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安钟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谱牒祠堂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3145
颗粒名称: 1.福安钟姓
分类号: K820.9
页数: 13
页码: 204-2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安市畲族钟姓主要分为大林钟姓和和安钟姓两大派系。大林钟姓是最主要的派系,由钟飞于宋大观四年(1110年)从钟莆坑迁入大林,后经多次分蘖衍派,形成了福、缘、善、庆、和五房。和安钟姓则由钟静三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从上广迁入和安,现有族裔500多人。
关键词: 钟姓派系 畲族文化

内容

福安市畲族各姓中,钟姓迁入福安的时间为最早,唐五代时钟彦江即从汀州上杭迁入韩阳坂五十三都钟莆坑。其后裔于北宋大观四年(1110年)从钟莆坑迁往福安西郊大林村发族,为福宁府钟姓发祥地。畲族钟姓另一支先祖钟法广祖籍广东,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从金溪玉林迁至福安西门外五都眠山冈定居。明正德年间,其孙钟熙生子五:其长子钟聪,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迁大林;次钟明,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迁山头庄;三钟朝,明正德七年(1512年)迁白石;四钟听,明正德十年(1515年)迁大留;五钟乐,明正德九年(1514年)迁侯官。大林钟氏宗祠为福宁府钟氏祖祠,钟熙被尊为侯王、大林村土主。
  此外,迁入福安的钟姓还有其他支派和路线,如与大林钟姓同宗的一支迁蕉城区九都柴坑,又迁金坝头,复迁福安大湾坝再迁小岭;钟姓一支畲族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由汀州武平县迁蕉城区斑竹,复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迁福安大留;钟姓一支从延平三十五都状元内金奥迁霞浦县三十六都洋底,又迁福安茶洋。畲族钟姓一支从福鼎单桥迁入福安松罗茶洋。
  (1)福安和安钟姓世系
  唐五代时始祖钟彦江于汀州上杭迁入福安韩阳坂五十三都钟莆坑,为迁居福安最早的钟姓支派。宋大观四年(1110年),钟飞由钟莆坑迁入大林。至钟成九时,携家迁移上广(现和安村委会地域范围)。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钟成九四世孙钟静三迁居和安。钟静三为和安钟姓肇基始祖。现有族裔500多人,已传至三十九世。
  现坂中和安钟氏,一支为钟静三后裔;另一支为大林支派,钟希生之孙钟日林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由上广迁入发族。
  (2)福安大林钟姓世系
  坂中大林钟氏派系是福安市钟姓最主要的一大派系。开基始祖钟景祺,行天九,娶雷氏,生子名扬,行重一。钟景祺被尊为入闽开基第一世,钟扬被尊为二世。至五世钟锡,行继五,娶妻蓝氏,携家由广东省潮州府会稽凤凰山迁移福建省福州府城南大桥头兴业。八世钟位进,行武六,携家眷再移往罗源大土丘田。至十二世钟思烈,再迁移福安穆阳十五都金溪玉林居住。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十四世钟法广,原名若清,行绩三,由金溪玉林迁福安县城大西门外五都眠山冈居住。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钟法广十七世孙钟熙的5个儿子分徙各处。钟熙,行德六,为人忠义正直,被尊为钟熙侯工而成大林土主。长子钟聪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与父钟熙同迁大林;次子钟明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迁山头庄;三子钟朝于正德七年(1512年)迁白石宁祭;四子钟听于正德十年(1515年)迁大留:五子钟乐于正德九年(1514年)迁侯官汤岭。分为福、缘、善、庆、和5房,为大林钟姓第一次分蘖衍派。其后五公派系又经繁衍多次分支立房。
