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483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教育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11
页码: 81-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安市的教育事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从早期的书院、私塾,到现代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都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然而,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小学和山村小学的办学条件较差,以及一些孩子上学需要走很远的路程。
关键词: 福安市 地方文化 教育

内容

福安的教育有悠久历史,早在唐代即设有书院。宋淳祐五年(1245年)福安建县后,即办书院,建县学,学风日炽。明清以后,先后兴建了5所书院,私塾也遍布各主要村落。清末,废科举,兴新学,现代学校教育开始取代封建儒学教育。宣统二年(1910年),县内共有小学8所。民国时期,福安的教育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1929年,全县共有小学45所,在校生2484人;到1944年,小学增至69所,在校生达到3145人。此间,还创办了幼稚园和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民国时期,福安有大学生60余人,留学生20余人。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福安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一、普通教育
  (一)学前教育 1951年秋,城阳中心小学第一分校借街尾村郑氏宗祠创办附属幼儿班。1952年,全县共有幼儿班8处,在园儿童481人。1957年秋创办了福安县幼儿园,并配备了经幼儿师范专业培训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1959年秋,为动员农村妇女参加工作,全县大办幼儿园。1960年,全县共有幼儿园58所,但因无合格师资、教学设备和场所,1961年春基本解散。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幼儿教育开始走上正轨。1979年,全县除城关镇1所幼儿园外,各中、小学和部分农村完全小学附设85个幼儿班,入学幼儿3294人,幼儿园(班)教职工76人。1990年,全县设幼儿园33所434个班,在园幼儿12,088人,加上完全小学兼办的幼儿班、学前班225个,幼儿1750人,在园幼儿共达13,838人,儿童入园率达54.85%。近几年,由于幼儿学龄人口增多,幼儿园与学前班的规模也不断扩大。1996年,全市办有幼儿园50所,641个班(其中学前班360个),在园幼儿20,321人(其中学前班9563人),入园率为54.68%。全市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共908人。
  (二)小学教育 1949年10月,福安县人民政府接管了中心国民学校16所,(保)国民学校52所,私立崇一小学1所。复课后入学学生3145人,在职教工178人。1950年6月,县政府对全县小学布局和教师队伍进行初步整顿,当年全县小学增至75所,学生6546人,比接管时增加1倍。1954年,全县增设初级小学15所,其中畲村8所,老区基点村5所,渔村2所,民办小学发展到40所。1956年11月,老区基点村、畲族聚居村以及较大自然村的32所民办小学转为公办小学。1961年6月,全县小学在校生达到18,108人。1966年10月,学校普遍停课,一年后虽然复课,但“文革”期间教育秩序混乱,教学质量降低。
  1980年以后,小学教育重新步入正轨。1990年,全市共有小学1064所,在校学生67,903人,教职工3553名。小学的4项主要指标:入学率为98.6%,巩固率达99.65%,毕业率达98.01%,普及率为96.95%,均达到省级一类标准,名列宁德地区前茅。近年来,小学阶段义务教育稳步发展,到1996年,全市共有小学456所(另有教学点486个),在校学生65,96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比1990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小学毕业率达到100%,提高近2个百分点。
  在福安市的小学中,重点小学有福安师范附属小学、福安实验小学和福安民族实验小学。这三所学校的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较高,学生学业成绩在全市各校中名列前茅。同时,也有一些山村小学的办学条件较差。如穆云畲族乡的洋坪村小学,由于缺少资金,至今教室的玻璃还未装上,遇有刮风下雨的天气,孩子们便无法坚持上课;再如该乡的竹洲山村,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许多孩子上学要翻山越岭,有的单程要走五六个小时的山路,以至一些孩子长到10岁才能去上一年级。
