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章 畲族祠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谱牒祠堂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3196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畲族祠堂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60
页码:
285-3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蓝姓、雷姓和钟姓的祠堂,包括古田县富达蓝氏宗祠、福安市蓝姓祠堂、福鼎市蓝姓祠堂、屏南县巴地蓝氏宗祠等。
关键词:
畲族祠堂
畲族文化
内容
在闽东地区一带的畲族村,除富达、巴地两村的宗祠建得比较早外,大部分畲族村的宗祠均建于清中叶以后。
事实上,清以前处在迁徙不定的生活环境中,畲族先民还没有具备建筑祠堂的条件。而只有在聚集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以后,建祠才变得紧迫起来。由于畲族的祠堂建立的比较晚,所以在形制上没有特别之处,部分还是以祖厝作为替代和过渡,等到合适时再出资建祠。畲族“祠堂”这种不同形态的演变,也正是畲民家族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不断发展的见证。
这次普查已知闽东有宗祠59座,其中蓝姓15座,雷、钟分别22座和20座,吴、李各1座。以富达村的祠堂最具规模和气派,而僻在寿宁县南阳帽底村的钟氏祠堂最有建筑特色。畲村祠堂多为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按中轴线两侧对称,屋顶多为悬山式。约有一半祠堂为上下两座组成,上座为正殿,设祖龛祭坛;下座为戏台、两厢看台,中间天井。
祠堂多为同姓同宗而建,是一族祭祖、聚议、修谱和神事、娱乐的重要场所。因此畲族祠堂在陈设上,即通常有族谱、香炉、祖图、祖杖、祖牌、楹联等,与汉族的有所区别。族谱是合族传承的历史记载,通常在祠内设专门橱子保管。香炉按各姓行第用字数排列,因为蓝姓的排行多一个字,所以蓝姓香炉有6个,而雷、钟都只有5个。祖图又称“太公图”、“永远图记”、“长联”、“环山轴”,部分宗祠绘有该图。祖杖又称“族杖”、“龙首杖”、“龙首师杖”、“法杖”,是自家显示远祖权威的象征物,通常悬挂于祠堂神龛右侧。祖牌,俗称“龙牌”,为木制品,上雕以纹饰,祖牌进龛时,仪式十分隆重。福安市坂中畲族乡大林畲族村钟氏祠堂祖牌迄今保存较为完好,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少数畲族村也有联族建祠的,柘荣县乍洋乡柯岭村就由蓝雷钟3姓共建宗祠一座。
第一节 蓝姓祠堂
宁德市境内现有面积大小不一的畲族蓝姓宗祠15个,其中始建于宋代的1个、清代6个、建于民国时期1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建的7个。祠堂建筑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有富达1个;在400~499平方米之间的有福安康厝洋里、坂中井口、潭头前村、穆云溪塔,福鼎佳阳浮柳、双华,共6个;在300~399平方米之间的有福安社口谢岭下1个;在200~299平方米之间的有社口南山头1个;在100~199平方米之间的有霞浦县上水、牛跤岭,屏南巴地,蕉城北山、新岩,共5个;龙潭面宗祠面积72平方米。
一、古田富达蓝氏宗祠
富达蓝氏宗祠始建于宋祥符五年(1012年),历经多次修建。现宗祠为2001年重建,乡贤蓝春、杨英夫妇捐资28万元,一村宗人集资20万元,共投资48万元。占地面积850平方米,建筑高度8.5米,进深38米,面宽16米,建筑面积608平方米。
