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搁公扭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整合畲药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3935
颗粒名称: 第3章 搁公扭根
分类号: R298.3
页数: 29
页码: 70-98
摘要: 本记述了搁公扭根(掌叶覆盆子)的植物资源、概述、基原植物形态特征、鉴别、粉末显微特征以及资源分布。你还提到了搁公扭根的繁殖技术,其中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方法。
关键词: 中医药 植物资源 搁公扭根

内容

3.1 植物资源
  搁公扭根,即蔷薇科(Rosaceae)悬钩子属植物掌叶覆盆子(RubbuschingiiHu)的干燥根及残茎,以畲族习用药材名义收载于2015年版《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1]。掌叶覆盆子又名华东覆盆子、覆盆子、上树搁公扭、山狗公、搁工、搁公扭、公公扭等。
  3.1.1 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概述
  悬钩子属(RubusL.)是蔷薇科中的一个大属,全世界己知750余种,集中分布在北美和东亚。我国已发现210种,98变种,主要以长江以南及西北地区多见,主产于华东地区。本属植物有些种类的果实多浆,味甜酸,可供食用,在欧美己长期栽培作重要水果;有些种类的果实、种子、根及叶可入药;茎皮、根皮可提制栲胶;少数种类庭园栽培供观赏。本属植物种类繁多,变异性大,类型复杂,而且存在无融合生殖类型,常出现多倍体,仅据外部形态分类比较困难。
  悬钩子属植物为落叶稀常绿灌木、半灌木或多年生匍匐草本;茎直立、攀援、平铺、拱曲或匍匐,具皮刺、针刺或刺毛及腺毛,稀无刺。叶互生,单叶、掌状复叶或羽状复叶,边缘常具锯齿或裂片,有叶柄;托叶与叶柄合生,常较狭窄,线形,钻形或披针形,不分裂,宿存,或着生于叶柄基部及茎上,离生,较宽大,常分裂,宿存或脱落。花两性,稀单性而雌雄异株,组成聚伞状圆锥花序、总状花序、伞房花序或数朵簇生及单生;花萼5裂,稀3~7裂;萼片直立或反折,果时宿存;花瓣5,稀缺,直立或开展,白色或红色;雄蕊多数,直立或开展,着生在花萼上部;心皮多数,有时仅数枚,分离,着生于球形或圆锥形的花托上,花柱近顶生,子房1室,每室2胚珠。果实为由小核果集生于花托上而成聚合果,或与花托连合成一体而实心,或与花托分离而空心,多浆或干燥,红色、黄色或黑色,无毛或被毛;种子下垂,种皮膜质,子叶平凸。染色体基数x=7。
  3.1.2 搁公扭根基原植物形态、鉴别与资源分布
  3.1.2.1 基原植物形态
  掌叶覆盆子为落叶灌木,喜阴凉,不耐热。掌叶覆盆子根系分布不深,地上部为1年生枝和2年生枝组成。每年春天2年生枝(越冬前的1年生枝)的混合芽萌发,长到10~20cm时开花结果,聚合核果成熟后整个2年生枝连同结果枝枯死,而茎基部芽萌发长成的1年生枝,越冬后即为翌年的2年生枝(结果母枝),以此往复。新枝略带蔓性,紫褐色,幼枝绿色,被白粉,有少数倒刺。叶互生,近圆形,掌状5裂,偶有7裂,基部心形,中裂片菱状卵形,边缘具不整齐锯齿,主脉5条,两面脉上被白色短柔毛;叶柄散生细刺,基部有2枚条状针形托叶。花两性,单生于枝端叶腋;萼片5,卵形或长椭圆形,被灰白色柔毛;花瓣5,近圆形,白色;雄蕊多数;雌蕊多数,生于凸起的花托上;自花授粉。果实为小核果,密被淡黄白色短柔毛,聚合于花托上形成聚合浆果,红色,下垂,近球形,直径1.5~2.0cm。花期3~4月,果期5~6月。植株定植后的第1年即可开花结果,3~4年进入盛果期,经济寿命可达20年左右。
  掌叶覆盆子常与同属植物相混淆,其相混淆的种主要有蓬蘽、山莓、插田泡、硬枝黑琐莓、粉枝莓、茅莓等。有文献专门对掌叶覆盆子及其混淆品在性状、组织构造、粉末特征等的区别上进行了研究[2-4]。①性状:掌叶覆盆子的聚合果呈卵球形,长4-14mm,直径7~13mm,顶端钝圆,基部中心略凹入,密被灰白色柔毛,具残存花丝;混淆品多为类球形、圆锥形或椭圆形,基部平,长3~9mm,有稀疏柔毛。掌叶覆盆子的宿萼棕褐色,密被白色柔毛,5裂,裂片卵形或长椭圆形,两面均被灰白色毛茸;混淆品的宿萼多为三角形或卵状披针形。掌叶覆盆子的小核果为长月牙形,长2~~2.5mm,直径0.7~1.3mm,有光泽,背面密被灰白色毛茸,两侧有明显的网纹,腹部有突起棱线,体轻,质硬,味微酸涩;混淆品多数近无毛,无或略具光泽。②组织构造:因均属悬钩子属,基本构造一致。③粉末特征:掌叶覆盆子的非腺毛较平直,壁木化具单或双螺状裂纹;混淆品的非腺毛有的细长弯曲。掌叶覆盆子及其混淆品的果皮表皮细胞都呈念珠状增厚,并且都有草酸钙簇晶,但掌叶覆盆子无石细胞,其混淆品中有的具有石细胞。
  3.1.2.2 鉴别
  搁公扭根的粉末显微特征:本品粉末黄白至黄棕色。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三角状卵形或不规则形,直径3~18um,脐点点状、裂缝状或人字状;复粒2~8分粒组成。石细胞单个或成群散在,类方形、类圆形或长椭圆形。具缘纹孔导管散在。纤维较多,有的含黑色分泌物。木栓细胞长方形,壁呈连珠状增厚,如图3-1所示。
  3.1.2.3 资源分布
  掌叶覆盆子主要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西等省(或自治区),在日本也有分布。多生长于低海拔至中海拔的林缘、山坡、灌丛、路边和沟边等土壤较湿润地段。喜阳光但怕暴晒,耐寒、耐旱,忌积水,积水易造成根部腐烂。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富含腐殖质的酸性土壤为好。其环境条件的要求主要包括①土壤:根系分布浅,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以肥沃、保水及排水良好的微酸性至中性沙壤、红壤及紫色土较好。②温度:喜温,但不耐炎热,长于向阳山坡的植株花期较早;遇寒流,易落花,造成减产。③光照:喜光而忌强光暴晒。④水分:适宜土壤含水量为40%~60%的湿润条件。
  3.1.3 掌叶覆盆子的繁殖与栽培
  3.1.3.1 繁殖技术
  掌叶覆盆子为多年生灌木,茎直立,新抽枝条具蔓生性。掌叶覆盆子栽培管理技术容易掌握,易于推广。目前,掌叶覆盆子的人工繁殖技术主要采用有性繁殖(种子繁殖)和无性繁殖2种。
  1)有性繁殖
  立夏前后,采摘成熟85%的微红果实,其聚果颗粒尖上有毛,且未糖化者为佳。不得在有病虫害的产区采种。采回后置0.3%高锰酸钾或甲基托布津溶液中浸软后,再置水中洗去果糖、果胶,将果粒搓揉在清水中,漂洗至不粘手后,过滤,在早晨或黄昏的弱太阳下晒干。不宜暴晒或高于20℃的炉中烘焙。晒干后包装保存或置于清沙中贮藏。播种前,将种子先用磷酸二氢钾浸种24h,捞出滤干,拌磷肥,直撒床面,盖薄土,覆草帘。1周后掀开草帘,喷洒50.5%的人尿。待苗长至20cm时移栽[5]。
