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宗支世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谱牒祠堂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313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宗支世系
分类号:
K820.9
页数:
54
页码:
169-2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谱牒中蓝姓宗支世系的传承记载,包括蓝姓在蕉城区的三大支派及其传承情况。其中,蓝恒麟为蓝姓入蕉城始祖,分为蓝希源和蓝圣源两个支派。
关键词:
宗支世系
畲族文化
内容
畲族谱牒的主体部分就是宗支世系的传承记载,这一部分的篇幅较多,内容包括世系辈分。
一、蓝姓宗支世系
(一)蕉城区蓝姓
蕉城区蓝姓共有三大支派,现有蓝姓人口7000多人。
1.第一支罗源县八井贝头里派
蓝姓先祖从广东省迁入福州市岭头村(一说从江西省迁入),再迁罗源县八井贝头里(即今罗源县起步镇黄家湾村委会大头自然村,该村后山有一巨石耸立山顶,俗称“仙女裙石”,石上又有一石,称“顶髻大石”)。至蓝传仁(蓝姓106世,福安樟后谱作入闽第五世)生子蓝学礼,蓝学礼生子七:恒麒、恒麟、恒趾、恒龙、恒虎、恒豹、恒彪。其长子恒麒回迁广东,次子恒麟迁宁德县,三子恒趾迁福安县,四子恒龙迁浙江云和县,五子恒虎迁福安县南湾大坪下溪兜,六子恒豹迁霞浦县鲤鱼山,七子恒彪迁寿宁县(从寿宁县转迁福安穆云溪塔)。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蓝恒麟(蓝姓108世,明时赐正八品冠带)从罗源县八井贝头里迁居宁德县马山葡萄坑(即今蕉城区飞鸾镇南山葡萄坑)定居,为蓝姓入蕉城始祖。蓝恒麟在葡萄坑开基不久,因山洪毁寨和发生瘟疫,其孙蓝希源、蓝圣源(同为110世)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从马山葡萄坑分别迁往宁德六都乡谢家林和六都白岩北山村兴居,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蓝希源孙蓝赵福(112世)复从谢家林转迁六都白岩仙顶下村定居。蓝恒麟支为蓝姓入宁的第一支源流,这支又分成蓝希源和蓝圣源两个支派。
2.第二支是蓝希源派
其传承情况为: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蓝希源(110世)从葡萄坑迁六都谢家林定居,至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裔孙蓝赵福转迁六都白岩北山村定居发族。其房下孙(116世)为有禄、有舍、有全三兄弟,复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迁入霍童莒州濑头村兴居;(×世)蓝德公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迁入蕉城莲山田中村兴居。
3.第三支是蓝圣源(110世)派
这支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从葡萄坑迁入六都白岩仙顶下村发族,生三子:长子元成、次子元灿、三子元旺,分为三房。
长房元成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蓝文锦(115世),从仙顶下迁往福安县青山鼻。同期,蓝文长(115世)携三子从仙顶下迁往福安县发族。其长子士申居大车半岭;次子士朝居荷厝岔头;三子士尧居通官说。同期蓝文铭(115世),从六都白岩迁往八都点兰村发族;其房下蓝李明(117世)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分迁入漳湾门下村、蕉城碧山街兴居;同年,其弟李连,迁蕉城北门街,李递迁蕉城南门兴居;又蓝李发(117世)外迁福安县下白石湖头半山村;蓝因弟外迁福安县荷屿长楼湾村兴居;又蓝昭连(116世)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外迁福安县荷屿村兴居。
二房元灿支: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蓝可崇(112世)从六都白岩北山村迁往福安县南阳里(康厝乡洋里村龙岗蓝姓)兴居。蓝片永(113世),于乾隆年间(1736—1795年)外迁罗源县柯坂村兴居。蓝片通(113世),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迁入漳湾王坑村兴居。蓝朝旺(114世),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迁入七都三屿海潮山村兴居;其弟蓝朝富,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迁入八都葛藤坪村兴居。
三房元旺支: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蓝永达(114世),从六都白岩北山迁入七都际头岔发族;其房下(115世)蓝文钦,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迁入城南后山村兴居;同年,其弟(115世)蓝文锭迁赤溪琴田村兴居;又蓝永必(114世),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迁八都水尾村兴居。传至蓝文明(115世),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迁入八都新楼村发族;其房下蓝连郎(118世),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外迁福安县顶头填洋兴居;同年,(118世)蓝东阔外迁福安县顶头牛地坑村兴居。蓝文瑞(115世),于清顺治年(1644—1661年)外迁福安县上洋村,传到蓝廷启(118世),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从上洋村回迁宁德县亭坪后山村发族。其后,房下孙有分迁八都猪姆石村、金涵中前村、蕉城向阳村、漳湾南下山村。又蓝文正(115世),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外迁周宁县咸村云门村兴居,其弟蓝文真同年外迁福鼎县官洋村兴居。
其间从葡萄坑迁出定居于邻村的有: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蓝柴公(113世)从葡萄坑迁往飞鸾马山村发族。其房下蓝必公(117世),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外迁罗源县松山镇白水石门里;又蓝文公(119世),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外迁罗源县起步镇叶洋村。还有蓝长远(113世),从葡萄坑搬出后,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迁入飞鸾下塔头村兴居。
(二)福安市蓝姓
福安市蓝姓主要为蓝学礼派下,分蓝恒麟、蓝恒彪两个支派。全市现有蓝姓人口15000余人。
1.罗源县八井贝头蓝恒麟派
明万历年间,蓝学礼次子恒麟子孙分迁福安洋勘、楼里、南阳上墓亭以及福安仙岭岔,溪塔;再迁鼓楼石、桥仔头、洋坪、溪尾湾、东岭、井湖,转迁马下茶园、社口南山、流峰石厝面、港里横坑等处。此外,社口谢岭下蓝姓亦为蓝恒麟派下。下白石上王坑村蓝姓于清乾隆年间从宁德六都白岩迁入。
2.罗源县八井贝头蓝恒彪派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蓝传仁第七子蓝恒彪从寿宁下溪洋后坑迁入福安穆洋溪塔、上沃定居发族,成为福安畲族蓝姓最主要的派系。此外,荷屿、半山蓝姓,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从罗源贝头里迁入,历二世,迁康厝南洋,再迁桂垅。
3.连江派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蓝茂从连江县贝头里迁入福安县甘棠岭尾宫定居发族。清顺治三年(1646年)蓝茂一从连江县狮子岩迁入福安县南山头定居发族。
4.汀州派
上白石镇聚仙岗村蓝姓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自汀州芦丰迁入。
(三)霞浦县蓝姓
霞浦县畲族蓝姓主要有三大支派。现全县共有畲族蓝姓人口14000多人。
1.罗源支派
该支派为主要宗支。明天启元年(1621年),由水路直接从罗源县进入福宁三十八、三十九都青皎发族。
该支始祖百六,挈妇李氏乘舟渡海。据传最初在南塘岐岸搭寮暂居,之后渐次东移西池、后坑。一年冬天,大雪遍地,因寻牛发现栖牛之处绿草茵茵,认为是“风水宝地”,遂建房定居(因称其地为“牛岭”),开基发派。百六生子二,长法照,次法曜。
长子法照居牛岭,并分迁于十五、六都石竹垅(崇儒乡霞坪。四世士远为祖)、后设地垅(一作后地洋东。崇儒新村后地。四世士明为祖)、西坑(柏洋。四世士春为祖)、浅坂(盐田乡瓦窑头。四世士谷为祖)、杨家溪(牙城。五世元广从福鼎翠郊迁入,后又分盐田洋边)、后樟(崇儒笕下后樟。五世元金从西坑迁入,后又分后垅、水确洋、围墙里等)、三坪(三沙。五世元利为祖)、西山箩七(水门十三箩。五世元参为祖)、湖坪垅(水门武坪。六世必珊从浅坂分迁)、西胜梨坪(盐田乡。八世子叁从翠郊分迁)、柴桥头(牙城后洋。十一世成境从翠郊分迁)。
次子法曜亦定居牛岭,分衍利湾(四世士海为祖)、湖岭尾(崇儒乡岚下。四世石河祖),三法光,居牛岭,分衍蛤蟆潭(崇儒霞坪。四世士肇为祖)、坪岭(州洋乡岭头。五世元盛为祖)、林头(盐田乡洋边岚头。五世元珠为祖),四法郎,居牛岭(一说未知居址),其孙四世士寅,只身自牛岭到鲤鱼山创居兴业,生四男,分四房发族,子孙甚多。
该支以罗源迁牛岭之祖百六为开基之祖,而由牛岭渐次发族,其子孙或留居本地,或就近发派,相当部分散居该县西部,亦有部分散居该县中部、东部以及外县。近四百年间,已繁衍十六世,成为一大旺族,其较大聚居行政村有盐田瓦窑头、西胜、洋边,州洋马洋(鲤鱼山),崇儒新村(后地)、霞坪等。
2.福宁西路支派
该支派于明末(一说清初)由浙江省南部回迁福建省东部,在福宁西路山区发族衍派的重要宗支。该支始祖齐满(名五满),其先世从广东潮州徙居福建,先移漳浦、永春,再搬罗源南郊与大头。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地瘦岁饥”,族人会议改迁福宁并浙江温州、平阳等处,历经辗转,数传之后子孙分居多处,其中宜懿一派住泰顺沙蚯田。崇祯九年(1636年。一说清顺治初年),宜懿派下四世齐满,率次男兆聪、三男兆明,自沙蚯田移居福宁十五、六都水漕垅,从此开基创业,娶媳生孙,人丁鹊起,成为崇儒上水主要开发者。进而就近扩散派居霞潭(五世兆聪为祖),牛路岭尾(八世云清为祖)、古厝溪、游家岚,又是崇儒霞坪、州洋岭头等处畲村的重要开发者。此外,州洋之七宝洋、墓斗、霞山、马洋鲤鱼山,以至松城西关、盐田南塘、水门大等地均有齐满派下衍发者。
而齐满之兄弟四满、六满,亦在明末“迁福宁西路”,与齐满共同发派,成为该县西部、中部畲族乡村一大旺族。其次是清康熙元年(1662年)前后由汀州府上杭县进入福宁南乡发族的重要宗支。该支始祖雷贵,“有择居之智,能善相阴阳,遍观霞浦县地方(指溪南一带),卜居小南四十六、七都牛跤岭之地。山川秀美,形似犀牛望月,遂开基立业,以大其族焉。其后发祥……”这一支派大部分扎根牛跤岭,至三世启盛、启如,分别为东、西二房之祖,分衍发派,历经三百余年,蕃衍十三、十四世,成为牛跤岭主要居民。这一支系,发族甚众,有一部分外迁他处,如西房八世寿范,迁半路里(白露坑)、寿×迁头箩(溪南南门山),有一部分则回迁本地,如自七世建回住居进船山(白露坑)的一派,数世后相继全迁回牛跤岭,亦有一部分抱养他处,如八世寿×生十子,春砚抱养于南门山蓝家、四弟抱养于镇江(溪南)蔡家、客云抱养于后首(沙江)郭家,簇簇抱养于后首谢家、见赠抱养于官塘(溪南甘棠)翁家、十弟抱养于三洲(下浒)王家,改其姓,发其族,不尽而述。
3.大南支派
与此同根者尚有雷贵的两位兄弟同时由上杭进入福宁,一在大南四十三都罗浮(长春里城),一在中南四十四五都梅洋(沙江)——派居罗浮者,亦蕃衍十三四世,成大南一大宗支,派居梅洋者,民间传说后来改为韩姓。
除以上三大支派外,零星入迁者尚多,其中有些宗支发派还比较多。
发衍于州洋西部的一支,是清同治间(1862—1874年)从福化皎满洋(城阳)入迁的。其先祖世×,肇迁洋边寨下,其二世大×迁至洋边高山牛溷头,其三世于民国初年(1912年)前后相继下山,就近迁至墓斗、青福一带。俊永居书堂里,俊记居大坪园,俊敝居黄澜(王坛),俊棘居坞斗(墓斗)……百余年间,繁衍数百丁口,成为这一带较大的宗支。其他若州洋东部之赤岸,北部之岭头等,亦有与此同宗支者。
散处于县东部的一些宗支,是清乾隆以来,陆续从浙南、福鼎等处回迁的。来自浙江平阳的朱山,承光于乾隆间,肇迁牙城第一层,并衍派于水门大等处。承式稍后亦迁入第一层,升斌则于光绪间迁入;景善于清道光间迁牙城鹧鸪岗;景眉后迁牙城小桥西山;承安迁水门浦后溪尾,升水于民国初亦迁此,景海同治间迁三沙二坑孝井,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派衍牙城凤江沙江(其后裔清仙始迁),景清同时迁孝井附近的大湾,国旺入迁牙城后洋,升贵于光绪间迁牙城东街头畚斗洋……来自浙江泰顺者:景善于道光间迁水门茶岗溪尾,其同辈景福则转从福鼎菁寮移居二十五六都舍投堂(崇儒新村)。
散居于县境西部、南部的一些宗支,也有从浙江南部迁来的。景等于乾隆间自平阳朱山迁池岙(北壁);宗悌于光绪间自平阳王仁洞迁青皎上郑溪边里(盐田瓦窑头)。
发衍于崇儒笕下樟坑的一支,是清嘉庆初,自福安溪塔迁入的,其祖为法浓,三世祜滋在此盖起大厝,而后140余年,该厝繁衍成山乡一大畲村,并有部分零星外迁发族。
海边(盐田南塘)蓝姓,是佬细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大革命失败后,由福安老苏区林洋洋坪搬来的。
崇儒溪坪蓝姓有二支:一支自福安穆阳王楼来,已繁衍十四世;一支自浙江来,已繁衍七世。
4.福鼎市蓝姓
福鼎市蓝姓有九派,根据宗谱记载,第一支入迁福鼎时间最早的一支是墙围内蓝氏。二世法照公(百六公长子)长子君美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由牛岭迁崇儒石竹坑居焉;次子君儒生卒失考,据推测亦可能与其兄君美同时由牛岭移居水郊后章。第二支,双华蓝氏,六世国春公(德泰公次子建业公三子永照之子)于顺治八年(1651年)由平蒲湖垅住鼎邑华洋桥仔头。第三支,磻溪蒋家岭蓝氏,四世明德公子三子士祉之次子一增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由泰顺一都鳌岭迁福鼎法洋蒋家岭。第四支,浮柳下半山蓝氏:二世一元(陈郎公独子)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由泰顺董庄山头囝迁鼎邑十七都管阳天竺乡,为福鼎徐坑派开基祖。第五支,浮柳蓝厝蓝氏,四世国号公(二世长子法祖公五子必只之三子)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从瑞安三甲民坑迁鼎邑桥亭蔡洋。第六支,点头和梅溪蓝氏,玉六公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由上杭县芦丰乡田官迁福鼎二十都前岐镇梅溪。第七支,水岐头和岭底蓝氏,五世子茗公(明星三子敬顺之子启治的独子)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由浙江凤池迁福鼎前岐水岐头。第八支,桐山麻坑底蓝氏,四世长春六子有华之次子帝孔于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66年),由平邑闹村四十七都祭头移居鼎邑桐山麻坑底。第九支,福全山蓝氏,八世士容公次子元昌之子有寿长子永妹于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7年),由泰顺士洋坑源底移鼎邑岩坝;十二世孔谚公之子昌关于咸丰三年(1853年)由霞邑西坑八斗移居桐山福全山。