  大林钟氏聪公支派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钟聪,字光照,原名盛九,行癸一,与父钟熙同迁大林。至二十世钟聪之孙钟升,行璋七,娶妻雷氏,生有2子:钟祥,字德瑞,行荣九,留居大林;次子钟晟,行璋九,迁往福宁府(今霞浦县)后地洋东。钟祥娶雷氏,生2子:长子钟安,讳字鹤,行华六,居大林;次子钟泰出祖罗源。钟安娶雷氏,生子9人:长子希圣、次子希哲、三子希生、四子希邹、五子希鲁、六子希书、七子希堂、八子希隐、九子希相,又收义子希儒,合称“十全和气万家钟”。其中钟希哲出迁处州丹桥,钟希鲁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迁福鼎,钟希堂出迁霞浦县白露坑,为境外繁衍。
  境内繁衍的钟希圣,讳法朝,行孙一,留居大林。娶妻雷氏七娘、又娶雷氏九娘。生4男4女。长子钟一轮、次子钟一轩、三子钟一辂、四子钟一轸。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钟一轮与弟钟一轩由大林迁住十六都眠山(现濑头村)。钟一轮生1子,名钟三畏;钟一轩生1子,名钟三敬。三畏生2子,钟尚贤、钟尚养;三敬生2子,钟尚进、钟尚亲,逐分为兴、旺、进、发4房。钟一辂,讳琼,行富三,娶雷氏,生4男4女,4男为钟三门、钟三华、钟三龙、钟三球,分为福、地、人、和4房。钟三门,讳字梅,行金一,娶雷氏五娘,生5子3女,长子钟尚志、次子钟尚恩、三子钟尚愈、四子钟尚悠、五子钟尚听,分为乾、元、亨、利、贞5房;钟一轸入嗣钟希儒,生子钟三明、钟三和。钟三明生子钟尚福,钟三和生子钟尚英,合为炳房。
  和房钟三球之子钟尚锡生2男,长子钟玟盛、次子钟玟国。钟玟盛生5男,为钟淑观、钟淑连、钟淑茂、钟淑梅、钟淑章。钟淑茂迁福宁路口小岭,钟淑梅、钟淑章迁崇儒半岭。钟玟国生2子,为钟林富、钟林贵。钟林富住林岭,钟林贵迁住下邳天池。
  乾房始祖钟尚志,讳法洪,字国云,生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娶雷氏生4子1女。长子钟月新迁居溪潭马山凤凰池;三子钟月容迁移后祭(今潭头镇后柘);四子钟月麟迁住龙里湾罗里;次子钟月赢,字法听,娶雷氏廷妹,生6男2女,6子为钟林凤、钟林鹤、钟林宪、钟林养、钟林全、钟林鹊。二子钟林鹤生2男,钟士余、钟士有分迁前洋(松罗前洋)和下邳对面洋,遂繁衍为林鹤派;三子钟林宪分迁叠石;四子钟林养迁仙岩下。
  元房始祖钟尚恩,讳法召,字国进,生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娶牛石坂雷进妹,生3男2女。长子钟月盛,讳法谢,娶雷莲妹,生3男2女,3男为钟鸣仲、钟鸣英、钟鸣传,居大林;次子钟月隆,讳法双,原居大林,后移居岭头,又迁杨家山,再转居前洋,后归五斗廉岭兴居立业;三子钟月珠,居大林。
  亨房始祖钟尚愈,生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居大林发族。其后,三十世孙钟陈义,迁居大留洋。
  利房始祖钟尚悠,生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生4男,钟月兴、钟月护、钟月昌、钟月亮,各衍发成派。钟月兴生4男,钟鸣震、钟鸣梭、钟鸣随、钟鸣光衍发为“月兴派”,其中钟鸣随子钟士风迁住西镇南山。钟月昌生3男,钟鸣举、钟鸣应、钟鸣启衍发为“月昌派”。钟鸣举生2男,钟士安、钟士萤,钟士安迁眉洋头周坑并寿宁资坑;钟鸣应生3男,钟士连、钟士佑、钟士成,钟士成迁居龙腰河;钟鸣启生3男,钟士颜、钟士植、钟士茂,钟士植迁移福宁深澳并后漳。钟月护生2男,钟鸣乐、钟鸣武衍发为“月相派”,其中钟鸣乐之长子钟士宁和钟鸣武迁住仙岭头。钟月亮生3男,钟鸣楚、钟鸣瑞、钟鸣康衍发为“月亮派”,其中钟鸣康迁居叠石对面山;钟鸣楚生子钟士伦、钟士美,钟士美迁住直龙冈。