富达蓝氏祠堂由大门、仪门、前殿、正殿、后殿组成。正殿悬有“敦睦堂”匾额,神龛中供有始祖蓝文卿和富达开基祖蓝应潮的塑像。宗祠两边回廊的墙壁上绘有50幅畲族上古遗风连环画,展示了富达蓝祠的民族特色。
富达祠堂虽属重建,整个建筑物从造型到设色,都充分考虑到了与环境的协调和对传统文化意蕴的保留,给人以既富丽堂皇,又不失庄严肃穆;古朴中有凝重,简洁又不失生动流畅的多重美感。漫步于丹桂飘香的幽深殿堂,踩着当年官宦出入的天井青石板,或驻足于饱经沧桑的旗杆石前,你一定会再次为畲族文化魅力所折服,赞叹天工造物的神秘与奇妙。
二、福安市蓝姓祠堂
1.溪塔蓝姓祠堂
溪塔蓝姓,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从寿宁县下溪洋后坑迁入,复从溪塔分迁于福安境内的洋坪高山、长洋坑、上沃、桃乾洋、下林、半山、林前王墓、大坪、山后垅、坑里坑、坑里、章坑、长坑、九都南山、长坪、化蛟满洋、后坑赖头秦坎、燕窝、溪北岩头、张坑;复从上述村庄分迁福安和庵、金斗量、铁场、岭冈、洋中、城内上杭、井敦、险坑、东爪坪、鲤鱼背、溪北马山、留洋施坑、仙跤迹、茶洋、爪溪何林、枫食山、周坑里、渡头漳后、仙岭岔井墩、塔仔等村,是蓝姓迁入福安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溪塔蓝氏宗祠,1850年始建,1990年重建,1991年11月16日进主安位。宗祠位于穆云畲族乡溪塔村口水尾处,东面临溪,北侧为空地。该祠占地面积45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平方米,为砖木结构,青瓦屋面。宗祠分上下两座,进深30米,面宽15米,上座为正殿,有供祭列祖龙牌的神龛;下座为戏台。
2.洋里蓝氏宗祠
洋里(墓亭)蓝姓始祖蓝可崇,谱载:“乃知可崇公即为蓝氏始祖,其先世祖父原居宁德白岩,及公始迁福安龙岗。”迁入墓亭时间在明万历间。
洋里蓝氏宗祠,位于福安市康厝乡始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2002年10月29日重建,为砖、钢筋混凝土结构,砖墙、钢筋混凝土梁柱、青瓦屋面。分上下两座,上座为正殿,下座为戏台。宗祠进深26.5米,面宽12.6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
3.南山头蓝氏祠堂
南山头蓝氏宗祠位于福安市上白石镇,2000年3月重建,单座,占地面积280平方米,建筑高度13米,进深22米,面宽12米,建筑面积264平方米。
4.井口蓝氏宗祠
井口蓝氏宗祠福安坂中,清光绪二年(1876年)建,面积400平方米。
5.谢岭下蓝氏宗祠
谢岭下蓝氏宗祠位于福安市社口镇,民国十七年(1928年)建,2003年重建。该宗祠占地面积338平方米,为上下两座,建筑物高度7.2米,进深26米,面宽13米,建筑面积312平方米。
6.前村蓝氏宗祠
该祠位于福安潭头镇,1984年建,面积400平方米。
7.龙潭面蓝氏宗祠
龙潭面蓝氏宗祠位于福安市溪柄镇龙潭村。1984年8月建,进深12米,面宽6米,建筑面积72平方米。
三、福鼎市蓝姓祠堂
1.浮柳蓝氏宗祠
浮柳蓝氏宗祠,位于福鼎市桐城乡浮柳村,1990年建,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为砖、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座两层,建筑高度9米,进深23.5米,面宽24.5米,建筑面积486平方米。
福鼎浮柳蓝氏族谱有《祠堂记》记其建造始末:“……意清公派下散迁各地,立祠在福鼎市浮柳洋村,坐申向寅兼艮坤分金,于1990年经福鼎市土地局批准建宗祠正殿五间,横十二丈直十八丈;至2003年重建两廊。各房首事梯山航海,到各支派按丁口收费,群策群力,聚沙为塔……以奉祖进祠,订为春秋二祭,以全族创业垂统不忘其源,后裔必将长发其祥矣!”
