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化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4829
颗粒名称: 二、文化团体
分类号: G127.57
页数: 2
页码: 79-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
关键词: 福安市 文化事业 文化团体

内容

(一)市文化团体1990年9月,福安市文学艺术界召开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福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该联合会下属的9个基层文艺协会分别为:福安市文学协会、福安市美术协会、福安市书法协会、福安市摄影协会、福安市音乐舞蹈协会、福安市戏剧协会、福安市秋园诗社以及福安市茶文化协会。
  (二)畲族文化团体 1956年,福安县成立了县民族歌舞团,但一年后即停办。较有活力的畲族文化团体,多由畲族乡村居民自发组成。
  1.鼓吹班。畲族人喜爱唱山歌,也擅长演奏民间器乐,每逢婚丧喜庆、宗教礼仪便自由组成几个人的小乐队,以增添热闹气氛。其中也有相对稳定的人员组成鼓吹班,前往畲、汉村庄演奏谋生。鼓吹班一般由4~8人组成,乐器有唢呐、胡琴、笛子、锣、鼓、钹等。曲牌以福州调为主,兼吹打温州平讲调和南词北调。鼓吹班中以穆云洋坪畲村蓝氏鼓吹班最负盛名,相传已有百余年艺术生涯,传承了5代,全村34户中有20余户皆擅长此业。此外比较有名的还有溪潭马山班、坂中仙岩班等。①
  2.戏班(剧团)。关于畲族戏班,民国前已无资料可考。1954年,坂中仙岩畲族村办起了闽剧团,演员约有20余人,都由村民组成,农闲时到邻近畲、汉村中演出。演出剧目有《拾玉镯》、《何文秀》等古装戏以及《卖余粮》、《牧羊姑娘》等新编节目。其中畲歌表演唱《牧羊姑娘》在福安首届农村业余文艺会演中获得好评。1964年11月,该团的3名演员参加了北京少数民族业余文艺观摩演出。60年代中期,仙岩民族剧团中止活动。80年代一度恢复,并以创作剧目《阿母》参加全县农村业余文艺会演,获创作奖,80年代中期再度停止活动。1978年,康厝桂垄民族闽剧团成立,演出剧目有《宋太祖下南唐》、《封神榜》等17本,文武戏兼演,足迹遍及本县和霞浦等邻县,受到福安县文化局与民委的重视。1992年4月,在该剧团的基础上成立了福安市民族业余闽剧团。①
  除上述两个剧团外,社口镇的牛山湾村,穆云乡的半岭村,康厝乡的凤洋村、东山村等畲族村都先后成立了业余剧团,走乡串村,在畲族山区演出。剧种以闽剧为主,兼演福安“平讲戏”,剧目多为古装传统戏。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福安市畲族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为半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