  贞房始祖钟尚听,生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生7男,钟月贤、钟月京、钟月顺、钟月向、钟月正、钟月圆、钟月祯。其中,钟月贤生4男,钟鸣求、钟鸣隐、钟鸣祥、钟鸣泰;钟鸣泰迁居穆阳上沃(今穆云畲族乡中岙村);钟月正生子钟鸣瑞,迁居东岭洋;钟月圆迁居东洋埕发族;钟月祯迁住棠濑。
  炳房始祖钟尚福、钟尚英。钟尚福生2男,长子钟月发、次子钟月进。钟月进生5男,钟锦余、钟锦适、钟锦友、钟锦朝、钟锦长。钟尚英生2男,长子钟月盛,次子钟月金。钟月金生3男,钟其生、钟林生、钟满生,迁住东山官垅。
  境内繁衍的钟希生,奏名法祥,行孙三,二十三世,年由大林迁往上广,娶雷氏生1男,名一明。钟一明娶蓝氏生6男,长子钟日阑、次子钟日龙、三子钟日秀、四子钟日平、五子钟日华、六子钟日林。钟日阑,奏名法秀,娶雷氏生5男,长子钟文连迁居天池,次子钟文申迁溪尾居里,三子钟文美迁居内辰,四子钟文圣迁居白坑,五子钟文富迁居溪尾林洋澳;钟日龙迁居凤洋;钟日秀迁居城阳前洋;钟日平迁居茶坑;钟日华迁居溪尾里屋;钟日林迁居和安。
  境内繁衍的钟希邹,行孙四,娶蓝氏,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迁居小坑(今潭头镇渔溪洋小坑)。
  境内繁衍的钟希书,行孙六,娶雷氏,迁居梨坑。
  境内繁衍的钟希隐,行孙八,娶林氏,迁二十二都林前。
  境内繁衍的钟希相,行孙九,娶朱氏,迁六都天池。
  大林聪公分派在繁衍迁徙中又形成几支有影响的分支,除总祠大林外,有坂中濑头、潭头小坑、坂中仙岭洋、康厝东山、城阳前洋、康厝凤洋、溪潭蓝田等。具体有:
  坂中濑头钟氏分支 为希圣、希儒分支,肇基始祖为钟一轮、钟一轩。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钟一轮与弟钟一轩由大林迁住六都眠山(今濑头村)。钟一轮生1子,名钟三畏;钟一轩生1子,名钟三敬。三畏生2子,钟尚贤、钟尚养;三敬生2子,钟尚进、钟尚亲,逐分为兴、旺、进、发4房,衍发成派。至今已繁衍至四十一世。人口800人。祠建井口濑头村。
  坂中仙岭洋钟氏分支 为希圣、希儒分支,肇基始祖为钟尚全。清康熙五十五年(1706年)前后,大林钟三龙第三子钟尚全迁居仙岭岩(今仙岩村)。钟尚全,字承光,行义六,娶雷氏生3子,长子钟月顺、次子钟月生、三子钟月显,分福、禄、寿三房衍派。至今已传至三十八世,族裔720多人。外迁分支人口300多人。宗祠建在仙岩村。
  康厝东山钟氏分支 为希圣、希儒分支,肇基始祖为钟尚英。钟尚英生2男,长子钟月盛、次子钟月金。钟月金生3男,钟其生、钟林生、钟满生迁居东山官垅衍派发族。另一支为明公派系
  康厝凤洋钟氏分支 为希圣、希儒分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由上广迁居凤洋,肇基始祖钟日龙,现全村人口752人。
  城阳前洋钟氏分支 为钟希生分支,肇基始祖为钟日秀,奏名法通,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从上广迁居城阳乡前洋,钟日秀生1子,名发喜。钟发喜生3子,长子钟启旺、次子钟启建、三子钟启昌,由是蕃衍成前洋钟氏分支。至今已传至三十九世,族裔700多人。
  潭头小坑钟氏分 支为钟希邹分支,肇基始祖钟希邹,行孙四,由坂中大林迁居小坑。
  溪潭蓝田钟氏分支 肇基始祖钟希隐,行孙八,娶林氏,迁二十二都林前。分福、禄、寿三房衍派。
  坂中日宅钟氏 肇基始祖钟希相,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从横溪林前迁入。
  坂中仙岩下钟氏 为希圣、希儒分支,先祖钟月赢。钟月赢四子钟林养生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前后迁居仙岩下,钟林养娶金斗洋雷福妹,生5男2女,五男为钟士珍、钟士玉、钟士还、钟士殷、钟士春,繁衍为仙岩下钟氏。
  坂中仙岭头钟氏 为希圣、希儒分支,钟士宁和钟鸣武迁居仙岭头。
  坂中叠石钟氏 为希圣、希儒分支,先祖钟林宪,讳法辕,字兆章,娶蓝氏,生4男:钟士银、钟士兰、钟士宝、钟士隆,繁衍为叠石钟氏。
