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4.福鼎雷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谱牒祠堂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3143
颗粒名称:
4.福鼎雷姓
分类号:
K820.9
页数:
8
页码:
197-2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鼎市畲族雷姓有2100多户近9000人,分布在14个乡镇,320个自然村。福鼎雷姓七派迁徙时间早迟顺序排列是:第一派牛埕下雷氏,第二派才堡棋盘坑砂雷氏,第三派滨阳雷氏,第四派浮柳八斗丘雷氏,第五派双华雷氏,第六派牛食岚雷氏,第七派上宅和宝庙雷氏。
关键词:
雷姓派系
畲族文化
内容
福鼎市畲族雷姓有2100多户近9000人,占畲族总人口的26.79%,分布于14个乡镇,320个自然村。目前,根据该市桐城乡浮柳八斗丘、浮柳上宅、宝庙,秦屿镇才堡、棋盘庵,白琳镇牛埕下,前岐镇象阳、牛食岚,佳阳、滨阳、双华等地方的雷氏宗谱和始祖以及行第排列进行查对,福鼎畲族雷氏可划分为七派。其迁入福鼎的路线有四条:第一条浮柳八斗丘和才堡棋盘坑雷姓是由广东—福建—福安—福鼎;第二条白琳牛埕下雷姓是由广东—福建—罗源—霞浦—福鼎;第三条滨阳和双华雷姓是由广东—福建—连江—罗源—福安—浙平—福鼎;第四条上宅和宝庙以及牛食岚雷姓是由广东—福州—罗源—浙平—福鼎。
福鼎雷姓七派迁徙时间早迟顺序排列是:第一派牛埕下雷氏,始祖肇松公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由罗源县北岭迁福鼎十四都白琳镇大旗坑牛埕下,为雷姓入迁福鼎最早者。第二派才堡棋盘坑砂雷氏,由法罡公之父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由福安牛头畔迁福鼎牛埕下。第三派滨阳雷氏,代一公五子小十九居浙江尖元龙,约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移鼎邑滨阳。第四派浮柳八斗丘雷氏一世世绵公自上祖由广东迁福安后,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偕男大进、大造,由福安迁福鼎前岐镇凤桐之菁寮;大法由福安迁平邑(今苍南县)大岭内。第五派双华雷氏,一世宗瓞公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由罗源迁福安,生男三,分孟、仲、季三房。其中季房二世三子大仙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由福安迁福鼎前岐镇滨阳。第六派牛食岚雷氏,念二郎次子承春(大行十一)之次子应贵(小行二十二)于顺治元年(1644年)由平邑三十一都昌禅岙底徙居小结洋,为始祖。第七派上宅和宝庙雷氏,北山派应魁(四世朝×之子其父为谁谱无载)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由北山迁福鼎前岐镇山兜;西山派应贤(三世法罡公五子朝林之长子)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由平邑西山下迁鼎邑桐城浮柳洋。
(1)桐城乡浮柳派世系
一世世绵公自上祖由广东省迁福安后,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偕男大进、大法、大造。其中大进、大造由福安迁福鼎前岐镇凤桐之菁寮;大法由福安迁平邑(今苍南县)大岭内。
三世启清、启明(二世大进之二子、三子)于康熙元年(1662年)由前岐凤桐之菁寮迁井头。
启郎(二世次子大法之五子)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由浙江苍南县大岭内迁鼎邑十四都企了。
四世永寅(二世大进四子启纲之长子)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由菁寮迁鼎邑十都秦屿镇渠洋。
永固(二世三子大造之长子启裔的次子)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由菁寮迁鼎邑十六都有刘庄上埕。
永持(二世次子大法之三子启文的次子)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由苍南县大岭内迁鼎邑墩头。
永系(二世大造之次子启珍的次子)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由菁寮迁鼎邑白琳山前。
永卯(二世大进之四子启纲的三子)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由菁寮迁鼎邑秦屿麂坑。
永朱(二世大法之三子启汶的四子)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由平邑大岭内迁鼎邑二都樟岚。
永盛(二世大造之次子启珍的三子)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由菁寮迁鼎邑十四都岭门。
五世元(二世大进三子启明之长子永玉的四子)于雍正三年(1725年)由菁寮迁鼎邑四都乌石贡。
元富(二世大进长子启岳之独子永道的三子)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由菁寮迁鼎邑管阳后溪。
元锡(二世大造长子启裔之长子永绍的四子)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由原住平邑风岭迁鼎南溪。
元×(二世大进四子启纲之四子永申的独子)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由菁寮迁福鼎硖门长贡。
元恩(二世大进四子启纲之次子永辰的独子)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由菁寮迁鼎邑八都嵩水。
(2)才堡棋盘坑头雷姓世系
本谱上祖(法罡公之父)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由福安牛头畔迁福鼎牛埕下。
法罡光大哥仍居牛埕下;二哥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过福鼎汾水关再徙平邑五十一都章山。
文俊(元山次子玉兰之三子世贵的长子)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由泰顺玉塔迁鼎邑十八都南溪会甲溪。
文萌(元山次子玉兰之次子世魁的三子)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由平邑白岩下徙福鼎管阳西坑。
四世廷贵(元山三子振露之长子)于清雍正甲辰二年(1724年)由平邑五十一都黄家坑迁居福鼎白琳镇之新洋翠郊。
文隆(元山次子玉兰之三子世贵的五子)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由泰顺玉塔迁鼎邑十四都点头镇大峨。
五世日秀(有山长子振祥之长子廷华的次子)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由平邑五十一都黄坑迁福鼎桥亭井头。