2.双华蓝氏宗祠
蓝氏宗祠建于1989年,2001年重修。祠堂进深23米,面宽18米,为砖、钢筋混凝土结构,琉璃瓦屋面。双华(小华洋)蓝姓分别从霞浦县和福鼎佳阳浮柳迁入。
四、屏南县巴地蓝氏宗祠
巴地蓝氏宗祠位于屏南县甘棠乡巴地村后,倚山而建。清光绪十年(1884年)五月二十八日午时重修(董事蓝具茂、蓝国敦、蓝具增、蓝昌族),1999年重建,为单座建筑,进深18米(天井深8米),面宽12.2米,建筑面积122平方米。正殿神龛内供有巴地祖先塑像、祖牌等。
巴地村主姓蓝,宋代从古田富达迁入,现有蓝姓人口500多人。村前有小溪,建有木廊桥和石拱桥各一座,公共建筑有文昌阁、观音堂、土主宫等。村后山上杉松等千年古树参天而立,构成倚山临水的秀丽山村风光。
五、霞浦县蓝氏宗祠
1.上水蓝氏宗祠
上水村大门里蓝氏宗祠位于霞浦县上水村。清乾隆三年(1738年)始建,历经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重建,占地面积126平方米。宗祠坐西向东,东至通用路1米,西至通用路1米,南至通用路2米,北到通用大路2米。为悬山顶砖木结构,进深13.5米,面宽10米,高5.13米,建筑面积135平方米,依次为天井、祠子、祠龛。梁架结构为抬梁式,整个祠堂结构完好。祠内供有祖牌共17面,中间为汝南郡历代祖牌,高1.4米,座宽90厘米、厚57厘米,为香亭式正面镌刻龙柱,下为杆栏式。祖牌底座为圭脚,错彩描金,祠由蓝氏后裔保管维修。
2.牛跤岭村蓝氏祠堂
牛跤岭又称吴家岭、牛跤岭,清代属霞浦县安东乡新南里四十六、七都,民国属霞浦县南江镇,现属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委会。2003年全村共有人口215人。主姓蓝,明天启元年(1621年)从罗源迁入。
牛跤岭蓝氏宗祠,位于霞浦县溪南牛跤岭村。1985年建,祠为单座,砖木结构,青瓦屋面,进深14米,面宽11米,建筑面积154平方米。神龛高1米。
六、蕉城区蓝氏宗祠
1.北山蓝姓宗祠
北山蓝姓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从蕉城飞鸾马山葡萄坑迁入白岩仙顶下发族。为闽东蓝姓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北山蓝氏宗祠位于蕉城区七都镇高洋村后,于1995年10月14日建,为砖木结构,青瓦屋面。进深19米,面宽10米,建筑面积190平方米。大门进去依次为天井、正殿。正殿的神龛中供有木质忠勇王雕像、龙首师杖等。
2.新岩长园蓝氏宗祠
新岩蓝氏宗祠,位于蕉城区新岩镇长园村。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建,1966年重修,面积130平方米。
七、柘荣县蓝(雷钟)氏宗祠
柯岭蓝雷钟宗祠,位于柘荣县乍洋乡柯岭村,为20世纪末由该村蓝雷钟3姓所共建,砖木结构,青瓦屋面,建筑面积110平方米。分设供奉祖牌神龛3个。大门匾额上书有“蓝雷钟祠”4字,两侧对联云:“震向潮来泽及子孙皆富贵,兑居金位惠我宗亲尽良贤。”
第二节 雷姓祠堂
宁德市境内现有面积大小不一的畲族雷姓宗祠22座,其中始建于元代的1座,清代14座,建于民国时期3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建的4座。建筑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有金斗洋、红坪、后门坪、青寮4座;400~499平方米之间的有和安、坑里、林岭、南山4座;建筑面积300~399平方米之间的有燕窝、猴盾、田螺园3座;面积在200~299平方米之间的有漈头、宝鉴宅2座;建筑面积在100~199平方米之间的有半月里、溪旁、后舍3座;建筑面积100平方米以下有茶岗、茶湾、四斗、盘前宗祠面积4座,牛埕下、马山坎下面积不详2座。
一、福安市雷姓祠堂
1.金斗洋雷氏宗祠
金斗洋雷氏宗祠位于福安市康厝乡金斗洋村。元至顺年间(1331—1333年)始建,历经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清同治五年(1866年)、民国初年多次重建,1996年再建。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分上下两座,高度9.6米,进深26米,面宽15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
2.和安雷氏宗祠
和安钟氏宗祠,位于福安市板中乡和安村。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建,2002年重建,为上下两座,进深17米,面宽14米,建筑面积420平方米。
