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486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分类号: K892.3
页数: 6
页码: 115-1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安市畲族保留了独特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如奶娘节、会亲节、三月三等。畲族妇女发型独特,以黑布制成衣服,喜欢穿凤凰装。饮食以番薯为主食,也有乌米饭、菅叶粽等特色食品。
关键词: 福安市 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庭

内容

一、传统节日
  长期以来,福安的畲族居民与汉族居民交错杂居在一起,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在生活习俗方面彼此相互影响,逐渐趋于接近。故畲族流行的节日与汉族大致相同,如春节、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等。比较有地方特色的节日主要有:①
  (一)奶娘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畲、汉族祀神“奶娘”生日。“奶娘”姓陈名靖姑,号十四娘,福州下渡人氏。相传“奶娘”幼年学过闾山法术,能穿山破洞,捉拿妖精;能呼风唤雨,救济天下良民;能保胎催生,保护婴儿;能斩邪驱鬼,救护万民。畲民对她十分崇拜,户户神堂里都有她的神位。凡设有“奶娘宫”的畲族村庄,家家必备一斤以上的红蜡烛,并捐献钱粮,筹备三牲福礼到“奶娘宫”供祭,以保村闾平安。每隔二三年的正月,还要请巫师,组织人马去古田县临水宫“请正身”。“正身”回宫后,摆起“三司”案(三张八仙桌叠起),巫师乔装“奶娘”模样,行“庄楼变殿”、“水面踩罡”术,做“清醮”1至3天,热闹非凡。
  (二)会亲节 农历二月二日,是坂中畲族乡后门坪一带畲族村民的会亲节。这天,凡是后门坪“雷氏宗祠”的支派,以及与该村有亲戚关系的,都不远百里赶到该村会亲,时间1至2天。回故里瞻仰祖公香炉的会亲者往往要超过后门坪村人数的几倍,但本村人都能无偿予以接待。人人都以歌待客,户户都为彻夜不眠的歌场。因此,这天也成了闽东畲族盛大的歌节,经久不衰。近十几年来,青年人热衷于流行歌曲,会唱畲歌的人日益减少,唱畲歌的多是中老年人。畲歌演唱者有后继乏人的趋势。
  (三)“三月三” 福安畲族的传统节日。这天,畲族男女必须出门“踏青”,采集畲山特有的乌稔叶,泡制乌米饭,缅怀先祖,全家共餐,馈赠亲友,共同预祝丰年。近十几年来,福安市政府在“三月三”举办了多次规模盛大的畲族民俗节活动。
  (四)牛歇节 农历四月初八,为畲汉两族的牛歇节。这天一早,畲族农民就要把牛赶到山上去吃露水草。接着把牛牵到水边洗刷牛身,以除垢定心,并解缰卸犁一天,以泥鳅或鸡蛋泡酒,用竹筒灌喂。又以米粥或薯米粥等精饲料喂养,以酬耕作之劳。这一日严禁棍打鞭甩,以定牛魂。同日,在穆阳一带的畲族牧童和畲族青年男女也要休息一天,前往附近海拔千米的牛池坪对歌。
  (五)元帅节 农历八月二十二日,为田公元帅生日。凡供奉田公元帅的畲族人家都要过元帅节。这一天,要杀大公鸡一只,连同其他福礼摆到元帅坛前供祭。祭罢,全家人喝“元帅酒”壮胆,据说能驱邪魔鬼怪,以祈平安。
  二、传统生活方式
  (一)服饰 在畲族传统服装中,男性服装与当地汉族大致相同,女性服装富有民族特色。随时代发展,现在男女平时着装已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但是畲家女结婚时,一般都新制一套民族服装作为嫁妆。年老的畲族妇女还有保存民族服装的,并时有穿着。