五世裙春(元山长子玉米之长子廷兼的长子)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平邑白下迁鼎邑十二、三都白琳车头山;同年,其二弟文明也由白岩下迁鼎十二、三都磻溪上洋囝。
日邻(有山次子振昌之三子廷满的长子)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由平邑五十一都黄家坑迁福鼎十二、三都磻溪大湾。
日容(三世振祥次子廷亮之长子)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平邑五十一都黄家坑迁福鼎前岐镇象阳水岐头。
日德(四世廷亮三子日容之三弟)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由平邑五十一都黄家坑迁鼎邑十二、三都磻溪山头囝。
五世春鸣(凤山长子国华之三子廷宇的次子)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由平邑五十一都黄家坑迁福鼎车头山和桐山四角井。
六世士隆(四世廷贵二弟世金之三子文祯的长子)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由祖父世金居地浙江吴家墩迁鼎邑十五都棋盘坑。
(3)白琳牛埕下雷姓世系
始祖肇松公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由罗源北岭迁福鼎十四都白琳镇大旗坑牛埕下。
八世廷慈(七世学山之独子)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由牛埕下迁点头镇王虔。
九世祖文贤(八世廷慈长子)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由王虔迁桐城乡浮柳叶家山(即浮柳上半山),但以后无传。
李贤(八世廷慈长子)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由王虔迁点头上宅的湖仔,是本派的湖仔祖。
十一世国金(十世文先公之五子)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由牛埕下迁福鼎十二、三都即桐乡土粤里的锦云里。
十三世日奇(十世文先公次子国庄之长子有定的次子)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由牛埕下迁磻溪吴洋山。
日元(十世文隆子国义之次子有补的独子)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由鼎邑三都大丘头,转迁湖头陶厝。
日清(十一世世显四子有明之长子)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湖仔迁管阳花亭。
日发(十一世世显长子有吉之长子)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偕弟日旺、日留、日弟由湖仔迁桐城浮柳叶家山,是为李贤湖仔派迁叶家山祖。
启全(十一世世显次子有财之长子日晖的五子)于靖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由湖仔迁家地仓内。
日顺(十一世世显四子有明之次子)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由湖仔迁南溪之金尖。
十四世启禄(十一世世显次子有财之长子日晖的次子)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偕弟启金由湖仔迁秦屿渠洋的猫咪湾。
十五世孙长(有吉四子日留之长子启秀的三子)于嘉庆十年(1805年)由叶家山迁桐山镇龙山。
十五世孙昝(十一世世显三子有亮之次子日升的长子启通之长子)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由湖仔迁棠洋松洋。
十四世启成(有吉次子日五之长子)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由叶家山迁磻溪蒋阳及秦屿孔岚。
启宾(日晖六子)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由湖仔迁点头镇普照。
瑞和(十三世日耀独子启英之独子孔魁之独子)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由牛埕下迁居桐山下龙山。
十六世瑞宽(十三世日怀之长子孔灵的长子)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由牛埕下迁邑十二、三都粤里外寮。
(4)牛食岚雷姓世系
据《增修族谱序》(光绪癸卯二十九年本)载:今二郎次子承春(大行十一)之子应贵(小行二十二)于顺治甲申元年(1644年)由平邑昌禅岙底徙居小华洋之祖。
文发公长子启昌(千行二十一)于雍正九年(1731年)由平邑三十一都昌禅岙底移居牛食岚。
文发公四子启蒙(千行四十,之子振英,念行五十四)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由平邑昌禅岙底移居鼎邑十八都破庙薛岙。
文发公五子启全(千行五十八)之曾孙春经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由平邑三十一都昌禅岙底移居周佳山。
文明公长子启凤四子振音(念行一百三十六),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由平邑二十三都杨家坑三岗内移居福鼎二十都牛食岚。
春林公子清济,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由平邑三十一都昌禅岙底移居牛食岚。
春瑞公五子清浦,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由平邑昌禅岙头移居鼎邑八都董家沙。
春长之子清琦乳名狮,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由邑三十一都昌禅岙移底居鼎邑破庙。
春瑞公长子清乾之子明登,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平邑祭头移居鼎邑丹桥。
(5)福鼎滨阳雷姓世系
代一公五子小十九居浙江庆元龙宫,约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移居福鼎邑滨洋。
代一公元五子小十九之长子陈公约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由滨洋移福鼎十二、三都孔岚,为孔岚之祖。
代一公五子小十九之次子陈贵公居二十都滨洋,为滨洋之祖。
代一五子小十九之三子陈吾公居九旦南坪半山及停下大坪关洋堂,为半山及关洋堂之祖。
一世继远公约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由平邑三十都昌禅岙底迁居鼎邑二十都梅溪。
二世国明公长子胜角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由梅溪移居普照老鸦湾。
一世继远公次子国发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由梅溪移居斗湾并在菁寮修谱。