3.穆云燕窝雷氏宗祠
燕窝雷氏宗祠,位于福安市穆云畲族乡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建,建筑面积375平方米。
4.红坪雷氏宗祠
红坪雷氏宗祠,位于福安市康厝乡红坪村。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建,1983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子时重建上座正殿,2005年重建下座。系土木结构,青瓦(悬山顶)屋面。进深26米,面宽20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
5.田螺园雷氏宗祠
田螺园雷氏宗祠位于福安甘棠镇。田螺园村雷姓于清乾隆三年(268年)从牛石坂迁入,现有130户700多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建雷氏宗祠, 2000年重建,进深30米,面宽16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
6.后门坪雷氏宗祠
后门坪雷氏宗祠,位于福安市坂中畲族乡后门坪村,清咸丰十年(1860年)建,进深29米,面宽15米,建筑面积540平方米。
7.上廉岭雷氏宗祠
廉岭雷氏宗祠位于福安市坂中乡上廉岭村,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建,1998年装修。为上下两座,进深23米,面宽16米,建筑面积420平方米。祠堂 坪深5米,宽16米,面积80平方米。
8.后舍雷氏宗祠
后舍又称后际,清代属福安县用儒乡钦德里十五都,民国属福安县蓬山乡隆坪保,现隶属福安市穆云畲族乡科后村委会。
后舍雷氏宗祠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始建,光绪二年(1876年)重建,民国十九年(1930年)倾圮,1991年再建。占地面积350平方米,建筑高度7.8米,进深26.5米,面宽13.2米,建筑面积175平方米。
9.社口坑里雷氏宗祠
坑里村,清代属福安县福安乡平溪里十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福安县社口镇,现属福安市社口镇填头村。主姓雷,有人口200多人。
坑里雷氏宗祠,民国年间建,面积400平方米。
10.南山雷氏宗祠
南山雷氏宗祠位于福安穆云乡南山村。1980年建,面积400平方米。1989年农历九月十一日进主安位。
11.潘洋雷氏宗祠
潘洋雷氏宗祠,位于福安市社口镇潘洋村,为砖木结构建筑,进深25米, 面宽15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
12.马山坎下雷氏宗祠
马山坎下雷氏宗祠,位于福安市溪潭镇马山村,1989年建,为砖木结筑,进深30米,面宽16米,建筑面积420平方米。
二、蕉城区雷氏宗祠
1.溪旁雷氏宗祠
溪旁自然村,现属宁德市蕉城区洋中镇洋中村委会。溪旁村主姓雷,清代从古田梅坪迁入,现有畲族人口35户,120人。溪旁雷氏宗祠为清乾隆十年(1745年)建,1962年重建,土木结构,青瓦屋面,进深18米,面宽12米,建筑面积150平方米。
2.七都漈头雷氏宗祠
漈头雷氏宗祠,位于蕉城区七都。清康熙三年(1664年)始建,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重建,土木结构。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物高度8米,进深15米,面宽11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
3.猴盾雷氏宗祠
猴盾雷氏宗祠位于蕉城区八都镇猴盾村,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建,民国年间重修,1981年再度重修。砖木结构,青瓦屋面,进深21米,面宽13.6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
三、霞浦县雷氏宗祠
1.茶岗雷氏宗祠
