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化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482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文化事业
分类号: G127.57
页数: 6
页码: 76-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安市的文化事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从早期的文化馆和文化站,到现代的娱乐场所和广播电视网络,以及书店等,都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生活。这些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为福安市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福安市 地方文化 文化事业

内容

福安是福建省开发较早的区域之一,文化较为发达。自唐代以来,历代诗人、学者颇多。民国时期,福安图书馆、民众教育馆先后开办,文化事业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1949年以来,福安的文化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文化活动日渐丰富多采。
  一、文化设施
  (一)文化馆和文化站 福安的文化馆建立较早。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福安图书馆易名为福安民众教育馆,即具有文化馆的雏形。该馆1949年后改名为人民文化馆,馆办活动主要是图书阅览,黑板报宣传,组织球类活动,并开办农民识字班。1953年,人民文化馆正式改名为文化馆。80年代,一座建筑面积达4064.7平方米的文化馆新楼投入使用,内设有礼堂、阅览厅、游艺厅、展览厅、影视厅、书库、培训室、美工室、文学室、舞蹈室、文物室、仓库等。后因礼堂失火,大部分建筑被焚。1987年,礼堂前楼经过整修,开设了录像放映场,增设了培训室和展览厅。目前,市文化馆共有工作人员13人,其专业结构为:文学2人、音乐2人、舞蹈1人、美术1人、戏剧辅导2人、文物1人、摄影1人、艺术档案1人、办公室1人、财务1人,专业人员占83.3%。
  1951年,福安县文化馆所辖的乡镇文化站仅有赛岐、穆阳、甘棠、社口4个。1990年,市属的乡村文化站达19个,它们是:赛岐、穆阳、仙岩、甘棠、下白石、上白石、潭头、社口、溪尾、晓阳、坂中、范坑、溪潭、康厝、阳头、凤洋、湾坞、松罗和穆云文化站。1996年,全市的乡村文化站增加到25个,不少文化站相继建起了新楼。
  乡村文化站成立初期开展的活动主要有报刊阅览、图书借阅、配合政治形势放映幻灯、出黑板报、宣传政策、讲解时事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部分条件成熟的乡镇相继成立了文化中心站,放映电影、录像,开展摄影、工艺美术、科技培训等活动。凤洋、仙岩等畲族村文化站还经常举办畲族歌会,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在宣传党的政策、丰富少数民族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娱乐场所福安的文化娱乐场所包括传统的戏台和现代的娱乐设施。
  1.戏台。明清以来,福安境内修建的祠堂、宫庙均有配套的戏台,供祭祖、迎神时演出“众戏”或“神戏”之用。畲族村一般都没有专门的会场、剧院,多以这些戏台作为戏班演出的场所。每年正月,畲村都有演“神戏”的习俗,热闹非凡。
  2.影剧院。1952年,福安城关建成了全县第一座现代化的影院。1953年人民会场落成,有座位1110个,供演出戏剧和放映电影。此后影剧院不断兴建。到1990年,全市共有电影放映设施54处,现代化影剧院20个(其中市区1个,乡镇8个,村庄11个)。近几年,由于农民家中大都有了电视机,看电影的人数大为减少,电影放映设施也随之缩减。1996年,全市影剧院减少到14家,电影放映队只剩下12支。
  3.录像放映厅。1984年开始设立录像放映点。到1990年,全市共有录像放映厅26家。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VCD进入普通家庭,录像放映业呈下降的趋势。1996年,全市录像放映厅减少到23家。
  4.歌舞厅。1985年以后,歌舞厅逐渐增多。1990年,仅城关就有营业性舞厅19家,非营业性舞厅10家。近几年,歌舞厅经营势头良好。1996年,城关歌舞厅达42家,乡镇新营业的卡拉OK厅37家。
  (三)广播电视网络 1951年,福安设立了有线广播台,是福建省最早设立专线广播台的县份之一。1953年,县文教科曾在春节文娱活动期间,通过有线广播电台,邀请畲族男女对歌。1955年,在畲族聚居的穆阳镇设立广播放送站,为乡村有线广播奠定了基础,当年全县共有120个喇叭。1965年,全县喇叭增至2970个,可召开全县广播大会。1972年,全县4个乡实行载波试点,其中畲族聚居的穆阳、康厝两个公社实现了村村通广播。1977年,全县97%的生产大队通了广播,但在仅有的未通广播的8个大队中,畲族大队就占了6个。80年代以后,福安18个乡镇均建立了广播放送站。1985年,坂中畲族乡成为80年代福安第一个村村通广播的乡。到1996年,畲族聚居的78个行政村中,通有线广播的达到64个。
  福安架设电视转播台始于1976年,1977年1月正式开始转播。但至1984年,全县的电视信号覆盖率还不到40%。1989年改造了转播台45米的发射铁塔,自此电视转播效果稳定,覆盖面积扩大。1990年,福安市建成有线电视台,到1997年7月,全市电视信号覆盖率达到了100%,447个行政村都能收看到电视节目。
