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福安经济发展史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4811
颗粒名称: 一、福安经济发展史略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2
页码: 48-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安地区经济开发活动历史悠久,唐代已开始围垦和港口建设。宋明时期,农业、渔业和手工业有一定发展。清代茶叶、制糖业等形成规模。民国时期,福安经济以农业为主,茶叶是主要副业。抗战期间,茶叶外销受阻,经济受到打击。抗战胜利后,经济逐渐复苏,但工业生产方式仍然落后。
关键词: 福安市 地方经济 经济发展

内容

福安地区的经济开发活动较早。唐代溪北洋的围垦就已经完成,唐末黄崎(今下白石)港经过疏凿后,航运便利,黄崎港因此而成为长溪(交溪)流域第一大镇,商贸极其繁荣。
  宋代福安的农业已具有一定规模,渔业捕捞和养殖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宋绍兴十年(1140年)甘棠塘堤围筑竣工,为当地增添了万亩良田,表明农田基本建设在当时已经受到重视。明代中叶以后,闽南畲族贫困农民成群结队迁居福安从事垦荒种靛,对福安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清代,造船、制茶、制糖业等均有了一定的规模,农业、水运业、手工业、商业以及渔业生产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坦洋功夫茶饮誉海内外。
  民国时期,农业在福安的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民国二十五年,全县粮食总产3.93万吨,其中稻谷总产1.8万吨。全年人均占有粮食165公斤。据民国二十六年《福安人口农业调查》资料,在调查的1124户农民中,共有自耕农245户,半自耕农280户,佃农599户,佃农和半自耕农占调查农户总数的78.20%,表明土地主要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故农民除耕种外,不得不从事副业生产,以增加收入来源。副业以茶叶为最大宗,最高年产茶叶1800余吨。畲族内部的地主和富农都极少,绝大多数均为贫雇农,而畲族的中农和贫农很少有土地,都是租种附近汉族地主的土地①。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封锁了出海口,使福安的土特产外销通道受阻,造成大批茶园荒芜,茶叶产量不及正常年景的十分之一,有些农户干脆放弃采摘,任凭茶树老化、荒废,使福安经济受到很大的打击。抗战胜利后,轮船运输恢复,福安经济也逐渐复苏,在县境内形成了县城、赛岐、下白石、社口、穆阳、甘棠等主要集市,全县共有商店817家,资本额5787.9万元(国币元)。但全县仍无现代工业,农业、副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方式落后,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1945年,福安作为闽东首府,地方财政经常项目岁入为2462.27万元(国币元,下同),岁出1467.84万元;临时部分岁入1121.19万元,临时岁出1467.87万元。县地方公有田产3247亩,年收入21.36万元,得租谷184.2吨。福建省银行在福安设有分行,并在赛岐和穆阳设有办事处,年度春耕贷款255.37万元,核定茶叶贷款100万元。当年全县共有制茶厂60余所,工人1000余名,制糖、榨油、制伞等工厂或作坊各有数百人。全县从事手工业者总计约5000人。
  1949年,福安县工农业总产值1696.22万元(1970年不变价,下同)。其中,农业总产值1522.39万元,占89.75%;工业总产值173.83万元,占10.25%。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福安市畲族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为半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