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2.霞浦县钟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谱牒祠堂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3146
颗粒名称:
2.霞浦县钟姓
分类号:
K820.9
页数:
4
页码:
216-2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霞浦县畲族钟姓主要来自福安,包括四世钟音、四世居元、九世钟舁、十一世孙七等。这些始祖在明朝时期迁居霞浦,发展出了多个重要的宗支,包括白虎坑(溪南白露坑)、后地洋东(崇儒新村)等地的宗支。这些宗支在霞浦境内繁衍发展,形成了畲族钟姓的主要聚居地。
关键词:
钟姓派系
畲族文化
内容
霞浦县钟氏多以钟音为始祖。钟音,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任浙江天台知县,由广州潮州府迁罗源大坪里,为入闽开基祖。其后世大部分回迁福建,成为闽东钟姓主派。霞浦县畲族钟姓亦大多由此支发派。
(1)芦坑、青甲垅钟姓世系
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派居福宁州四十四、五都芦坑、青甲垅(沙江)之支系。其肇基祖是四世居赵,居青甲垅,并发派于盐田二洋里(六世文采为祖)、鼻后横路下(六世文兴为祖)……
(2)过洋(州洋马洋)钟姓世系
大抵也是明天顺年间派居福宁州三十六、七都过洋(州洋马洋)之支系,其肇基祖是四世居元,居过洋,并发派于金家洋(一作经加蛘。沙江水潮。废村。后迁前洋等处。七世其加,一作世芝为祖)、后井尾(沙江水潮)。
其发族众多的重要宗支亦有二:
其一,是明万历元年(1573年)前后,由福安五都大林(坂中)迁福宁本州小南四十六、七都白虎坑(溪南白露坑),繁衍于县西南半山区及沿海地带,成为一县钟姓主派。该支始祖十一世孙七(原名希党,一作希堂。系九世钟舁嫡孙),派居白虎坑。该村三山拱护,南向“霞浦头洋”村在山麓阳首,有小溪穿流,距海不过七八里,地理环境甚佳,孙七在此生四子,发四房:长房元仪,居本地,又发四房,福房思定,居本地,并派迁四十九、五十都上坎(溪南后慕。十四世启连为祖)、台江(溪南。十四世启富为祖)、西安(溪南。十五世文佃为祖)、菖蒲(后慕。十六世茂豪为祖)……禄房思奕迁四十九、五十都南洋山尾箩(溪南南门山),并分迁本都大湖(溪南七星小湖。十六世茂明为祖)……寿房思义居白露坑,并分衍本都半路里(十四世启王为祖)、牛跤岭(十四世启凤为祖)……喜房思羽迁居十八九都岚头。“河”房元耀,迁本都山仔兜(盾慕山建后)。至“海”房元连,迁本都瓮里(关门),这是本境居海岛唯一的一支畲族居民;“汉”房元足,仍居白露坑。以上诸房,发族俱众,其中尤以始迁地白露坑最为兴盛。四百余年间,已繁衍二十三代,丁口多达600余人,成为一县之中的最大畲族聚居自然村。
其二,是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由福安大林迁福宁州二十五、六都后地洋东(崇儒新村),发派于县境西部、中部以至中南诸处的一大宗支。该支始祖九世钟晟,乃白露坑始祖孙七的叔公(钟异之弟),在后地定居,生七男:长明蒂,居后地洋东,并分衍坪地(后地坪。废村)、东路后山(牙城)、南路炉坑(沙江);二明超,派居岭头(州洋),并再衍后澳里(州洋)、塔头尾(松城东关)、后港(州洋)等;三明端;居岭头,并就近派衍菜堂下、古厝溪等;四明继,派居葛藤湾(沙江),并派衍不远的岱后、下岐山等;五明绳,派居泰顺,并转衍岭头、梨坪湾等;六明德,派居七宝洋长碧山(州洋)、一贝(州洋)等;七明远,派居福鼎,分泰顺等处。
属音公派下,零星入迁的重要宗支尚有:
五世君达(按其行第似应为四世),居三十六、七都五斗(盐田乡西胜),其孙声昭亦由新蚯(西胜废村)迁五斗。
十三世月祥,由福安南山迁霞浦县四十都岱后(沙江大墓里)。
十五世仲灵,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由福安坑门里迁福鼎庶头里,再迁霞浦县三十三都西坑(柏洋),并派居石亭浦车头(崇儒乡)。
十七世金生,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居三十六、七都杯溪岭后岗(盐田龙凤店)。
十六世学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由福安和庵迁霞浦县三十八、九都林头石甲里(盐田乡洋边岚头)。
十六世阿福,由宁德飞鸾黄土垒迁霞浦县四十四、五都下北山(沙江龙湾北山)。
十四世韦王,由福安南山迁霞浦县四十四、五都马头山(沙江水潮)。
十七世元孝,居四十六、七都三罗墩(溪南白露坑。废村),后裔就近迁牛跤岭。
十六世茂朝,由上坑迁四十四都乾头岗(沙江小马)。
十五世天生,由三十八、九都青皎北洋仔迁本都海边老虎湾(盐田乡南塘)。
十七世兰蔡,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由福鼎迁泰顺潭边,再迁霞浦县三十六、七都西胜小梨坪(盐田乡)。
十五世明寿,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由福安穆阳仙岭迁霞浦县三十四、五都金谷衙(崇儒乡半路张)。
十七世家敷,由福安二、三都上天口迁霞浦县四十六、七都墓前岗(溪南长兴)。
十七世启元,由福安茶坑迁霞浦县二十五、六都古厝里(州洋岭头古厝溪),后其弟启需再迁居三十八、九都马洋(州洋)。
十七世若贤,原居白路东山,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居三十六、七都贝里(盐田乡西胜贝里),其子四:长怀清从东山迁三十四、五都金谷衙白箸湾(崇儒半路张);次怀明由柏柱洋芬山迁本都牛楼(盐田乡西胜);三怀章仍居东山。
十五世月进(按其行第似应为十三世),由福安柏柱洋筠竹坪,迁霞浦县二十五、六都老虎湾(崇儒乡溪坪)。
十九世茂珊(乳名进),及胞弟茂瑚、堂弟茂琳,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前后,由福安到霞浦县西路霞兰里(崇儒乡霞坪)为人做长工,受尽艰辛仍难果腹,茂瑚、茂琳返福安求生,茂珊则辗转到崇儒倒流溪畔,为县城名绅王邦怀(俊民)看守祖坟,开荒度日,聊得生存。不久,茂瑚、茂琳亦到此与其共同开发,逐渐盖房建村,取名墓庄(今改称新村),100余年来繁衍五六代,人丁百余众,开垦田地数十亩,加上后来从盐田瓦窑头以及福安、福鼎、泰顺相继迁入几户(钟、雷、蓝三姓均有),使这片原来的荒野坟地,成为西路的一大畲村。
此外,湖岭尾清水壑(崇儒岚下)钟姓,是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从福安柏柱洋迁来的(始祖连朱)。柏洋王必垄、岙岭、仁溪以及其他乡镇的一些钟姓,其祖或溯钟晟、希党,由崇儒后地、溪南白露坑发派繁衍,或宗沙江青甲垄。州洋过洋兴宗聚族,或直接从外县迁入,发派众多,不一一尽述。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谱牒祠堂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闽东畲族谱牒祠堂的相关情况,内容包括:修谱牒与建祠堂、谱牒内容、各姓藏谱、畲族祠堂四章。
阅读
相关地名
霞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