  坂中林岭钟氏 为希圣、希儒分支。始祖钟月隆,讳法双,原居大林,后移居岭头,又迁杨家山,再转居前洋,后归五斗林(廉)岭兴居立业,钟林富迁住林岭。又钟进生,字开金,娶雷氏生4男3女,4男为钟纹雅、钟纹秀、钟纹华、钟纹盛,迁林岭发族。
  坂中天池钟氏 为钟希生分支,始祖钟文连为钟日兰长子,钟文连生子钟林峰。钟林峰名起明,奏名法达,娶雷氏生2子,长子钟蒂蕃,次子钟蒂庄,由上广迁居二都天里(今江家渡天池),遂繁衍为天池钟氏分支。
  康厝桂垄钟氏 为希圣、希儒分支,清康熙三年(1664年)由大林迁入。
  康厝长潭钟氏 为希圣、希儒分支,一支先祖为钟士友,钟士友生2男,长子钟张琴、次子钟张进,清乾隆初年迁居长潭。另一支始祖钟国全,从坂中濑头迁入。
  康厝竹园兜钟氏 明末清初由大林迁入康厝畲族乡竹岙村竹园兜自然村。
  穆云中沃钟氏 为希圣、希儒分支,先祖为钟尚听,其长子钟月贤生4子,钟鸣求、钟鸣隐、钟鸣祥、钟鸣泰。钟鸣泰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举家由坂中大林迁居穆阳上沃(今穆云畲族乡中岙村),分居于大莲、里沃、中沃3个自然村。至今已传至三十七世,人口113人。另一支由康厝金斗洋迁入,始祖钟兆周,二十九世,分居大莲、笊篱壑2个自然村。至今已传至三十七世,人口101人。
  穆云铁场钟氏 为希圣、希儒分支,归坂中濑头宗祠。始祖钟华祯(二十八世),由坂中濑头村迁入,总人口41人。
  穆云长坑钟氏 为希圣、希儒分支,归坂中濑头宗祠。始祖钟国武,由坂中濑头村迁桦岭再迁长坑,总人口58人。
  穆云兰头钟氏 为希圣、希儒分支,归坂中濑头宗祠,先祖为钟尚福。钟尚福生2子,长子钟月发、次子钟月进。钟月进生5子,钟锦余、钟锦适、钟锦友、钟锦朝、钟锦长。钟锦适迁穆云科后村兰头繁衍为兰头钟氏,至今已传至三十世;另一支则为钟氏二十九世钟华洪由濑头迁入兰头,族裔100多人。
  穆云里楼钟氏 为希圣、希儒分支,归坂中濑头宗祠。由坂中濑头村迁入,总人口163人。
  穆云山头仔钟氏 为希圣、希儒分支,由濑头村迁入,至今三十六世,总人口31人。
  穆云竹洲山钟氏 为希圣、希儒分支,由濑头村迁入,至今三十六世,总人口29人。归坂中濑头宗祠。始祖钟国祥(二十九世),由坂归坂中濑头宗祠。
  穆云溪塔钟氏 考坑自然村钟氏,由坂中乡大林村迁入,总人口40人;长岗自然村钟氏,由康厝风洋村迁入,人口16人。
  穆云长亨贝定钟氏 为希圣、希儒分支,归坂中濑头宗祠。由坂中濑头村迁入穆云乡燕坑村长亨贝淀,总人口17人。
  穆云上村钟氏 为希圣、希儒分支,先祖钟月兴,由坂中大林迁居上村南山自然村。另一支采公派下钟月明由城阳铁湖迁居穆云乡上村南山,至今三十三世,族裔73人。
  城阳茶洋钟氏 为钟希生分支,钟日秀次孙钟启建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由前洋迁二十六都茶洋,生子钟法善、钟法全、钟法抄,衍分天、地、人3房。遂蕃族成茶洋钟氏分支。至今已传至三十世,族裔500多人。
  城阳白坑钟氏 为钟希生分支,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钟日阑四子钟文圣从上广迁居白坑。
  潭头后柘钟氏 为希圣、希儒分支,肇基始祖钟月容,为钟尚志三子。由大林迁移后柘(今潭头镇后柘)。
  潭头鹅山钟氏 为希圣、希儒分支,始祖钟月祯,由大林迁住棠濑后祭头(现析为鹅山村委会)。
  社口牛山湾钟氏 为希圣、希儒分支,归大林宗祠元房,始祖钟士坤,生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为钟鸣英长子,娶雷丑妹生2男,长子钟进生,次子钟进黄。钟进黄迁居牛山湾,生1男钟国升。钟国升,字奕高,生2男钟元发、钟元顺,发族牛山湾。
  溪柄北山钟氏 为希圣、希儒分支,归大林宗祠元房,始祖钟士坤,生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为钟鸣英长子。钟士坤娶雷丑妹生2男:钟进生、钟进黄。钟进生次子钟长兴,字亦起。迁居溪柄北山村发族。
  溪柄采花桥钟氏 为钟希生分支,始祖钟士坤,从城阳乡前洋迁入,至今已传三十八世,族裔达150人。