  2)无性繁殖
  可以采用根蘖繁殖法、根条繁殖法、压条繁殖法和杆插繁殖法[6]。
  (1)根蘖繁殖法:掌叶覆盆子地下茎段每年都萌发一定数量的根孽苗,几年以后即由一株变为一丛。秋季至早春萌芽前挖根,用铁锹把老株连根挖起,剪除顶端部分枝条,分成单株(每株都带一定数量的根),就地假植或定植。
  (2)根条繁殖法:在挖根为苗的同时,将水平侧根挖出或秋季单独挖取距母株较远的粗0.6cm左右的根段,覆土浇水,当年即可生根发芽、长成幼苗。
  (3)压条繁殖法:在8月份将枝条剪断、埋入土中或直接将枝条压倒埋入土中。当年就可从叶腋处发出新梢和不定根,切断与母株的联系,即形成独立的幼苗。
  (4)杆插繁殖法:秋季剪掌叶覆盆子枝条,沙藏越冬后于翌春剪成20~30cm长的茎段,进行托插,插条亦可随取随插,插时最好能用激素[如萘乙酸(NAA)等]处理。苗床要覆膜,并保持一定的湿度。
  3.1.3.2 定植
  掌叶覆盆子适应性较强,一般土壤均可栽种,但以排水良好的酸性黄壤土较好。可利用边角隙地或荒坡栽种。栽植方式有带状法和单株法。带状法是行距2~2.5m,株距0.5m,每坑栽2~3株,使之逐渐形成宽30~60cm的带。单株法是行距1.5~2.0m,株距0.5m,每坑栽1株。栽时在整好的地上,挖深度和宽度为30~40cm的坑,每穴以不同栽植方式栽苗1~3株,根系要铺平,填土压实,浇水。栽前把幼苗剪成15~20cm长的短桩,以减少蒸发面,并刺激剪口下发出健壮新梢。掌叶覆盆子春、夏、秋均可栽植,但以在落叶前种植效果好、成活率高[7]。
  3.1.3.3 田间管理
  1)搭架引缚
  掌叶覆盆子枝条柔软,常因果实的重压而下垂到地面,弄脏果实,影响质量和产量。下垂枝条彼此遮蔽,还会造成通风透光不良,管理不便,因此应设立支架,把枝条绑缚在支柱或架面上,引缚时间在4月中下旬,方法有以下几种。
  (1)支柱引缚法:在靠近株丛的地方设一支柱,把枝条直接引缚到柱子上。
  (2)扇形引缚法:在株丛之间竖立两根支柱,把相邻两株丛的各一半枝条绑在两根支柱上,呈扇形。这种引缚法枝条受光良好,便于管理,产量也高。
  (3)篱架引缚法:适于带状配置的园子,花费代价较大。在带内隔5m埋一支柱,在其上牵引3道铁丝,把枝条均匀地绑在铁丝上。为了省材也可牵1道铁丝,铁丝高1m,枝条靠缚在铁丝上而不至于下垂。
  2)整形修剪
  春剪,结合引缚枝条,将其顶部干枯、细弱部分剪去,促其下部发出强壮结果枝,与此同时,注意从基部疏去断枝、过密枝、病虫害枝、保留7~9个健壮枝条。夏剪,当萌发的基生枝长到30cm时,每株保留12~15个分布均匀的健壮生长枝,其余从基部疏除,对保留下来的基生枝要进行摘心。秋剪,果实采收后,结果枝开始逐渐干枯死亡,株丛中基生枝密集,通风透光不良,必须及时将结果枝及过密基生枝疏去,同时也将病虫为害的枝条疏去,使留下来的枝条受光良好,充分成熟。
  3)施肥
  掌叶覆盆子当年定植,第2年开花结果,第3年可达到高产。在不同生育期进行氮素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单株花数、果数和成果率。定株调查结果表明:在各氮肥处理中,以65g/株尿素处理的效果最好,其次为50g/株尿素处理,且65g/株尿素处理在各个生育时期均能显著提高单株花数。对不同生育时期氮素处理进行比较,在初花期进行氮素追肥处理的单株花数显著高于盛花期和终花期。同时,氮素处理显著提高了单个果重、果长和果径。结果表明,在初花期氮素处理的单个果长和果径,显著高于盛花期和终花期处理,而盛花期氮素处理的单个果长和果径又显著高于终花期处理[8]。
  4)中耕除草
  栽后1~2年内,每年中耕除草3~5次,深度6~10cm,使土壤疏松无杂草,利于植株生长和结果。后期枝条郁闭时,要及时疏花及拔除杂草。每当灌水和雨后都要松土,到夏末秋初时停止耕作,促进枝条老熟,增加越冬抗寒力。
  3.2 典籍记载与应用
  3.2.1 畲医药典籍记载
  【药材性状】根圆柱形,稍弯曲,长短不一,直径0.5~3cm。表面棕褐色或灰褐色,具圆形棕色皮孔,有纵皱,根断裂处的皮部黏液质干后呈黑色。质坚硬,难折断,断面强纤维性,黄白色或灰白色。气微,气淡,微涩。果实为聚合果,由多数小核果聚合而成,呈圆锥形或扁圆锥形,高0.6~1.3cm,直径0.5~1.2cm。表面黄绿色或淡棕色,顶端钝圆,基部中心凹入。
  【性味】果实(覆盆子):味甘、酸,性微温;叶:味酸、咸,性平;根(搁公扭根):味苦,性平。
  【功效】果实(覆盆子):补肝益肾,固精缩尿,明目;叶:清热解毒,明目,敛疮;根(搁公扭根):祛风止痛,明目退翳,和胃止呕,结核性痿管,结核病所致脊柱压迫症。
  【主治】果实(覆盆子):阳痿早泄,遗精滑精,宫冷不孕,带下清稀,尿频遗溺,目视昏暗,须发早白;叶:眼睑赤烂,目赤肿痛,青盲,牙痛,臁疮,疖肿;根(搁公扭根):牙痛,风湿痹痛,目翳,呕逆。
  【用法用量】果实内服煎汤,6~12g。叶外用适量,捣汁点睛或研末外敷。根内服煎汤,15~30go
  【注意事项】果实:阴虚火旺,小便短赤者禁服。
  3.2.2 其他医药典籍记载
  从本草文献看,掌叶覆盆子品种较复杂。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使用的掌叶覆盆子品种不尽相同。掌叶覆盆子(覆盆子)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作为蓬藁的别名列于其条下。《名医别录》始把覆盆子单列:“覆盆子味甘平,无毒,主益气轻身,令发不白,五月采”。《本草纲目》记载“覆盆、蓬蘽,功用大抵相近,虽是二物,其实一类而二种也。一早熟,一晚熟,兼用无妨,其补益与桑葚同功”。并附方“阳事不起覆盆子,酒浸培研为末,每旦酒服三钱”,“牙疼点眼用覆盆子嫩叶捣汁,点目眦三四次,有虫随眵泪出成块也”。
  3.2.3 掌叶覆盆子根(搁公扭根)及其他部位的临床应用及方剂
  (1)男性不育症。王氏采用八仙种玉汤,由枸杞子、菟丝子、女贞子、覆盆子、五味子、车前子、熟地黄、黄精8味组成,随症加减治疗。12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用本方,对照组应用三鞭振雄丹,有效率分别为93.33%、78.33%,P<0.05,提示治疗组效果较好[9]。吕氏采用补肾益精汤加减治疗68例,基本方为熟地黄、黄芪、仙灵脾、菟丝子各15g,枸杞子12g,山茱萸、巴戟天、云茯苓、覆盆子、当归各10g,五味子、车前子各6g。痊愈42例,好转2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1%[10]。李氏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400例,基本方:菟丝子、枸杞子各18g,杜仲、淫羊藿、覆盆子、车前子各12g,党参30g,黄芪、当归、白术、茯苓各10g,五味子、甘草各6g,随症加减,每日1剂;西药克罗米芬25mg,每日1次,连服25天。结果治愈248例,显效84例,有效52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96%[11]。