(1)墙围内派世系
一世百六公明天启初年(1621年)由罗源迁来福宁州青皎西池坑居住,后分徙牛岭发派。从此分迁各处。
二世法照公(百六公长子)长子君美于清顺治初年(1644年)由牛岭迁崇儒石竹垅居焉;次子君儒生卒失考,据推测可能与其兄君美同时间由牛岭移居水郊后章。
三世君儒生男三:长子士礼,次子士春,三子士秋。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士礼派居山洋水郊;士春迁西坑后章;士秋居鼎邑广化。
四世士礼次子秀生卒失考,据其父叔(士礼、士春、士秋)移居时间推算,约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由山洋水郊移居西山箩七。
法光公(百六公三子)子君仁之次子士肇生卒失考,约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由牛岭移居福鼎虾蟆洋水尾。
元全公(士春公之子)次子文常生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西坑后章移居西坑后垅;三子文新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由西坑后章移居墙围内。
(2)双华派世系
六世国春公(德泰公次子建业公三子永照之子)清顺治八年(1651年)由平蒲湖垅派鼎邑华洋桥仔头。
四世建瑶公次子永随之次子男林生于明崇祯癸酉六年(1633年),清康熙二年(1663年)由平邑蒲门甘溪岚下迁往鼎邑华洋。
五世永县公三子国旺生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清康熙五年(1666年)由平邑小岭移来鼎邑二十都华洋博厝内。
四世建公三子永当之次子国荣,约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同时由平邑蒲门甘溪下迁往福鼎十二、三都岭头山。
六世国春公次子胜正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由华洋迁往鼎邑九都长保岭。
国林生公长子胜奇、次子胜坤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胜奇移居华洋小岭脚,胜坤移居鼎邑赦家里。
四世建瑶公次子永随之长子国松的七子胜佑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前后由平邑蒲门甘溪岚下迁往鼎邑二十都华洋西下。
四世建禄次子永龙之长子国柱的长子胜林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由平邑蒲门甘溪岚下迁入鼎邑二十都象阳大山。
四世建刚公长子永汶之子国兴的次子胜照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同时由平邑五十四都大岭内迁往鼎邑二十都华洋西山下田头。
(3)磻溪蒋家岭派世系
忠勇王光辉公派子立公世系图中守赞驹公三子官任振威将军,配氏夫人生子四,居广东高畲县。
迁福建罗源蓝氏始祖世系图。
一世守赞公派下前世次在广东高畲县,公徙闽浙等处,公居罗源娶钟氏生子一名曾羽。迁浙江景宁大马庵始祖世系图载:
一世元忠万信念三公子,字文恕,娶钟氏生三子,公居处州云和。至明朝迁景大马庵,至清时迁泰顺一都鳌岭,分为第一世之始祖。
支派迁徙:
四世明德公三子士祉之次子一增,生明崇祯庚午三年(1630年),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由泰顺一都鳌岭迁往福鼎法洋蒋家岭。
四世临云公之子大钊于清乾隆丙申四十一年(1776年)三月初三日辰时,由大阳迁居福鼎法洋考洋。
(4)浮柳派世系
二世一元(陈郎公独子)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迁鼎邑十七都(管阳)天竺乡徐坑村之年,为福鼎徐坑派开基祖。
三世有俊(一世陈日即文禄三子珠郎之长子),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由仕洋井迁泰顺六都十保上排境。
四世士敏(三世次子),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由泰顺上排迁鼎邑十八都南贝(管阳)野猫踏。
五世得拔(四世三子士奇之独子),生于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年),30岁为1778年由天竺徐坑迁白琳周仓岭刘洋。
六世君礼(五世长子得逢之长子),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由管阳天竺徐坑迁桐城乡浮柳下半山为始祖之年。
君祚(五世长子得逢之五子),生清嘉庆五年(1800年),清道光十年(1830年),由徐坑迁溪炉屯丁家山。
七世明棋(六世次子君欣之四子),生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由管阳天竺徐坑迁鼎邑店下乡岚亭缸窑。
七世明育(六世三子君熊之三子),与上列明棋同年生,同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由管阳天竺徐坑迁鼎邑十四都白琳长久昌、五斗。
八世徐宁(七世长子明成之三子),生嘉庆二十二年丁丑(181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由徐坑迁白琳镇天凉亭。
七世明饰(六世四子君学之三子),生清道光六年丙戌(1826年),咸丰六年(1856年)由桐城浮洋下半山迁磻溪炉屯丁家山。
七世明恩(六世长子君舒之长子),生清道光八年(1828年),清咸丰八年(1858年)30岁时由泰顺上排坑下迁福鼎白琳之山前半岭。
九世邦武(八世徐宁之独子),生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清光绪五年(1879年)由福鼎管阳坝野踏迁点头镇水岐头。
(5)浮柳蓝厝派世系
一世意清公: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4年)从原籍福州侯官县四十都平址坑移鼎邑牛乾居二载,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迁处州青田八都八源石林坑居十载,明天启六年(1626年)再迁温州瑞安五十三都三甲民坑为启基始祖。生二子,长法祖,次法春,分为乾坤两房。四世国号(二世长子法祖五子必兴之三子),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从瑞安三甲民坑迁鼎邑桥亭蔡洋。四世国周(二世次子法春长子云昌之三子得富的独子),于乾隆二年(1737年)由祖父云昌居地平邑陈家湾外岙鹤顶山启基地迁鼎邑前岐镇小华洋(其父得富坟在小华洋)。
(6)点头和梅溪蓝姓支派传承
一世明德公,唐贞观时(627—641年)人,初居南京,为南京鼻祖。
八世宗训公,由南京迁安徽省凤阳府定无县。
九世明公,由定县迁万嵩山石室乡。
十一世一俊公,由万嵩山石室乡迁居临淮(即安徽省凤阳县)。
十四世万祖公,由安徽凤阳县迁建康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
十五世永嘉公,由江苏句容县移福州府福清五乡,生三子;二子、三子仍住福清。
十六世常新(永嘉公长子),由福清县迁福建建宁县善化坊,生五子。
十七世万一公(常新公长子),由建宁县善化坊移居宁化县石壁乡,生三子。
十八世熙三公(万一公三子),由宁化县石壁乡,徙居汀州府长汀县,生三子。
十九世和二公(熙三公次子),元泰定三年(1326年)由长汀县复徙长汀城下,土名平岭水口白云梅树下构宅而居。
二十世君厚公(和二公独子)生七子:长子念一郎,守祖旧宅;次子念二郎元泰定五年(1328年)与五子念五郎于元惠宗元统二年(1334年)同迁武平县一图大禾堡;三子念三郎徙武平县长坊里;四子念四郎于元至顺三年(1332年)徙上杭县平安里;六子念六郎元至元二年(1336年)移武平县林坑;七子念七郎元至元四年(1338年)徙上杭县芦丰乡。
二十一世念七郎(君厚公第七子),由长汀城下土名平岭水口白云梅树下迁上杭县芦丰乡开基为本派(点头、梅溪)开基始祖,自立小宗祠名曰东山祠生男一。
二十二世子清公(念七郎独子),由上杭到芦丰乡迁田官。
二十三世景文公(子清公独子)生男一。
二十四世明玉公(景文公独子)生男三:昆山、仑山、崇山。
二十五世昆山公(明玉公长子)生男二:长子玉赵、次子玉超。
仑山公(明玉公次子)崇山公(明玉公三子)不知哪一位生男一:玉六(因梅溪只五世图附本谱后)。
二十六世玉赵公(昆山公长子)生男五:善林、春上、茂上、廷上、凤上。
玉超(昆山公次子)无传。
玉六(谱载昆山侄,不知是仑山子,还是崇山子),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生,清雍正二年(1724年)由上杭县芦丰乡田官迁福鼎县二十都前岐镇梅溪为梅溪派始祖,生男二,传至五世事鼎生道光十九年(1839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子时(本谱梅溪只做到五世)。
二十七世茂上(玉赵公三子)名茶才,字福林,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由上杭县芦丰乡,闻闽浙展界,地庞人稀,同表叔到浙江平阳县铺坪乡屿星种蓝为业后,又于乾隆二年(1737年)丁巳由屿星迁平阳铺坪乡温州堀为始祖,生男四:长周官、次文官、三武官、四称官,分春、夏、秋、冬四房。
三十二世(温州堀六世)朝瑛(五世嗣子庆年次子),号蕴山清同治四年乙丑(1865年),22岁时为1887年由温州堀迁福建省福鼎县二十都前岐镇打银为业。
朝瑞(朝瑛三弟,庆年三子)于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年)由前岐迁福鼎点头。
(7)水岐头派世系
据水岐头《蓝氏宗谱》(民国戊子年修本),河南光州固始县迁居漳州府漳浦县镇海卫下尾乡。世系:
始祖公于元至元四年(1338年)由河南固始县迁福建漳州府漳浦县下尾乡,生三男:长子庆福于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由下尾乡迁长乡,次子庆禄由漳州下尾乡迁广东潮州府大浦县,三子庆寿居下尾乡。
容初公(始祖公长子庆福公之三子番的独子)明宣德九年(1434年)由长乡迁下洋。
意必公(鼻祖嘉美之子),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由下洋初移罗源龙头山大坝头,后又约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由罗源挈第三男千四,第六男千六迁浙温平阳三十三都凤池李家山进施地方。
千六公(意必公六子)后裔移居浙江处州府青田县、泰邑、鼎邑。
千四公(意必公三子)生男二:长万三,次万五。
三世万三(千四公子):据其次子华山生明天启三年(1623年),其长子华香生明万历四十六年未(1620年),万三公即于此年由平邑凤池李家山移平邑二十三都石圹狮仔山的杨家坑,生男四:长华香、次华山、三华吾、四华春,分福、禄、寿、喜四房。后因第四子华春移鲜邑岭门各自为谱(据岭底谱),以后水岐头谱(民国三十七年本),把华春列为万五次子。
六世世贤(万三公长子华香之长子应生的三子),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年)生,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由平阳县石圹狮仔山杨家坑迁平阳五十四都坑门牛皮岭家焉(即今苍南县马站区云柘牛皮岭)。
九世有金(世贤四子廷贵之子子忠的三子):生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由马站云柘牛皮岭移居福建福鼎二十都即今前岐镇余家坪。十世光茹(世贤次子廷朱之长子子位的次子),生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清嘉庆四年(1799年)由牛皮岭移居福鼎店下乡甘家岐。
十世光仁(世贤次子廷朱之长子子位的三子有财之次子)生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由今苍南县云柘牛皮岭移居福鼎一都横坑。
十世光雁(光仁胞弟),生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30岁时为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辛未,由牛皮岭移居福鼎县前岐镇桥亭岭门。
光财(九世有和之五子),据其二哥光怀生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由其祖父八世子进迁居霞浦县帮岭,移居福鼎县秦屿镇才堡。
光法(有同之次子),生清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年),清嘉庆二十年(1816年),由苍南云遮牛岭移居鼎邑前岐一都横坑。
十一世鸣恩(十世光茹之三子),据其二哥鸣国生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清道光七年(1827年)由牛皮岭迁鼎邑甘家岐。
十一世鸣稽,据其长子正基生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鸣稽即于这年由苍南牛皮岭移居鼎邑二都桥亭。
鸣千,据其长子正顺生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鸣千即于这时由平邑牛皮岭移居福鼎管阳刘庄。
十二世正朴,生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清咸丰十年(1860年)由霞浦县帮岭迁鼎邑白琳山前。
正杉生清咸丰六年(1856年),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由霞浦县半岭迁福鼎前岐镇小华洋西庵。
据水岐头《蓝氏宗谱》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本世系图载:
地房华山(万三次子)居福鼎一都国境(即过笕)地方。
人房华吾(万三三子)移居鼎邑二十都卡洋(即宾阳岭底)。
万五公派下,据水岐头《蓝氏宗谱》(民国年“天房本”)三世万五公(千四次子)仍居平邑凤池李家山(从岭底谱序),生华清、华春、华勋三子,分天、地、人三房:
天房
一世华清(万五长子),住凤池,生男四:长明安、次明宇、三明星、四明勋。
二世明安(华清长子),据其嫡长录启生康熙四十六年丁亥(1707年),清康熙十六年由凤池迁邑三十六都颧溪南“本厝”之年。
明宇(华清次子),据其兄明安长子敬容生于清康熙十六年,明宇生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庚申由浙江平邑凤池仍归福建祖居之所。