  (三)中学教育 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时,福安只有县立初级中学1所,在校生371人。1950年2月,福安专署决定将民国二十六年迁到宁德的省立三都中学迁回福安,与县立初级中学合并,定名为三都福安联合中学。1955年7月,该校改名为福安第一中学。同年又创办了福安第二中学。1957年8月,全省第一所民族中学——福安民族中学成立。当年,福安3所中学的在校生共1365人。“文革”前,福安的中学增至5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工作重新走入正轨。1983年,根据“普及小学,发展初中,压缩高中”的教育发展方针,在部分不具备条件的中学停止招收高中新生。1985年1月,全县完全中学的校名以学校所在地命名的均改为以序号命名。除原属县管的福安一中、二中、三中保持原校名外,属县和乡镇双重领导的城关、下白石、甘棠、溪柄、上白石、社口和韩阳中学,分别更名为福安第四至第十中学。全县初级中学仍以学校所在地的地名作为校名的,计有溪潭、潭头、康厝、湾坞、溪尾、赛岐、松罗、坂中等8所初级中学。此外还有小学附设的初中班20所,再加上地区民族中学,全县的每个乡镇都有1所以上中学。1990年,全市中学在校生为17,620人。近年来,福安市的中学教育又有了长足发展。1996年,全市普通中学增至28所,在校学生达到29,910人(其中初中26,789人,高中3121人),高考录取率达66.8%,连续两年位居宁德地区首位。
  在各中学中,福安第一中学的成绩最为显著。该校的前身是1924年创办的福安县立初级中学。1955年正式改称福安第一中学。当年该校春季高中毕业生54人,秋季毕业生23人,共77人参加高考,被录取75人,录取率为97%,高考成绩仅次于福州一中,名列全省各中学第二名。1960年高考成绩再次位居全省第二。1990年,福安一中被评为全国施行“达标”先进单位,省传统项目先进单位。该校不仅整体成绩突出,尖子学生也不断涌现。如该校一学生于1996年赴印度参加第三十七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获得金牌,实现了福建省国际数学奥赛史上零的突破。同年,该校另一学生在高考中成为全省文科“状元”。
  二、职业技术教育
  福安最早的职业技术学校是1934年创办的县立初级茶叶科技职业学校,次年该校升格为省立农业职业学校。1942年,福安私立韩阳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创办,1947年改称福建省立福安高级农业职业学校。1949年12月,福安专署接管了福安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和1940年迁到福安的福安师范学校。
  1955年,教育体制调整,福安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改称为省立福安农业学校,1956年开始扩大招生。1958年“大跃进”期间,全县的中等专业学校由原有的2所猛增至18所。新设的学校有福安专区茶业技术学校、福安专区林业学校、福安专区水利电力学校、闽东工业学校、闽东水产学校、福安专区卫生学校、福安专区戏剧学校、福安专区建筑学校、福安专区邮电技工学校、福安地委财贸学校等中级中等专业技术学校12所和福安县卫生、林业、邮电、艺术初级中等专业学校4所。同期,农业中学的发展也十分迅速。1961年春,福安农村出现饥荒,在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中,农业中学大部分被撤销,18所中专中也有14所先后停办。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其余4所中专也停止了招生,福安的职业教育出现一片空白。
  1974年以后,职业技术学校开始复办。1980年,福安县人民政府根据当时城区以电机、农村以茶业为主的经济状况,开始创办职业高中。1992年,全市有中等专业学校3所,分别是宁德地区卫生学校、宁德地区农业学校和福安师范学校,在校生2605人;职业中学4所,在校生1324人。近几年,福安市的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加快,1996年,3所中专的在校生人数达3328人;职业中学增加到5所,在校生达2263人。
  三、成人教育和扫盲教育
  福安开展的成人教育主要是扫除文盲、开办职工业余学校和农民业余学校。
  (一)扫除文盲 1951年11月,福安县、区、乡三级相继建立工农业余教育工作委员会,全面开展扫除文盲与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当年全县开设冬学①212班,入学农民达13,455人。1952年、1956年和1958年全县掀起了三次扫盲运动高潮,成效显著。据1959年秋的统计:50年代初,全县有青壮年文盲104,854人,到1959年9月脱盲者达56,382人。此后,由于农村饥荒与“文革”的冲击,扫盲工作停滞不前。
  1978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福安县和各乡镇建立和健全了工农业余教育领导机构,重新组织力量抓扫盲。1987年11月,宁德地区教育局扫盲验收组对福安的验收结论是:全县脱盲率达到89.28%,为基本无文盲县。此后,福安的扫盲工作继续得到巩固和发展。1996年,全市办有扫盲班161个,当年扫除文盲2816人;扫盲巩固班125个,结业学员2702人。