  (2)遗尿症。何氏采用鸡蛋覆盆子散治疗遗尿症22例,方法为:将覆盆子酒拌,蒸熟为末,鸡蛋1个,取口1~2处,装药6~9g,每日1次,睡前温开水冲服,5天为1个疗程,结果有效率95%[12]。郭氏采用三子止遗汤(韭菜子、覆盆子、菟丝子),随症加减,治疗遗尿症,疗效满意[13]。
  (3)痤疮。高氏等采用黄连、金银花、黄琴、覆盆子、板蓝根等药物,制成外用水剂,每日4~6次,涂于患处,连用30天,结果治愈27例,显效15例,治愈率、显效率分别为64.3%和35.7%[14]。
  (4)妇女白带。秦氏妇炎消糖浆以党参20g、苡仁10g、覆盆子20g、白芍15g、白术15g、车前仁15g、柴胡6g、陈皮8g、甘草3g制成糖浆剂。临床观察188例,显效108例,有效75例,无效5例[15]。
  (5)结核性痿管。搁公扭根10~20g,华山矶根20g,阴石蕨根茎6g,广东石豆兰10g,星宿菜根15g,水煎服。
  (6)结核病所致脊柱压迫症。搁公扭根20g,广东石豆兰10g,华山矾根20g,阴石蕨根茎6g,夏枯草10g,石吊兰20g,棘茎楤木10g,水煎服。
  3.3 化学成分研究
  3.3.1 掌叶覆盆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悬钩子属植物作为药用植物在国内外均有很长的历史,且应用广泛。对其化学成分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迄今为止,国内外化学工作者已对20余种本属植物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中分出50多个新化合物,多为二萜(苷)类及三萜(苷)类化合物。二萜(苷)类及三萜(苷)类化合物是悬钩子属中的特征性成分,其中尤以三萜类成分居多。掌叶覆盆子的叶子中含有二萜类成分,果实中不含二萜类成分,却含有三萜类成分(表3-1)[16]。
  
  国内学者[35-37]曾对掌叶覆盆子果实和叶中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研究,报道了百余种化学成分。此外,经成分分析发现,掌叶覆盆子果实和叶中含17种氨基酸,其中包括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表3-2和表3-3)。
  3.3.2 本项目组的研究工作
  本项目组曾开展掌叶覆盆子果实和根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经生物活性筛选,我们发现掌叶覆盆子的乙酸乙酯部位具有较强的植物雌激素作用,氯仿部位具有较强的抑制NF-kB激活作用。本项目组在这两种药理活性的指导下,对掌叶覆盆子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分离。从果实和根的活性部位中共分离得到22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对其中20个化合物鉴定如下:对羟基苯甲酸(1),鞣花酸(2);三个有机酸酯类化合物:邻苯二甲酸二丁酯(3)、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4)和没食子酸乙酯(5);八个黄酮类化合物:香橙素(6)、山柰酚(7)、槲皮素(8)、槲皮苷(9)、异槲皮苷(10)、金丝桃苷(11)、椴树苷(12)和顺式椴树苷(13);2-羟基喹琳-4-羧酸(14),β-谷甾醇(15),胡萝卜苷(16),熊果酸(17),齐墩果酸(18),蔷薇酸(19),11a-羟基蔷薇酸(20),如图3-2所示。其中,化合物3~6、9、13、14和20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掌叶覆盆子根的化学成分研究未见文献报道,本项目组的初步研究发现其富含三萜类化合物。从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5个:β-谷甾醇(15),胡萝卜苷(16),熊果酸(17),蔷薇酸(19),11a-羟基蔷薇酸(20)。
  3.4 药理活性研究
  掌叶覆盆子为常用温肾助阳中药,有补肾固精、助阳缩尿之功效。中医传统理论认为掌叶覆盆子补肾助阳、轻身健体、主益精气。近年来,国内学者采用现代药理方法对掌叶覆盆子的药理活性做了一些研究,主要有温肾助阳、补肾涩精、延缓衰老、抗诱变、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增强免疫等作用。
  3.4.1 温肾助阳作用
  分别采用切除成年大鼠双侧睾丸造成肾虚证动物模型,观察掌叶覆盆子提取物对模型动物阴茎勃起潜伏期的影响,采用大剂量氢化可的松造成小鼠肾阳虚模型,观察掌叶覆盆子提取物对模型动物的作用,结果显示:掌叶覆盆子提取物能够提高去势大鼠阴茎对外部刺激的兴奋性,增强模型动物的耐寒、耐疲劳能力,自主活动次数增加,证明掌叶覆盆子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温肾助阳作用,与传统的中医功效吻合[38]。
  3.4.2 对下丘脑-垂体-性腺功能的作用
  掌叶覆盆子水提液可降低实验大鼠下丘脑人工合成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垂体黄体生成素(LH)、分泌卵泡刺激素(FSH)及性腺E2含量,而提高胸腺LHRH和血液T水平。提示掌叶覆盆子水提液对性腺轴的调控作用可能是其“补肾涩精”的药理基础[39]。
  3.4.3 抗衰老活性
  采用小鼠D-半乳糖衰老模型,观察了掌叶覆盆子对学习记忆能力和脑单胺氧化酶B(MAO-B)的影响,结果表明掌叶覆盆子可明显缩短衰老型小鼠的游泳潜伏期,降低脑MAO-B活性,具有改善学习能力,延缓衰老作用[40]。
  3.4.4 抗诱变活性
  采用Ames实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实验,SOS显色反应,掌叶覆盆子水溶性提取物在上述3项实验中均无诱变性。在抗诱变实验中发现,Ames实验与SOS反应中,掌叶覆盆子对阳性诱变物具有很强的诱导抑制作用,但对环磷酰胺(CP)诱导小鼠微核率(MNR)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实验结果揭示掌叶覆盆子水溶性提取物具有一定抗诱变作用,为掌叶覆盆子开发成保健食品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41]。钟承民等[42]研究新疆22种食用野生植物诱变与抗诱变作用,结果表明掌叶覆盆子等野生植物抗诱变作用最强。
  3.4.5 促进淋巴细胞增殖作用