明星(华清三子),生男四,仍住凤池。
五世子茗(明显三子敬顺之独子启治的独子),据其长子必沁生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由凤池迁福鼎前岐水岐头。
九世盛襟生于嘉庆六年(1801年),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由水岐迁鼎邑磻溪桑园之苹坪。
十一世文理生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水岐头迁鼎邑二都前岐镇的枫树岭。
地房
一世华春(万五次子),生男三:长明泉、次明阳、三明瑞,住凤池。
三世敬会(二世明阳次子)生康熙八年(1669年),坟葬鼎邑二十都小溪洋三罗田顶本厝后,坐己亥兼巽乾,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由平阳凤池迁鼎邑二十都小溪洋三罗田(据本谱纪本图)。
人房
一世华勋(万五三子),据其长子明耀之次子敬茂生于清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华勋由凤池吴家溪迁平邑黄山头之年。据本谱《纪支图》此后至五世“子”字辈,俱无迁鼎者故不录。
(8)桐山麻坑底蓝姓世系
四世长春六子有华之次子孔生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由平邑闹村四十七都癸头移居鼎邑桐山麻坑底。八世昌汉公长子逢郎生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清咸丰九年(1859年)适居桐山麻坑底。
(9)福全山蓝姓世系
八世士容公次子元昌之子有寿的长子永妹生卒失考,据其子孔尾生嘉庆丁巳二年六月初二日戌时,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由泰顺士洋坑源底移福鼎岩坝。
十二世孔谚公之子昌生关道光壬午二年(1822年),清咸丰三年(1853年),由霞浦县西坑八头移居桐山福全山。
十二世孔尾公之子昌宽生于清道光庚寅十年(1830年),清咸丰十年(1860年),由泰顺士洋坑源底移居鼎邑岩坝上。
二、雷姓派系
1.福安雷姓
福安市现有雷姓人口23000多人。
(1)金斗洋雷姓世系
金斗洋雷姓是迁入福安时间最久的一支。据坂中畲族乡和安畲族村《钟氏谱载》记载:“大林钟”始祖飞公之女适金斗量(今金斗洋)雷谓礼。时为北宋末年。据《金斗量雷氏宗谱》载:雷氏一支“移居闽省播迁无常,惟居福安二十一都黄墓者最久,因谱失莫纪其详,居黄墓者八世,而及大一公于(明)崇祯年间后移居仙石一载,大林二载,岭门二十余载,至高祖十三公,曾祖百二十六公又于国朝康熙甲寅十三年(1674年)移居坑兜九个月,冬移居十五都上金斗洋,四十三载再移居下金斗洋,迄今八十余载。”较之北宋末之雷氏,此支雷姓当为别支。
(2)后门坪雷姓世系
福安雷姓中人口最多的一支,先祖雷两,字孔文,行千三,祖籍广东潮州普宁,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自福州方向迁入福安十都官湖,以后又迁十一都陈家林,复迁十八都大丘田。其后,旗公讳方雨行千乐一迁五都赤嫩,其子6人分徙各处。长子君文迁十八都牛石坂(吴石坂),次子君章迁三十六都金飘带(金腰带),三子君赐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迁四都后楼,四子君爵迁五都南坪,五子君达迁二三都明岭(林岭),六子君生迁三十一都刘坑坪。
福安雷姓畲族多由此衍发而成。
附:雷姓畲族衍发图
一、君文——蕉城八都猴盾——福安康厝牛石坂、长潭,坂中林岭。
二、君章——福安下白石金腰带——塞岐牛罗里、仙岭碓,坂中桦林。
三、君赐——福安后楼——十都壶屏丘、东山、南坪、坑里水井湾一岭后、溪柄白梅岭、城阳溪东上庄、溪柄港里下可坑、大号头——溪柄九龙、北山、龙潭面,橄岭、后浆、林洋半山、坑里。
四、君爵——福安康厝南坪。
五、君达——福安二、三都明岭(林岭)——车头、前洋、柯岭、溪柄鼻后——桔垄(桂垄)、柏柱山坪。
六、君生——刘坑坪——坂中五斗(月斗)、燕迹、百林坑、坑坪,溪柄东山、桐湾王家林、坂中井口、六都林下、城阳纸坪,坂中江洋洞门宅(后门坪)、十八都茶园、仙岭洋,康厝沃里、王家洋、七蒲坑,城阳化蛟茶洋、岔头,康厝竹园兜、穆云林洋湖、坂中桦坪、坑下楼、穆云险坑、赛岐金蟹、鸡角岩下,坂中大林、横路、穆云后漈。
(3)牛石坂派世系
福安雷姓畲族还有一支于明崇祯年间由罗源大坝头迁福安康厝牛石坂,又由牛石坂迁西院,再迁坑下楼,后散迁半屿半山、池头、甘棠、国洋、春雷云(田螺王)等。
(4)燕窝雷姓世系
清初由福宁(今霞浦县)东山坑坪里大坪始迁福安九都南山,复迁长坑上坪。雍正二年(1724年)择居于燕窝,后又迁下白石上长坑、里沃、社口牛山塆、坑头洋等处。
(5)廉岭雷姓世系
宋代从广东省潮州府海阳县迁居福建省连江县狮子岩,续由连江迁浙江省处州府云和县,明洪武间择居罗源县梧桐,后转迁福安坂中林岭,一世祖雷祥。
2.霞浦县雷姓
根据霞浦县崇儒霞坪《雷氏族谱》记载:元五“明弘治元年徙居福宁州长溪五载”,是霞浦县畲族最早迁入的文字记载。霞浦县畲族雷姓共有五大支派,全县现有雷姓人口7000多人。
(1)青皎山(红山)派世系
明隆庆、万历初年间(1567—1620年),从福安金斗洋迁居发族于福宁州小南半山区及沿海地带的主要宗支。该支始祖承万(奏名法贤,称第一)从罗源大坝,几经辗转而肇基福安金斗洋,其二世继远(小十八)迁福宁州,居三坑(沙江炉炕),移头箩(溪南南门山),再搬到三十八、九都青皎海边。当时海边还是一片荒滩,到此后,做张姓财主的守墓人,肇基发派,其子孙大多居此。迁出的亦有部分回迁,如五世成兆移居头箩,生三男,除长子思懿定居头箩发族外,次子思益、三子思尧均回迁海边,经过一代一代的辛勤经营,开辟了海边500多亩田地,成为一县之中人丁仅次于白露坑的畲族自然村。继远之兄继武(小十三,奏名法献。一说,名世轩,乃小十八之子)则抱养文岐(溪南傅竹门岐)李廷喜为子(改名承祖),居墙围里亦成大宗支,并发派于青皎过岭(盐田洋边。承祖子元进为祖)、一贝(州洋墓斗,元进子春茂为祖)、西池(盐田瓦窑头,元盛子陈荣为祖)、炉炕三坑(沙江。元亮孙伯达为祖)、凤尾洋(盐田姚澳,伯达子天序为祖)。下青山(盐田姚澳,伯达子天朗为祖)、吴家洋(盐田姚澳,伯达四世孙志粮为祖)……
(2)黄岗山派世系
该支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由福安溷里迁入福宁州三十八、九都长岗(一作黄岗山,即今盐田村里大岗山),在西部、西南部发族的宗支。该支始祖祖发,“迁居黄岗山”(其坟在大岗山厝后门)。其二世,长房文福(名印岩)居村里五箩洋,并派衍于盐田二铺(四世志字为祖)、李仔涣(四世志燕为祖)、沙江小马葛藤湾(四世志千为祖)、后仓(十×世××为祖)、溪南关门瓮里(四世志士为祖);二房文禄居二铺磨石坑,并发派于磨石坑外村(三世法训为祖)、里坑头村(三世法赞为祖);三房文寿居溪南半月里,并发派于溪南南门头、沙江大坪等。400余年间,该宗支繁衍二十余世,各成一方旺族,其中尤以半月里、葛藤湾、二铺等最为兴盛。
(3)霞浦县西部蓝姓世系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直接由罗源大头迁居发族的“红山雷”宗支。该支始祖武×,兄弟俩同迁闽东,一迁福安金斗洋,一迁福宁州三十八、九都红山(青皎山)下暂居发派。其二世,应朝派居洋边,应琪派居岚头,应宝派居柴秤坪(州洋马洋),应禄派居金斗洋(沙江水潮。废村,迁前洋等处),开明派居小岭芳田(崇儒乡路口方田岗),国攀、国枝、国良同派居南洋黄土企(沙江大坪)。其三世,日亮、日盛居洋边,日坤、日升居岚头,日众居黄土企,日朝居小岭水井湾(崇儒溪坪),日序居楼基(盐田村里),日华居楼坪(盐田洋边),日明居外楼仔(盐田村里地)。其四世,有远(日升子)移四十六、七都溪南洋山(溪南南门山)发派,有璋、有麟居小岭虎路边(崇儒乡溪坪老虎湾)。其七世,位活居佳池里(溪南白露坑岔头)。其八世,宇灼、宇宋同移北庶(沙江大墓里北拓)……
这一支派,繁衍三四百年,发派于县境西部、东部、西南部,其中尤以盐田洋边,崇儒溪坪,州洋马洋,沙江大坪、溪南南门山等最为兴盛。
此外,四十一都下岐山(沙江沙塘街)雷氏,亦属“红山雷”宗支,其祖为世德,约在清乾隆年间(1760年前后)迁此发族,人丁甚旺。
(4)福安茶洋派世系
清顺治元年(1644年)前后,从福安茶洋迁入福宁州二十五、六都一带,而发族于西部山区的重要宗支。其先祖“自粤东入闽,散处于福鼎大旗坑、福安茶洋及宁郡(霞浦县)东陆、西陆之地……”其六世祖元贤,从福鼎大旗坑迁来,最早居住在湾里(崇儒乡霞坪),后有一部分就近迁至霞潭里;一部分在本乡都范围内移动,或迁居水漕垅,或到后地,或至走马坪;一部分则沿杯溪而到申斗(盐田龙凤店)等地。该宗支在本县已经繁衍了十三四代,人丁颇为兴旺。
州洋松山小城、后港等处雷姓者,亦有从湾里、霞坪分迁而来。发派甚多,不一一尽述。
(5)水门派世系
清乾隆元年(1736年)从浙江南部进入福宁下四都草岗(今水门畲族乡茶岗村)等处,在东部半山区发族的主要宗支。该支始祖念二郎,原籍罗源,徙迁昆阳(今浙江省平阳县)。其五世启华“平邑郑家山、云山,霞邑牙城雉溪、大坪,鼎邑苏家垅、杭州九都之祖也”;启福“福宁府西门外之祖也”;启率“福宁府草岗,笼(陇)头花园里(三沙浮山)、葫芦门(州洋墓斗)、石门坑(水门乡)及青岙外舍(斜)田坪(水门)、沙江(牙城凤江),平邑黄坛口、云遮山、猪头岗之祖也”;启隆“平邑昌云岙底,霞邑鲎(孝)井(三沙二坑)、杨梅垮(牙城乡凤江)及雉溪、乌坪(水门武坪)外水洋之祖也”;启彩“霞邑马祖坪(水门乡高盘),泰邑官仓之祖也”;启进亦为霞邑马祖坪之祖。
这些宗支中,入迁福宁最早、发派最多的,当首推启辛之长子振清(有清,又名元清)之支系。乾隆初年,振清由泰顺坳头来到福宁下四都,得浦后村汉族帮助,先在草岗山下大路边搭寮暂居,开垦荒山野岗,进而移半山腰建房定居,生下二男(孔二、孔四),逐渐发族,历250年左右繁衍至十五世,大多就地生息,使这里成为霞浦县东部首屈一指的畲族聚居村。亦有一部分在20世纪零星外迁于该县葫芦门(十世明守为祖)、石门坑(十世明登为祖)、陇头花园里(十二世大英为祖)、长春(十六世大珠为祖)、青岙外斜田坪(十二世大春为祖)、沙江(十四世新炉为祖)……至于其他支系,来霞浦县的时间都比较迟,发族人丁亦比较少,如启华派下六世孙日善(十一世),至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才移居牙城雉溪,大洋大坪(水),百年左右繁衍到第五代(十五世),人丁尚不足十口。难以一一枚举。
除了以上五大支派外,还有一些小支派。水门大贝雷姓,清初从福宁本州十一都菁寮(今福鼎前岐)迁入。一世雷世绵,明崇祯间迁菁寮,至三世雷启后移居四都大贝,六世景秉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移居三十八、九都青皎灯蕊岗(盐田乡瓦窑头,后迁上郑),十世雷增长亦迁此。而牙城斗门王家山、水门山后、州洋赤岸、大沙等处,亦与此同一支派。
岚青(青福洋蛸厝)雷姓,清末从福安康厝半山及穆阳满山迁入。石狈墩雷姓,清末从福安溪填(潭)瓜溪迁入。丁步头雷姓,清末从福安穆阳牛石坂迁入。崇儒新村半岭雷姓,从福安溪尾迁入。新村洋尾清雷姓,从福安城关迁入。下浒四斗雷姓,清末从罗源八井迁入。北壁盘前牛角湾雷姓,从宁德洋中溪旁迁入;盐田瓦窑头上郑雷姓,从浙江平阳溪边里迁入;柏洋大岭小溪、前宅、吴洋岗、外西坑、岙岭等处雷姓从福安磨石坑或浙江平阳迁入。
3.蕉城雷姓
明隆庆四年(1570年),雷天群(100世),从陕西省庆阳府迁入福建,居罗源县尖山大坪,为入闽始祖。后生七子分迁各地:长光江居罗源县,次光河迁连江县,三光注迁罗源县小获贝头里,四光清迁宁德县猴盾村,五光滋迁闽清,六光润居安潭,七光泽居过洋。其第四子雷光清(101世,赐正八品冠带)见宁德县闽坑乡猴盾村山川秀丽,土地肥沃,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迁入猴盾村定居,系雷姓首批入宁源流。其后由于猴盾雷姓族派发达昌盛,吸引了光河、光润等房子孙陆续入迁;有在福安县发派后入迁的;有在罗源县发派后入迁的;另一支则直接从古田县迁入的,共计4支源流,现蕉城区共有畲族雷姓人口1900多户,8000多人。
(1)猴盾雷姓世系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雷法灿(104世)迁往九都九仙村发族,其房下雷明兴(105世),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迁入六都白岩北山村兴居;又雷文显(106世),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迁入七都高山村发族。发派于高山村的房下孙雷木祥(108世),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迁入金涵琼堂村兴居;雷国生(109世)于1951年迁入七都漈头三箩村兴居;雷进昌(110世)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迁入霍童大石八斗村。还有雷朝祥(108世),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从猴盾村迁入八都五峰村兴居。
此外,从猴〓村外迁福安县的还有:雷乾三(103世),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迁往福安县穆阳牛石坂村。同一年,雷乾四(103世)迁往福安县穆阳桦林村;雷乾五(103世)迁往福安县溪潭林洋村。雷法宝(104世)迁往福安县下白石牛山安赫村。雷法勤(104世)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迁往福安县下白石金腰带村。雷国宋(109世)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迁往福安县下白石填洋村。雷进伦(110世),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迁往福安县下白石陈家铺村。
从猴盾村外迁霞浦县的有:雷天炳(111世)、天烛兄弟,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外迁霞浦县水门青澳村。雷志周(112世)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迁往霞浦县福坪坑村。雷永咏(112世)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外迁霞浦县洲洋蓝田村。
此外,原为猴盾村雷光清派裔孙,从福安县回迁的有:清顺治二年(1645年)雷宗兴(104世)从福安县穆阳桦林村回迁八都新楼村兴居;雷国立(109世)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从福安县下白石镇安赫回迁城南南山岩村(原名石笋村)定居。雷有旺(107世)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从福安县金腰带村回迁七都漈头青岗村定居。雷姓第109世雷国瑛、国球,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从福安县金腰带村回迁蕉城西山下村定居。又113世雷顺杞、顺吉、顺庆兄弟,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雷顺琮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从福安县下白石镇牛山湾村回迁蕉城镇崇文街兴居。
