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业发展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4819
颗粒名称: 一、工业发展概述
分类号: F427.57
页数: 2
页码: 64-6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安市的工业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明清时期的手工业,到民国时期的初步发展,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调整和曲折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发展。福安市形成了以电机电器、船舶修造为支柱,以食品加工、建筑材料等为重点的工业体系,生产的各类工业产品达160多种,其中优质产品合计达49种。
关键词: 福安市 工业经济 工业发展

内容

早在明清时期,福安境内的制茶、造船、制糖、榨油等手工业就有了一定的规模。民国时期,福安的城关、赛岐、穆阳三个集镇中,有陶瓷、油纸伞、纸扇、服装、制鞋、五金锻打、铁器、竹器、木器、食品、印刷等手工作坊数百家,其生产多为一家一户,设备简陋,生产水平低下。1945年,全县有制糖寮(棚)50余家,年产糖150吨;油坊30余家,年产桐油200吨、茶油150吨。粮食加工业、衡器制造业等亦有一定规模。各业均建立有同业公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福安的城关、赛岐、穆阳三地共有手工行业18个,从业667户,1481人。1952年先后办起了县酒厂、印刷厂、砖瓦厂等国营企业。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后,一部分私营企业合并办起公私合营企业或国营企业。1958年,在“全民办厂”的口号下,全县的工业企业数量从1949年的10家增加到585家,一些工厂的创办奠定了日后机电、化工等行业的发展基础。但由于盲目办厂,结果导致原材料匮乏,技术力量严重不足,以致1961年大批企业被迫停办。经过3年的调整,1965年,全县共有工业企业110家,当年工业产值1722.38万元(1970年不变价,下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福安的工业发展受到很大的干扰,但仍然在曲折中获得了一定的发展。1975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7122.43万元,比1965年增长了3.14倍,年均增长11.5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福安的工业获得了蓬勃发展。1990年,全市共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236家,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0428.7万元(1980年不变价,速度按可比价),比1949年增长了69.45倍,比1978年增长2.26倍。90年代以后,福安市的工业发展进入了快速增长期:1991年~199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2.6%,1996年达29.11亿元(1990年不变价,速度按可比价),比1990年增长了4.44倍。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489家,比1990年增加了1.07倍,基本上形成了以电机电器、船舶修造为支柱,以食品加工、建筑材料、冶金铸造、医药化工、水电工业和包装印刷为重点的门类较为齐全的地方工业体系,生产的各类工业产品达160多种,其中获国优、部优、省优的产品合计达49种。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福安市畲族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为半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