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村产业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4817
颗粒名称: 三、农村产业结构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3
页码: 61-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不断完善和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福安市的农村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推动了非农产业的发展。非农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其中尤以个体及联户办的工业发展最为突出,成为推动福安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
关键词: 福安市 农业 农业产业结构

内容

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不断完善和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开始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1986年,福安县的农村劳动力133,152人,其中从事农业(大农业)的劳动力114,922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86.31%;而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只有18,230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3.69%。至1996年,福安市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增加到33,458人,已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0.44%,比10年前提高了6.75个百分点(见表3—1)。值得指出的是,统计中的非农产业劳动力并不包括农村的外出打工者,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农村劳动力群体。例如康厝畲族乡畲族聚居的凤洋村,全村的351名劳动力中,常年在外的打工者约200人,农闲时全村80%的劳动力均外出打工。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推动了非农产业的发展。90年代以后,非农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1986年,非农产业产值仅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39.48%(表3—2、表3—3),1990年也只占47.5%,发展速度虽然有所加快,但与全国农村1987年非农产业就超过农业相比,非农产业的发展仍然显得缓慢,与闽南地区农村更是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在1991年~1996年期间,福安市的非农产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1996年的非农产业产值高达32.89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70.03%,其中农村工业总产值达25.21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3.67%,也远远超过了农业。
  在非农产业的结构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是农村工业,其中尤以个体及联户办的工业发展最为突出。1996年,在全市农村工业的结构中,村以下办的工业企业产值14.68亿元,占农村工业总产值的58.23%;乡办工业次之,产值为6.99亿元,占27.73%;村办工业产值3.54亿元,占14.04%。农村工业的迅速崛起,已成为推动福安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福安市畲族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为半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