(2)漳湾下雷东派世系
雷天群次子雷光河派孙雷世壁(105世),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从罗源县护国迁入漳湾下雷东村开基发族。其房下孙雷有连(109世)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分迁城南后山村兴居;雷学郅(112世),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分迁八都半山青岗村兴居;雷孔闰(111世),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外迁霞浦县台溪村兴居;雷孔闾(111世),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外迁福安县下白石荷屿村兴居;雷学谷(112世),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外迁福安县下白石大石牛村兴居。
又雷天群第六子雷光润派孙雷兼三(104世),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从罗源县飞竹乡庵潭村迁入金涵烟亭村发族。其房下孙雷三弟(107世),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分迁入七都马坂陈家山村兴居;雷维亭(105世),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外迁福安县清水壑村和囚前村兴居;雷石林(108世),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外迁福安县甘棠洋里村兴居;雷德发(114世),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年回迁罗源县洪洋九头岗村兴居。
又雷达贵(106世),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从罗源县小获竹里村,迁入七都漈头岔村发族,其房下孙(8世)雷肇禧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迁入猴盾头村兴居;(112世)雷国口迁入八都溪池里庵村兴居;雷进口(113世)迁入漳湾游家塘村(现名又加塘村)兴居。
又雷天致(口世),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由罗源县护国井洋村迁入金涵麒麟寨村发族。其房下孙雷金恭(105世),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分迁入六都白岩盘山村兴居;雷阙(107世),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分迁赤溪琴田村兴居;雷祥速(110世),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分迁入六都西林村兴居。还有,雷日明、日光(105世)兄弟,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回迁罗源县护国井洋村兴居;又雷祥违(110世),于清宣统年间(1909—1911年)外迁福安县溪潭兰田村兴居;雷正株(111世),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外迁福安县甘棠镇坑门里村兴居;雷正柯(111世),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外迁福安县穆阳镇考河村兴居。
还有(×世)雷友法,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从罗源县乌石贝头迁入八都后岗山兴居;又(×世)雷法×,于清康熙年间从罗源县文院村迁入虎贝三漈坑村和院后村兴居;又(×世)雷师公,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从罗源县松山半山村迁入飞鸾南山村,向阳里村兴居;又(×世)雷月弟,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从罗源县贝头村迁入城南蚶岐村兴居。又(×世)雷×于清雍正年间从罗源县飞竹麂坑村迁入飞鸾新岩村兴居;又(×世)雷×于清朝从罗源县护国井洋村迁入飞鸾小东岗、清水下村兴居。
(3)漈头半岭派世系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雷小七(110世),从福安县溪尾马山村直迁入七都洋蛤坪暂居,数年后移迁七都漈头半岭村开基发族。其房下雷荣秀(115世),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分迁漳湾赤塘村(现八都镇云淡门村)兴居;雷荣羽(115世),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分迁漳湾蒋澳村兴居;雷家讯(116世),于清道光咸丰年间(1851—1861年)分迁金涵大桥头村(今金涵乡坑里村)兴居。还有雷文瑞(112世),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回迁福安县三十四都何翁里村兴居。
(4)洋中溪旁雷姓世系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雷克明从古田县大桥乡梅坪村迁入洋中溪旁村发族。其房下孙雷高深(第九世),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分迁入金涵金峰坑坪村兴居;至雷口(口世)于清朝迁入三都尼姑坪、七星岛兴居。又一支雷法门(第七世),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从古田县三十都溪里村迁入七都书馆里村(即今书井里村)发族。其房下雷四弟(第九世),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分迁入七都陶头坑村兴居;雷兰生(第十世),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分迁入漳湾雷东三柴湾村兴居;雷陈贤(第十世),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分迁入三都玠溪村兴居。
4.福鼎雷姓
福鼎市畲族雷姓有2100多户近9000人,占畲族总人口的26.79%,分布于14个乡镇,320个自然村。目前,根据该市桐城乡浮柳八斗丘、浮柳上宅、宝庙,秦屿镇才堡、棋盘庵,白琳镇牛埕下,前岐镇象阳、牛食岚,佳阳、滨阳、双华等地方的雷氏宗谱和始祖以及行第排列进行查对,福鼎畲族雷氏可划分为七派。其迁入福鼎的路线有四条:第一条浮柳八斗丘和才堡棋盘坑雷姓是由广东—福建—福安—福鼎;第二条白琳牛埕下雷姓是由广东—福建—罗源—霞浦—福鼎;第三条滨阳和双华雷姓是由广东—福建—连江—罗源—福安—浙平—福鼎;第四条上宅和宝庙以及牛食岚雷姓是由广东—福州—罗源—浙平—福鼎。
福鼎雷姓七派迁徙时间早迟顺序排列是:第一派牛埕下雷氏,始祖肇松公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由罗源县北岭迁福鼎十四都白琳镇大旗坑牛埕下,为雷姓入迁福鼎最早者。第二派才堡棋盘坑砂雷氏,由法罡公之父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由福安牛头畔迁福鼎牛埕下。第三派滨阳雷氏,代一公五子小十九居浙江尖元龙,约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移鼎邑滨阳。第四派浮柳八斗丘雷氏一世世绵公自上祖由广东迁福安后,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偕男大进、大造,由福安迁福鼎前岐镇凤桐之菁寮;大法由福安迁平邑(今苍南县)大岭内。第五派双华雷氏,一世宗瓞公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由罗源迁福安,生男三,分孟、仲、季三房。其中季房二世三子大仙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由福安迁福鼎前岐镇滨阳。第六派牛食岚雷氏,念二郎次子承春(大行十一)之次子应贵(小行二十二)于顺治元年(1644年)由平邑三十一都昌禅岙底徙居小结洋,为始祖。第七派上宅和宝庙雷氏,北山派应魁(四世朝×之子其父为谁谱无载)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由北山迁福鼎前岐镇山兜;西山派应贤(三世法罡公五子朝林之长子)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由平邑西山下迁鼎邑桐城浮柳洋。
(1)桐城乡浮柳派世系
一世世绵公自上祖由广东省迁福安后,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偕男大进、大法、大造。其中大进、大造由福安迁福鼎前岐镇凤桐之菁寮;大法由福安迁平邑(今苍南县)大岭内。
三世启清、启明(二世大进之二子、三子)于康熙元年(1662年)由前岐凤桐之菁寮迁井头。
启郎(二世次子大法之五子)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由浙江苍南县大岭内迁鼎邑十四都企了。
四世永寅(二世大进四子启纲之长子)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由菁寮迁鼎邑十都秦屿镇渠洋。
永固(二世三子大造之长子启裔的次子)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由菁寮迁鼎邑十六都有刘庄上埕。
永持(二世次子大法之三子启文的次子)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由苍南县大岭内迁鼎邑墩头。
永系(二世大造之次子启珍的次子)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由菁寮迁鼎邑白琳山前。
永卯(二世大进之四子启纲的三子)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由菁寮迁鼎邑秦屿麂坑。
永朱(二世大法之三子启汶的四子)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由平邑大岭内迁鼎邑二都樟岚。
永盛(二世大造之次子启珍的三子)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由菁寮迁鼎邑十四都岭门。
五世元(二世大进三子启明之长子永玉的四子)于雍正三年(1725年)由菁寮迁鼎邑四都乌石贡。
元富(二世大进长子启岳之独子永道的三子)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由菁寮迁鼎邑管阳后溪。
元锡(二世大造长子启裔之长子永绍的四子)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由原住平邑风岭迁鼎南溪。
元×(二世大进四子启纲之四子永申的独子)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由菁寮迁福鼎硖门长贡。
元恩(二世大进四子启纲之次子永辰的独子)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由菁寮迁鼎邑八都嵩水。
(2)才堡棋盘坑头雷姓世系
本谱上祖(法罡公之父)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由福安牛头畔迁福鼎牛埕下。
法罡光大哥仍居牛埕下;二哥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过福鼎汾水关再徙平邑五十一都章山。
文俊(元山次子玉兰之三子世贵的长子)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由泰顺玉塔迁鼎邑十八都南溪会甲溪。
文萌(元山次子玉兰之次子世魁的三子)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由平邑白岩下徙福鼎管阳西坑。
四世廷贵(元山三子振露之长子)于清雍正甲辰二年(1724年)由平邑五十一都黄家坑迁居福鼎白琳镇之新洋翠郊。
文隆(元山次子玉兰之三子世贵的五子)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由泰顺玉塔迁鼎邑十四都点头镇大峨。
五世日秀(有山长子振祥之长子廷华的次子)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由平邑五十一都黄坑迁福鼎桥亭井头。
五世裙春(元山长子玉米之长子廷兼的长子)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平邑白下迁鼎邑十二、三都白琳车头山;同年,其二弟文明也由白岩下迁鼎十二、三都磻溪上洋囝。
日邻(有山次子振昌之三子廷满的长子)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由平邑五十一都黄家坑迁福鼎十二、三都磻溪大湾。
日容(三世振祥次子廷亮之长子)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平邑五十一都黄家坑迁福鼎前岐镇象阳水岐头。
日德(四世廷亮三子日容之三弟)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由平邑五十一都黄家坑迁鼎邑十二、三都磻溪山头囝。
五世春鸣(凤山长子国华之三子廷宇的次子)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由平邑五十一都黄家坑迁福鼎车头山和桐山四角井。
六世士隆(四世廷贵二弟世金之三子文祯的长子)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由祖父世金居地浙江吴家墩迁鼎邑十五都棋盘坑。
(3)白琳牛埕下雷姓世系
始祖肇松公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由罗源北岭迁福鼎十四都白琳镇大旗坑牛埕下。
八世廷慈(七世学山之独子)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由牛埕下迁点头镇王虔。
九世祖文贤(八世廷慈长子)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由王虔迁桐城乡浮柳叶家山(即浮柳上半山),但以后无传。
李贤(八世廷慈长子)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由王虔迁点头上宅的湖仔,是本派的湖仔祖。
十一世国金(十世文先公之五子)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由牛埕下迁福鼎十二、三都即桐乡土粤里的锦云里。
十三世日奇(十世文先公次子国庄之长子有定的次子)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由牛埕下迁磻溪吴洋山。