  赵武述等[43]报道,掌叶覆盆子粗多糖具有促进淋巴细胞转化作用。陈坤华等[44]采用3H-TdR掺入法,以淋巴细胞增殖实验为指标,研究了掌叶覆盆子的四种提取组分在体外对脾脏淋巴细胞DNA合成的影响,并从环核苷酸角度探讨其机理。掌叶覆盆子的水提取液、醇提取液,粗多糖和正丁醇组分均有明显促进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在有或无丝裂原刀豆蛋白A(ConA)辅助的作用下,掌叶覆盆子均具有明显激活淋巴细胞的作用。从掌叶覆盆子中提取的粗多糖和正丁醇组分对体外培养的淋巴细胞在激活早期有升高细胞内环腺苷酸(cAMP)作用,而不影响环鸟苷酸(cGMP)水平。
  3.4.6 对睾丸素的分泌与血液中胆固醇的影响
  王殷成[45]研究中药作为补阳药剂的药物是否是男性荷尔蒙的原料,并且是否能减少动脉硬化症的诱发因子——胆固醇,通过实验观察,在掌叶覆盆子增加投药后男性荷尔蒙立即显示出增加,第2h增加至195%,4h后减少到135%,血清胆固醇也随时间减少,第3h减至84.31%,4h后增至94.2%。这显示男性荷尔蒙的增加与血清胆固醇减少相互关联。
  3.4.7 抗肿瘤活性
  郭启雷[22]等对掌叶覆盆子中的三萜类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的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2a-羟基齐墩果酸对HepG2(人肝癌细胞株),NCIH460(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MCF-7(人乳腺癌细胞株)和bet-7402(人肝癌细胞株)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将掌叶覆盆子水提取物干燥,用肿瘤细胞培养液(DMEM)溶解,得到不同浓度的掌叶覆盆子浆。采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比色法、形态学检测掌叶覆盆子浆对人原发性肝癌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各个浓度的掌叶覆盆子浆对人原发性肝癌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呈现出与药物浓度、作用时间的依赖性。掌叶覆盆子水提取物对基质金属蛋白酶(MM-13)也具有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与浓度呈明显正比关系,其IC50为0.036μg/mL。提示在掌叶覆盆子中可能含有对MM-13有抑制作用的先导化合物[23]。
  3.4.8 其他活性
  赵伟康等[46]研究固真方(含掌叶覆盆子)可能通过抑制大鼠胸腺细胞GCR由胞浆到核的转位活化能力,从而减弱糖皮质激素对胸腺的抑制作用,提高机体胸腺依赖性免疫能力。梁文波等[47]研究中药复方(含掌叶覆盆子)水提液可不同程度纠正雷公藤多苷所致的大鼠动情异常,子宫重量减轻,子宫肌层变薄;光镜下各实验组卵巢均无明显改变;小剂量中药复方水提液对小鼠急性、慢性炎症及大鼠急性和免疫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该作用优于等剂量的雷公藤多苷[48]。
  3.5 研究实例
  笔者所在的研究组曾对掌叶覆盆子的果实和根进行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初步研究发现掌叶覆盆子中富含三萜类化合物,通过进一步系统的化学成分分离,从活性部位共分离得到22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鉴定出其中20个化合物(图3-2):对羟基苯甲酸(1),鞣花酸(2);三个有机酸酯类化合物:邻苯二甲酸二丁酯(3)、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4)和没食子酸乙酯(5);八个黄酮类化合物:香橙素(6)、山奈酚(7)、棚皮素(8)、搠皮昔(9)、异棚皮苷(10)、金丝桃苷(11)、椴树苷(12)和顺式椴树苷(13);2-羟基喹琳-4-羧酸(14),β-谷甾醇(15),胡萝卜苷(16),熊果酸(17),齐墩果酸(18),蔷薇酸(19),11a-羟基蔷薇酸(20)。
  3.5.1 掌叶覆盆子中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流程
  根据生物活性跟踪实验,掌叶覆盆子果实的氯仿部位具有较强的抑制NF-kB激活作用,从中分离、鉴定了3个化合物,乙酸乙酯部位具有较强的植物雌激素样作用,从中分离、鉴定了17个化合物。从掌叶覆盆子根中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掌叶覆盆子果实(图3-3)和掌叶覆盆子根(图3-4)的提取分离过程见实验流程图。
  3.5.2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5.2.1 化合物1的结构鉴定及理化数据
  白色针状晶体(甲醇),mp214~216℃,不溶于氯仿,易溶于甲醇。在预制硅胶板上点样展开,当展开剂为氯仿-甲醇(8:1)和石油醚-乙酸乙酯(3:2)时的Rf值分别为0.26和0.30。该化合物的ESI-MS与质谱数据库中的对羟基苯甲酸完全重叠,IR、1H-NMR及13C-NMR数据也与对羟基苯甲酸相符[49],故推定其为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nicacid)。其1H-NMR及C-NMR数据见表3-4。
  lR(cm-1):3385,3200~2300(宽、强),1674,1610,1594,1510,1420,1242,1168,854,769。ESI-MSm/z(丰度值,%):138(74.6),121(100),93(27.6),65(18.8)。
  3.5.2.2 化合物2的结构鉴定及理化数据
  淡黄色针状结晶(吡啶),NaOH试液反应显黄色,三氯化铁反应显绿色,Molish反应阴性,茴香醛-浓硫酸反应显橙红色,不溶于水和常用的有机溶剂,可溶于吡啶。红外光谱和核磁数据与文献相符351,故推定其为鞣花酸(ellagicacid)=其1H-NMR及13C-NMR数据见表3-5。
  IRvCcm-1):3092,1714,1621,1582,1509,1441,1336,1186,1102,1055,1015,983,919,757。
  3.5.2.3 化合物3的结构鉴定
  油状无色液体,不溶于水,溶于甲醇、氯仿。在预制硅胶板上点样展开,展开剂为环己烷-乙酸乙酯(8:1)时的Rf值为0.75。其1H-NMR、13C-NMR数据与文献[50]和SDBS数据库中化合物的数据相符,故推定其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phthalate)o其1H-NMR及13C-NMR数据见表3-6。
  3.5.2.4 化合物6的结构鉴定
  浅黄色无定形粉末(甲醇),溶于丙酮、甲醇。盐酸-镁粉反应阳性。其1H-NMR、13C-NMR数据基本与文献[51]相符,根据二维谱对文献中6、8位碳的核磁数据归属进行了修正。推定该化合物为香橙素(aromadendrin)。其1H-NMR及l3C-NMR数据见表3-7。
