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人民政协和社会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4805
颗粒名称: 第五节 人民政协和社会团体
分类号: D627;D669
页数: 5
页码: 41-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安市的政协和群众团体在社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政协自1956年成立以来,委员人数和界别不断增加,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群众团体,如工会、工商联、共青团、妇联和科协等,也在各自的领域内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福安市 人民政协 社会团体

内容

一、人民政协
  1956年9月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安县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出席委员48人,代表13个界别。会议选举产生常务委员21人,其中主席1人,副主席3人。至1997年,福安县(市)人民政协共召开了八届委员会,政协委员从第一届的48人增加到第八届的185人,代表界别由13个扩大到21个。主要民主党派团体有民盟福安市委员会、农工民主党福安市委员会、宁德地区黄埔同学会等。其中农工民主党共有党员149人,以教育、科技界为主;民主同盟有盟员93人,以科技界为主。宗教派别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其中信仰天主教的群众达5万多人,是全国天主教信徒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少数民族有畲、回、满等10个民族,其中畲族人口5.8万,是全国畲族人口最集中的县(市)。此外还有侨胞侨属6000多人,原工商业者1600多人。1997年,福安市人民政协共设有9个专门委员会、3个科级办事机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福安县(市)人民政协通过参政议政、办理提案、组织调查和考察、学习宣传等形式,对全县(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仅在第四至第六届政协期间,就接受委员提案463件,办理提案已成为政协委员行使民主权利、对政府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的重要渠道。1986年~1987年,县政协先后组织开展对市场物价、水果生产、畲族乡村缺医少药等问题进行专题调查,1988年~1989年共组织了41次调查考察活动,均写出相应的调查报告,为县委和县政府的各项决策提供依据,做到监督于执行之中。政协正副主席、常委、委员根据工作需要经常列席参加县(市)委、人大和有关部门召开的重要会议,参与地方大政的研讨和决策。90年代以后,福安市政协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市委先后转发了《福安市政协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由联系政协工作的副书记具体负责协调落实;市政府也指定一位副市长联系政协工作,并就政协委员提案办理作出“优办”、“特办”等三项决定,促进了市政协履行职能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使政协在福安市的新一轮创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群众团体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福安即设有商会。1898年成立福安教育会,清末民初即设立农会组织。1919年受“五四”运动的影响,紫阳小学师生发起成立福安县学生联合会组织。这些社会团体对福安县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较大影响。
  1928年成立的赛岐反帝大同盟分会和1930年成立的赛岐红色工会,均是由中共党员领导的工人组织。1931年,溪柄一带有中共福安县委领导的秘密农会和赤色工人联合会,同时还成立了妇女联合会、共青团、儿童团等革命群众组织。这些群众组织作为苏区政权的组成部分,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成立了工会、妇女联合会、共青团、工商界联合会、科学技术协会、华侨联合会、个体劳动者协会、文艺界联合会、老人会、关心下一代协会等群众团体。这些群众团体代表各行各业和各阶层的利益,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起到了团结各界人士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
  目前福安市的社会团体主要有:
  (一)总工会 1950年6月建立筹备委员会,1951年5月召开第一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正式成立总工会并设置日常办公机构。1990年全市共有基层工会184个。自50年代以来,福安各级工会在组织职工开展以增产节约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活跃职工的文化体育生活,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均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二)工商业者联合会 1953年5月成立筹委会,同年6月正式成立福安县工商业者联合会。50年代~60年代,县工商联组织工商业者及其家属参加政治学习,安排有代表性的人物担任厂长、经理等职务。80年代以后,县工商联积极开展工商咨询服务,组织调查研究,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并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工作。
  (三)共青团 1950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福安县工作委员会,1957年6月改称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福安县委员会。1990年全市共有基层团委27个,团总支37个,团支部800个,团员18,656人,其中少数民族团员2149人。
  (四)妇女联合会 1951年12月成立县民主妇女联合会,1957年12月改称福安县妇女联合会。80年代后,县妇联先后动员了数万名妇女参加治理“脏、乱、差”活动,组织“学雷锋小组”、“三八服务队”等开展“双文明”建设活动,涌现出一批全国、省、地、县(市)级的“三八红旗集体”和“三八红旗手”,推动了全县(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五)科学技术协会 1956年9月成立福安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58年10月改称为福安县科学技术协会。县(市)科协是推动福安县(市)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1990年,福安市科协下设办公室、科技咨询服务站、食用菌技术咨询开发中心等机构,下辖25个市级科技学会、协会和研究会,19个乡镇科协,2个企业科协,46个群众团体会员。
  (六)归国华侨联合会 1981年正式成立。根据1982年的调查,全县共有侨胞(包括外籍华人)、港澳同胞、归侨和侨眷666户3018人。自县侨联成立后,先后在归侨、侨眷比较集中的乡镇、县直机关单位、学校和银行系统建立了侨联小组,其主要任务是沟通侨情,积极为归侨及侨眷排忧解难。各级侨联也是吸引外商和港澳台商在福安投资的积极力量。
  (七)个体劳动者协会 1984年10月成立,各乡镇设有9个分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个体经营发展较快,1987年已增加到5804户,会员达3500多人。90年代以后,个体经营者走向联合经营、合作经营和股份合作制经营的速度明显加快,个体劳动者协会的机制和作用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在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协助工商部门加强对个体户和市场的管理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作用。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福安市畲族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为半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