日元(十世文隆子国义之次子有补的独子)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由鼎邑三都大丘头,转迁湖头陶厝。
日清(十一世世显四子有明之长子)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湖仔迁管阳花亭。
日发(十一世世显长子有吉之长子)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偕弟日旺、日留、日弟由湖仔迁桐城浮柳叶家山,是为李贤湖仔派迁叶家山祖。
启全(十一世世显次子有财之长子日晖的五子)于靖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由湖仔迁家地仓内。
日顺(十一世世显四子有明之次子)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由湖仔迁南溪之金尖。
十四世启禄(十一世世显次子有财之长子日晖的次子)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偕弟启金由湖仔迁秦屿渠洋的猫咪湾。
十五世孙长(有吉四子日留之长子启秀的三子)于嘉庆十年(1805年)由叶家山迁桐山镇龙山。
十五世孙昝(十一世世显三子有亮之次子日升的长子启通之长子)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由湖仔迁棠洋松洋。
十四世启成(有吉次子日五之长子)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由叶家山迁磻溪蒋阳及秦屿孔岚。
启宾(日晖六子)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由湖仔迁点头镇普照。
瑞和(十三世日耀独子启英之独子孔魁之独子)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由牛埕下迁居桐山下龙山。
十六世瑞宽(十三世日怀之长子孔灵的长子)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由牛埕下迁邑十二、三都粤里外寮。
(4)牛食岚雷姓世系
据《增修族谱序》(光绪癸卯二十九年本)载:今二郎次子承春(大行十一)之子应贵(小行二十二)于顺治甲申元年(1644年)由平邑昌禅岙底徙居小华洋之祖。
文发公长子启昌(千行二十一)于雍正九年(1731年)由平邑三十一都昌禅岙底移居牛食岚。
文发公四子启蒙(千行四十,之子振英,念行五十四)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由平邑昌禅岙底移居鼎邑十八都破庙薛岙。
文发公五子启全(千行五十八)之曾孙春经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由平邑三十一都昌禅岙底移居周佳山。
文明公长子启凤四子振音(念行一百三十六),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由平邑二十三都杨家坑三岗内移居福鼎二十都牛食岚。
春林公子清济,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由平邑三十一都昌禅岙底移居牛食岚。
春瑞公五子清浦,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由平邑昌禅岙头移居鼎邑八都董家沙。
春长之子清琦乳名狮,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由邑三十一都昌禅岙移底居鼎邑破庙。
春瑞公长子清乾之子明登,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平邑祭头移居鼎邑丹桥。
(5)福鼎滨阳雷姓世系
代一公五子小十九居浙江庆元龙宫,约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移居福鼎邑滨洋。
代一公元五子小十九之长子陈公约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由滨洋移福鼎十二、三都孔岚,为孔岚之祖。
代一公五子小十九之次子陈贵公居二十都滨洋,为滨洋之祖。
代一五子小十九之三子陈吾公居九旦南坪半山及停下大坪关洋堂,为半山及关洋堂之祖。
一世继远公约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由平邑三十都昌禅岙底迁居鼎邑二十都梅溪。
二世国明公长子胜角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由梅溪移居普照老鸦湾。
一世继远公次子国发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由梅溪移居斗湾并在菁寮修谱。
三世熙文公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由平邑昌禅岙内迁居鼎邑二都果公坪。
三世熙武公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由平邑昌禅岙内迁居鼎邑毛坑底(今桐山麻坑底)。
胜角公长子有旺之次子天德(五世)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由梅溪迁居鼎邑店头普照老鸦湾。
三世胜细公长子有魁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由鼎邑梅溪迁居小溪洋。
有魁公长子天奇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梅溪迁居鼎邑二十都王司宅(今年岐照澜王西宅)。
有贵公之子在叁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由梅溪移居鼎邑一都横坑。
有魁公次子天麟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由平邑昌禅岙迁居梅溪。
有华公长子天仁之次子士万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由梅溪移居小溪洋后转梅溪。
有华公次子天爵之次子士团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居小溪洋转梅溪。
有魁公九子天成之养子雷允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由梅溪移居光佳山小溪洋。
有魁七子天章之次子士元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由梅溪移居鼎邑十一都旗洋西洋山。
天麟公四子士宝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由梅溪移居梅溪坑内。
伯远公之父其公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由雁洋头三里坑迁居堂岗堂金交椅。
天麟公子士景之次子孔言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由梅溪移居鼎邑才堡。
子星公长子贤进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由梅溪移居梅溪坑内。
子春公之子贤回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由梅溪移居后港金竹湾。
子锡公子贤彩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梅溪移居梅溪西洋。
子仓公次子贤戌于清光绪甲辰三十年(1904年)由梅溪移居滨阳大路下。
子为公子贤勋之长子学法的次子大营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由点头普照泥家治移居坑门内。
(6)双华雷姓世系
据清道光二十五年谱载:
一世宗瓞公明万历年十年(1582年)由罗源迁福安生男三,分孟、仲、季房。
二世长子大温(孟房)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由福安迁平邑五十二都东家山(苍南县)。
二世三子大山(季房)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由福安迁福鼎前岐镇滨阳,是本谱最早迁福鼎县者。
二世次子大裕(仲房)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由福安迁平邑蒲庄(苍南县蒲门)南里垄。
四世次启顺(三世大裕长子振安之独子)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由苍南蒲门迁福鼎前岐镇双华。
(7)桐城浮柳上宅和丹岐宝庙雷氏
据丹岐宝庙《新修雷氏宗谱》
西山下派世系
一世明海公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由福建福州府罗源县移居浙瓯平邑四十八都二堡西山下水尾,生子二:长子取名法讨,次子法临。
二世法临公之独子取名法罡约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移居小施打银坑马垄等处为之祖,生子五:朝宇(录名间)、朝宝、朝昌、朝伍、朝林(上宅谱朝昌)。
五世应贤(三世法罡公之五子朝林之长子)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由平邑西山下迁鼎邑桐城浮柳洋。
应岩(四世朝宇次子)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由平邑西山下迁鼎邑桐山福全山。
应奇次子得法之三子世礼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又由虎头岚迁店下林西桥乌石岗。
九世元录(三世法罡—四世次子朝宝—五世长子应养—六世次子尚进—七世次子世凤—八世长子圣仁之子)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由西山下迁鼎邑点头镇压观洋的天池贡。
十世宗师(三世法罡—四世次子朝宝—五世长子应养—六世长子尚有—七世次子世亮—八世长子圣全—九世长子元二之次子)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由小施迁鼎邑十一都月屿南山(今硖山秦石的月屿)。
应岩次子得星之曾孙元茂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由福全山迁桐山西园。
北山派
应魁(四世朝口之子,其父为谁谱无载)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由北山迁福鼎前岐山兜。
得如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从浙江苍南县凤洋崩山迁鼎邑桐城宝庙。
得隆(五世应福三子)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由苍南福掌迁鼎邑磻溪。
五世应陈(四世朝开之子,而朝开不知为谁子)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由平邑闹村北山迁鼎邑前岐镇周家山瓦窑下。
七世世凤(五世应福次子得生,即上宅谱得盛之次子)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偕其弟世元(据上宅谱得生三子)由苍南县福掌迁福鼎桐山麻坑底。
三、钟姓派系
1.福安钟姓
福安市畲族各姓中,钟姓迁入福安的时间为最早,唐五代时钟彦江即从汀州上杭迁入韩阳坂五十三都钟莆坑。其后裔于北宋大观四年(1110年)从钟莆坑迁往福安西郊大林村发族,为福宁府钟姓发祥地。畲族钟姓另一支先祖钟法广祖籍广东,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从金溪玉林迁至福安西门外五都眠山冈定居。明正德年间,其孙钟熙生子五:其长子钟聪,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迁大林;次钟明,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迁山头庄;三钟朝,明正德七年(1512年)迁白石;四钟听,明正德十年(1515年)迁大留;五钟乐,明正德九年(1514年)迁侯官。大林钟氏宗祠为福宁府钟氏祖祠,钟熙被尊为侯王、大林村土主。
此外,迁入福安的钟姓还有其他支派和路线,如与大林钟姓同宗的一支迁蕉城区九都柴坑,又迁金坝头,复迁福安大湾坝再迁小岭;钟姓一支畲族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由汀州武平县迁蕉城区斑竹,复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迁福安大留;钟姓一支从延平三十五都状元内金奥迁霞浦县三十六都洋底,又迁福安茶洋。畲族钟姓一支从福鼎单桥迁入福安松罗茶洋。
(1)福安和安钟姓世系
唐五代时始祖钟彦江于汀州上杭迁入福安韩阳坂五十三都钟莆坑,为迁居福安最早的钟姓支派。宋大观四年(1110年),钟飞由钟莆坑迁入大林。至钟成九时,携家迁移上广(现和安村委会地域范围)。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钟成九四世孙钟静三迁居和安。钟静三为和安钟姓肇基始祖。现有族裔500多人,已传至三十九世。
现坂中和安钟氏,一支为钟静三后裔;另一支为大林支派,钟希生之孙钟日林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由上广迁入发族。
(2)福安大林钟姓世系
坂中大林钟氏派系是福安市钟姓最主要的一大派系。开基始祖钟景祺,行天九,娶雷氏,生子名扬,行重一。钟景祺被尊为入闽开基第一世,钟扬被尊为二世。至五世钟锡,行继五,娶妻蓝氏,携家由广东省潮州府会稽凤凰山迁移福建省福州府城南大桥头兴业。八世钟位进,行武六,携家眷再移往罗源大土丘田。至十二世钟思烈,再迁移福安穆阳十五都金溪玉林居住。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十四世钟法广,原名若清,行绩三,由金溪玉林迁福安县城大西门外五都眠山冈居住。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钟法广十七世孙钟熙的5个儿子分徙各处。钟熙,行德六,为人忠义正直,被尊为钟熙侯工而成大林土主。长子钟聪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与父钟熙同迁大林;次子钟明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迁山头庄;三子钟朝于正德七年(1512年)迁白石宁祭;四子钟听于正德十年(1515年)迁大留:五子钟乐于正德九年(1514年)迁侯官汤岭。分为福、缘、善、庆、和5房,为大林钟姓第一次分蘖衍派。其后五公派系又经繁衍多次分支立房。