  3.5.2.5 化合物9的结构鉴定
  黄色颗粒结晶(甲醇),mp181~183℃,盐酸-镁粉反应阳性,Molish反应呈阳性,酸水解产物经薄层检查,糖为鼠李糖,首元为槲皮素。核磁数据与文献[52]报道棚皮甘一致,多种溶剂系统中薄层色谱(TLC)的化值和斑点呈色与槲皮苷标准品一致,故推定该化合物为槲皮苷(quercitrin)。其1H-NMR及13C-NMR数据见表3-8。
  3.5.2.6 化合物12的结构鉴定
  黄色针状结晶(甲醇),mp268~270℃,盐酸-镁粉反应阳性,Molish反应呈阳性,显示为羟基取代黄酮类化合物。1H-NMR图谱中的δ6.11(1H,brs),δ6.28(1H,brs)是5,7二羟基取代黄酮A环6,8位的质子信号(未显示为d峰),δ7.97(2H,d,J=8.6Hz)和δ6.80(2H,d,J=8.6Hz)是黄酮B环2',6',T,5,位质子的特征信号;86.08(1H,d,J=16.0Hz)和δ7.41(1H,d,J=16.0Hz)为反式烯键质子,结合13C-NMR化学位移δ115.6和147.4推测分子中可能含有a,β不饱和羰基的双键;δ
  7.30(2H,d,J=8.6Hz)和δ6.79(2H,d,J=8.6Hz)显示分于中还有一个对位取代的苯环;在低场区没有其他信号说明黄酮3位被取代,推测该化合物为3,5,7,4,-四取代黄酮。δ5.22(1H,d,J=7.1Hz)为β-D-糖端基氢信号。%-NMR中共26个吸收信号,其中S133.0、132.0、117.6、116.8均为2个双键碳的信号,从而分子共有30个碳;δ160.1、136.0、180.1为黄酮2,3,4位的特征信号。与山柰酚碳谱数据相比,化合物12(表3-9)3位碳向高场移动,2位碳和4位碳向低场移动,推测糖可能接在3位;δ169.6为a,β不饱和酯羰基的碳信号;δ104.9、78.8、76.6、76.5、72.5、65.1为β-D-葡萄糖的碳信号,6位碳移向低场说明葡萄糖的6位可能成酯。由此,分子可推出山奈酚-3-O-P-D-毗喃葡萄糖片段和肉桂酰基片段’该化合物的'H-NMR、"c-NMR数据与文献[53]中的kaempferol-3-O-P-D-(6-(9-/rans-/?-couniaroyl)glucopyranoside一致,故推定该化合物是椴树苷(tiliroside)。
  3.5.2.7 化合物13的结构鉴定
  黄色针状结晶(甲醇),盐酸-镁粉反应阳性,Molish反应呈阳性,显示为羟基取代黄酮类化合物。该化合物原本与化合物12相混,后使用SephadexLH-20和制备TLC等各种手段反复纯化得以成功分离。1H-NMR图谱的差异之处主要在肉桂酰基的a,β-不饱和双键上,δ5.52(lH,d,J=12.9Hz)和δ6.71(1H-NMR,d,J=12.9Hz)显示其为顺式双键。1H-NMR图谱上其他数据以及13CA-NMR数据均与化合物12接近(表3-9),推测其为kaempferol-3-O-β-D-(6-O-cic-p-coumaroyl)glucopyrano-
  side。该化合物的1H-NMR、l3C-NMR数据与文献[53]一致,推定其为顺式椴树苷(cis-tiliroside)。
  3.5.2.8 化合物19的结构鉴定及理化数据
  白色无定形粉末(甲醇),mp268~270℃。可溶于氯仿-甲醇、吡啶。在预制硅胶板上点样展开,30%硫酸加热后显红色。1H-NMR、13C-NMR数据与文献[54]相符,故推定为2a,3a,19a-trihydroxy-urs-12-en-28-oicacid,即蔷薇酸(euscaphicacid)。其lH-NMR及13C-NMR数据见表3-10。
  ESI-MS(w/z):511([M+Na]+),409,345,305,278;488([M「),487([M-H]-),280,255。
  3.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我们在植物雌激素样作用和抑制NF-kB激活作用两种药理活性的指导下,从掌叶覆盆子果实乙醇浸膏的乙酸乙酯部位和氯仿部位共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18个化合物。
  从已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的类别上看,主要包括有机酸、有机酸酯、黄酮、生物碱、甾醇、三萜类化合物。其中3个有机酸酯类化合物邻苯二甲酸二丁酯(3)、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⑷和没食子酸乙酯(5),3个黄酮类化合物香橙素(6)、槲皮苷(9)和顺式椴树苷(13),以及一个生物碱2-羟基喹啉-4-羧酸(14)都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从化学成分分离的结果上看,我们的研究结果与先前的文献报道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一差异的产生,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药材来源和获得总浸膏方法上的差异引起:我们的药材产于浙江,渗漉提取,文献报道的药材分别产于江西、浙江、安徽,均是回流提取;另一方血还可能是由于我们的分离过程是在药理活性指导下进行的,并未对各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全面分离。
  日本学者曾报道从掌叶覆盆子中分离得到覆盆子酸和覆盆子苷F5,并认为是掌叶覆盆子中较特征的成分,但至今尚未在我国所产的掌叶覆盆子中发现,这一差异可能是由于植物的产地不同引起的。
  文献报道掌叶覆盆子果实中含有异槲皮苷isoquercitrin[25]。经检索,isoquercitrin是槲皮苷-3-0-β-D-呋喃葡萄糖苷的别称。此外,本实验也分离得到了该化合物,其正确别称应是陆地棉苷(hirsutrin)。
  2-羟基喹啉-4-羧酸(14)是一个报道较少的生物碱成分,1945年首次在罂粟中分离得到[55],这是首次从蔷薇科植物中分离得到该化合物。
  掌叶覆盆子根中富含三萜类化合物,已分离得到并鉴定清楚结构的三糖类化合物包括熊果酸(17)、蔷薇酸(19)和11a-羟基蔷薇酸(20),其中蔷薇酸的含量很高,氯仿部位分离得到的蔷薇酸的含量高达0.1%。
  3.6 炮制和质量标准
  3.6.1 搁公扭根的炮制
  取原药,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段,干燥。
  3.6.2 搁公扭根的质量标准
  掌叶覆盆子生长地域、环境、条件、年份不同,会造成其品质差异。此外,掌叶覆盆子所含化学成分复杂,迄今已报道掌叶覆盆子果实和叶中的化学成分包括酚酸类、黄酮类、生物碱类、甾醇类、萜类、香豆素类、长链脂肪族类、有机酸等。