  溪柄古楼钟氏 为钟希生分支,始祖钟永椿,三十二世,从坂中上天池迁入溪柄横坑,分居横坑、古楼,至今已繁衍至三十八世,族裔124人。
  溪柄龙潭面钟氏 为钟希邹分支,始祖钟朝光,十七世,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由潭头小坑迁入。至今已传至二十四世,族裔154人。
  松罗东洋埕钟氏 为希圣、希儒分支,清乾隆初年,始祖为钟月圆。
  松罗前洋钟氏 为希圣、希儒分支,始祖为钟士余,生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讳法通,字起步。娶雷氏生4男1女,4男为钟张禄、钟张照、钟张显、钟张应。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由大林迁至松罗前洋。现有族裔达106人。
  溪尾奥里钟氏 为钟希生分支,始祖钟目阑,奏名法秀,娶雷氏生5男,次子钟文申由上广迁溪尾居里(奥里),人口140人。
  大林钟氏明公派系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钟熙二子钟明,字显光,号藻监,行癸二,娶蓝氏生1子,钟天福,由大林村迁住山头庄村。钟天福,字克绥,娶蓝氏小七娘生1男,名闻国。钟闻国娶雷氏生3男,长子钟陈准,次子钟陈确,三子钟陈集。钟陈准居山头庄,钟陈确迁居山东,钟陈集迁居穆阳燕科。
  甘棠山头庄钟氏 为山头庄派系发源地。始祖钟明由大林村迁住山头庄村。其曾孙钟陈准留居山头庄衍发。
  松罗王隶钟氏 一支始祖由甘棠镇山头庄迁入衍发;一支由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迁入。总人口73人。
  穆云洋坪钟氏 考河自然村钟氏,为钟陈集派支,从燕科村迁入,先祖钟林涌(十四世),至今已传二十四世,族裔达133人。洋坪、石门头自然村钟氏皆从坂中大林村迁入,先祖钟林鸿(二十八世),至今三十六世。洋坪自然村有族裔100多人,石门头族裔105人。
  穆云燕科钟氏 燕科自然村始祖为钟荣智(十七世),由坂中乡大林村迁入,至今二十五世,总人口76人;洋堪钟氏始祖钟瑞通(十七世),由坂中乡大林村迁入,至今二十五世,总人口48人。牛池岗自然村一支为钟瑞通派下,人口156人;另一支始祖为钟家蓁,由社口徐墩坂迁入,至今三十六世,总人口12人。
  上白石南山头钟氏 为山头庄派系,从甘棠山头庄迁入上白石镇南山头村。
  溪尾碓洋头钟氏 为山头庄派系,从甘棠山头庄迁入溪尾镇坎下村碓洋头。
  大林钟氏彩公派系
  明正德七年(1512年),钟熙三子钟彩,字光贺,行癸三,迁白石后漈。娶吴氏,生2男,长子钟天佑、次子钟天言。钟天言娶蓝氏,生子钟启照,分居福鼎。钟天佑娶雷氏万五娘,生子钟启腾,钟启腾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再迁六都后林。明万历三年(1575年),启腾曾孙钟昌达,乳名阿四,行金五,由后林徙迁梨坑。钟昌达生2子,长子钟进棣,次子钟进龙分为东春二房。“东房”钟进棣生4子,长子钟陈麟居梨坑,次子钟陈华分迁满洋中,三子钟陈全迁松湾洋,四子钟陈财迁徙深渡。
  城阳铁湖钟氏 肇基始祖钟进棣,其长子钟陈麟,字以祥,行福一,娶雷氏生4男,钟元连、钟元贤、钟元明、钟元恩。钟元连,字亦续,奏名法禄,行荣一,生2子,钟月绶、钟月元。钟月元,字又干,行元二,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举家迁居獭湖(今铁湖),生3子,钟士龙、钟士安、钟士泰。钟士安再迁坂中乡仙源里村大洋,钟士泰之二十二世孙钟兆蔚出迁霞浦县东埠头。钟陈麟次子钟元贤,字亦德,行荣二,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分迁溪柄镇龟武村。钟元贤生6子2女,三子钟月明迁居穆云乡上村南山;五子钟月兴迁往晋洋施坑南川。钟陈麟四子钟元恩,字亦泽,行荣四,生3子,钟月生、钟月明、钟月卿。钟月卿生2子4女,分迁二、三都盘龙。铁湖钟氏宗祠建在铁湖村。至今已传至二十五世,族裔600多人。