大林钟氏聪公支派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钟聪,字光照,原名盛九,行癸一,与父钟熙同迁大林。至二十世钟聪之孙钟升,行璋七,娶妻雷氏,生有2子:钟祥,字德瑞,行荣九,留居大林;次子钟晟,行璋九,迁往福宁府(今霞浦县)后地洋东。钟祥娶雷氏,生2子:长子钟安,讳字鹤,行华六,居大林;次子钟泰出祖罗源。钟安娶雷氏,生子9人:长子希圣、次子希哲、三子希生、四子希邹、五子希鲁、六子希书、七子希堂、八子希隐、九子希相,又收义子希儒,合称“十全和气万家钟”。其中钟希哲出迁处州丹桥,钟希鲁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迁福鼎,钟希堂出迁霞浦县白露坑,为境外繁衍。
境内繁衍的钟希圣,讳法朝,行孙一,留居大林。娶妻雷氏七娘、又娶雷氏九娘。生4男4女。长子钟一轮、次子钟一轩、三子钟一辂、四子钟一轸。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钟一轮与弟钟一轩由大林迁住十六都眠山(现濑头村)。钟一轮生1子,名钟三畏;钟一轩生1子,名钟三敬。三畏生2子,钟尚贤、钟尚养;三敬生2子,钟尚进、钟尚亲,逐分为兴、旺、进、发4房。钟一辂,讳琼,行富三,娶雷氏,生4男4女,4男为钟三门、钟三华、钟三龙、钟三球,分为福、地、人、和4房。钟三门,讳字梅,行金一,娶雷氏五娘,生5子3女,长子钟尚志、次子钟尚恩、三子钟尚愈、四子钟尚悠、五子钟尚听,分为乾、元、亨、利、贞5房;钟一轸入嗣钟希儒,生子钟三明、钟三和。钟三明生子钟尚福,钟三和生子钟尚英,合为炳房。
和房钟三球之子钟尚锡生2男,长子钟玟盛、次子钟玟国。钟玟盛生5男,为钟淑观、钟淑连、钟淑茂、钟淑梅、钟淑章。钟淑茂迁福宁路口小岭,钟淑梅、钟淑章迁崇儒半岭。钟玟国生2子,为钟林富、钟林贵。钟林富住林岭,钟林贵迁住下邳天池。
乾房始祖钟尚志,讳法洪,字国云,生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娶雷氏生4子1女。长子钟月新迁居溪潭马山凤凰池;三子钟月容迁移后祭(今潭头镇后柘);四子钟月麟迁住龙里湾罗里;次子钟月赢,字法听,娶雷氏廷妹,生6男2女,6子为钟林凤、钟林鹤、钟林宪、钟林养、钟林全、钟林鹊。二子钟林鹤生2男,钟士余、钟士有分迁前洋(松罗前洋)和下邳对面洋,遂繁衍为林鹤派;三子钟林宪分迁叠石;四子钟林养迁仙岩下。
元房始祖钟尚恩,讳法召,字国进,生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娶牛石坂雷进妹,生3男2女。长子钟月盛,讳法谢,娶雷莲妹,生3男2女,3男为钟鸣仲、钟鸣英、钟鸣传,居大林;次子钟月隆,讳法双,原居大林,后移居岭头,又迁杨家山,再转居前洋,后归五斗廉岭兴居立业;三子钟月珠,居大林。
亨房始祖钟尚愈,生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居大林发族。其后,三十世孙钟陈义,迁居大留洋。
利房始祖钟尚悠,生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生4男,钟月兴、钟月护、钟月昌、钟月亮,各衍发成派。钟月兴生4男,钟鸣震、钟鸣梭、钟鸣随、钟鸣光衍发为“月兴派”,其中钟鸣随子钟士风迁住西镇南山。钟月昌生3男,钟鸣举、钟鸣应、钟鸣启衍发为“月昌派”。钟鸣举生2男,钟士安、钟士萤,钟士安迁眉洋头周坑并寿宁资坑;钟鸣应生3男,钟士连、钟士佑、钟士成,钟士成迁居龙腰河;钟鸣启生3男,钟士颜、钟士植、钟士茂,钟士植迁移福宁深澳并后漳。钟月护生2男,钟鸣乐、钟鸣武衍发为“月相派”,其中钟鸣乐之长子钟士宁和钟鸣武迁住仙岭头。钟月亮生3男,钟鸣楚、钟鸣瑞、钟鸣康衍发为“月亮派”,其中钟鸣康迁居叠石对面山;钟鸣楚生子钟士伦、钟士美,钟士美迁住直龙冈。
贞房始祖钟尚听,生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生7男,钟月贤、钟月京、钟月顺、钟月向、钟月正、钟月圆、钟月祯。其中,钟月贤生4男,钟鸣求、钟鸣隐、钟鸣祥、钟鸣泰;钟鸣泰迁居穆阳上沃(今穆云畲族乡中岙村);钟月正生子钟鸣瑞,迁居东岭洋;钟月圆迁居东洋埕发族;钟月祯迁住棠濑。
炳房始祖钟尚福、钟尚英。钟尚福生2男,长子钟月发、次子钟月进。钟月进生5男,钟锦余、钟锦适、钟锦友、钟锦朝、钟锦长。钟尚英生2男,长子钟月盛,次子钟月金。钟月金生3男,钟其生、钟林生、钟满生,迁住东山官垅。
境内繁衍的钟希生,奏名法祥,行孙三,二十三世,年由大林迁往上广,娶雷氏生1男,名一明。钟一明娶蓝氏生6男,长子钟日阑、次子钟日龙、三子钟日秀、四子钟日平、五子钟日华、六子钟日林。钟日阑,奏名法秀,娶雷氏生5男,长子钟文连迁居天池,次子钟文申迁溪尾居里,三子钟文美迁居内辰,四子钟文圣迁居白坑,五子钟文富迁居溪尾林洋澳;钟日龙迁居凤洋;钟日秀迁居城阳前洋;钟日平迁居茶坑;钟日华迁居溪尾里屋;钟日林迁居和安。
境内繁衍的钟希邹,行孙四,娶蓝氏,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迁居小坑(今潭头镇渔溪洋小坑)。
境内繁衍的钟希书,行孙六,娶雷氏,迁居梨坑。
境内繁衍的钟希隐,行孙八,娶林氏,迁二十二都林前。
境内繁衍的钟希相,行孙九,娶朱氏,迁六都天池。
大林聪公分派在繁衍迁徙中又形成几支有影响的分支,除总祠大林外,有坂中濑头、潭头小坑、坂中仙岭洋、康厝东山、城阳前洋、康厝凤洋、溪潭蓝田等。具体有:
坂中濑头钟氏分支 为希圣、希儒分支,肇基始祖为钟一轮、钟一轩。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钟一轮与弟钟一轩由大林迁住六都眠山(今濑头村)。钟一轮生1子,名钟三畏;钟一轩生1子,名钟三敬。三畏生2子,钟尚贤、钟尚养;三敬生2子,钟尚进、钟尚亲,逐分为兴、旺、进、发4房,衍发成派。至今已繁衍至四十一世。人口800人。祠建井口濑头村。
坂中仙岭洋钟氏分支 为希圣、希儒分支,肇基始祖为钟尚全。清康熙五十五年(1706年)前后,大林钟三龙第三子钟尚全迁居仙岭岩(今仙岩村)。钟尚全,字承光,行义六,娶雷氏生3子,长子钟月顺、次子钟月生、三子钟月显,分福、禄、寿三房衍派。至今已传至三十八世,族裔720多人。外迁分支人口300多人。宗祠建在仙岩村。
康厝东山钟氏分支 为希圣、希儒分支,肇基始祖为钟尚英。钟尚英生2男,长子钟月盛、次子钟月金。钟月金生3男,钟其生、钟林生、钟满生迁居东山官垅衍派发族。另一支为明公派系
康厝凤洋钟氏分支 为希圣、希儒分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由上广迁居凤洋,肇基始祖钟日龙,现全村人口752人。
城阳前洋钟氏分支 为钟希生分支,肇基始祖为钟日秀,奏名法通,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从上广迁居城阳乡前洋,钟日秀生1子,名发喜。钟发喜生3子,长子钟启旺、次子钟启建、三子钟启昌,由是蕃衍成前洋钟氏分支。至今已传至三十九世,族裔700多人。
潭头小坑钟氏分 支为钟希邹分支,肇基始祖钟希邹,行孙四,由坂中大林迁居小坑。
溪潭蓝田钟氏分支 肇基始祖钟希隐,行孙八,娶林氏,迁二十二都林前。分福、禄、寿三房衍派。
坂中日宅钟氏 肇基始祖钟希相,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从横溪林前迁入。
坂中仙岩下钟氏 为希圣、希儒分支,先祖钟月赢。钟月赢四子钟林养生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前后迁居仙岩下,钟林养娶金斗洋雷福妹,生5男2女,五男为钟士珍、钟士玉、钟士还、钟士殷、钟士春,繁衍为仙岩下钟氏。
坂中仙岭头钟氏 为希圣、希儒分支,钟士宁和钟鸣武迁居仙岭头。
坂中叠石钟氏 为希圣、希儒分支,先祖钟林宪,讳法辕,字兆章,娶蓝氏,生4男:钟士银、钟士兰、钟士宝、钟士隆,繁衍为叠石钟氏。
坂中林岭钟氏 为希圣、希儒分支。始祖钟月隆,讳法双,原居大林,后移居岭头,又迁杨家山,再转居前洋,后归五斗林(廉)岭兴居立业,钟林富迁住林岭。又钟进生,字开金,娶雷氏生4男3女,4男为钟纹雅、钟纹秀、钟纹华、钟纹盛,迁林岭发族。
坂中天池钟氏 为钟希生分支,始祖钟文连为钟日兰长子,钟文连生子钟林峰。钟林峰名起明,奏名法达,娶雷氏生2子,长子钟蒂蕃,次子钟蒂庄,由上广迁居二都天里(今江家渡天池),遂繁衍为天池钟氏分支。
康厝桂垄钟氏 为希圣、希儒分支,清康熙三年(1664年)由大林迁入。
康厝长潭钟氏 为希圣、希儒分支,一支先祖为钟士友,钟士友生2男,长子钟张琴、次子钟张进,清乾隆初年迁居长潭。另一支始祖钟国全,从坂中濑头迁入。
康厝竹园兜钟氏 明末清初由大林迁入康厝畲族乡竹岙村竹园兜自然村。
穆云中沃钟氏 为希圣、希儒分支,先祖为钟尚听,其长子钟月贤生4子,钟鸣求、钟鸣隐、钟鸣祥、钟鸣泰。钟鸣泰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举家由坂中大林迁居穆阳上沃(今穆云畲族乡中岙村),分居于大莲、里沃、中沃3个自然村。至今已传至三十七世,人口113人。另一支由康厝金斗洋迁入,始祖钟兆周,二十九世,分居大莲、笊篱壑2个自然村。至今已传至三十七世,人口101人。
穆云铁场钟氏 为希圣、希儒分支,归坂中濑头宗祠。始祖钟华祯(二十八世),由坂中濑头村迁入,总人口41人。
穆云长坑钟氏 为希圣、希儒分支,归坂中濑头宗祠。始祖钟国武,由坂中濑头村迁桦岭再迁长坑,总人口58人。
穆云兰头钟氏 为希圣、希儒分支,归坂中濑头宗祠,先祖为钟尚福。钟尚福生2子,长子钟月发、次子钟月进。钟月进生5子,钟锦余、钟锦适、钟锦友、钟锦朝、钟锦长。钟锦适迁穆云科后村兰头繁衍为兰头钟氏,至今已传至三十世;另一支则为钟氏二十九世钟华洪由濑头迁入兰头,族裔100多人。
穆云里楼钟氏 为希圣、希儒分支,归坂中濑头宗祠。由坂中濑头村迁入,总人口163人。
穆云山头仔钟氏 为希圣、希儒分支,由濑头村迁入,至今三十六世,总人口31人。
穆云竹洲山钟氏 为希圣、希儒分支,由濑头村迁入,至今三十六世,总人口29人。归坂中濑头宗祠。始祖钟国祥(二十九世),由坂归坂中濑头宗祠。
穆云溪塔钟氏 考坑自然村钟氏,由坂中乡大林村迁入,总人口40人;长岗自然村钟氏,由康厝风洋村迁入,人口16人。
穆云长亨贝定钟氏 为希圣、希儒分支,归坂中濑头宗祠。由坂中濑头村迁入穆云乡燕坑村长亨贝淀,总人口17人。
穆云上村钟氏 为希圣、希儒分支,先祖钟月兴,由坂中大林迁居上村南山自然村。另一支采公派下钟月明由城阳铁湖迁居穆云乡上村南山,至今三十三世,族裔73人。
城阳茶洋钟氏 为钟希生分支,钟日秀次孙钟启建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由前洋迁二十六都茶洋,生子钟法善、钟法全、钟法抄,衍分天、地、人3房。遂蕃族成茶洋钟氏分支。至今已传至三十世,族裔500多人。
城阳白坑钟氏 为钟希生分支,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钟日阑四子钟文圣从上广迁居白坑。
潭头后柘钟氏 为希圣、希儒分支,肇基始祖钟月容,为钟尚志三子。由大林迁移后柘(今潭头镇后柘)。
潭头鹅山钟氏 为希圣、希儒分支,始祖钟月祯,由大林迁住棠濑后祭头(现析为鹅山村委会)。
社口牛山湾钟氏 为希圣、希儒分支,归大林宗祠元房,始祖钟士坤,生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为钟鸣英长子,娶雷丑妹生2男,长子钟进生,次子钟进黄。钟进黄迁居牛山湾,生1男钟国升。钟国升,字奕高,生2男钟元发、钟元顺,发族牛山湾。
溪柄北山钟氏 为希圣、希儒分支,归大林宗祠元房,始祖钟士坤,生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为钟鸣英长子。钟士坤娶雷丑妹生2男:钟进生、钟进黄。钟进生次子钟长兴,字亦起。迁居溪柄北山村发族。
溪柄采花桥钟氏 为钟希生分支,始祖钟士坤,从城阳乡前洋迁入,至今已传三十八世,族裔达150人。
溪柄古楼钟氏 为钟希生分支,始祖钟永椿,三十二世,从坂中上天池迁入溪柄横坑,分居横坑、古楼,至今已繁衍至三十八世,族裔124人。
溪柄龙潭面钟氏 为钟希邹分支,始祖钟朝光,十七世,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由潭头小坑迁入。至今已传至二十四世,族裔154人。
松罗东洋埕钟氏 为希圣、希儒分支,清乾隆初年,始祖为钟月圆。
松罗前洋钟氏 为希圣、希儒分支,始祖为钟士余,生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讳法通,字起步。娶雷氏生4男1女,4男为钟张禄、钟张照、钟张显、钟张应。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由大林迁至松罗前洋。现有族裔达106人。
溪尾奥里钟氏 为钟希生分支,始祖钟目阑,奏名法秀,娶雷氏生5男,次子钟文申由上广迁溪尾居里(奥里),人口140人。
大林钟氏明公派系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钟熙二子钟明,字显光,号藻监,行癸二,娶蓝氏生1子,钟天福,由大林村迁住山头庄村。钟天福,字克绥,娶蓝氏小七娘生1男,名闻国。钟闻国娶雷氏生3男,长子钟陈准,次子钟陈确,三子钟陈集。钟陈准居山头庄,钟陈确迁居山东,钟陈集迁居穆阳燕科。
甘棠山头庄钟氏 为山头庄派系发源地。始祖钟明由大林村迁住山头庄村。其曾孙钟陈准留居山头庄衍发。
松罗王隶钟氏 一支始祖由甘棠镇山头庄迁入衍发;一支由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迁入。总人口73人。
穆云洋坪钟氏 考河自然村钟氏,为钟陈集派支,从燕科村迁入,先祖钟林涌(十四世),至今已传二十四世,族裔达133人。洋坪、石门头自然村钟氏皆从坂中大林村迁入,先祖钟林鸿(二十八世),至今三十六世。洋坪自然村有族裔100多人,石门头族裔105人。
穆云燕科钟氏 燕科自然村始祖为钟荣智(十七世),由坂中乡大林村迁入,至今二十五世,总人口76人;洋堪钟氏始祖钟瑞通(十七世),由坂中乡大林村迁入,至今二十五世,总人口48人。牛池岗自然村一支为钟瑞通派下,人口156人;另一支始祖为钟家蓁,由社口徐墩坂迁入,至今三十六世,总人口12人。
上白石南山头钟氏 为山头庄派系,从甘棠山头庄迁入上白石镇南山头村。
溪尾碓洋头钟氏 为山头庄派系,从甘棠山头庄迁入溪尾镇坎下村碓洋头。
大林钟氏彩公派系
明正德七年(1512年),钟熙三子钟彩,字光贺,行癸三,迁白石后漈。娶吴氏,生2男,长子钟天佑、次子钟天言。钟天言娶蓝氏,生子钟启照,分居福鼎。钟天佑娶雷氏万五娘,生子钟启腾,钟启腾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再迁六都后林。明万历三年(1575年),启腾曾孙钟昌达,乳名阿四,行金五,由后林徙迁梨坑。钟昌达生2子,长子钟进棣,次子钟进龙分为东春二房。“东房”钟进棣生4子,长子钟陈麟居梨坑,次子钟陈华分迁满洋中,三子钟陈全迁松湾洋,四子钟陈财迁徙深渡。
城阳铁湖钟氏 肇基始祖钟进棣,其长子钟陈麟,字以祥,行福一,娶雷氏生4男,钟元连、钟元贤、钟元明、钟元恩。钟元连,字亦续,奏名法禄,行荣一,生2子,钟月绶、钟月元。钟月元,字又干,行元二,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举家迁居獭湖(今铁湖),生3子,钟士龙、钟士安、钟士泰。钟士安再迁坂中乡仙源里村大洋,钟士泰之二十二世孙钟兆蔚出迁霞浦县东埠头。钟陈麟次子钟元贤,字亦德,行荣二,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分迁溪柄镇龟武村。钟元贤生6子2女,三子钟月明迁居穆云乡上村南山;五子钟月兴迁往晋洋施坑南川。钟陈麟四子钟元恩,字亦泽,行荣四,生3子,钟月生、钟月明、钟月卿。钟月卿生2子4女,分迁二、三都盘龙。铁湖钟氏宗祠建在铁湖村。至今已传至二十五世,族裔600多人。
松罗满洋中钟氏 始祖钟进棣,其次子钟陈华,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由梨坑迁松罗满洋中,现总人口117人。
