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4813
颗粒名称: 三、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3
页码: 52-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福安市的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健康稳定发展的新时期。通过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企业改革和沿海发展战略,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均实现了翻番。进入90年代,
关键词: 福安市 地方经济 经济发展

内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福安的经济建设从此进入了一个健康稳定发展的新时期。
  1982年,福安县党委和政府开始在全县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原有的人民公社体制被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新体制所代替,从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出现了快速增长。198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9692.25万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比1980年增长了58.67%,年均增长9.67%;在工业方面则进行了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增加了企业的留利水平,并且根据福安县的资源条件和发展潜力,确定了重点抓好的七大工业行业,把电机电器作为福安工业发展的重点,同时还采取措施大力发展乡镇工业,从而使工业也获得了较快发展。1985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2,460万元,比1980年增长103.16%,年均递增15.23%,超过了全国(12%)、全省(13%)和宁德地区(10.5%)的同期增长速度。
  “七五”期间(1986年~1990年),福安县党委和政府把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引入城市工商系统,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同时推行各种形式的经营管理责任制,实行责、权、利相结合,逐步解决企业职工吃“大锅饭”的弊端。从1988年起,福安县开始实施沿海发展战略,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使全县国民经济出现了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好势头,取得了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翻一番的可喜成就。199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9,463万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农业总产值14,592万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了2.17倍和50.55%;乡镇企业增加到5533家,乡镇工业产值达16,584万元。全市商业网点增加到5025个,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0,993万元,比1985年增长92%。
  进入90年代,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后,福安市党委和政府加大了改革开放的力度,使全市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1996年,全市完成国民生产总值28.16亿元(当年价,速度按可比价),比1990年增长2.09倍;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6.64亿元(1990年不变价,下同),其中农业产值7.53亿元,工业产值29.11亿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3.14倍、1.14倍和4.44倍。1991年~1996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和工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高达20.7%、26.7%、13.5%和32.6%,是福安市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财政收入也保持了快速增长,1996年达17,396万元(当年价),比1990年增长了3.01倍,年均递增26.05%,比同期财政支出的年均增长速度高5.79个百分点,从而改善了财政收支状况,财政收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85年的48.76%提高到1996年的93.15%,财政自给能力大为提高。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福安市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1995年进入了福建省县级经济发展与实力评估的发展速度第14位和综合实力第16位(全省共有63个县及县级市);1996年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居宁德地区10个县(市)之首,农民人均纯收入2232元,居宁德地区10县(市)的第二位。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福安市畲族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为半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

相关机构

福安县党委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