茶岗雷氏宗祠位于霞浦县水门,坐东向西,西向为公用通路,南北靠民宅,以檐口滴水为界,东靠山坡。始建于清初,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被国民党民团烧毁,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重建,后又毁。2004年复在旧址上重建,为悬山顶砖木结构。现有雷氏宗祠建筑面积70平方米,比原有建筑面积略有缩小。进入大门后,依次为小天井,神厅、神龛。神龛安入列祖列宗神牌,整座为抬梁汉式木构。附属文物有木制礼盆、锡酒瓶等祭祖用具。该祠由雷氏族长负责筹建,每年三月初三日和七月七日雷氏合族祭祖即在此举行。
2.半月里雷氏宗祠
该祠位于霞浦县溪南镇半月里村。半月里又称半路里,清代属霞浦县安东乡新南里四十六、七都,民国属霞浦县南江镇。现属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半月里村主姓雷,清中叶从霞浦县红山下迁入,现有人口300多人。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雷家四兄弟合资兴建雷氏宗祠。传说精于风水学的雷志茂在建祠选址时颇费了一番心机,久久拿不定主意,有一天无意间发现自家放养的一群牛,归栏后总是跑到空埕上憩息,而此埕冬暖夏凉,甚至天上飘起雪花这空埕也不聚雪,雷志茂认为此地背靠状元顶(形状如帽),前为笔架山围玉兔,是嫦娥奔月地。因此,最后确定在此地建祠。该祠坐北朝南,东至雷马朝厝外墙,西至雷位进厝外墙,南至祠外埕约6米,北至后门雷曹建厝约2米。历经多次重修,20世纪90年代又重修一次。宗祠现有建筑面积136平方米,为硬山顶砖木结构,大门为牌楼式,进入大门依次为祠厅、祠龛,祠内梁架错彩描金,祭台等为9幅五彩工笔画。附属文物有“凤山衍庆”匾额一块,匾长3.2米,高80厘米,以及祠内保存有出土莲花石础、圆形石盘、墓亭盖、龙门石屏、插屏石、六角柱、碑文等,该祠由雷氏族人负责管理保护。
3.四斗雷氏宗祠
四斗雷氏宗祠,位于霞浦县下浒镇四斗村。原为该村雷氏祖厝改用,原为四扇,因年久失修,仅余10平方米,供有雷氏先祖祖牌。
4.盘前雷氏宗祠
盘前雷氏宗祠位于霞浦县北壁乡盘前村。祠始建于清代,原为木构,1995年重建,为石构,面积20平方米。
四、福鼎市雷氏宗祠
1.牛埕下雷氏宗祠
牛埕下雷氏宗祠,清末建。位于福鼎市白琳镇。
2.青寮雷氏宗祠
清末建,面积500平方米。位于福鼎市白琳镇。
五、柘荣县雷氏宗祠
1.乍洋宝鉴宅雷氏宗祠
宝鉴宅雷氏宗祠位于柘荣县乍洋,始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十月,2003年10月重建。占地长12米,宽20米,占地面积240平方米;建筑高度6.5米,进深16米,面宽10米,建筑面积160平方米。
2.茶湾雷氏宗祠
茶湾雷氏宗祠位于柘荣县楮坪乡,1989年重建,占地面积140平方米,建筑面积94平方米。
第三节 钟姓祠堂
已知宁德市境内现有面积大小畲族钟姓宗祠20座,其中始建于清代11座,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6座。建筑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有大林、松港岭头、小岭3座;400~499平方米之间的山头庄、东山、蓝田等3座;建筑面积300~399平方米之间的有凤阳、徐墩坂、白露坑3座;面积在200~299平方米之间的有仙岩、濑头、佳阳3座;建筑面积在100~199平方米之间的有又加塘、柴坑、坑门里、仙仁4座;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下有铁湖、茶洋、坑门里3座,其中大林钟氏宗祠为福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福安市钟姓祠堂
1.大林钟氏祠堂
大林钟氏宗祠,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坐落于福安市大林村中,坐西面东,南北两侧山脉环拥。现存建筑物是清光绪八年(1882年)重建,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土木结构,由戏台、正厅组成。正厅面阔五间15米宽,进深三间30余米,穿斗减柱构架,悬山顶,两山施腰檐,顶棚露明造,前檐以三跳插拱挑檐。前进为戏台,中间天井,两旁回廊,后进正殿。正殿中间及两侧设有神龛,用于供放祖先的神牌(俗称“龙牌”)。
该钟氏宗祠极具价值的是祠内保存钟姓历代(唐至清光绪年间)祖先的神牌487块。这些神牌造型一致,均为木雕,上顶雕衔珠翘须龙头,两侧镂刻双龙或双凤,中间是表明祖先名分的宋体阳刻,底池为宝蓝色;下端是托座,雕有围栏、吊柱、流苏,镶嵌青云头、花卉、寿字等图案。正中神牌是“大林钟氏”派系始祖的龙牌,高达1.3米,宽0.5米。其余的基本为0.8米高,0.3米宽。