  (二)农民业余学校 50年代,福安的冬学开办得很有成效,农民学习文化的热情十分高涨。1954年,全县设冬学611班,学员12,900人;设农民业余学校140班,学员5029人。1978年以后,各类农民业余学校比60年代有了很大的发展,除开展扫盲工作以外,还进行科学种田及其它技术培训。1996年,全市共有乡级农民技术培训学校22所,当年招生8675人,在校学生8865人,培训结业12,009人次;共有村级农民技术培训学校398所,当年招生19,143人,在校学生19,223人,培训结业19,702人次。
  (三)职工业余学校 1950年春,福安县在城关开办了一所职工业余学校。此后,职工业余教育迅速发展起来。1959年春,全县设有初级职工业余学校68所,120个班,学员5829人。“文革”开始后,职工业余学校相继停办。1982年,各企业建立和健全了职工业余学校机构,为尽快提高职工的文化和专业素质,采取文化补课和专业技术补课双管齐下的措施,年底,全县参加“双补”学习的职工达6298人。1986年春,县干部职工业余中等专业学校成立,先后开设财务会计、文书秘书等专业,1990年该校改名为“福安市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此后,成人中专得到较大发展,1996年已增加到4所,在校学生达1157人。
  (四)成人高等教育及自学考试福安市的成人高等教育主要靠电视大学。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安工作站正式成立于1982年,到1990年为止,已培养毕业生279人,毕业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一定的贡献。1996年,全市办有电大大专业余班5个,在校生169人,毕业生16人。
  自学考试是对立志自学成才者进行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深受广大自学者和全社会的欢迎。从1985年起,福安开始举办高校自学考试事务,1986年下半年起又开办了中专自学考试科目。1996年报考人数达2644人(其中高教2636人,中专8人),有41人获得自学考试毕业证书。
  四、民族教育
  福安畲族大多居住在边远山区。1950年以前,畲族聚居村的学校教育是一片空白。50年代~60年代,畲村经济落后、生源分散、设校布局难等因素制约了教育的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畲村经济发展加快,促进了教育的发展。1983年以来,福安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畲族聚居区的教育投入,采取倾斜政策措施,加快了民族教育的发展步伐。1996年,全市有民族中学、民族职业中学、民族实验小学各1所,民族完小32所(其中21所是重点民族小学),初小218所;民族小学共有教师438人,其中公办158人,民办、代课教师280人;在校普通中学民族学生2288人,其中高中生175人、初中生2113人;当年学龄儿童6196人,已入学6153人,入学率已达99.3%;小学毕业生636人,升入初中618人,升学率达97.2%;初中毕业生406人,升重点高中75人,升中专24人,升职业高中80人,升学率为44%;高中毕业生54人,升大专院校35人,升学率达64.8%。
  比较有影响的民族中小学有:
  (一)宁德地区民族中学 创办于1958年,原名福建省福安民族中学,1976年改为今名。这是福建省第一所民族中学,办学近四十年来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学校初创时仅有2个教学班,百余名师生,如今发展到拥有33个教学班、近1800名学生、150名老师,是具有向高校直接保送新生资格的省重点中学和全国著名的民族中学之一。从1958年至今,学校共培养了12,000多名中学生。70年代办高中以来共向高等学校输送了2000多名毕业生,其中100多名成为研究生。
  (二)福安市民族职业中学 前身是创办于1969年的福安康厝中学。1990年经宁德地委批准正式易名为福安市民族职业中学。90年代以来,该校先后开设了农村经济经营、汽车驾驶、民用建筑、木工制作、服装、缝纫与编织、电脑、会计等专业,走出了一条符合畲乡特色的办学路子。
  (三)福安市民族实验小学 位于坂中畲族乡仙岩村,创办于1952年,1985年定今名,是宁德地区第一所县级民族实验小学。该校为了解决畲族学生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等困难,于1981年首创“小学寄宿制”,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近十余年来多次荣获国家、省、地、市表彰,1992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
  虽然福安的民族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民族完小设施差。目前民族地区有许多学校缺乏校舍,不少学校仍借用过去生产队的仓库、民房的厅堂作教室上课,很多小学的教室已很破旧,常常漏雨,光线也差,严重影响了民族教育的发展。二是不少畲族群众经济生活拮据,学生负担的学费较重,生源流失较多。三是师资力量薄弱。公办教师不愿去,民办教师水平低,且民办教师收入低、生活负担重、流动性大,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五、师资队伍建设
