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业和农村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481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农业和农村经济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10
页码: 54-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安市的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是该地区的基础产业。在各个历史时期,福安市的农业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轨迹。本文详细介绍了福安市农业生产的条件和技术、水利条件、农业机械和电气化水平、化肥使用水平以及耕作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福安市 农业 农村经济

内容

农业是福安市的基础产业,也是农村多种经营的基础。1996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40,768万元(当年价,下同),完成农业增加值9.15亿元,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32.98%,略低于工业,在三大产业中位居第二。
  一、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
  (一)农业耕地福安的农业耕地主要沿交溪水系分布。土地平坦、面积较大的有甘棠洋、溪北洋、柏柱洋、溪柄洋等4个小平原。根据1981年的土地资源调查,全市有耕地总面积332,028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1.78%。在耕地中,水田265,371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9.92%。其中,有11.78万亩水田分布在海拔100米以下,占水田总面积的44.4%;海拔100米~300米的水田6.17万亩,占水田总面积的23.3%;其余32.3%的水田均分布在海拔300米以上。旱地66,657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20.08%。至1990年底,全市耕地面积326,609.98亩,比1981年略有减少,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727亩,土地资源的约束较重。3个畲族乡的人均耕地面积略高于全市的平均值:其中康厝畲族乡人均耕地1.04亩,穆云畲族乡人均0.88亩,分居全市各乡镇人均耕地面积的前两位;坂中畲族乡人均耕地0.79亩,亦略高于全市的平均水平。
  (二)水利条件 福安地处交溪中下游,承受上游泰顺、寿宁、霞浦、柘荣和周宁等地的河水汇流过境,每当夏秋季节遇台风暴雨,河道渲泄不及,常常酿成洪灾;又因夏旱十分严重,故历代均有修堤筑坝之举。1949年,全县共有灌溉百亩以上的引水工程136处,灌溉面积2.55万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四十年的努力,共建成蓄水工程35座,灌溉面积百亩以上的引水工程54处,各种提灌工程190处。至1990年,全市共有各种水利设施6021处,有效灌溉面积17.89万亩,占全市农业耕地总面积的54.78%,防旱、防洪水利工程系统已初步形成。
  (三)农业机械和电气化水平 福安属多山地区,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较为迟缓,直至1958年才购入两台尤特兹-45型拖拉机进行试耕。60年代~70年代,农业机械有了一定的发展,主要是采用中型拖拉机,机耕面积逐渐增加。1980年,全县共有农用拖拉机1009台,机耕面积6.8万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21%。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开始个人购买拖拉机,故适合家庭经营的小型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较受欢迎。1990年,全市共有手扶拖拉机1219台,中型拖拉机40台,总功率12,189千瓦。当年机耕面积9.2万亩,约占水田总面积的35.3%。农业的公路运输、粮食加工等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福安的水力资源丰富,水能资源开发的潜力很大。农村水电站的建设始于1956年,至1990年全市先后建成水电站168座,其中因效益较差等原因已报废131座,尚存的37座装机容量共2.8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15亿度。1996年,全市乡村及村以下的小水电站38处,装机容量1.09万千瓦,年发电量为2103万度。全市有12个乡镇建有水电站,其中康厝畲族乡有6座水电站,装机容量920千瓦,其水电站数量居全市各乡镇之首。坂中和穆云畲族乡各建有1座水电站,装机容量分别为500千瓦和20千瓦。1996年全市农村用电4999万度,农村人口人均用电97.46度。3个畲族乡人均用电的情况为:穆云35.85度,康厝39.74度,坂中442.44度。穆云、康厝两个畲族乡的人均用电量只及全市农村人均水平的36.78%和40.78%;坂中畲族乡人均用电量则是全市农村人均水平的3.54倍,主要是坂中经济开发区用电量大之缘故。至1997年7月,福安市的所有行政村均实现了通电。
