规模扩大。但整体上,农业经营模式仍以传统小农经济为主,缺乏规模化、产业化。
关键词: 福安市 农业经济 经济结构

内容

农业依然是康厝畲族乡的支柱产业。1996年,农业劳动力占全乡劳动力资源总数的75.44%;农业总产值3280万元(1990年不变价,下同),占全乡工农业总产值的29.40%;农业收入4972万元,占全乡经济总收入的37.25%。90年代以来,康厝畲族乡农业的发展速度较快:1983年,全乡的农业总产值仅604.95万元(当年价,速度按可比价,下同),1990年提高到1498.32万元,年均增长2.69%;1996年达6387万元,1991年~1996年平均每年递增12.84%,年均递增速度比1983年~1990年快3.77倍。
  (一)种植业康厝畲族乡的传统种植业以粮食种植为主。在70年代的“以粮为纲”时期,粮食生产更是占有突出的地位。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粮食种植面积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依然保持着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格局。
  1.粮食生产。康厝畲族乡的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其它较重要的粮食品种还有番薯、马铃薯和芋头,其中马铃薯和芋头还作为蔬菜用。传统的小麦、大麦等已较少种植。水稻的种植面积在50年代~60年代曾大幅度增加,70年代中期达到了顶峰,甚至连海拔500米以上不适宜种双季稻的山区也种上了双季稻。80年代初,水稻的种植面积有所下降,但种植业以粮食为主的格局则变化不大。1983年,全乡的粮食种植面积35,288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8.15%。至1996年,粮食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虽然降至83.49%,下降了4.66个百分点,然而粮食的种植面积和农作物播种面积也分别增加到39,800亩和47,670亩,分别比1983年增长了12.79%和19.07%,粮食种植面积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
  1996年,全乡的粮食种植结构为:水稻种植面积25,900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65.08%,与1990年基本持平,比1983年减少了2860亩;番薯种植面积5500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13.82%;马铃薯种值面积3100亩,占7.79%;大豆种植面积1700亩,占4.27%;杂粮、大麦、小麦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合计占9.04%。而在粮食产量的构成中:稻谷占84.68%(即以68.05%的粮食种植面积生产了粮食总产量的84.68%);番薯占7.87%①;马铃薯占3.74%;大豆占0.87%;其它粮食合计占2.84%。水稻种植在粮食生产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
  1983年~1996年,康厝畲族乡的粮食平均亩产和总产分别增长了12.5%和26.92%,已彻底解决了粮食问题,从而为全乡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基础。1996年,全乡人均产粮424.52公斤,在交售给国家1050吨粮食、提留(集体提留和生产留粮)763吨粮食后,人均口粮357公斤。在全乡的32个行政村中,人均口粮最低的为251公斤,最高500公斤,均足以解决吃饭问题。
  2.经济作物。主要的经济作物品种有花生、油菜籽、糖料蔗、果蔗、黄红麻等,绝大多数都属于零星种植,尚未形成规模生产。1996年,全乡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520亩,占当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19%,与1983年的种植面积大体相当。种植面积较多、产量较大的主要有:花生660亩,总产125吨;油菜籽60亩,总产3吨;糖料蔗320亩,总产1171吨;果蔗420亩,总产1441吨;麻类60亩,总产5吨。与1983年相比,甘蔗(糖料蔗和果蔗)的种植面积增加了近一倍,花生的种植面积大体持平,其它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3.其它作物种植。主要包括蔬菜、瓜类(西瓜)、紫云英(绿肥)等。1996年种植面积6350亩,占全乡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3.32%。其中蔬菜种植面积4800亩,西瓜50亩,紫云英1500亩。蔬菜种植在康厝畲族乡的农业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1996年的种植面积占全乡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0.1%,总产3240吨,除满足农户自身的需求外,还大量地供应市场。该乡的凤洋畲族村以生产蔬菜的“三辣”(姜、葱、蒜)最为有名,种植“三辣”已成为凤洋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4.食用菌生产。康厝畲族乡食用菌的人工栽培始于70年代初,此后逐渐形成规模,至1990年蘑菇的年产量已达到36吨。1990年以后,全乡的食用菌生产发展很快,1996年,食用菌总产达1075吨,居福安市各乡镇的第8位,其中蘑菇总产800吨,比1990年增长了21.22倍。食用菌的种类也迅速增加,除蘑菇外,1996年生产香菇264吨,白木耳3吨,黑木耳4吨,金针菇2吨,草菇2吨。其中,香菇产量居全市各乡镇之首,占全市香菇总产量的38.65%,白木耳产量占全市总产量的75%。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间,食用菌生产已成为康厝畲族乡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柱之一,也是全乡极少数能形成产业化的农产品。