溪柄葛藤坪钟氏 始祖钟陈华,为钟进棣次子。
溪柄衣山钟氏 龟武自然村钟氏,始祖为钟陈麟次子钟元贤,字亦德,行荣二。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由铁湖分迁溪柄镇龟武村。至今已繁衍至二十六世,人口161人。衣上自然村钟氏,为希圣、希儒分支,始祖钟尚养,钟尚养生子钟文饱,钟文饱生2男,长子钟华盛、次子钟华进。钟华盛生子钟国纯、钟国策、钟国贤3人。清嘉庆年间(1796—1821年),钟国纯,字锦瑞,由穆云蓝头村迁入肩山村衣上,至今已繁衍至10余世。人口86人。
下白石通湾洋钟氏 始祖钟进棣,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其三子钟陈全由梨坑迁居通湾洋。
下白石半山钟氏 清代由通湾洋迁入下白石镇荷屿村半山自然村。
潭头深渡钟氏 始祖钟进棣,其四子钟陈财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由梨坑迁居深度。
坂中大洋钟氏 始祖钟士安,于清乾隆年间,从獭湖(今铁湖)迁坂中乡仙源里村大洋。
湾坞梅洋钟氏 属梨坑派系,始祖从梨坑迁入湾坞乡梅洋村。
大林钟氏听公派系
明正德十年(1515年),钟熙四子钟听,行癸四,娶邓氏,迁大留,生2子,长子钟天令、次子钟天鉴。钟天令娶雷氏生3子,长子钟福迁居泰顺鳌洋田边,次子钟禄分居九都南山,三子钟禧仍居大留;钟天鉴娶蓝氏生3子,长子钟启迁浦城池塘深弯,次子钟奇迁宁德(今蕉城)河濑山,三子钟殷迁建阳蓬门山头。
社口徐墩坂钟氏 肇基始祖钟立,为钟奇之孙。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钟奇长子钟建携子宁德(今蕉城)河濑山回迁穆阳燕窝(今穆云乡燕科村),同年,钟建长子钟立迁入徐墩坂,并发族繁衍,现族裔3000多人,已传至三十六世。
甘棠坑门里钟氏 听公派下,始祖钟于明正德十年(1515年)从大林迁入,族裔达602人。
溪柄九龙钟氏 听公派下,始祖从坂中大林迁入溪柄镇立峰九龙自然村,人口69人。
大林钟氏乐公派系
钟熙五子钟乐,字光欣,行癸五,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迁侯官汤岭,生2子,长子钟天佑、次子钟天保。钟天佑生子钟启林:钟启林,字符水,行整一,号翠亭,配雷氏,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迁住横溪林前(今溪潭镇磻溪村前),生5子,长子钟法陈、次子钟法度、三子钟法寅、四子钟法真、五子钟法华,分为仁、义、礼、智、信5房发族。现祠归坂中乡大林宗祠。
仁房钟法陈,字李言,行刚一。娶雷氏,生钟廷章、钟廷敏、钟廷旺、钟廷翼4男。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由林前迁上戡里。钟廷章,奏名法有,字日文,行乾一。娶蓝氏,生钟敬清、钟敬联、钟敬华、钟敬廊、钟敬泰5男。清乾隆后期钟敬华三子钟士达,字文发,娶高山蓝叶使而迁居墙坪高山。钟廷翼,字日凤,行乾四。娶蓝氏,生子钟敬荣、钟敬昌。于清康熙年间再迁霞浦县磨石桥。
义房钟法度,字李方。娶雷氏生钟廷周。钟廷周,字日纯,行乾五,娶蓝氏,生钟敬珠、钟敬瑞。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由林前迁居坦洋张坑。其后钟敬珠四子钟士动仍居张坑外,钟敬珠(字明珍)及长子钟士财、次子钟士勉、三子钟士助再迁三十六都林洋延黄上院后。钟敬瑞(字明玉)娶蓝丁妹,生钟士芳、钟士朋、钟士贤3男,分居三十六都利洋山头山里垅。
礼房钟法寅,字李和,行刚三。娶杨氏生钟廷祥、钟廷全2男,钟红妹、钟已妹、钟安妹、钟宝妹4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二十一日由林前迁居寿宁李家洋。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钟廷全,字日周,行乾七。娶李氏生钟敬如、钟敬双、钟敬禄3男1女。回迁四都吴溪边。
智房钟法真,字李顺,行刚四。娶雷氏,生钟廷诗、钟廷书、钟廷礼、钟廷乐、钟廷射、钟廷御5男。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由林前迁居十七都黄儒岭头。钟廷诗,乳名文龙,奏名法连,字日兴,行乾八。配桂垄蓝莲使,生4男6女。三子钟敬音,字明容,先迁大箬,后移居大山下;钟廷书,名文华,字日典,行乾九。配蓝氏,生钟敬珏、钟敬慈、钟敬起、钟敬养、钟敬微、钟敬六6男。钟敬珏,名石宝,字明芳,行福七,生3男,3男为钟士钦、钟士铃、钟士珍。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由岭头迁居城阳后洋里。钟敬六迁廉首;钟廷礼,名文发,字日仪,行乾十。配雷氏,生钟敬绍、钟敬纲。钟敬绍居十九穆阳坑壁。钟敬纲居二十一都大箬慈云六定;钟廷乐,名文旺,字日欢,行坤一。配咬头吴吉妹,生2男4女。长子钟敬茂,字明林,娶雷日妹,生3男2女。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迁居樟垄后坑;钟廷射,名文达,字日影,行坤二,娶雷氏生5男1女,五男为钟敬寿、钟敬孙、钟敬金、钟敬发、钟敬林。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迁二十一都鹧鸪岗白岩下;钟廷御,名文禄,字日车,行坤三,娶蓝氏,生2子钟敬源、钟敬淋,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迁居寿宁县虎壑(武曲)马头。
信房钟法华,字李茂,行刚五,生钟文喜、钟文贤、钟文献3男。钟文喜,字日贺,行坤四,生钟明新、钟明友、钟明连、钟明用、钟明期5男。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钟明新迁居洋土勘,钟明友迁居苏堤石门头(今穆云乡洋坪村石门头)。
溪尾林洋钟氏 一支为乐公派下,始祖钟敬珠(字明珍)及长子钟士财、次子钟士勉、三子钟士助由坦洋张坑迁入林洋延黄上院后;另一支属聪公派下林鹤派,始祖张照,生子钟无穆。钟无穆生钟得清、钟得怀、钟得任、钟得茂、钟得顺、钟得章、钟得隆7男,从坂中大林迁入林洋澳。
城阳牛溪边钟氏 为乐公派下,始祖钟廷全,字日周,生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从寿宁李家洋回迁四都牛溪边,生钟敬如、钟敬双、钟敬禄3男,发族牛溪边。
城阳路坑里钟氏 为乐公派下,始祖钟敬如,字明似,行福四。娶后洋溪后坑蓝敬,生4男。长子钟士潘,字文湖,娶雷兴,生4男。钟士潘次子钟蒂桢,清咸丰二年(1852年),迁居城阳乡溪东村路坑里。
穆云高岭钟氏 岭头自然村,钟氏始祖钟法真,由林前迁入穆云乡高岭岭头自然村。至今已传三十七世。上高山自然村钟氏始祖钟脔晨(十三世),由穆云燕科村迁入,至今二十六世,人口360人;大湾自然村钟氏始祖钟蒂俊(十七世)由康厝凤洋迁入,至今二十三世,人口371人。
穆云南山钟氏 为乐公派下,南山村大贝下自然村钟氏始祖二十七世,由牛溪边迁入。至今三十七世,总人口22人。下南、四岔丘自然村钟氏始祖二十七世,由穆云高岭岭头村迁入,总人口176人。
赛岐廉首钟氏 为乐公派下,始祖钟廷书,名文华,字日典,娶蓝氏生6男。六子钟敬六,字明坤,生2男3女,长子钟士铼,次子钟士镳。迁入廉首村锦浦庵。
城阳后洋里钟氏 为乐公派下,始祖钟敬珏,名石宝,字明芳,行福七,生3男。为钟士钦、钟士铃、钟士珍。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由岭头迁居城阳后洋里。其后钟士钦再迁居赤溪莲花岗;钟士铃迁居松罗三斗坑;钟士珍仍居后洋里发族。
晓阳墙坪钟氏 为乐公派下,始祖钟敬华,清乾隆后期钟敬华三子钟士达,字文发,娶高山蓝叶使而迁居墙坪高山。
溪潭马山钟氏 乐公派下,始祖钟廷射,名文达,字日影,行坤二,娶雷氏生5男1女。5男为钟敬寿、钟敬孙、钟敬金、钟敬发、钟敬林。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迁二十一都鹧鸪岗白岩下;至今已传世,族裔达人。另一支始祖钟尚志,其长子钟月新迁居溪潭马山凤凰池。
湾坞王家边钟氏 为乐公派下,始祖钟,从迁入湾坞乡炉山村王家边。
(3)下白石红夏钟姓世系
始祖钟法玉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因倭乱由罗源大坪头避祸至宁德金垂石碑后,在石碑后居住30多年,生有3子,因感住地不利,携家再迁福安县三十三都红夏(现下白石镇下赤村委会红夏自然村)兴居立业。现有人口236人。
(4)溪柄仙仁钟姓世系
肇基始祖钟月华,行万干,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由浙江平阳黄土粤村迁居福安县溪柄镇溪南村仙仁自然村(土名仙脚迹),至今已繁衍至二十九世,人口171人。
溪柄横路钟氏 清雍正二年(1724年)从仙仁迁入。人口36人。
(5)福安松罗茶洋、后洋钟姓世系
松罗茶洋钟氏 从福鼎县佳阳单桥迁入,现有人口163人。
松罗后洋钟氏 从福鼎县佳阳单桥迁入,现有人口93人。
(6)社口南山钟姓世系
肇基始祖钟三春,清康熙六年(1667年),从浙江泰顺鳌阳田边迁居福安社口南山。其后裔又分迁社口山里、马尾栏、桐弯、河山仔、里溪头,穆云犁田、赛岐锦浦庵,城阳马下等村。
穆云南柄钟氏 始祖钟瑞金(十四世),明崇祯九年(1636年),从社口南山迁入穆云乡犁田村南柄自然村,至今二十六世,总人口180人。
穆云蜈蚣脚钟氏 从社口南山迁入穆云乡虎头村蜈蚣脚自然村。总人口34人。
(7)小盘、清水确钟氏世系
始祖钟通达,于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从福州方向迁入宁德九都柴坑村,其后裔发展而分迁宁德上金上境、百院、后湖,周宁县玛坑杉洋等地及福安赛岐小盘贝头里、甘棠清水壑2村。
赛岐小盘宁贝头里钟氏先祖钟发壬,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从宁德县(今蕉城区)九都柴坑迁入。
甘棠清水壑钟氏派系 肇基始祖钟朝文,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从宁德县(今蕉城区)九都柴坑迁入。
(8)下白石双贵山钟姓世系
先祖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从武平县迁宁德(今蕉城区)斑竹,后分迁下白石镇章沃村委会双贵山。
(9)甘棠小岭钟姓世系
与大林钟姓同宗。先祖钟木金,于明崇祯前后由宁德(今蕉城区)金贝迁福安大湾,贝里,钟木金长子钟士兴再迁甘棠小岭。钟士兴为小岭的开基始祖。至今已传世二十三世,族裔500多人。
此外,溪塔钟姓从霞浦县柴镇坪迁入。小盘村贝头里钟姓从宁德县(今蕉城区)九都柴坑迁入;明崇祯前后钟士兴由宁德(今蕉城区)金贝迁福安大湾亍贝里,再迁甘棠小岭。清康熙年间钟朝文从宁德县(今蕉城区)九都柴坑迁入甘棠镇清水壑。清康熙六年(1667年)钟三春从浙江泰顺县鳌阳田边迁入社口镇南山。下白石通湾洋钟氏,清康熙七年(1668年)从宁德县(今蕉城区)金涵迁入。松罗乡茶洋村钟氏从福鼎县佳阳单桥迁入。松罗后洋钟氏从佳阳单桥迁入。
钟法玉于康熙年间(1662—1722年)从宁德(今蕉城区)金垂石碑后,携家迁福安县三十三都红夏(现下白石镇下赤村委会红夏自然村)。
清雍正三年(1725年)下白石镇章沃村委会双贵山钟氏从宁德(今蕉城区)斑竹迁入,至清末渐趋稳定。钟姓迁居福安后,经繁衍发展又分迁邑内各处和其他地区。
2.霞浦县钟姓
霞浦县钟氏多以钟音为始祖。钟音,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任浙江天台知县,由广州潮州府迁罗源大坪里,为入闽开基祖。其后世大部分回迁福建,成为闽东钟姓主派。霞浦县畲族钟姓亦大多由此支发派。
(1)芦坑、青甲垅钟姓世系
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派居福宁州四十四、五都芦坑、青甲垅(沙江)之支系。其肇基祖是四世居赵,居青甲垅,并发派于盐田二洋里(六世文采为祖)、鼻后横路下(六世文兴为祖)……
(2)过洋(州洋马洋)钟姓世系
大抵也是明天顺年间派居福宁州三十六、七都过洋(州洋马洋)之支系,其肇基祖是四世居元,居过洋,并发派于金家洋(一作经加蛘。沙江水潮。废村。后迁前洋等处。七世其加,一作世芝为祖)、后井尾(沙江水潮)。
其发族众多的重要宗支亦有二:
其一,是明万历元年(1573年)前后,由福安五都大林(坂中)迁福宁本州小南四十六、七都白虎坑(溪南白露坑),繁衍于县西南半山区及沿海地带,成为一县钟姓主派。该支始祖十一世孙七(原名希党,一作希堂。系九世钟舁嫡孙),派居白虎坑。该村三山拱护,南向“霞浦头洋”村在山麓阳首,有小溪穿流,距海不过七八里,地理环境甚佳,孙七在此生四子,发四房:长房元仪,居本地,又发四房,福房思定,居本地,并派迁四十九、五十都上坎(溪南后慕。十四世启连为祖)、台江(溪南。十四世启富为祖)、西安(溪南。十五世文佃为祖)、菖蒲(后慕。十六世茂豪为祖)……禄房思奕迁四十九、五十都南洋山尾箩(溪南南门山),并分迁本都大湖(溪南七星小湖。十六世茂明为祖)……寿房思义居白露坑,并分衍本都半路里(十四世启王为祖)、牛跤岭(十四世启凤为祖)……喜房思羽迁居十八九都岚头。“河”房元耀,迁本都山仔兜(盾慕山建后)。至“海”房元连,迁本都瓮里(关门),这是本境居海岛唯一的一支畲族居民;“汉”房元足,仍居白露坑。以上诸房,发族俱众,其中尤以始迁地白露坑最为兴盛。四百余年间,已繁衍二十三代,丁口多达600余人,成为一县之中的最大畲族聚居自然村。
其二,是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由福安大林迁福宁州二十五、六都后地洋东(崇儒新村),发派于县境西部、中部以至中南诸处的一大宗支。该支始祖九世钟晟,乃白露坑始祖孙七的叔公(钟异之弟),在后地定居,生七男:长明蒂,居后地洋东,并分衍坪地(后地坪。废村)、东路后山(牙城)、南路炉坑(沙江);二明超,派居岭头(州洋),并再衍后澳里(州洋)、塔头尾(松城东关)、后港(州洋)等;三明端;居岭头,并就近派衍菜堂下、古厝溪等;四明继,派居葛藤湾(沙江),并派衍不远的岱后、下岐山等;五明绳,派居泰顺,并转衍岭头、梨坪湾等;六明德,派居七宝洋长碧山(州洋)、一贝(州洋)等;七明远,派居福鼎,分泰顺等处。
属音公派下,零星入迁的重要宗支尚有:
五世君达(按其行第似应为四世),居三十六、七都五斗(盐田乡西胜),其孙声昭亦由新蚯(西胜废村)迁五斗。
十三世月祥,由福安南山迁霞浦县四十都岱后(沙江大墓里)。
十五世仲灵,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由福安坑门里迁福鼎庶头里,再迁霞浦县三十三都西坑(柏洋),并派居石亭浦车头(崇儒乡)。
十七世金生,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居三十六、七都杯溪岭后岗(盐田龙凤店)。
十六世学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由福安和庵迁霞浦县三十八、九都林头石甲里(盐田乡洋边岚头)。
十六世阿福,由宁德飞鸾黄土垒迁霞浦县四十四、五都下北山(沙江龙湾北山)。
十四世韦王,由福安南山迁霞浦县四十四、五都马头山(沙江水潮)。
十七世元孝,居四十六、七都三罗墩(溪南白露坑。废村),后裔就近迁牛跤岭。
十六世茂朝,由上坑迁四十四都乾头岗(沙江小马)。
十五世天生,由三十八、九都青皎北洋仔迁本都海边老虎湾(盐田乡南塘)。
十七世兰蔡,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由福鼎迁泰顺潭边,再迁霞浦县三十六、七都西胜小梨坪(盐田乡)。