  (四)农业化肥使用水平 1949年以前,福安的农作物种植主要使用农家肥。50年代,化肥的使用量逐年增加,但农家肥也仍然是最重要的有机农业用肥。传统的有机农家肥主要有人畜粪尿、绿肥、堆肥、垃圾肥、海肥、灰肥(草木灰等)。70年代以后,化肥的使用量迅速增加,1984年达到34,458吨(按实物量计算,下同),按耕地面积计算平均每亩超过了100公斤。此后化肥的使用总量大体均保持在该水平,只是化肥的使用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96年,全市农村共使用化肥34,345吨,与1984年基本持平,按农作物播种面积计算平均每亩40.04公斤。平均每亩农田施用化肥的结构为:氮肥21.49公斤,磷肥8.12公斤,钾肥0.52公斤,复合肥9.91公斤。广大农民已基本掌握了平衡施肥技术。3个畲族乡按播种面积计算平均每亩农田施用化肥的情况为:坂中31.43公斤,穆云25.84公斤,康厝62.09公斤。
  (五)耕作制度 早在宋代,福安就开始一年种植两季谷物。清代,少数沿海地区农村开始种植双季稻。民国时期,南部沿海乡村已比较普遍地种植双季稻,山区及平原坂田、部分水田开始稻、薯轮作,西北部山区的大部分山垅田还是蓄水浸冬,一年一熟。
  1950年~1970年,福安农业主要推广单季稻改双季稻、间作稻改连作稻,双季稻的种植面积从1952年的3万亩增加到1970年的12万亩,复种指数由122提高到170左右。70年代中期,曾以“备战夺粮”为口号,强行在半山区、山区和高山区推广双季稻,全县的双季稻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20万亩,占水田面积的80%以上。但因“三寒”(霜、冻、寒露风)危害,常发生烂秧、不抽穗等现象,实际上得不偿失。1979年以后,随着杂交水稻良种的推广,双季稻的种植面积大体保持在12万亩~12.5万亩之间;复种指数由70年代中期的200调整到180左右,使水稻的总产、单产都达到较高的水平。从1988年起,在种双季稻光热不足、种单季稻有余的半山区推广种植再生稻,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旱地曾实行旱改田发展双季稻。原来“麦-豆-薯(稻)”的传统耕作制度,1960年后几近绝迹;“麦-薯”的耕作制度亦因种小麦经济效益差,其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根据1982年的农业调查,福安的农业耕作制度主要有25种类型。其中:“早稻-晚稻-冬闲”耕作方式的面积12.07万亩,占水田总面积的45.93%;“早稻-晚稻-油菜”面积0.61万亩,占2.32%;“早稻-晚稻-小麦”面积1.26万亩,占4.79%;“早稻-秋番薯”面积2.21万亩,占8.41%;“单季稻-冬闲”面积7.82万亩,占29.76%;其它的水田耕作方式合计占8.79%。旱地的耕作类型主要有:“番薯-冬闲”面积2.96万亩,占旱地总面积的47.59%;“番薯-蔬菜”0.63万亩,占9.97%;“番薯-小麦”1.79万亩,占28.78%;“番薯-马铃薯”0.26万亩,占4.18%;其它的旱地耕作类型合计占9.48%。
  二、农业经济结构
  福安的传统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而在种植业中又以粮食生产为主。这种格局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种植业 主要包括粮食、经济作物和其它农作物的种植①。1996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85.77万亩,实现产值61,177万元(当年价,下同),占农业总产值的43.46%。
  1.粮食生产。1996年,福安市的粮食种植面积61.74万亩,占当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1.98%,比1990年增加10.37万亩;粮食总产17.78万吨,比1990年增产19.59%,平均亩产288公斤。当年粮食产值24,036万元,占种植业生产值的39.29%。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1996年水稻种植面积37.15万亩,稻谷总产13.25万吨,分别占粮食种植面积的60.17%和粮食总产的74.52%,稻谷产值20,498万元,占粮食总产值的85.28%;番薯次之,1996年种植9.22万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14.93%,产值1994.59万元,分别占当年种植业产值的3.26%和粮食总产值的8.30%。比较重要的粮食作物还有马铃薯、小麦、大豆,1996年的种植面积分别为5.94万亩、4.04万亩和3.99万亩,其余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都在5000亩以下。