  畲族女服又称“凤凰装”。“凤凰装”为黑色,上衣有花纹,纹样简洁明快,只在衣领上用水红、黄、大绿等有色的马牙花纹,沿服斗的边缘缝上一条三四分宽的红布边,边的下端靠袖头的地方是一块绣花的角隅花纹。上衣袖口上缝一块1寸多宽的红布边。黑布长裤的式样和汉族相同。
  畲女都配有围身裙,又称“合手巾”。也是黑布制成,裙身上端有一段3寸宽的红布横缝,上端两角绣花。
  (二)发型 畲族妇女发型独特,从后枕梳成瓜辫状,向上盘旋绕头盖一匝,高约面部的二分之一,如截筒高帽一般。发间环束数根深红色的绒线,“高帽发”顶中横插一根银簪,有的还斜插1条耳扒或1根豪猪簪。未婚少女则用红绒线缠辫子,盘绕在头上,额前留若干“刘海”。到了16岁,其头发也要梳成如截筒高帽般的妇人发髻,仅是顶中没压银簪而已。
  靠近霞浦县茶洋、溪尾一带的畲族妇女则梳“福宁头”。她们的头发从后枕梳成瓜辫状后,向上盘旋到头顶,如海螺型。在“螺”顶横插一根银簪。未婚少女则把长发绕头一匝,用红绒线箍紧,左右分别用1根银笄压住。畲族妇女很爱惜自己的发饰,上山砍柴,都要披上一块花布做为保护物。这也表示她是一家之主的主妇。
  50年代中期以后,畲族妇女均剪短发或留辫子。只有部分老年妇女还保持原来的传统发型。
  (三)饮食 畲族居住在山区,历史上是以番薯为主食,有“番薯丝吃到老”之说。由于大米较少,有时一锅要煮三种饭,即白米饭用来招待客人,白米和番薯丝对半掺,以供老人和小孩吃,纯番薯丝饭给青壮年吃。经过土地改革,畲族农民也分得部分水田,可以经常吃到白米饭了。80年代以后,随着稻谷产量的提高,如今绝大部分畲族居民都以大米饭为主食,仅少数山区还把番薯丝和米饭搀和起来吃。大部分番薯已被用作饲料。
  畲族居民日常的蔬菜主要有芥菜、萝卜、芋头和马铃薯等。其中芥菜和萝卜还可腌制成各种咸菜食用。
  畲族的节日特殊食品主要有乌米饭、菅叶粽、糍粑等。
  畲族男子嗜好酒。大人爱喝自己家酿的糯米酒和“番薯酒”,小孩爱吃自家做的连酒糟一起吃的“酒娘糟”。“番薯酒”制法是把番薯丝蒸熟后加麦芽经酶糖化后取其汁,将汁煮沸,冷却后掺和家酿三日的糯米酒,即是番薯酒;另一制法是取番薯丝加水浸后煮熟,或把鲜番薯煮熟,而后加酒曲,经发酵后蒸馏出的烧酒即是。“番薯酒”香甜似蜜,人们喝了似醉非醉。农历十月过后,畲族农村家家酿酒,把酒抽到酒坛里密封起来,以备于年节、农忙时候饮用。
  (四)居住 古代畲家住房以竹子为架,编竹片或芦杆为篱,覆盖悬草或杉树皮,以遮晴雨,俗称“悬草寮”。近现代以来,福安畲族房屋多为“四〓厝”,有的是两〓木料加左右两侧土墙,厝里的空间为三透。中央一透,正中用木板隔障,称为“中庭壁”,前为厅堂,后为后厅。其左右“正宫”门上各钉一个框架作神龛,称为“神堂”,左祀地方神,右祀祖公神。厅堂常放一张八仙桌,用于待客或过年过节祭祖。后厅放农具或舂米工具,或者作为餐厅。左右两头用木板隔成二三间卧房,内有小门相通,房里设床铺,并置橱、箱、桌子存放衣物等。里外卧房均设有一块可以推拉的木板窗户。多数人家把靠后厅的一间卧房作为灶房。畲族房屋每座多为两层楼,也有三层的,楼上一般不住人,只做粮仓和堆放柴草杂物之用。
  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畲村建房数量明显增多。传统的土木结构瓦房逐渐改为砖瓦结构的房屋。进入90年代后,畲族村的钢筋混凝土民居也开始增加。这些新建住房,有的仍然保持着传统结构,但也有相当部分完全采用了新的建筑格局。①
  三、宗教信仰
  福安居民信仰的宗教主要有天主教、基督教、佛教和道教。