  (四)书店 1949年10月,新华书店福安中心支店开业,1956年8月改为福安专区新华书店,1970年7月改称福安县新华书店。改革开放后,个体私营开办的书店逐渐增加,1997年全市共有私营书店50余家。书店里每天都有不少读者,特别是处于繁华路段的国营新华书店,每到晚上便挤满了下了班的成年人与放了学的孩子,文化气息十分浓厚。
  二、文化团体
  (一)市文化团体1990年9月,福安市文学艺术界召开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福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该联合会下属的9个基层文艺协会分别为:福安市文学协会、福安市美术协会、福安市书法协会、福安市摄影协会、福安市音乐舞蹈协会、福安市戏剧协会、福安市秋园诗社以及福安市茶文化协会。
  (二)畲族文化团体 1956年,福安县成立了县民族歌舞团,但一年后即停办。较有活力的畲族文化团体,多由畲族乡村居民自发组成。
  1.鼓吹班。畲族人喜爱唱山歌,也擅长演奏民间器乐,每逢婚丧喜庆、宗教礼仪便自由组成几个人的小乐队,以增添热闹气氛。其中也有相对稳定的人员组成鼓吹班,前往畲、汉村庄演奏谋生。鼓吹班一般由4~8人组成,乐器有唢呐、胡琴、笛子、锣、鼓、钹等。曲牌以福州调为主,兼吹打温州平讲调和南词北调。鼓吹班中以穆云洋坪畲村蓝氏鼓吹班最负盛名,相传已有百余年艺术生涯,传承了5代,全村34户中有20余户皆擅长此业。此外比较有名的还有溪潭马山班、坂中仙岩班等。①
  2.戏班(剧团)。关于畲族戏班,民国前已无资料可考。1954年,坂中仙岩畲族村办起了闽剧团,演员约有20余人,都由村民组成,农闲时到邻近畲、汉村中演出。演出剧目有《拾玉镯》、《何文秀》等古装戏以及《卖余粮》、《牧羊姑娘》等新编节目。其中畲歌表演唱《牧羊姑娘》在福安首届农村业余文艺会演中获得好评。1964年11月,该团的3名演员参加了北京少数民族业余文艺观摩演出。60年代中期,仙岩民族剧团中止活动。80年代一度恢复,并以创作剧目《阿母》参加全县农村业余文艺会演,获创作奖,80年代中期再度停止活动。1978年,康厝桂垄民族闽剧团成立,演出剧目有《宋太祖下南唐》、《封神榜》等17本,文武戏兼演,足迹遍及本县和霞浦等邻县,受到福安县文化局与民委的重视。1992年4月,在该剧团的基础上成立了福安市民族业余闽剧团。①
  除上述两个剧团外,社口镇的牛山湾村,穆云乡的半岭村,康厝乡的凤洋村、东山村等畲族村都先后成立了业余剧团,走乡串村,在畲族山区演出。剧种以闽剧为主,兼演福安“平讲戏”,剧目多为古装传统戏。
  三、文化活动
  50年代以来,福安的文化活动主要表现在文艺创作、文物征集、参加各类文艺会演以及配合形势进行文化宣传等方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化工作受到广泛重视。近年来,福安市文化部门努力服务于改革开放,服务于经济建设,成功地推出了“畲、茶、古”三大特色文化,并以之为龙头带动企业文化、乡村文化、少儿文化的蓬勃发展,增进了对外交流,提高了福安的文化知名度。
  在挖掘和弘扬畲族文化方面,首先将着眼点放在挖掘、整理民间文学和音乐舞蹈上。1994年3月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福安市分卷》、《中国谚语集成福建卷·福安市分卷》和《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福安市分卷》等畲族文艺作品的出版工作,挖掘出“畲族宝塔茶”、“福安新娘茶”等难得的地方茶俗,成为近年来茶艺团久演不衰的节目。新创作的畲族歌舞《竹卜惊雀》、《打尺寸》等多次在省级大赛中获奖。其次是继承和弘扬畲族传统文化的艺术特色和传统习俗的古朴魅力,从1985年起共举办了五届畲族歌会,1993年起又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三月三”畲族民俗节。1992年还利用国际茶文化交流会期间举办畲族风情旅游节,使许多国际友人目睹了畲家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三是加强畲族文物的保护工作。继坂中畲族乡大林畲村“钟氏祠堂”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又在铁湖村建立了畲族民俗馆,该馆荟萃了畲族各类文物和生产、生活用具,充分展示了畲族文化特色,与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一起成为人们了解畲族文化与历史的窗口。此外,经过多年努力,福安市于1995年12月出版了《福安畲族志》,使福安畲族文化有了大的集成。
  福安是我国著名的茶区之一,明代“坦洋功夫茶”即扬名海内外,茶文化成为福安文化的又一大特色。1991年~1992年成功地举办了两届国际性的茶文化交流会,并成立了畲族茶文化艺术团,每年相继推出一批高质量的茶艺表演节目,并赴香港及全国大中城市巡回演出,获得了中外嘉宾的赞誉。
  在古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主要活动有:举办“廉村古文化系列展”、“廉村古文化笔会”,拍摄播放风光片《探古寻幽廉村行》和《廉村古文化村》,并投资26万元修复了廉村明代古城墙、清前期建筑后湖宫、陈氏宗祠等建筑。此外还成立了薛令之、谢翱、郑虎臣“三贤研究会”,开辟“历史文化长廊”,搜集整理完成了60万字的《谢翱遗作集》初稿,并将40余万字的《谢翱资料集》付梓成书。“三贤”的研究者还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在《福安文艺》上开辟专版刊登。同时还准备组织福安“三贤”后裔筹资兴建天马山“三贤祠”。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福安市畲族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为半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

相关人物

薛令之
相关人物
谢翱
相关人物
郑虎臣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