  郭卿等[56]采用掌叶覆盆子中的山柰酚-3-0-芸香糖苷作为其质量控制化合物,建立了掌叶覆盆子药材中山奈酚-3-0-芸香糖苷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进行了TLC定性鉴别及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检测,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重复性好。
  柴伟等[57]建立HPLC测定掌叶覆盆子中椴树苷含量的方法,该法使用的色谱条件为:
  DiamonsilC18色谱柱(4.6mm×250mm,5um);流动相为甲醇-1%冰醋酸(55:45),流速1mL/min;检测波长315nm;柱温30℃。在此色谱条件下,椴树苷色谱峰能与其他非被测物质色谱峰达到基线分离,结果见图3-5。该分析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可为掌叶覆盆子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陈林霖等[58]利用反相HPLC法测定浙江、四川、福建等7个产地掌叶覆盆子药材指纹图谱,色谱条件为:All-techC18柱(250mm×4.6mm,5um),流动相为乙腈(A)-水(B),采用梯度洗脱,B相0~45min(94%~85%),45~70min(85%~75%),70~90min(75%~60%),90min(停止),以1.0mL/min流速于211nm波长处进行检测,进样量20μL,柱温40℃。结果共检出15个分离度良好的共有峰(图3-6和图3-7),该方法可作为控制掌叶覆盆子药材质量的定性标准。苗菊茹等[59]也比较了20个不同来源的掌叶覆盆子药材甲醇提取物的HPLC图谱,结果共检出10个分离度良好的共有峰。
  此外,HPLC法测定掌叶覆盆子中的鞣花酸、异槲皮苷、山奈酚-3-0-β-D-吡喃葡萄糖苷、山柰酚、覆盆子苷-F5、没食子酸等成分,也可用于掌叶覆盆子药材的质量控制[60-62]。
  本项目组的研究表明,可通过鉴别(粉末显微特征)、检查(水分、灰分)、浸出物、含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对搁公扭根的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
  3.6.2.1 搁公扭根的检查
  1)搁公扭根的水分
  水分按《中国药典》水分测定法中的烘干法检查。根据测定结果(表3-11),将水分限度定为不得过12.0%。
  2)搁公扭根的总灰分
  总灰分按《中国药典》灰分测定法中的总灰分测定法检查。根据测定结果(表3-11),将总灰分限度定为不得过4.0%。
  3)搁公扭根的浸出物
  浸出物按《中国药典》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热浸法检查。根据测定结果(表3-11),将浸出物的限度定为应不得少于15.0%。
  3.6.2.2 搁公扭根的含量测定
  掌叶覆盆子所含化学成分较为复杂,现已报道的掌叶覆盆子果实和叶中的化学成分包括甾醇类、黄酮类、萜类、香豆素类、长链脂肪族类、有机酸等。搁公扭根中的化合物类型类似,主要含有黄酮类、有机酸及萜类。经研究发现掌叶覆盆子根中含有大量的没食子酸,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没食子酸具有抗菌、清除自由基、促进血小板凝集、诱导细胞凋亡等功能,因此以没食子酸作为含量测定指标成分。
  本节采用超声和加热回流两种提取方法,考察了50%乙醇、70%乙醇、乙醇和4.2%盐酸溶液的提取效果,结果显示以4.2%盐酸溶液加热回流提取效果最好。在此基础上,考察了盐酸浓度(2.1%、4.2%、6.4%)、提取时间(2h、3h、4h)、溶剂容量(25mL、50mL、75mL)的提取效果。根据测定结果,拟定0.3g药材加4.2%盐酸溶液50mL,加热回流3h为没食子酸提取方法。
  图3-6掌叶覆盆子样品HPLC指纹图谱
  图3-7不同产地掌叶覆盆子HPLC指纹图谱
  A.浙江;B.四川;C.福建;D.陕西;E.安徽;F.江西:G贵州
  1)仪器与试药
  Agilent1260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G4212B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美国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XS104电子天平(XS105DU,瑞士梅特勒公司),水浴锅(上海梅香仪器公司)。
  液相所用乙腈和磷酸均为色谱纯,水为纯化水,盐酸(36%~38%)为分析纯。没食子酸对照品(批号:110831-200803,含量90.1%,使用前无需处理)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没食子酸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没食子酸浓度为38.81μg/mL的溶液,作为对照品储备液。
  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称取搁公扭根干燥药材粉末(过2号筛)0.3g,精密称定,加入4.2%盐酸溶液50mL,加热回流提取3h,取出放冷,以4.2%盐酸溶液补足减失的重量,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2mL置10mL容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播匀,用0.45um微孔滤膜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4)系统适用性实验
  色谱柱:AgilentZorbaxSB-C18色谱柱(4.6mm×250mm,5um),柱温:30℃;流动相:甲醇-0.4%磷酸水溶液(5:95);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73nm;进样量:5μL。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进样,记录色谱图,见图3-8。可见在该色谱条件下,没食子酸与其他成分可达到基线分离,保留时间约为9.2min,理论塔板数在5000以上,分离效能较好。
  3.7 产品开发
  目前市场上以掌叶覆盆子根为原料开发的产品并不多,但以掌叶覆盆子果实和叶开发成的产品较多,主要以保健酒、果汁、果酱、发酵茶为主。
  3.7.1 掌叶覆盆子保健啤酒
  将掌叶覆盆子浸于啤酒中,浸提时间10h,浸提温度80℃,果胶酶添加量0.90mg/g,适宜pH4.0。根据吸光度值确定掌叶覆盆子0.3%添加量在啤酒中最为适宜。经检测,所研制的掌叶覆盆子啤酒三种主要功能性成分粗多糖、粗三萜、黄酮含量显著。掌叶覆盆子保健啤酒具有抗衰老、调节生殖系统、促进细胞免疫机能、减肥的功效,是一种新型的营养、保健、天然的现代理想保健饮品。