  松罗满洋中钟氏 始祖钟进棣,其次子钟陈华,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由梨坑迁松罗满洋中,现总人口117人。
  溪柄葛藤坪钟氏 始祖钟陈华,为钟进棣次子。
  溪柄衣山钟氏 龟武自然村钟氏,始祖为钟陈麟次子钟元贤,字亦德,行荣二。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由铁湖分迁溪柄镇龟武村。至今已繁衍至二十六世,人口161人。衣上自然村钟氏,为希圣、希儒分支,始祖钟尚养,钟尚养生子钟文饱,钟文饱生2男,长子钟华盛、次子钟华进。钟华盛生子钟国纯、钟国策、钟国贤3人。清嘉庆年间(1796—1821年),钟国纯,字锦瑞,由穆云蓝头村迁入肩山村衣上,至今已繁衍至10余世。人口86人。
  下白石通湾洋钟氏 始祖钟进棣,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其三子钟陈全由梨坑迁居通湾洋。
  下白石半山钟氏 清代由通湾洋迁入下白石镇荷屿村半山自然村。
  潭头深渡钟氏 始祖钟进棣,其四子钟陈财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由梨坑迁居深度。
  坂中大洋钟氏 始祖钟士安,于清乾隆年间,从獭湖(今铁湖)迁坂中乡仙源里村大洋。
  湾坞梅洋钟氏 属梨坑派系,始祖从梨坑迁入湾坞乡梅洋村。
  大林钟氏听公派系
  明正德十年(1515年),钟熙四子钟听,行癸四,娶邓氏,迁大留,生2子,长子钟天令、次子钟天鉴。钟天令娶雷氏生3子,长子钟福迁居泰顺鳌洋田边,次子钟禄分居九都南山,三子钟禧仍居大留;钟天鉴娶蓝氏生3子,长子钟启迁浦城池塘深弯,次子钟奇迁宁德(今蕉城)河濑山,三子钟殷迁建阳蓬门山头。
  社口徐墩坂钟氏 肇基始祖钟立,为钟奇之孙。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钟奇长子钟建携子宁德(今蕉城)河濑山回迁穆阳燕窝(今穆云乡燕科村),同年,钟建长子钟立迁入徐墩坂,并发族繁衍,现族裔3000多人,已传至三十六世。
  甘棠坑门里钟氏 听公派下,始祖钟于明正德十年(1515年)从大林迁入,族裔达602人。
  溪柄九龙钟氏 听公派下,始祖从坂中大林迁入溪柄镇立峰九龙自然村,人口69人。
  大林钟氏乐公派系
  钟熙五子钟乐,字光欣,行癸五,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迁侯官汤岭,生2子,长子钟天佑、次子钟天保。钟天佑生子钟启林:钟启林,字符水,行整一,号翠亭,配雷氏,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迁住横溪林前(今溪潭镇磻溪村前),生5子,长子钟法陈、次子钟法度、三子钟法寅、四子钟法真、五子钟法华,分为仁、义、礼、智、信5房发族。现祠归坂中乡大林宗祠。
  仁房钟法陈,字李言,行刚一。娶雷氏,生钟廷章、钟廷敏、钟廷旺、钟廷翼4男。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由林前迁上戡里。钟廷章,奏名法有,字日文,行乾一。娶蓝氏,生钟敬清、钟敬联、钟敬华、钟敬廊、钟敬泰5男。清乾隆后期钟敬华三子钟士达,字文发,娶高山蓝叶使而迁居墙坪高山。钟廷翼,字日凤,行乾四。娶蓝氏,生子钟敬荣、钟敬昌。于清康熙年间再迁霞浦县磨石桥。
  义房钟法度,字李方。娶雷氏生钟廷周。钟廷周,字日纯,行乾五,娶蓝氏,生钟敬珠、钟敬瑞。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由林前迁居坦洋张坑。其后钟敬珠四子钟士动仍居张坑外,钟敬珠(字明珍)及长子钟士财、次子钟士勉、三子钟士助再迁三十六都林洋延黄上院后。钟敬瑞(字明玉)娶蓝丁妹,生钟士芳、钟士朋、钟士贤3男,分居三十六都利洋山头山里垅。
  礼房钟法寅,字李和,行刚三。娶杨氏生钟廷祥、钟廷全2男,钟红妹、钟已妹、钟安妹、钟宝妹4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二十一日由林前迁居寿宁李家洋。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钟廷全,字日周,行乾七。娶李氏生钟敬如、钟敬双、钟敬禄3男1女。回迁四都吴溪边。
