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传统生活方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4865
颗粒名称: 二、传统生活方式
分类号: K892.48
页数: 3
页码: 116-1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安市畲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包括独特的服饰、发型、饮食和居住方式,这些习俗在现代化进程中有所变化。
关键词: 福安市 畲族 传统生活方式

内容

(一)服饰 在畲族传统服装中,男性服装与当地汉族大致相同,女性服装富有民族特色。随时代发展,现在男女平时着装已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但是畲家女结婚时,一般都新制一套民族服装作为嫁妆。年老的畲族妇女还有保存民族服装的,并时有穿着。
  畲族女服又称“凤凰装”。“凤凰装”为黑色,上衣有花纹,纹样简洁明快,只在衣领上用水红、黄、大绿等有色的马牙花纹,沿服斗的边缘缝上一条三四分宽的红布边,边的下端靠袖头的地方是一块绣花的角隅花纹。上衣袖口上缝一块1寸多宽的红布边。黑布长裤的式样和汉族相同。
  畲女都配有围身裙,又称“合手巾”。也是黑布制成,裙身上端有一段3寸宽的红布横缝,上端两角绣花。
  (二)发型 畲族妇女发型独特,从后枕梳成瓜辫状,向上盘旋绕头盖一匝,高约面部的二分之一,如截筒高帽一般。发间环束数根深红色的绒线,“高帽发”顶中横插一根银簪,有的还斜插1条耳扒或1根豪猪簪。未婚少女则用红绒线缠辫子,盘绕在头上,额前留若干“刘海”。到了16岁,其头发也要梳成如截筒高帽般的妇人发髻,仅是顶中没压银簪而已。
  靠近霞浦县茶洋、溪尾一带的畲族妇女则梳“福宁头”。她们的头发从后枕梳成瓜辫状后,向上盘旋到头顶,如海螺型。在“螺”顶横插一根银簪。未婚少女则把长发绕头一匝,用红绒线箍紧,左右分别用1根银笄压住。畲族妇女很爱惜自己的发饰,上山砍柴,都要披上一块花布做为保护物。这也表示她是一家之主的主妇。
  50年代中期以后,畲族妇女均剪短发或留辫子。只有部分老年妇女还保持原来的传统发型。
  (三)饮食 畲族居住在山区,历史上是以番薯为主食,有“番薯丝吃到老”之说。由于大米较少,有时一锅要煮三种饭,即白米饭用来招待客人,白米和番薯丝对半掺,以供老人和小孩吃,纯番薯丝饭给青壮年吃。经过土地改革,畲族农民也分得部分水田,可以经常吃到白米饭了。80年代以后,随着稻谷产量的提高,如今绝大部分畲族居民都以大米饭为主食,仅少数山区还把番薯丝和米饭搀和起来吃。大部分番薯已被用作饲料。
  畲族居民日常的蔬菜主要有芥菜、萝卜、芋头和马铃薯等。其中芥菜和萝卜还可腌制成各种咸菜食用。
  畲族的节日特殊食品主要有乌米饭、菅叶粽、糍粑等。
  畲族男子嗜好酒。大人爱喝自己家酿的糯米酒和“番薯酒”,小孩爱吃自家做的连酒糟一起吃的“酒娘糟”。“番薯酒”制法是把番薯丝蒸熟后加麦芽经酶糖化后取其汁,将汁煮沸,冷却后掺和家酿三日的糯米酒,即是番薯酒;另一制法是取番薯丝加水浸后煮熟,或把鲜番薯煮熟,而后加酒曲,经发酵后蒸馏出的烧酒即是。“番薯酒”香甜似蜜,人们喝了似醉非醉。农历十月过后,畲族农村家家酿酒,把酒抽到酒坛里密封起来,以备于年节、农忙时候饮用。
  (四)居住 古代畲家住房以竹子为架,编竹片或芦杆为篱,覆盖悬草或杉树皮,以遮晴雨,俗称“悬草寮”。近现代以来,福安畲族房屋多为“四〓厝”,有的是两〓木料加左右两侧土墙,厝里的空间为三透。中央一透,正中用木板隔障,称为“中庭壁”,前为厅堂,后为后厅。其左右“正宫”门上各钉一个框架作神龛,称为“神堂”,左祀地方神,右祀祖公神。厅堂常放一张八仙桌,用于待客或过年过节祭祖。后厅放农具或舂米工具,或者作为餐厅。左右两头用木板隔成二三间卧房,内有小门相通,房里设床铺,并置橱、箱、桌子存放衣物等。里外卧房均设有一块可以推拉的木板窗户。多数人家把靠后厅的一间卧房作为灶房。畲族房屋每座多为两层楼,也有三层的,楼上一般不住人,只做粮仓和堆放柴草杂物之用。
  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畲村建房数量明显增多。传统的土木结构瓦房逐渐改为砖瓦结构的房屋。进入90年代后,畲族村的钢筋混凝土民居也开始增加。这些新建住房,有的仍然保持着传统结构,但也有相当部分完全采用了新的建筑格局。①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福安市畲族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为半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