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商贸及餐饮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4824
颗粒名称: 二、商贸及餐饮业
分类号: F727
页数: 2
页码: 71-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安市的商业和餐饮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最初的个体小贩到现在的国营、集体、个体共同发展的新体制,商业和餐饮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商业和餐饮业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大幅增长。批发贸易以国有为主,但个体私营在零售和餐饮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关键词: 福安市 第三产业 餐饮业

内容

民国时期,福安县有商铺800余家,主要分布在县城及赛岐、下白石、社口、穆阳、甘棠等集镇,商业经营活动以小商贩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建立了国营和供销合作为主体的商业流通体系,个体私营商业处于被取缔的地位。“文化大革命”中,个体私营商业又受到沉重打击,到1975年,福安仅有私营商业24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个体私营商业迅速崛起。1980年,从事各种服务行业的个体户已有519户。国营和供销合作商业也从按季节习惯经营改为按市场特点灵活经营,以提高经济效益。1983年,县供销社完成了清股扩股工作,发展新社员28,125户,新老社员合计增加到7.1万户,约占全县农户总数的80%;次年开始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多种形式承包制,当年清股4.1万股,发放红利4.5万元,净盈利6200元。至1987年,全县商业系统共有54家小型国营企业实行了“改、转、租”的改革,供销系统有536家核算单位落实了承包责任制,个体商业增加到6200多户,形成了国营、集体、个体共同发展的商业流通新体制。1990年,福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1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4倍,1979年~1990年平均每年递增14.35%。进入90年代,商贸及餐饮业发展的速度加快,199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10亿元大关,达10.92亿元,比1990年增长了2.53倍,1991年~1996年平均每年递增23.35%,年均递增速度比改革开放后的前12年高9个百分点。1996年,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创造增加值2.02亿元,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4.82%,居第三产业内部各业的第二位。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73亿元,餐饮业增加值2900万元。
  从营业网点和从业人员的分布看,福安市的批发贸易以国有为主。1996年,全市共有批发贸易法人机构54个,其中国有42个、集体12个,无个体私营法人机构;全市共有批发网点845个,其中国有153个、集体67个、个体625个,批发网点以个体私营居多;全市批发贸易从业人员4367人,其中国有单位2267人,占51.91%,集体和个体分别为578人和1522人。不过,国有和集体批发贸易网点都分布在市区,乡村的256个批发贸易网点全部为个体经营。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则以个体私营为主:1996年,全市有零售贸易网点9170个,从业人员18,533人,个体私营经济分别占95.53%和89.19%;全市餐饮业网点1085个,从业人员4352人,全部为个体经营。在全市10.92亿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个体私营经济占62.18%,国有和集体经济分别占19.87%和11.63%,其他经济占6.32%,个体私营经济占绝对多数。福安无定期的农村集市贸易,乡村贸易主要依靠个体经营,尤其是在偏远山区的畲族村,居民们购买日常用品和销售零星农副土特产品都依靠村中个体小商店。因此,个体私营商业贸易的存在与发展,对活跃城乡贸易和发展农村经济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福安市畲族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为半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