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食凉茶基原植物形态、鉴别与资源分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整合畲药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3843
颗粒名称: 1.1.2 食凉茶基原植物形态、鉴别与资源分布
分类号: R298.3
页数: 4
页码: 7-10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食凉茶的基原植物形态特征、鉴别方法以及资源分布情况。
关键词: 中医药 食凉茶 植物形态

内容

1.1.2.1 基原植物形态
  柳叶蜡梅为半常绿灌木,高达3m。小枝细,被硬毛。叶对生,叶片纸质或薄革质,呈长椭圆形、长卵状披针形、线状及披针形,长2~16cm,先端钝或渐尖,基本楔形,全缘,上面粗糙,下面灰绿色,有白粉,被柔毛;叶柄被短毛,花单生叶腋,稀双生,淡黄色;花被片15~17片,外花被数片,椭圆形,边缘及背部被柔毛,中部花被片线状长披针形,先端长尖,被疏柔毛,内花被片披针形,长卵状椭圆形,雄蕊4~5枚,心皮6~8个。果托梨形,长2.3~3.6cm,先端收缩,瘦果长1~1.4cm,深褐色,被疏毛,果脐平。花期10~12月,果期翌年5月。
  浙江蜡梅为常绿灌木,全株具香气。叶片革质,卵状椭圆形、椭圆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长3~6cm,宽1.5~4.5cm,上面光亮,深绿色,下面淡绿色,无白色或偶见嫩叶稍具白粉,均无毛。花单生叶腋,少有双生,淡黄色;花被片16~20片,背面均有短柔毛,外花被片卵圆形,中部花被片长线状披针形,长1.2~1.5cm,先端细长渐尖,内花被片披针形,全缘,长0.6~1.5cm,具爪;雄蕊5~7枚,退化雄蕊8~15枚;心皮6~9个。果托薄而小,长2.5~3.3cm,宽1.4~1.8cm,多钟形,外网纹微隆起,先端微收缩,口部四周退化雄蕊木质化,斜上伸展;瘦果椭圆形,长1~1.3cm,有柔毛,暗褐色,果脐周围领状隆起。花期10~12月,果期翌年6月。
  1.1.2.2 鉴别
  1)食凉茶的叶片横切面显微鉴别
  柳叶蜡梅叶(图1-1),上表皮细胞略扁平,外壁有时可见孔沟,被角质层,下表皮细胞较小,外壁增厚,可见气孔;下表皮单细胞非腺毛众多,壁厚,上表皮亦可见单细胞非腺毛。栅栏组织由2~3列短柱状细胞组成,海绵组织中散有多数油细胞。导管主为网纹导管。
  浙江蜡梅叶(图1-2),下表皮有时可见单细胞非腺毛。
  2)食凉茶中芦丁的薄层色谱鉴别
  预实验中发现食凉茶中黄酮类成分以芦丁的含量最高,故选择以芦丁为黄酮类成分薄层色谱鉴别的指标性成分。参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枝黄花、贯叶金丝桃、槐花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发现所采用的方法与展开系统操作简便,斑点清晰,结果见图1-3。
  溶剂前沿
  原点位置
  3)食凉茶中枝叶素的薄层色谱鉴别
  从柳叶蜡梅与浙江蜡梅的挥发油成分己有的研究来看,不同的产地不同月份不同提取方式分离得到的挥发油成分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枝油精(枝叶素、桉树脑)与a-蒎烯是共性成分,其中又以桉油精含量较为稳定,故选择桉油精为挥发油薄层色谱的指标性成分。参考《中国药典》豆蔻鉴别项下枝油精薄层色谱鉴别,该品种的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为以正己烷为接收剂的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提取繁琐,不易于操作。尝试多种易溶解枝油精的溶剂提取,发现以乙酸乙酯冷浸过夜后超声提取效果为佳。展开系统采用豆蔻鉴别项下的方法,分离效果良好。结果见图1-4。
  1.1.2.3资源分布
  蜡梅属植物的分布广泛,其中柳叶蜡梅主要产自浙江的丽水(莲都区)、云和、景宁、遂昌、松阳、建德、开化等地;浙江蜡梅主要产自浙江的龙泉、庆元、遂昌、松阳、云和、青田、平阳和福建等地。柳叶蜡梅和浙江蜡梅主要生于丘陵、山地灌木丛中或稀疏林内。长期以来,民间使用食凉茶多以采摘野生资源为主,资源压力大,而且没有相关的种植和使用标准,成为药材种植推广和产品开发瓶颈。自2005年以来,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开始积极开展柳叶蜡梅快速繁殖方面的技术攻关,成功解决了柳叶蜡梅的相关种植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100余亩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种植基地、开展柳叶蜡梅相关化学成分的研究工作,为产业化开发与示范奠定了扎实基础。

知识出处

整合畲药学研究

《整合畲药学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整合了常用畲药的植物资源、栽培、功能主治、临床应用、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质量标准、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等诸多方面内容。全书收录常用畲药186种,包括重点介绍的11种收载于2015年版《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的最常用畲药和27种次常用畲药。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