  智房钟法真,字李顺,行刚四。娶雷氏,生钟廷诗、钟廷书、钟廷礼、钟廷乐、钟廷射、钟廷御5男。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由林前迁居十七都黄儒岭头。钟廷诗,乳名文龙,奏名法连,字日兴,行乾八。配桂垄蓝莲使,生4男6女。三子钟敬音,字明容,先迁大箬,后移居大山下;钟廷书,名文华,字日典,行乾九。配蓝氏,生钟敬珏、钟敬慈、钟敬起、钟敬养、钟敬微、钟敬六6男。钟敬珏,名石宝,字明芳,行福七,生3男,3男为钟士钦、钟士铃、钟士珍。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由岭头迁居城阳后洋里。钟敬六迁廉首;钟廷礼,名文发,字日仪,行乾十。配雷氏,生钟敬绍、钟敬纲。钟敬绍居十九穆阳坑壁。钟敬纲居二十一都大箬慈云六定;钟廷乐,名文旺,字日欢,行坤一。配咬头吴吉妹,生2男4女。长子钟敬茂,字明林,娶雷日妹,生3男2女。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迁居樟垄后坑;钟廷射,名文达,字日影,行坤二,娶雷氏生5男1女,五男为钟敬寿、钟敬孙、钟敬金、钟敬发、钟敬林。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迁二十一都鹧鸪岗白岩下;钟廷御,名文禄,字日车,行坤三,娶蓝氏,生2子钟敬源、钟敬淋,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迁居寿宁县虎壑(武曲)马头。
  信房钟法华,字李茂,行刚五,生钟文喜、钟文贤、钟文献3男。钟文喜,字日贺,行坤四,生钟明新、钟明友、钟明连、钟明用、钟明期5男。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钟明新迁居洋土勘,钟明友迁居苏堤石门头(今穆云乡洋坪村石门头)。
  溪尾林洋钟氏 一支为乐公派下,始祖钟敬珠(字明珍)及长子钟士财、次子钟士勉、三子钟士助由坦洋张坑迁入林洋延黄上院后;另一支属聪公派下林鹤派,始祖张照,生子钟无穆。钟无穆生钟得清、钟得怀、钟得任、钟得茂、钟得顺、钟得章、钟得隆7男,从坂中大林迁入林洋澳。
  城阳牛溪边钟氏 为乐公派下,始祖钟廷全,字日周,生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从寿宁李家洋回迁四都牛溪边,生钟敬如、钟敬双、钟敬禄3男,发族牛溪边。
  城阳路坑里钟氏 为乐公派下,始祖钟敬如,字明似,行福四。娶后洋溪后坑蓝敬,生4男。长子钟士潘,字文湖,娶雷兴,生4男。钟士潘次子钟蒂桢,清咸丰二年(1852年),迁居城阳乡溪东村路坑里。
  穆云高岭钟氏 岭头自然村,钟氏始祖钟法真,由林前迁入穆云乡高岭岭头自然村。至今已传三十七世。上高山自然村钟氏始祖钟脔晨(十三世),由穆云燕科村迁入,至今二十六世,人口360人;大湾自然村钟氏始祖钟蒂俊(十七世)由康厝凤洋迁入,至今二十三世,人口371人。
  穆云南山钟氏 为乐公派下,南山村大贝下自然村钟氏始祖二十七世,由牛溪边迁入。至今三十七世,总人口22人。下南、四岔丘自然村钟氏始祖二十七世,由穆云高岭岭头村迁入,总人口176人。
  赛岐廉首钟氏 为乐公派下,始祖钟廷书,名文华,字日典,娶蓝氏生6男。六子钟敬六,字明坤,生2男3女,长子钟士铼,次子钟士镳。迁入廉首村锦浦庵。
  城阳后洋里钟氏 为乐公派下,始祖钟敬珏,名石宝,字明芳,行福七,生3男。为钟士钦、钟士铃、钟士珍。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由岭头迁居城阳后洋里。其后钟士钦再迁居赤溪莲花岗;钟士铃迁居松罗三斗坑;钟士珍仍居后洋里发族。
  晓阳墙坪钟氏 为乐公派下,始祖钟敬华,清乾隆后期钟敬华三子钟士达,字文发,娶高山蓝叶使而迁居墙坪高山。
  溪潭马山钟氏 乐公派下,始祖钟廷射,名文达,字日影,行坤二,娶雷氏生5男1女。5男为钟敬寿、钟敬孙、钟敬金、钟敬发、钟敬林。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迁二十一都鹧鸪岗白岩下;至今已传世,族裔达人。另一支始祖钟尚志,其长子钟月新迁居溪潭马山凤凰池。
