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雷姓迁入肇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谱牒祠堂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3129
颗粒名称:
二、雷姓迁入肇基
分类号:
K820.9
页数:
38
页码:
113-1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闽东畲族雷姓主要从江西、浙江省和福建省的福州方向、侯官、罗源迁入,其中迁自浙江平阳的雷姓有4支。雷姓在闽东各县互迁的情况包括福安、福鼎、霞浦、宁德、古田等县。
关键词:
肇基
畲族文化
雷姓
内容
闽东畲族雷姓主要迁自江西、浙江省和福建省的福州方向、侯官、罗源,闽西武平和闽南龙溪县,共有25支。其中,迁自浙江平阳4支、庆元1支,福建省内福州方向1支、侯官1支、罗源16支、武平1支、龙溪1支。福安市区内唐宋时即有雷姓迁入,福安市康厝乡金斗洋村北宋时即有雷姓居住。此后,按时间明代迁入的11支:洪武、永乐、成化、隆庆年间各1支,万历时2支、崇祯时4支,具体时间不详1支;清代迁入14支:顺治时3支、康熙时3支、雍正时4支、乾隆时3支,具体时间不详的1支。
迁入闽东境内雷姓最主要的有5支。其一,福鼎白琳牛埕下雷姓,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雷肇松从罗源县北岭村迁入发族,后子孙分迁于点头王祭虔、浮柳上半山,磻溪吴洋山、湖头陶厝、湖仔,秦屿孔岚、岙里外寮,管阳花亭,桐山镇龙山、下龙山等地。其二,福安坂中后门坪雷姓,明成化二年(1466年),雷方雨从福州市方向迁入福安十都官湖,随后转迁十一都陈家林,再迁十八都大丘田,五都赤乾的“后门坪”,生子6人:长子君文,分迁十八都牛石坂;次子君章迁三十六都金腰带;三子君赐,明正德二年(1507年)迁四都后楼,四子君爵,分迁六都南坪;五子君达,分迁二、三都明岭(今林岭村);六子君生,分迁三十一都刘坑坪。其三,霞浦县水门茶岗雷姓,清乾隆初年(1736年),先祖启华从浙江南部迁入。分迁于陇头花园里、长春胡芦门、石门坑、田坪、三沙孝井、杨梅湾、雉溪、水门武平、马祖坪、大坪、沙江等地。其四,宁德县(蕉城区)猴盾雷姓,祖光清,明万历元年(1573年),从罗源县尖山大坪迁入;后分迁于九仙、北山、高山、琼堂、七都三箩、八都五峰、下雷东、后山等处。其五,古田县平湖镇达才林村雷姓,祖清溪,明代从龙溪二十五都青草地迁入;后分迁于凤都招坑、黄田马山头、凤埔苏墩;罗源县九埕坊,闽清县一都,尤溪县湖头,南平市遵教里赤岭,建瓯市主元坊、余元坊等处。
雷姓在闽东境内各县互迁情况为:福安牛石坂、桦林和大获安赫村、金腰带、后楼、南坪(今红坪)、六都南山雷姓均系宁德猴盾迁入;平石、长潭村雷姓,分别在明末从古田县三祭坑和新坑尾迁入;平石雷姓又分迁苏家坂、半山村;享里村雷姓,先祖文瑞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从宁德县马坂半岭村迁入;燕窝村雷姓,清雍正二年(1724年)从霞浦东山坑坪里大坪迁入,后分迁于上长坑,里岙、牛山湾村清水壑;田前雷姓,先祖维停,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从宁德金涵烟亭迁入,后分迁甘棠洋里。荷屿村雷姓,先祖孔闾,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从宁德下雷东迁入,后分迁于大石牛村;蓝田村雷姓,先祖祥违,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从宁德麒麟寨迁入,分迁于甘棠乡何厝、穆阳镇考河等地;穆云乡南山雷姓,清初从霞浦垅边迁入,分迁长潭村。
霞浦县沙江炉炕、溪南南门山、青皎雷姓,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先祖继远从福安市金斗洋村迁入,后分迁于墙围里、洋边、西池、州洋一贝、沙江三坑、盐田凤尾洋、下青山、吴家祥、崇儒新村等地;西胜长岗雷姓,明万历七年(1579年),先祖祖发从福安溷里迁入,后分迁于盐田五箩洋、二铺、沙江葛藤湾、后仓、溪南岔里、磨石坑、溪南半月里、溪南南山头、沙江大坪等处;崇儒湾里雷姓,清顺治初年(1644年),先祖元贤从福鼎市大旗坑迁入,后分迁于水漕垅、后地、松山小城、后港霞坪、走马坪、申斗、州洋、松山小城、后港等处;水门大坝雷姓,清初从福鼎市前岐菁寮迁入,后分迁于青皎灯山冈、山后、牙城王家山、州洋赤岸、大沙等处;崇儒新村洋尾雷姓从福安城区迁入;岚青雷姓,清末从福安市康厝乡半山村迁入;石贝墩雷姓,清末从福安市瓜溪村迁入;矿步头雷姓,清末从福安市牛石坂村迁入;崇儒新村半岭雷姓,清末从福安市溪尾村迁入;北壁雷姓,民国元年(1912年)从宁德洋中溪房村迁入,后分迁于盘前、牛角湾等处;柏洋小溪雷姓,从福安市茜洋村和霞浦县磨石坑迁入。
福鼎前岐凤桐青寮雷姓,祖世锦,明崇祯二年(1629年),从福安县(今福安市)迁入,后分迁于浮柳八斗丘、井头鹿坑、陈棋岭、上埕、樟岚、白琳山前、沿州,硖门长贡、管阳后溪、八都嵩水,浙江平阳桥墩门、凤岭、大岭内等处。