三世熙文公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由平邑昌禅岙内迁居鼎邑二都果公坪。
三世熙武公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由平邑昌禅岙内迁居鼎邑毛坑底(今桐山麻坑底)。
胜角公长子有旺之次子天德(五世)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由梅溪迁居鼎邑店头普照老鸦湾。
三世胜细公长子有魁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由鼎邑梅溪迁居小溪洋。
有魁公长子天奇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梅溪迁居鼎邑二十都王司宅(今年岐照澜王西宅)。
有贵公之子在叁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由梅溪移居鼎邑一都横坑。
有魁公次子天麟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由平邑昌禅岙迁居梅溪。
有华公长子天仁之次子士万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由梅溪移居小溪洋后转梅溪。
有华公次子天爵之次子士团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居小溪洋转梅溪。
有魁公九子天成之养子雷允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由梅溪移居光佳山小溪洋。
有魁七子天章之次子士元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由梅溪移居鼎邑十一都旗洋西洋山。
天麟公四子士宝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由梅溪移居梅溪坑内。
伯远公之父其公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由雁洋头三里坑迁居堂岗堂金交椅。
天麟公子士景之次子孔言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由梅溪移居鼎邑才堡。
子星公长子贤进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由梅溪移居梅溪坑内。
子春公之子贤回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由梅溪移居后港金竹湾。
子锡公子贤彩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梅溪移居梅溪西洋。
子仓公次子贤戌于清光绪甲辰三十年(1904年)由梅溪移居滨阳大路下。
子为公子贤勋之长子学法的次子大营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由点头普照泥家治移居坑门内。
(6)双华雷姓世系
据清道光二十五年谱载:
一世宗瓞公明万历年十年(1582年)由罗源迁福安生男三,分孟、仲、季房。
二世长子大温(孟房)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由福安迁平邑五十二都东家山(苍南县)。
二世三子大山(季房)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由福安迁福鼎前岐镇滨阳,是本谱最早迁福鼎县者。
二世次子大裕(仲房)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由福安迁平邑蒲庄(苍南县蒲门)南里垄。
四世次启顺(三世大裕长子振安之独子)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由苍南蒲门迁福鼎前岐镇双华。
(7)桐城浮柳上宅和丹岐宝庙雷氏
据丹岐宝庙《新修雷氏宗谱》
西山下派世系
一世明海公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由福建福州府罗源县移居浙瓯平邑四十八都二堡西山下水尾,生子二:长子取名法讨,次子法临。
二世法临公之独子取名法罡约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移居小施打银坑马垄等处为之祖,生子五:朝宇(录名间)、朝宝、朝昌、朝伍、朝林(上宅谱朝昌)。
五世应贤(三世法罡公之五子朝林之长子)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由平邑西山下迁鼎邑桐城浮柳洋。
应岩(四世朝宇次子)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由平邑西山下迁鼎邑桐山福全山。
应奇次子得法之三子世礼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又由虎头岚迁店下林西桥乌石岗。
九世元录(三世法罡—四世次子朝宝—五世长子应养—六世次子尚进—七世次子世凤—八世长子圣仁之子)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由西山下迁鼎邑点头镇压观洋的天池贡。
十世宗师(三世法罡—四世次子朝宝—五世长子应养—六世长子尚有—七世次子世亮—八世长子圣全—九世长子元二之次子)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由小施迁鼎邑十一都月屿南山(今硖山秦石的月屿)。
应岩次子得星之曾孙元茂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由福全山迁桐山西园。
北山派
应魁(四世朝口之子,其父为谁谱无载)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由北山迁福鼎前岐山兜。
得如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从浙江苍南县凤洋崩山迁鼎邑桐城宝庙。
得隆(五世应福三子)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由苍南福掌迁鼎邑磻溪。
五世应陈(四世朝开之子,而朝开不知为谁子)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由平邑闹村北山迁鼎邑前岐镇周家山瓦窑下。
七世世凤(五世应福次子得生,即上宅谱得盛之次子)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偕其弟世元(据上宅谱得生三子)由苍南县福掌迁福鼎桐山麻坑底。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谱牒祠堂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闽东畲族谱牒祠堂的相关情况,内容包括:修谱牒与建祠堂、谱牒内容、各姓藏谱、畲族祠堂四章。
阅读
相关地名
福鼎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