  3.7.2 掌叶覆盆子保健乳酸菌饮料
  掌叶覆盆子保健乳酸菌饮料保持了乳酸饮料发酵香味和掌叶覆盆子特有滋味,营养丰富,并且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其制作工艺首先选取颜色鲜红、无病虫害、无霉变腐烂的掌叶覆盆子鲜果清洗干净,放入榨汁机中榨汁。用140目纱网过滤掌叶覆盆子汁,除去粗纤维及残渣。按脱脂奶粉:水=1:7的比例于水温40℃溶解奶粉,保证奶粉溶解完全,复原乳质地均匀。待奶粉完全溶解后,将复原乳按一定比例加入掌叶覆盆子汁中。隔水加热,搅拌,使果汁和复原乳充分融合。巴氏杀菌,保持温度60~65℃,30min。其目的是杀灭乳液中的大部分微生物,防止乳清析出。使乳液快速冷却至45℃,选用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1:1)为混合发酵剂。先活化菌种,再逐级进行扩大培养以获得生产发酵剂。在无菌条件下,按适当比例将活力旺盛的发酵剂加入冷却后的混合液中,充分混匀。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发酵,待产品达到一定酸度,终止发酵。向乳酸发酵液添加适量的乳化稳定剂、甜味剂、酸味剂等辅料进行调配。其加工流程图如下:
  3.7.3 掌叶覆盆子果酱
  其加工流程图如下:
  3.7.4 掌叶覆盆子果粉
  其加工流程图如下:
  3.7.5 掌叶覆盆子果汁
  其加工流程图如下:
  3.7.6 掌叶覆盆子复合保健饮料
  以掌叶覆盆子为基料,以何首乌、银杏、黄精为营养辅料,浸提温度65℃,固液比1:30,加酶量0.7g/100mL,浸提时间60min。保健饮料较佳的配伍条件为:掌叶覆盆子原汁用量40mL,蔗糖用量3.00g/100mL,枸橼酸用量0.10g/100mL。
  3.7.7 掌叶覆盆子枸杞生态保健酒
  以掌叶覆盆子为主要原料,辅以枸杞,经酒精发酵生产掌叶覆盆子枸杞生态保健酒,运用正交实验确定发酵的工艺条件为:酵母菌接种量为2%,枸杞添加量为20%,发酵温度25℃,发酵时间为7天。成品经主发酵后,经过避光陈酿可以使其在香气、口味、风格方面比刚酿好时风味更好。
  3.7.8 掌叶覆盆子叶发酵茶
  采收新鲜掌叶覆盆子叶,经杀青、凋萎、揉捻、解块、发酵、造型、干燥等工艺制成茶品。掌叶覆盆子叶发酵茶的最佳工艺条件是:发酵温度40℃,装罐质量160g,漂烫时间5min;对于高血脂模型小鼠,掌叶覆盆子叶发酵茶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并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掌叶覆盆子叶发酵制成的掌叶覆盆子叶发酵茶加工工艺简单,茶香浓郁,且具有降血脂的功效,可作为保健类茶饮,市场前景良好。
  3.8 总结与展望
  搁公扭根是以掌叶覆盆子的干燥根为药用部位的一味畲药,而掌叶覆盆子作为药食两用的一味传统中药,广泛运用于中成药、保健食品和化妆品行业。近年来选用掌叶覆盆子作为保健品、化妆品成分的专利文献大量涌现,显示其重要性正日益为人们所认识。目前对掌叶覆盆子植物的研究和利用,多局限于掌叶覆盆子果实,对根、叶等其他部位的研究和利用很少,有必要对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深入研究,探明各个部位间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差异。
  我国掌叶覆盆子资源分布较广,但多数尚处于野生状态,品种选育工作力度不够,人工栽培面积少,产量低,质量参差不齐,后续资源贫乏,将大大阻碍其开发利用。有必要拟定选优标准,选育优良品种,进行人工栽培。与此同时,明确化学对照品,制定质量标准,避免与其他同属植物混淆,使中药材及中药制剂质量得以控制,从而与国际市场接轨。加大对掌叶覆盆子果实、根、茎、叶和皮等器官的营养成分、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和分析,这对进一步开发利用掌叶覆盆子,提高掌叶覆盆子在国内外的市场地位和经济效益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M].北京:中国科技医药出版社,2015:94.
  [2]顾利红.中药覆盆子类的生药学研究1[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4,25(4):193-198.
  [3]赵建邦.覆盆子及其4种混淆品的性状鉴别[J].中药材,1995,18(10):508.
  [4]赵建邦.覆盆子及其4种混淆品的显微鉴别[J].中药材,1996,19(9):449-450.
  [5]胡时银.覆盆K生产栽培技术[J].现代园艺,2010,1:26-27.
  [6]施忠辉.华东覆盆子栽培技术[J].中国土特产,2000,1:19-20.
  [7]李维林.覆盆子人工栽培技术[J].中药材1991,14(5):10-11.
  [8]潘彬荣,张永鑫.岳高红.等.氮肥对掌叶覆盆子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2):69-71.
  [9]王勇.八仙种玉汤加减治疗男性不育症临床疗效观察[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1999,9(2):28-29.
  [10]吕继华.补肾益精汤加减治疗男性不育症68例[J].湖北中医杂志,1994,16(6):31.
  [11]李天升,李秀云,蒋协矩.中西医结合治疗不育症400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1994,10(5):25:
  [12]何少增.鸡蛋覆盆子散治疗遗尿[J].山西中医,1995,11(4):36.
  [13]郭奇裕.三子止遗汤治疗遗尿症[J].新中医,2002,34(2):16.
  [14]高平义,华满堂,吕鸿彬.等.纯中药擦剂治疗瘗疮42例[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1997,18⑴:59.
  [15]秦正光,贺叔梅.妇炎消糖浆临床188例疗效观察[J].中成药,1994.16(3):30.
  [16]苗菊茹,谢一辉,刘红宁.覆盆子的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药,2004.35(253):54-55.
  [17]皮慧芳,吴继洲.覆盆子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述要[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2):2169-2174.
  [18]徐振文,赵娟娟.覆盆子的化学成分[J].中草药,1981,12(6):19.