十五世明寿,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由福安穆阳仙岭迁霞浦县三十四、五都金谷衙(崇儒乡半路张)。
十七世家敷,由福安二、三都上天口迁霞浦县四十六、七都墓前岗(溪南长兴)。
十七世启元,由福安茶坑迁霞浦县二十五、六都古厝里(州洋岭头古厝溪),后其弟启需再迁居三十八、九都马洋(州洋)。
十七世若贤,原居白路东山,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居三十六、七都贝里(盐田乡西胜贝里),其子四:长怀清从东山迁三十四、五都金谷衙白箸湾(崇儒半路张);次怀明由柏柱洋芬山迁本都牛楼(盐田乡西胜);三怀章仍居东山。
十五世月进(按其行第似应为十三世),由福安柏柱洋筠竹坪,迁霞浦县二十五、六都老虎湾(崇儒乡溪坪)。
十九世茂珊(乳名进),及胞弟茂瑚、堂弟茂琳,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前后,由福安到霞浦县西路霞兰里(崇儒乡霞坪)为人做长工,受尽艰辛仍难果腹,茂瑚、茂琳返福安求生,茂珊则辗转到崇儒倒流溪畔,为县城名绅王邦怀(俊民)看守祖坟,开荒度日,聊得生存。不久,茂瑚、茂琳亦到此与其共同开发,逐渐盖房建村,取名墓庄(今改称新村),100余年来繁衍五六代,人丁百余众,开垦田地数十亩,加上后来从盐田瓦窑头以及福安、福鼎、泰顺相继迁入几户(钟、雷、蓝三姓均有),使这片原来的荒野坟地,成为西路的一大畲村。
此外,湖岭尾清水壑(崇儒岚下)钟姓,是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从福安柏柱洋迁来的(始祖连朱)。柏洋王必垄、岙岭、仁溪以及其他乡镇的一些钟姓,其祖或溯钟晟、希党,由崇儒后地、溪南白露坑发派繁衍,或宗沙江青甲垄。州洋过洋兴宗聚族,或直接从外县迁入,发派众多,不一一尽述。
3.蕉城钟姓
钟姓先祖钟音,原居广东,于明永乐五年(1407年)入闽,为入闽始祖。钟氏第五世钟通达,于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迁入宁德县(今蕉城区)九都柴坑村开基创业,为钟姓入宁始祖,是第一支源流。其后,钟氏第十世钟德兴同子钟可成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从罗源县迁入宁德县金涵上金村下境发族,是为第二支源流。复有从福安县山头庄等地发派迁入以及从汀州武平县迁入的,共计四支源流。现在蕉城区已发族至1804户,7930人。
(1)九都乡柴坑钟姓世系
钟法丙(十一世),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迁入金涵上金村上境兴居;钟法辛(十一世),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迁入九都栢院村兴居。钟朝宋(十三世),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迁入九都巫家山施洋村兴居;又钟×于(×世)清朝迁入九都后湖村兴居;传至钟发癸(十九世),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迁入赤溪炉头村发族。其后,房下孙钟陈郎(二十二世),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分迁八都闽坑北溪村兴居;钟陈林(二十二世),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分迁九都乌坑村兴居。还有钟发壬(十一世),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外迁福安县苏洋头村兴居;钟林汶(十二世),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外迁周宁县玛坑杉洋村兴居;钟朝文(十三世),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外迁福安县清水壑村兴居。
(2)上金钟姓世系
钟德兴(第十世)同子钟可成,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从罗源县迁入宁德县金涵上金村下境发族。其后,房下孙钟可安(十一世),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迁入漳湾游家塘(又加塘)村兴居;钟法闾(十二世),于清顺治末年(1644—1661年)迁入六都下房村兴居;钟朝旺(十三世),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迁入漳湾鸟屿村兴居;钟普发(十五世),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迁入六都白岩北山村兴居;钟伏仁(十八世),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迁入金涵院后村兴居;钟石钦(×世),民国四年(1915年)迁入蕉城碧山街狮子兜兴居;钟万成(×世)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从罗源县迁入飞鸾黄土垒村发族,其房下孙钟启祥(十六世)于清雍正末年(1735年)迁入飞鸾长园村兴居;钟考星(十四世)从黄土垒回迁罗源县徐公里茶洋村兴居;又钟阿福(十六世)于清朝从黄土垒外迁霞浦县下北山兴居。
(3)南岗钟姓世系
清康熙元年(1662年),钟向贵(十一世)从福安县山头庄迁入宁德县(今蕉城区)南岗村开基发族。其房下孙钟名龙(二十世),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分迁入蕉城漳湾上雷东村兴居;钟名猷(二十世),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分迁入蕉城八都何厝沃里村兴居;钟永忠(二十世),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分迁入蕉城漳湾官沪村兴居。钟光熊(十九世),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外迁霞浦县溪南大坑村兴居;钟名训(二十世),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外迁福安县楼下村兴居;钟名瑞(二十世),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外迁福安县下白石镇秦坎大坑村兴居。
(4)八都丹斗钟姓世系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钟金箱、声亮兄弟(二十世)迁入蕉城八都丹斗村发族;其房下孙钟士崇(二十四世),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分迁入蕉城漳湾上雷东村兴居;又有分支迁蕉城八都云淡村、下汐村兴居。又钟法奇(×世),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由汀州府武平县直接入蕉城赤溪尖山村发族;其房下孙钟怀栋(十世),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迁入蕉城八都闽坑乡篙垅村发族;传至十三世从篙垅村分支迁入蕉城合厝村、炉洋村兴居。还有钟成历(十一世),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由武平县上重高坑里村迁入蕉城八都灵山大坪厝兴居。
4.福鼎钟姓
福鼎畲族钟姓多可划分昌禅钟(浙江省苍南县矾山的昌禅)、丹桥钟(前岐镇佳阳)、处州钟(浙江省丽水的处州)、大林钟(福安坂中)等四大派系。有2000多户,人口有8000余人,分布于13个乡镇(除嵛山乡)散居于233个自然村。
(1)昌禅钟姓世系
一世天锡公生男四:长子启派、次子启卉、三子启业、四子启迪。其中入迁福鼎即启派和启迪两公派下。
二世启派公长子应魁之长子世光的次子元满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由浙平王庄迁居鼎邑二十都东港;次子应祥于康熙七年浙平王庄移居高境大岭内;三子应辉之长子世贤的四子元美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从洋头移居昌禅,生男二:长子文邻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移居沿州,次子文益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移居牛食岚(牛车兰)。
二世启迪公长应贤之次子世德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由浙江平阳王庄迁居鼎邑三都樟岚。该派后平子孙繁盛分迁浮柳洋、下南亭牛屎岭、梅溪、鹧岩、安仁山小学仔、卞洋岭门、巽城庵基岗、小澜岭毁灭溪岭、下南亭礼岙陈其洋、牛溷、水岐头、虎喊、洋坪、店下三门寺火管垄、卞洋水尾、出水湾、梅溪海尾、圹洋半岭、三步檑等地。
(2)丹桥钟姓世系
据该派重修西坑兜月梳洋钟姓:一世始祖良贤公振宝由广东省迁福建泉州永春县十八都八半村龙头山水尾,与其弟振宗约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自闽移浙江省平阳县三十五都状元内金岙村,生4男:长子孔文之子奇振和奇德于1699年分别迁格山庵及井头;次子孔耀之三子奇胜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移居福鼎县二都吴家溪;三子孔荣之五子奇龙生朝量、朝可、朝候三兄弟,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移居坑兜;四子孔华之次子伯熙的长子仕桂和四子以时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移居福鼎县十一都硖门瑞云长园及长岗。
一世近善公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从浙江省平阳县三十五都状元内金岙村移居桥亭。
二世德勤公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从浙江省平阳县三十五都状元内金岙村移居福鼎牛埕下。
二世启善公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从浙江省平阳县凤洋三丘田迁福鼎十一都往洋(浮柳往底)。
二世丑生公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从浙江省平阳县三十五都状元内金岙村迁居鸟皇生男二:长子伯右之四子有乾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迁居福鼎枫树岭,次子君赵于明崇祯三十一年(1638年)迁福鼎佳阳董家坪。
二世永福公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从浙江省平阳县三十五都状元内金岙村移居住福鼎佳阳马鞍山。
三世士田公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从九都新丘迁福鼎县二十都佳阳丹桥为肇基始祖。
该派钟氏从明永乐二年(1404年)入迁福鼎后世系发祥,子孙繁衍分迁井头、山兜、店下、格山庵、才堡岭脚、老鸦湾、油坑、尤头湾、赤岭、三步檑、坑兜、坑门内、罗唇马渡、西岐月梳洋、吴家溪等处。
(3)福鼎后地钟姓派系
民国七年(1919年)手抄本载:钟若清从南京蔗府而来,始迁福安西门外五都眠山冈地方居住,到盛九公创居大林,官为龙头州莲溪县守备,二十世孙晟公迁福宁后地等处。
二十世晟公娶吴氏生七子(明蒂、明超、明端、明继、明绳、明德、明远),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由福安大林(坂中)迁福宁后地。其中六子明德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迁居七宝并一坝福鼎长必山(牛埕下陶笔山);七子明远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迁居福鼎上店下巽鹄鹧岩,生男四(元超、元祥、元金、元允),后裔繁衍分迁九都大岭头,十九都岐头塘仔里,十四都大峨南湾,古洋梅木树仔横溪桥,白琳山前、赤岭、老耀洞、新隆头四斗仔、院里、水岐头等地。
(4)福鼎后溪钟姓世系
始祖百户公自明季由凤凰山徙居罗源,由罗源而迁后溪而后溪转迁平邑三十三都凤池溪边,生男三:长子振宗之子成完和次子振贤之子成乾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同徙居后溪;三子振辉先迁后溪转平邑三十三都凤池溪边,后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迁居桥亭洋心。该派世系发祥,后裔各分迁二都臣、孔岚、桐山花亭及赤溪坪、店下员当、鹿陶、罔坑、白琳、山前、凤村、黄坛口及乌石门、梅溪大湾头及后其港、溪柄岭、松树坪、堂洋斗、象洋芳草坪、赤鉴、览岐、塘底、麻坑底、九都鹿坑、巨洋、顶家山、才堡〓后宫、桥亭及王海、苏家坑单斗、店下破溪、牛奢南(牛车兰)、单桥小池承天、王海三井面、店下牙基(名石龙)、鹿坑头、桐山城关等处。
以上四大派系中,最早入迁福鼎者是丹桥钟氏派系的西岐钟,始祖讳舍子公乃建宁右卫左所夏百户下军小旗,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同总旗邹佛保带领六姓(郑、喻、丁、宣、易)拨来福宁店下屯种,迄今有600年;近善公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由平邑三十五都状元内金岙村迁央鼎邑桥亭。
其次是处州钟氏,一世祖百户公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由罗源徙迁福鼎后溪(浮柳下半山)转迁平邑三十三都凤池溪边售坑大屋而居焉,至今有450多年;二世振辉公(百户公三子)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由平邑三十三都凤池溪边焦坑迁居鼎邑桥亭洋心。
其三是大林钟氏,二十世晟公七子明远约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从霞浦县后地迁鼎邑巽城鹧岩大岭头安居,迄今有340年;二十世晟公六子明德约于康熙七年(1668年)由霞浦县后地迁鼎邑七宝并一坝福鼎长必山(牛埕下陶笔山)。
其四是昌禅钟氏,二世启派公次子应祥于康熙七年(1668年)由浙江平阳王庄移居鼎邑高境大岭内居住,至现在有340年。四世世光公次子元满于康熙九年(1670年)由浙平王庄迁居东巷;四世世贤公四子元美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由三十一都昌禅移居白琳沿州。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谱牒祠堂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闽东畲族谱牒祠堂的相关情况,内容包括:修谱牒与建祠堂、谱牒内容、各姓藏谱、畲族祠堂四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