  2.经济作物。主要有油料、麻类、糖蔗、果蔗、烟叶、药材、茉莉花等作物的种植。1996年,全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4.11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78%;产值2915万元,占种植业产值的4.76%。在各种经济作物中,糖料蔗、药材和茉莉花的产值分居前三位,其产值分别为996.40万元、791.04万元和638.40万元。显然,经济作物种植在福安市的农业中居比较次要的地位。
  3.其他作物。主要包括蔬菜、瓜类(西瓜)、饲料和各种绿肥等,1996年种植面积合计19.92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3.22%。其中,蔬菜的种植最为重要,当年种植15.26万亩,年产蔬菜11.93万吨,产值11,332万元,占种植业产值的18.52%。瓜类的种植面积比较小,1996年全市仅种植5820亩,总产6902吨,产值358.9万元。绿肥主要有紫云英,1996年各种绿肥种植面积合计2.32万亩;饲料种植面积1.64万亩。
  4.茶叶和水果。福安的种茶业有悠久的历史,种茶也历来是农民的重要收入之一。1996年,全市共有茶园面积15.14万亩,其中可采摘面积14.26万亩,当年新植茶园1567亩,全年茶叶总产10,910吨,产值6873.3万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11.24%。福安的茶叶生产以绿毛茶为主,1996年绿毛茶产量达10,868吨,产值6846.84万元,均占全市茶叶总产量和产值的99.62%。
  改革开放以来,福安的水果生产发展较快。1978年水果的总产量只有508.95吨,1990年增加到1.08万吨,1996年则达3.82万吨,分别比1978年和1990年增长了74.1倍和2.54倍。1996年全市共有果树面积10.88万亩,比1990年增长了60.71%。其中,当年可采摘面积7.78万亩,当年新植面积4625亩,发展势头依然很快。1996年的水果产值7843.84万元,占全市种植业产值的12.82%。在福安市的各种水果中,以优质龙眼的发展速度最快,1996年龙眼树的面积已达1.68万亩(其中可采摘面积2654亩,当年新种面积1220亩),产量1220吨,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3.14倍和30.28倍;产值1561.6万元,占全市水果总产值的19.91%。由于目前龙眼的采摘面积仅是其种植面积的17.79%,而且未采摘的果园有相当部分是近几年推广种植的晚熟优质龙眼,因此一旦进入成熟期,其产值增长的潜力很大。其他水果的主要品种有芙蓉李、葡萄、橄榄、柑橘等,1996年的产值分别为2267.88万元、1003.2万元、851.4万元和763.16万元。晚熟荔枝、水蜜桃等优质水果的发展速度也很快。
  5.食用菌生产。福安县历史上就有食用菌记载。1958年从上海引进技术开始进行食用菌的人工栽培。70年代后食用菌的人工栽培技术推广较快,至1990年已开发了蘑菇、香菇、银耳、凤尾菇、金针菇、竹荪、猴头菇等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品种,食用菌的生产与加工也因此成为福安市农业中的重要产业之一。1996年全市的食用菌总产量达1.51万吨,产值6156.66万元,分别占种植业产值和全部农业总产值的10.06%和4.37%。福安市的食用菌生产以蘑菇为主,1996年蘑菇种植面积221.78万平方米,总产1.41万吨,比1990年增长了1.08倍,蘑菇产值6095.69万元,占食用菌生产总值的99.01%,是福安市食用菌生产的龙头产品。
  (二)林业 福安属多山地区,林业资源比较丰富,境内生长的杉、松、樟、桐树以及绿竹、毛竹等均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林副产品也极为丰富。在1989年召开的福安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根据县人大常委会的议案,作出了《关于以林兴县兴林致富的决议》,要求大力发展林业生产。1996年,全市的林业产值7627万元,占全部农业总产值的5.42%。其中,村及村以下竹木采伐产值2678万元,林副产品(包括油茶籽、竹笋、香菇等)产值4276万元,营林产值223万元。林副产品生产以香菇的生产为最大宗,1996年香菇总产683吨,产值2691万元,居全市林业及各项林副产品之首;竹笋产量361吨,产值364.61万元;黑木耳产量121吨,产值358.16万元,二者分居林副产品各业的二三位。竹木砍伐中:木材砍伐2669立方米,产值1441.1万元;毛竹砍伐169万根,产值768.95万元。
  (三)畜牧业 福安农村畜牧业以肉猪的饲养为主,家禽的饲养亦占有一定地位,而水牛和黄牛的饲养则主要是役用,乳牛的饲养极少。1996年,全市的畜牧业产值30,718万元,占全部农业总产值的21.80%。在畜牧业结构中:年末生猪存栏17.56万头,当年出栏19.1万头,产值26,074万元,占畜牧业产值的84.88%;年末羊存栏3.88万头,当年出栏2.48万头,产值386万元,占畜牧业产值的1.26%;年末牛存栏7022头,其中水牛6256头、黄牛382头、乳牛384头,当年出栏1192头,产值74万元,仅占畜牧业产值的0.24%;家禽产品产值2261万元,占畜牧业产值的7.36%;牛奶、禽蛋产品产值1893万元,占畜牧业产值的6.16%;其它畜产品产值30万元,占畜牧业产值的0.01%。