1991年大林钟氏神牌供奉祠堂被福安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凤洋钟氏宗祠
凤洋钟氏宗祠位于福安市康厝乡凤洋村,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十月重建。经1958年、1984年、1990年、1998年和2003年5次重修。钟氏宗祠坐北朝南,为土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442平方米,分上下两座,建筑高度9米,进深26米,面宽13.4米,建筑面积335平方米。
3.和安钟氏宗祠
和安钟氏宗祠位于福安市坂中乡。始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坐落于和安上村公路下方,坐西向东。新中国成立后曾5次重修,土木结构,宽14米,深20米,占地面积280平方米。由前后两座,左右两厢组成,中间隔一天井。后座中堂及左右两旁供奉各世祖宗神牌。
4.仙岩钟氏祠堂
仙岩钟氏宗祠位于福安市坂中乡仙岩村。清光绪七年(1881年)建,1950年4月重建,1983年10月重修。宗祠坐落村中,坐西向东,土木结构,面宽11米,进深23米,高度7.8米,建筑面积253平方米。由前后两进,左右两厢组成,中间天井,正门门楣上镶嵌“钟氏宗祠”宗祠名。灰墙碧瓦,为福安宗祠传统的悬歇山顶穿山减柱方式结构。前进戏台,两旁回廊,后进正殿。正殿中堂及两侧设有神龛,用于供放开基始祖及列世祖宗的神牌,共40块,其造型与其他宗祠的样式大致相同。宗祠殿中柱悬挂木刻楹联三副,反映了世代对本氏族源流和处世的关注。
5.茶洋钟氏宗祠
茶洋钟氏宗祠位于福安市城阳乡茶洋村。1992年建,高5.6米,深5米,宽3.8米。
6.东山钟氏宗祠
东山钟氏宗祠位于福安市康厝畲族乡,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土木结构,建筑面积400平方米。
7.蓝田钟氏宗祠
蓝田钟氏宗祠位于福安市溪潭镇,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2000年重修,宗祠坐北朝南为砖木结构,占地面积780平方米,进深33米,面宽17米,建筑面积680平方米。宗祠正门门楣上镶嵌楷体“钟氏宗祠”4字。
8.小岭钟氏宗祠
小岭钟氏宗祠坐落于小岭村内。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建立正座,宣统元年(1909年)完成前座。修建于1990年9月,为土木结构,面积500平方米。
9.濑头钟氏宗祠
濑头钟氏宗祠,坐落于福安市坂中畲族乡濑头自然村的王蛇山,坐北朝南,背靠王蛇山,面向穆阳镇,东西两侧雄山环抱。祠堂分前后两进,始建于1958年,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为土木结构,以杉木、桦木为材料,高7米。内部结构类于福安当地风格,即悬歇山顶穿山减柱方式结构。前进为戏台,两旁回廊,后进为正殿。正殿中堂及两侧设神龛,用于供放开基始祖及列世祖宗的神牌。2001年重修,改为砖木结构,两侧砖墙亦高于屋顶,建筑物更加威仪。
10.铁湖钟氏宗祠
该祠位于福安市城阳乡铁湖村。建于1984年,砖木结构,面积20平方米,坐东向西。
11.山头庄钟氏宗祠
山头庄钟氏宗祠位于福安市甘棠镇庄头村。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土木结构,面积100平方米。民国年间重修,改为砖木结构,宽15米,深29米,面积为435平方米。2005年再次重建进深29米,宽16米,建筑面积530平方米。
12.徐墩坂钟氏宗祠
徐墩坂钟氏宗祠位于福安市社口镇。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修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954年遭台风洪水损毁,1982年秋季再建。
该祠土木结构,宽15.5米,深23.6米,建筑面积378平方米(含厨房)。由前后两进,左右两厢组成,中间天井,正门门楣上雕塑“钟氏宗祠”祠名。前座中央设戏台,后座中堂及左右两旁供放列世祖宗的神牌,中堂上方悬挂牌匾。
13.仙仁钟氏宗祠
仙仁钟氏宗祠位于福安市溪柄镇,建于2002年9月,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20平方米。
二、蕉城区钟氏宗祠
1.柴坑钟氏宗祠