  (一)天主教 明崇祯四年(1631年),国外天主教教会首次进入福安县境,在溪东村建立了第一座教堂,开始在福安秘密传教。清顺治十二年,福安罗江籍传教士罗文藻从菲律宾潜回福建传教,时值郑成功占据了金门、厦门,天主教士得到郑成功的支持,公开传教,发展很快,入教人数增多。在此以后的近二百年间,福安一直是福建省天主教中心。传教士通过创办医院、学校、育婴堂等慈善机构发展教徒,扩张教会势力。1860年,全县共有天主教徒20266人,占福安县总人口的7.9%,分布在全县11个区3个镇150个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安天主教的活动趋弱,“文化大革命”期间基本停止了活动。80年代后,福安天主教入教人数增多,特别是女教徒增长迅速。至1996年,福安市共有天主教徒4.5万余人,正式登记的天主教教堂5处,另外散见于各乡镇、村的未正式登记的教堂还有70处之多。福安天主教有主教1名,神父8名,修女4名,修士5名。不过,畲族群众极少有信天主教的。
  (二)基督教 基督教传入福安时间较晚。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英籍传教士伊牧师到福安传教,为福安基督教活动之始。50年代初,福安基督教共有教徒650人,分布在县城、溪柄、赛岐、下白石、前溪、潭头、泰逢、社口、柘头等9个堂区。1984年底,福安基督教三自会成立,为开展正常活动,福安教会以传道员(旧称传道士)代行牧师部分职责,并负责教会教务。由于天主教传入福安的时间早,教徒多,影响大,基督教的影响力日益衰落。1996年,福安市共有基督教传道员1名,教堂4处,教徒300人左右。
  (三)佛教 南齐时(479年~502年)佛教开始传入福安境内。唐开成三年(838年)建成的龟山寺,为福安修建最早的佛寺。高僧灵岩和尚、罗山和尚均在该寺受业,是六祖慧能所传第6代法嗣。佛教在福安的传播源远流长,在民间影响最大。不仅国内许多名寺古刹都有担任要职的福安籍僧人,而且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美国和港、台等国家和地区还有不少有影响的福安籍住持、法师及僧人。据统计,1996年福安市有正式登记的佛教场所213处,佛教教职人员有比丘僧224人,比丘尼227人,沙弥僧57人,沙弥尼82人。居士约有2000人,佛教徒约达12万人。福安畲族也深受佛教影响。
  (四)道教 三国时期福安境内即有道教活动。宋代是道教活动的兴盛时期,宋淳祐八年建真庆观,为福安境内最早修建的道观。清代,民间通俗形式的道教很活跃,部分正一派道士不出家,平时与俗人相同,只有在参加法事时才穿上道袍。替死者超度亡魂的叫“道师”,从事斋醮、祈雨、设坛、驱鬼活动的称为“巫师”。“文革”期间,道教活动一度中断。80年代全真道龙门派再次传入福安。据统计,1996年,福安市有正式登记的道教场所11处,全真派乾道11人,坤道12人。福安道教除全真道徒外,还有部分正一派道士。
  (五)民间信仰 主要指畲族民间信仰。
  1.多神崇拜。畲族民间往往佛、道、地方神兼信,奉行多神崇拜。信奉的神灵有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宗族英雄田公元帅雷万清、钟景琪、雷万春(兴)、钟志公、李仙娘、盘自能、蓝光辉、钟志深、钟熙、雷大三十二公等;民间俗神有林公大王、灶神、奶娘、五显大帝等;道教神明有“三清”、三官大帝、真武帝、福德正神、将爷公等;佛教神明为观音;自然物体神灵有巨石神灵、巨树神灵等。呈明显的多神崇拜性质。
  2.祖先崇拜。福安畲族把“敬祖宗”列为崇拜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祭祖是畲族最隆重、最虔诚、最普遍的信仰活动。祭祖活动可分为家祭、墓祭和祠祭,时间往往选择在节日或做醮或修谱时举行。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福安市畲族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为半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