  1940年以前,福安教师队伍中具有高等师范学校学历者很少,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福安师范学校创办后始有所改善。50年代初期,教师队伍变动频繁,为补缺额,由县、地区举办小学教师短训班,从失业失学青年和转业军人中吸收了大量人员,小学教师数量有所增加,但教师素质有所下降。从1954年起,小学教师的流动得到控制,同时大量补充了师范学校的毕业生,但由于民办小学发展过快,而民办小学又不断转为公办小学,民办小学教师也随之转为公办教师,致使公办教师队伍中没有受过师范专业教育者所占比例不断增大,1960年达到40%。“文革”期间,教学秩序混乱,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愈加下降。1976年,全县中小学教职员共3004人,其中民办教师1567人,超过了50%;全县小学教师2553人,其中公办1057人,民办1496人,民办教师占小学教师总数的58.60%。
  80年代,福安县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抓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有所加强,但仍然存在师资不足、合格率低等问题。1994年,全市有小学教师4707人,其中民办代课教师1957人,占41.58%。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只有70%,是全地区达标率最低的县(市)。全市中学教师1668人,缺编213人,特别是贫困山区中学公办教师严重缺编,专任教师合格率更低。1995年以来,福安市政府为确保“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达标任务的顺利完成,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放在教育发展的突出位置来抓,吸收了一批非师范院校大中专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充实师资队伍,从而缓解了初中教师紧缺问题。市教师进修学校还举办了七种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受训教师达1456人。1996年底,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已达6130人,初中补充教师的任职要求达标率、学历合格率及小学补充教师学历合格率都达到了省定的“两基”标准。
  六、教育经费与办学条件
  1950年春,福安教育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1959年以前,全县的教育经费由县财政局直接经管,县教育局只掌握学校数、班级数和教职工人数的落实,没有实质性的财务支配权。1960年以后,教育经费归口包干给教育部门具体掌管。不久,县教育局为调动学校征收学费的积极性,将部分财权下放给学区。各学校征收的学费全部上缴学区,学区按总数提取30%上缴教育局,70%留在学区。上缴的部分由教育局掌握,专门解决山区较困难学校的校舍修建。由学区掌握的部分,用以解决各校办公费、旅差费,用于设备费的部分需报县教育局备案。从1981年起,教育经费管理采取“预算包干”的管理体制,当年县人民政府分配的教育事业费为252.38万元。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人员不断增加,人头经费占用了公务费,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经费所剩无几。为了筹措教育资金,县政府于1984年开始动员各单位和群众集资办学,多渠道筹措资金发展教育,并于1986年起征收教育附加费。1990年全县教育事业费的支出达1358.3万元,比1980年增长了3.8倍。
  由于福安的村落分散,贫困面大,政府虽然不断增加教育投资,但办学条件仍然较落后。从1984年起,县政府开始进行多渠道集资,至1990年共投资3406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七年来新建、续建、维修校舍面积达288,089平方米,乡镇所在地的中小学都有了教学楼,大部分农村小学也有了宽敞、明亮、洁净的教室,校容、校貌焕然一新。重点中学有了实验楼,完全中学均有物理、化学实验室。市教师进修学校建立了电化教育组,在重点中小学开展电化教学活动。各中小学的体育设备也逐年增加,职业中学的专业教学设备也有所充实。1995年,福安市开始实施“两基”三年规划,1995年~1996年,全市多渠道筹措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资金达4286多万元,比1991年~1994年的4年总和增长20%,中小学新扩建校舍竣工面积达73,400平方米,比前4年的总和增长21.5%。虽然还有部分学校基础设施依然落后,但取得的成绩还是令人鼓舞的。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福安市畲族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为半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