该祠位于宁德市蕉城区九都镇柴坑村。清乾隆(1736—1795年)年始建,宣统二年(1910年)重修,建筑面积120平方米。
2.又加塘钟氏宗祠
该祠堂位于宁德区蕉城区又加塘村。清乾隆二年(1767年)建,建筑面积120平方米。
三、霞浦县钟氏宗祠
1.白露坑钟氏祠堂
该祠堂位于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1970年后整修为村会场。
2.岭头钟氏宗祠
岭头钟氏宗祠位于霞浦县松港办事处岭头畲村梨坪弯自然村。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794年),1995年重建,面宽12.5米,进深22.58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该祠坐东北向西南300度,整体为长方形,为砖空斗墙,因为人字架放在空斗墙上,为解放初会场式,大门进去依次为戏台、环楼、众厅,后楼上为祖牌,保存尚完好,高282厘米。附属文物有新制一顶郑仙锋香亭(仙锋子为新村土主神),为双层楼阁式,高235厘米、方88厘米,中神牌郑先锋舍投等,系郑先锋宫物暂寄钟氏宗祠内。钟氏宗祠每年要开展三次祭祖活动。
四、寿宁县帽底村钟氏宗祠
帽底村钟氏宗祠位于寿宁县南阳乡,为土木结构,青瓦屋面,单座建筑,面 宽12米,进深20米。
五、福鼎市佳阳钟氏宗祠
该祠位于福鼎市佳阳乡佳阳村。1990年建。
第四节 吴、李姓祠堂
一、柘荣县楮坪乡湾里吴氏宗祠
柘荣县楮坪乡湾里吴氏宗祠,供祭主神知几公像、发中公像。祠建于1996年,占地面积198平方米,建筑面积210平方米,每逢过年过节有演出致祭。
二、福鼎市桐城浮柳李氏宗祠
桐城浮柳李氏宗祠,1963年建。
第五节 配套建筑
一、戏台
畲族宗祠通常为前后两座,上座为正殿,有祭坛供桌香案和供奉祖牌的神龛,下座为戏台。这样利用地势差,有利于人在上座观看戏,加上祖龛和祖宗神牌均供在上座,有利于演神戏(名为“娱神”,实际上是群众自我娱乐)时不挪动神主牌。戏台通常由前台演出区(舞台)、演奏区,后台化装区和两厢的看台几个部分组成。根据祠堂面积的大小略有差异,主要表现为主演区即舞台面积的大小以及有无两厢看台上,小的祠台一般就不再建看台。演奏区在演出区左侧,高出演出区20厘米。
戏台的结构以木为主,新建宗祠部分已改用钢筋水泥与木相结合的形式,因为宗祠的下座正中有一通道直抵大门,为平时神像出游等重大庆典而设,故演出舞台正中台板必须是活动的,因此改用钢筋水泥后,这部分仍用木板,以备开启。以福安市康厝畲族乡凤阳钟氏宗祠为例,舞台高度为1.5米,面宽4.12米,进深4.36米,中间活动板宽1.58米。西边有化妆道具室各宽2.36米,深6.9米。宗祠建成后,新建的戏台在使用之初,先要请戏班和法师祭台,祭台驱赶邪魔恶煞后,才能使用。
戏台是一座宗祠的视线集中点,所以戏台天棚通常是雕梁画栋,绘有各种人物及花鸟图案。如林岭雷氏宗祠、凤洋钟氏宗祠的戏台均装饰的富丽堂皇。
二、祖龛与祖牌、祖像
1.祖龛
祖龛是供奉祖先灵位的地方。根据各祠的财力,设置规模亦不同,简陋的仅设一坛,高约1.2米,宽一米许,分两级,上一级放祖牌,或为神主牌;下一级为香案,摆列香炉。由祖厝改做祠堂的祖龛都是这一类。还有一种就是较具规模的,在后座建有专用于安放保存祖牌的祖龛,通正殿中堂外,还连至左右两侧。祖龛排列祖牌也有不同规矩,如有变动必须选择专门日子致祭才行。新放入祖龛的祖牌,也一样要选择吉日良时设祭崇祀,叫进主,往往是一祠堂最盛大的活动之一,进主通常和封谱、祭祖等重大活动结合进行,设全羊、全猪大礼致祭,然后按龙牌所代表的辈分入座。祖龛内龙牌也按所代表人的辈分依次排放。
2.祖牌
祖牌,是祠堂供奉祖先神位的象征,简陋的就直接将祖牌移供于祖龛。略有规模的宗祠,均为特制的祖牌,为上等木材雕刻而成,高50~100厘米之间,精雕有龙首、人物、吉祥图案等,中间书祖先名讳行第、职衔等,做工精细,俗称“龙牌”。福安大林钟氏宗祠、红坪雷氏宗祠、金斗洋雷氏宗祠、溪塔蓝氏宗祠均存放有数量不等的精雕“龙牌”。
3.祖像
祖像,蕉城柴坑钟氏宗祠、北山的蓝氏宗祠内供有忠勇王神像;富达、巴地的蓝氏宗祠内供有本派开基祖像。这些祖像有泥塑也有木雕而成,平时供在祖龛里,遇到重大节日,即行抬出迎祖。
部分宗祠还供有龙头杖,如八都猴盾、七都北山、康厝红坪、飞鸾南山等祠堂均供有祖杖。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谱牒祠堂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闽东畲族谱牒祠堂的相关情况,内容包括:修谱牒与建祠堂、谱牒内容、各姓藏谱、畲族祠堂四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