  [19]HattoriM,KuoK-P,ShuY-Z,etal.AtriterpenefromthefruitsofRubuschingii[J].Phytochemistry,1988,27(12):3975-3976.
  [20]刘杰.覆盆子果实化学成分及对肾阳虚小白鼠药理作用的研究[D].沈阳:沈阳药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1]郭启雷,杨峻山.掌叶覆盆子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3):198-200.
  [22]郭启雷.掌叶覆盆子及羊耳菊的化学成分研究[D].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3]程丹,李杰,周斌,等.覆盆子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药材,2012,35(11):1873-1876.
  [24]刘劲松,王刚,王国凯.覆盆子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8,15(3):197-199.
  [25]郭启雷,杨峻山,刘建勋.掌叶覆盆子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药学杂^,2007,42(15):1141-1143.
  [26]肖洪明,祖灵博,李石平,等.掌叶覆盆子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11,21(3):220-225.
  [27]WenH-C,ToshihikoO,FujikoK,etal.DiterpeneglycosidefromleavesofRuhuschingii&fruitsofR.suavissinaus,andidentificationofthesourceplantoftheChinesefolkmedicine"Fu-pen-zi"[J].ChemPharmBμLl,1987,35(7):3021-3024.
  [28]OhtaniK,YangC-R,MiyajimaC,etal/Labdane-typediterpeneglycosidesfromfruitsofRubusfoliolosus[S].ChemPharmBμLl,1991,39(9):2443-2445.
  [29]OhtaniK,MiyajimaC.TakahashiT,etal.ChemicalstudiesonFuku-bon-shi:Adimerofglucosylestersof19tz-hydroxyursolicacidderivativesfromRubuscoreanusanditssignificancefbridentificationofthesourceplants[J].Pharmacobio-Dyn,1990,13:s-45.
  [30]游孟涛,李亚葵,郭美丽.覆盆子二氯甲烷萃取物中的化学成分[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9,30(10):1199-1202.
  [31]谢一辉,苗菊茹,刘文琴.覆盆子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药材,2005,28(2):99-100.
  [32]刘文琴,龚嘉华,于燕霞,等.覆盆子活性部位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现代中药,2014,16(5):372-373.
  [33]孙金旭,朱会霞,肖冬光.覆盆了中有机酸含量的测定[J].现代食品科技,2013,29(6):1374-1377.
  [34]谢一辉,周立姣,罗金龙,等.覆盆子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4):786-787.
  [35]典灵辉,龚先玲.覆盆子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J].天津药学,2005,17(4):9-10.
  [36]韩卓,陈晓燕,李延红,等.顶空-气质联用法对覆盆子叶中挥发性成分的分析[J].食品与机械,2013,29(4):11-13.
  [37]杨再波,钟才宁,孙成斌,等.固相微萃取法分析黔产覆盆子挥发油[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2(1):49-52.
  [38]向德军.掌叶覆盆子提取物的温肾助阳作用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2,18(3):217-218.
  [39]陈坤华,方军,匡光伟,等.覆盆子水提液对大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的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1996,21(9):560-562.
  [40]朱树森,张炳烈,李文彬,等.覆盆子对衰老模型小鼠脑功能的影响[J].中医药学报,1998,26(4):42-43.
  [41|付德润、钟承民,郭伟.等.覆盆子抗诱变作用的实验[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1998,1(1):35-37.
  [42]钟承民,付德润.马尤,等.新疆22种食用野生植物抗诱变研究[J].新疆医学院学报,1997,20(2):88-91.
  [43]赵武述,张玉琴.植物多糖提取物致有丝分裂反应的分析[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1,
  11(6):381-385.
  [44]陈坤华,方军,宫斌,等.覆盆子提取成分促进淋巴细胞增殖作用及与环核昔酸的关系[J].上海免疫学杂志,1995,15(5):502-504.
  [45]王殷成.中药制剂中补阳药对睾丸素的分泌与血液中胆固醇的影响[J].天津中医,2002,19(2):59-63.
  [46]赵伟康,金国琴.固真方对老年大鼠胸腺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作用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2):92-94.
  [47]梁文波,黄彩云,张学梅,等.中药复方对抗雷公藤多试毒性的研究(n)[J].中草药,1999,30(8):607-608.
  [48]梁文波,张学梅、黄彩云,等.中药复方对抗雷公藤多试毒性的研究(ffl)[J].中草药,1999,30(12):916-919.
  [49]程科军.I.覆盆子活性成分研究Ⅱ.金雀根中二苯乙烯类成分的稳定性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50]杜国顺,蔡样海,尚建华,等.灯台叶中的非碱性成分[J].中国天然药物,2007,5(4):259-262.
  [51]ShenZ-B,TheanderO.FlavonoidglycosidesfromneedlesofPinusmassoniana[S].Phytochemistry,1985,24(1):155-158.
  [52]李勇军,骆宏丰,王永林,等.头花蓼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0,35(5):300-302.
  [53]SachikoT,KyokoT.MakiA,etal.IsolationofcytochromeP450inhibitorsfromstrawberryfruit.
  Fragariaananassa[J],JNatProd,2004,67(11):1839-1841.一
  [54]LiangGY,GrayA1,WatermanPG.PenlacyclictriterpenesfromthefruitsofRosasterilis[]].JNatProd.1989,52(1):162-166.
  [55]SchmidH,KarrerP.Water-solubleextractivesofPapaversomniferumL.[J].HelvChimActa,1945,28(1):722-740.
  [56]郭卿、付辉政,周国平,等.覆盆子药材质量标准研死[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6(3):51-54.
  [57]柴伟,王祝举,唐力英,等.HPLC测定覆盆子中魂树昔的含量[J].中国中药杂质,2009,34(19):2534-2535.
  [58]陈林霖,潘娟.覆盆子药材HPLC指纹图谱的研究[J].中成药,2006,28(7):937-940.
  [59]苗菊茹,谢一辉.覆盆子药材的HPLC特征指纹图谱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4):47-49.
  [60]钟瑞建,郭卿,周国平,等.RP-HPLC法同时测定覆盆子药材中2个主要黄酮苷成分的含量[J].药物分析杂质,2014,34(6):971-974.
  [61]李天傲,谭喜莹.HPLC测定覆盆子中没食子酸含量[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8,25(3):235-237.
  [62]何建明,孙楠,吴文丹,等.HPLC测定覆盆子中辣花酸、黄酮和覆盆子苷-F5的含量[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4):4351-4356.

知识出处

整合畲药学研究

《整合畲药学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整合了常用畲药的植物资源、栽培、功能主治、临床应用、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质量标准、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等诸多方面内容。全书收录常用畲药186种,包括重点介绍的11种收载于2015年版《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的最常用畲药和27种次常用畲药。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