  5.茶叶和水果。康厝畲族乡各族居民种植茶叶有悠久的历史。茶叶也历来是全乡最重要的农产品之一。即使是在“以粮为纲”的1975年,全乡的茶叶种植面积也有3888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茶叶生产发展较快,1983年,全乡的茶园面积达5093亩,比1975年增加1205亩,增长30.99%。此后各年度的茶园面积大体上都保持在5000多亩,1990年为5080亩。1996年,全乡的茶园面积5010亩,其中当年新植面积10亩,可采摘面积4065亩,茶叶总产400吨,均为绿毛茶。
  康厝畲族乡的气候属于热带小气候区域,适宜种植各种热带和亚热带果树。主要的水果品种有柑橘、香蕉、枇杷、橄榄、无核柿、葡萄、梨、水蜜桃、芙蓉李、杨梅等。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水蜜桃,其味香甜可口,属高档水果,3只水蜜桃即重达1斤,1996年的市场销售价每斤达16元,如能解决保鲜问题还很有发展潜力。近两年拟推广种植的水果还有无核柿、荔枝和晚熟龙眼等。改革开放以来,康厝乡的水果生产发展较快:1975年全乡仅有水果种植面积151亩,1996年增加到2438亩,增长了15.15倍;产量由29.2吨增加到1518吨,增长了50.99倍。1996年,全乡主要水果的种植面积及其产量分别为:水蜜桃1100亩,总产316吨;柑橘510亩,总产375吨;芙蓉李289亩,总产235吨;枇杷220亩,总产260吨;葡萄105亩,总产60吨;无核柿100亩,总产170吨;香蕉64亩,总产50吨;杨梅34亩,总产40吨。
  (二)林业 康厝畲族乡的土地以山地为主,山林和宜林面积约占全乡土地总面积的70%以上。主要林木资源有松、杉、樟、毛竹、绿竹等数十种,是福安市杉木的主要产地之一。1996年,全乡共造林2200亩,幼林抚育面积800亩,成林抚育面积100亩。在当年的造林面积中:用材林1400亩(其中速生丰产林200亩),占当年造林面积的63.64%;经济林500亩,占22.73%;防护林100亩,占4.54%;薪材林200亩,占9.09%。1996年的林业产出情况为:棕片22吨,竹笋干(鲜笋10比1折干)8吨,村及村以下木材采伐量550立方米,毛竹采伐量5万根;当年林业总收入478万元(其中出售林产品收入156万元),占全乡农业总收入的9.61%。康厝畲族乡政府在消灭荒山的基础上把林业开发转向加强林地管理和低产林改造,并认真抓好“两竹”种植,1996年,新植毛竹1000亩,绿竹500亩。畲族村居民大多靠山吃山,林业的发展仍有很大潜力。
  (三)畜牧业 主要是肉猪、家禽、家兔及耕牛的饲养,以家庭的零星饲养为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康厝畲族乡的畜牧业发展较快。1996年,全乡年末生猪存栏7115头,全年出栏肉猪1.3万头(户均约2头),分别比1983年增长了70.5%和3.95倍,亦即在存栏数量仅增长70.5%的情况下,出栏的数量增长了3.95倍,表明农民的养猪技术有了很大提高。1996年末牛的存栏822头,比1983年增长了95.23%;家禽年末存栏61,345只,家兔存栏2439只,分别比1983年增长了1.82倍和28.37%;肉类总产849吨,比1983年增长了3.19倍。此外,1996年还生产了禽蛋38吨,牛奶30吨。在1996年的肉类生产中:猪肉产量800吨,占全乡肉类总产的94.23%;禽肉39吨,占4.59%;其它牛肉、羊肉、兔肉等合计占1.81%。1996年,全乡畜牧业收入857万元,占全部农业总收入的17.24%,仅次于种植业,在农业收入中位居第二。
  (四)副业 主要包括砍柴、割茅草、捕猎和农户家庭兼营的商品性手工业。据康厝畲族乡经管站提供的数据,1996年,全乡农村居民共砍柴7200吨,割茅草9500吨,捕获山兔1875只。农户家庭兼营手工业的主要产品及产量为:扁担2500把,箩筐460个,菜篮500只,扫帚5000把,采罩900个,草绳25万米,草席1650条,草垫1500块,竹笼470只,竹筛900个。副业生产具有浓厚的山区农村传统色彩。
  (五)渔业康厝畲族乡虽属不靠海的山区,但全乡的河流、小溪较多,渔业的发展也有较大潜力。过去,该乡的渔业发展长期受到忽视,渔业主要是在穆阳溪中的自然捕捞和养殖少量的淡水鱼,1983年全乡渔业产值仅1.37万元(当年价,速度按可比价,下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不少农户开始利用荒水发展渔业,使渔业生产获得了一定的发展,1990年的渔业产值增加到10万元。90年代后,渔业生产明显加快,1996年渔业产值达544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0年增长了28.74倍。按当年价格计算,渔业产值在全乡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已由1983年的0.23%提高到1996年的8.52%,在农业生产中已居重要地位。1996年,全乡的水产品产量为360吨,主要水产品有青鱼、草鱼、鲤鱼、鲫鱼等传统淡水鱼品种。
  康厝畲族乡政府现已将淡水养殖业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并采取措施使淡水养殖业向优质高效的方向转化,1996年发展养殖美国蛙、中华蟹、淡水鳗共30亩,已取得了初步成效。该乡水溪中生长的淡水鳗,经济价值极高,目前在福安市的一些乡镇已开始人工养殖。1996年,全市的淡水鳗总产718吨,虽然其产量只占全市淡水鱼总产量的14.02%,但因其经济价值高,产值达5746.7万元,占全市淡水鱼总产值的65.29%。随着淡水鳗等优质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将使全乡的渔业生产迈上新台阶。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福安市畲族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为半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