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耕作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4906
颗粒名称: 二、耕作技术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2
页码: 169-1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康厝畲族乡的农业特征明显,耕地以水田为主,农耕技术因村庄所处环境而异。山垅田和梯田是主要耕作形式,部分地区仍采用人力耕作,但也有部分村民开始尝试双季稻种植和机耕等新技术。
关键词: 福安市 农业经济 耕作技术

内容

由于全乡的耕地以水田为主,而水田又明确地分为平洋田、山垅田和梯田,因此,不同村庄之间的农耕技术差别较大。穆阳溪沿岸小块平原水田(即平洋田)均可使用畜耕或机械耕作,而山垅田和梯田中有相当部分都是狭小分散的水田,有的甚至只有吃饭桌般大小,耕牛转弯都困难,故只能靠人力耕作。较大块的山垅田和梯田,则是以畜耕为主。康厝乡的畲族聚居村,大多数都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区,虽然畲族人均水田面积高于全乡的平均水平,但其水田的质量相对较差,海拔一般都在200米以上,部分在500米以上,而且多数都是小而分散的水田。如畲族人口最多的凤洋村,80%的水田都靠人力耕作。这种耕作方式一般都使用传统的劳动工具,如用于犁田的田锄,收割用的镰刀,打谷用的谷桶、竹围帘等,与50年代相比没有什么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滑坡和90年代后实施的“造福工程”,一些畲族自然村已搬迁到山下,如东山村委会是整个行政村(其中有两个畲族自然村)搬迁到山脚下的河谷平原,新的村落仍然保留着原来的村名,其居民也仍然耕种原来在山上的土地,使用原来适合山地水田的生产工具,按原来的习惯种植单季稻。然而,村庄的搬迁毕竟给村民们带来了新机会和新希望,村民们因此也比居住在山上更勤快,一些畲族村民在耕种山上土地的同时,还租借其它村的平洋田种双季稻,而且也采用畜耕或机耕等适应在河谷平原种植双季稻的耕作技术。因此,耕作技术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环境的差别所造成的。
  与50年代相比,农业耕作中技术进步最突出的是植保技术,这主要表现在良种、化肥和农药的广泛使用以及作物栽培技术的提高。目前,水稻种植已普遍采用以汕优63为主的杂优品种,番薯“瑞薯1号”、马铃薯“克新3号”等优良品种的覆盖面也正在扩大。水稻育秧已比较普遍采用农膜育秧和旱地育秧技术。化肥的使用曾大幅度地提高了作物的产量,至80年代中期,化肥的施用量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后已基本稳定。1996年,全乡施用化肥的实物量为2960吨,按耕地面积计算平均每亩121.31公斤,施用化肥的实物总量比1986年的3009.8吨略有下降。1986年~1996年各年度化肥使用量的波动幅度还不到10%。然而,在此期间,农民使用的化肥结构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氮肥使用量的大幅度减少和复合肥的使用量大幅度增加。1996年,全乡氮肥使用量1680吨,比1986年的2373.65吨减少了29.22%;复合肥使用量746吨,比1996年的18.05吨增加了40.33倍,表明农民施用化肥的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非常注重科学施肥,注重平衡施肥。
  此外,康厝畲族乡的农民也很注重使用农家肥,以保持和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近几年来,康厝乡的许多农民从11月至次年的3月都用畜禽粪肥种植蘑菇,1996年,全乡的蘑菇种植面积达12.2万平方米,总产800吨,比1990年的总产增长了21.22倍。蘑菇的种植不仅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在其种植的过程中还可以为其它农作物的种植提供丰富的有机肥,农家肥的使用量也随之增加,从而形成了具有良好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的用肥方法。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福安市畲族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为半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