  (四)渔业 福安的渔业包括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据1982年的农业资源普查,福安的水域面积49.59万亩,其中淡水水域面积占65.68%,咸水水域面积占34.32%。从事海洋渔业的只有甘棠、下白石、湾坞和溪尾4个乡镇,淡水渔业则分布在福安的各乡镇。1971年,海洋捕捞水产品产量5123.8吨,为历史最高纪录,此后由于资源衰减,海洋捕捞水产品的产量有所减少。1978年以后,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逐步建立,海洋养殖技术也有了较大的提高。1990年,水产品总产量5060吨(其中海洋捕捞3685吨),比1949年增长了16.2倍。1996年,全市的水产品总产量达26,950吨,产值29,255万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20.78%。
  在1996年的渔业生产中,海产品产值19,993万元,占渔业总产值的68.34%。其中,海洋鱼类产品产值7131.52万元,虾蟹类产品产值9154.63万元,贝类产品产值3086.45万元,藻类产品产值441.91万元。目前比较重要的海产品主要有青蟹、对虾、蛏、牡蛎和大黄鱼,1996年,这5种海产品的产值分别为5621万元、2957.54万元、1540.26万元、1020.9万元和668.5万元,合计占海产品产值的59.06%。大黄鱼为近几年才人工养殖成功,已显示了很好的发展潜力。1996年,淡水渔业的产值为9232万元,占全市渔业总产值的31.66%,其中以淡水鳗的产值最高,达5746.78万元,占淡水渔业产值的62.25%,表明福安市的淡水渔业生产已开始向优质的方向转化。
  三、农村产业结构
  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不断完善和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开始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1986年,福安县的农村劳动力133,152人,其中从事农业(大农业)的劳动力114,922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86.31%;而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只有18,230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3.69%。至1996年,福安市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增加到33,458人,已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0.44%,比10年前提高了6.75个百分点(见表3—1)。值得指出的是,统计中的非农产业劳动力并不包括农村的外出打工者,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农村劳动力群体。例如康厝畲族乡畲族聚居的凤洋村,全村的351名劳动力中,常年在外的打工者约200人,农闲时全村80%的劳动力均外出打工。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推动了非农产业的发展。90年代以后,非农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1986年,非农产业产值仅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39.48%(表3—2、表3—3),1990年也只占47.5%,发展速度虽然有所加快,但与全国农村1987年非农产业就超过农业相比,非农产业的发展仍然显得缓慢,与闽南地区农村更是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在1991年~1996年期间,福安市的非农产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1996年的非农产业产值高达32.89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70.03%,其中农村工业总产值达25.21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3.67%,也远远超过了农业。
  在非农产业的结构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是农村工业,其中尤以个体及联户办的工业发展最为突出。1996年,在全市农村工业的结构中,村以下办的工业企业产值14.68亿元,占农村工业总产值的58.23%;乡办工业次之,产值为6.99亿元,占27.73%;村办工业产值3.54亿元,占14.04%。农村工业的迅速崛起,已成为推动福安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福安市畲族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为半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