  湾坞王家边钟氏 为乐公派下,始祖钟,从迁入湾坞乡炉山村王家边。
  (3)下白石红夏钟姓世系
  始祖钟法玉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因倭乱由罗源大坪头避祸至宁德金垂石碑后,在石碑后居住30多年,生有3子,因感住地不利,携家再迁福安县三十三都红夏(现下白石镇下赤村委会红夏自然村)兴居立业。现有人口236人。
  (4)溪柄仙仁钟姓世系
  肇基始祖钟月华,行万干,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由浙江平阳黄土粤村迁居福安县溪柄镇溪南村仙仁自然村(土名仙脚迹),至今已繁衍至二十九世,人口171人。
  溪柄横路钟氏 清雍正二年(1724年)从仙仁迁入。人口36人。
  (5)福安松罗茶洋、后洋钟姓世系
  松罗茶洋钟氏 从福鼎县佳阳单桥迁入,现有人口163人。
  松罗后洋钟氏 从福鼎县佳阳单桥迁入,现有人口93人。
  (6)社口南山钟姓世系
  肇基始祖钟三春,清康熙六年(1667年),从浙江泰顺鳌阳田边迁居福安社口南山。其后裔又分迁社口山里、马尾栏、桐弯、河山仔、里溪头,穆云犁田、赛岐锦浦庵,城阳马下等村。
  穆云南柄钟氏 始祖钟瑞金(十四世),明崇祯九年(1636年),从社口南山迁入穆云乡犁田村南柄自然村,至今二十六世,总人口180人。
  穆云蜈蚣脚钟氏 从社口南山迁入穆云乡虎头村蜈蚣脚自然村。总人口34人。
  (7)小盘、清水确钟氏世系
  始祖钟通达,于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从福州方向迁入宁德九都柴坑村,其后裔发展而分迁宁德上金上境、百院、后湖,周宁县玛坑杉洋等地及福安赛岐小盘贝头里、甘棠清水壑2村。
  赛岐小盘宁贝头里钟氏先祖钟发壬,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从宁德县(今蕉城区)九都柴坑迁入。
  甘棠清水壑钟氏派系 肇基始祖钟朝文,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从宁德县(今蕉城区)九都柴坑迁入。
  (8)下白石双贵山钟姓世系
  先祖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从武平县迁宁德(今蕉城区)斑竹,后分迁下白石镇章沃村委会双贵山。
  (9)甘棠小岭钟姓世系
  与大林钟姓同宗。先祖钟木金,于明崇祯前后由宁德(今蕉城区)金贝迁福安大湾,贝里,钟木金长子钟士兴再迁甘棠小岭。钟士兴为小岭的开基始祖。至今已传世二十三世,族裔500多人。
  此外,溪塔钟姓从霞浦县柴镇坪迁入。小盘村贝头里钟姓从宁德县(今蕉城区)九都柴坑迁入;明崇祯前后钟士兴由宁德(今蕉城区)金贝迁福安大湾亍贝里,再迁甘棠小岭。清康熙年间钟朝文从宁德县(今蕉城区)九都柴坑迁入甘棠镇清水壑。清康熙六年(1667年)钟三春从浙江泰顺县鳌阳田边迁入社口镇南山。下白石通湾洋钟氏,清康熙七年(1668年)从宁德县(今蕉城区)金涵迁入。松罗乡茶洋村钟氏从福鼎县佳阳单桥迁入。松罗后洋钟氏从佳阳单桥迁入。
  钟法玉于康熙年间(1662—1722年)从宁德(今蕉城区)金垂石碑后,携家迁福安县三十三都红夏(现下白石镇下赤村委会红夏自然村)。
  清雍正三年(1725年)下白石镇章沃村委会双贵山钟氏从宁德(今蕉城区)斑竹迁入,至清末渐趋稳定。钟姓迁居福安后,经繁衍发展又分迁邑内各处和其他地区。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谱牒祠堂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谱牒祠堂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闽东畲族谱牒祠堂的相关情况,内容包括:修谱牒与建祠堂、谱牒内容、各姓藏谱、畲族祠堂四章。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