宁德县洋中溪旁雷姓,祖克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从古田县大桥梅坪迁入,后分迁于金涵乡金峰坑坪,三都尼姑坪、七星岛;七都书井里雷姓,祖法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从古田县三十都溪里村迁入,后分迁陶头坑、三都玠溪、雷东三柴湾等处;七都马坂半岭雷姓,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从福安县(今福安市)溪尾马山迁入,后分迁于赤塘、蒋岙、金涵坑里等处。
寿宁县斜滩天坵岗雷姓,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从福安市柏柱洋迁入;竹管垅烈坑雷姓,清嘉庆年间,从福安市和安村迁入,分迁于水龙湾;斜滩镇粗坑雷姓,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从福安市穆阳南山迁入;寿宁县武曲象岩雷姓,清末从福安市社口壶瓶丘迁入。
周宁县马坑乡上下半岭、杉洋官兜雷姓分别在清乾隆十年(1745年)和三十年(1765年),从福安马尾兰、穆阳南山迁入;苎园坪雷姓,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从福安穆云华垅头迁入,后分迁下三湾、下洋村;七步乡东岗雷姓,清咸丰七年(1857年),从福安溪潭七定迁入;狮城镇陈家山雷姓,清道光二年(1822年),从福安穆云虎头迁入;咸村高山雷姓,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从福安溪潭濑头迁入;李墩乡祭会雷姓,民国十八年(1929年)从宁德市七都迁入。
屏南县寿山普岭、猴洋雷姓,清乾隆元年(1736年),从古田县大甲乡小甲村迁入。
柘荣县楮坪乡茶湾村雷姓,清康熙间(1662—1722年)从福安市沙源大洋迁入;乍洋乡宝鉴宅、英山乡李家山大路下雷姓,清乾隆间(1736—1795年)从福鼎沈青岩庵迁入;东源乡岚中南广山郑家仔村雷姓,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从福鼎王家洋单桥迁入。
附:雷姓迁入肇基谱牒资料原文
1.福鼎市牛埕下纂修《雷氏族谱·序》
考于史,继三皇氏后有若句疆氏以下二十有一氏,有若辰敖氏以下一十有一氏,有若轩辕氏以下一十有九氏,存其氏而事迹阙焉无稽,原其所以然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故孔子删书,断自唐虞也。夫天地之生久矣,自其同者而观之,则乾,吾父也;坤,吾母也。天下一人而已矣!而其异者而观之,则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其丽固不亿焉。粤稽雷姓,系出高辛氏朝,盘瓠王之后,斩寇建功,帝以三公主招为驸马,徙居广东潮州府凤凰山,后以雷州之地封之,子孙蕃衍,散居长沙武陵交趾皆是矣!迨顺治年间,迁海滨之民于内地,给田给牛,俾安本业。纳粮编户,务本力农,忠厚存心,勤俭成性,士农工贾,各有其人,未可因盘瓠之裔,而遽非之也。溯雷姓始祖,讳巨祐,封立国侯,帝朝勒书,光昭日月,府县碑志,载有明文。倘后世谱牒不修,子孙奚知其大略,现在生齿日繁,子孙不一,苟无谱以志之,甚至有侄同叔名,孙冒祖讳,往往见面而不相识者有之。丁卯春,雷姓诸君请予纂修宗谱。予深考其旧谱所载,前明始祖讳乾华公父子同迁霞邑,后改迁福鼎十四都大旗坑牛埕下,至五世祖万十公、宝忠公、四雷公子孙廷谏、廷谋、廷诏、廷宗、廷谅散居不一,迁福鼎叶家山一派者,首事孔斌也;迁朱坑底鹧鸪岩一派者,首事伯凤也;居湖仔普照者,有孔捷;移居福安东垟仔孔山、孔言;迁鼎邑渠垟。他如霞浦县是居者瑞发,福安是处者孔亲;以及福安之鼻后、穆洋溪塔、岩前、老虎岩并白路、三坪等处,地名孔多,难以枚举,均是盘瓠王之后裔,赡给攸关,奚堪七贤洞之子孙如涂人相视。今观其纂修之举,总理者有孔行,协理者有孔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于是同谋四处诸昆季叔侄,开列丁口,并牒而登,五世一提,九世再提,脉络分明,昭穆不紊,或有同名冒讳之患欤,然行苇可敦,葛藟共庇,坟墓有书,祀田有载,生卒嫁取(娶),各有记录,有便于参稽,其功可云伟矣。诗曰:戚戚兄弟,莫远具迩。其雷氏之谓乎?是为序!
时大清同治六年岁次丁卯孟冬月报 穀旦
平邑莒水职员夏发恒拜撰
2.福鼎市牛埕下《纂修雷氏族谱·序》
大清同治丁卯元年(1867年)平邑莒水职员夏发恒撰叙:……粤稽雷姓系高辛氏朝盘瓠王之后,轩冠建功,帝以三公主招为驸马,徙居广东潮州府凤凰山,后以雷州之地封之,子孙蕃衍散居长沙武陵交趾皆是矣。迨至顺治年间丁酉十四年用黄梧“灭贼五策”严海禁绝成功的接济,移兵分驻海滨,迁海滨之民于内地,给牛给田俾安本业,纳粮编力,务本立农,忠厚有心,勤俭成性,士农工贾各有其人,未可因盘瓠之裔而遽非之也……予深考其旧谱所载:“前明始祖讳乾华公父子同迁霞邑,后改迁鼎十四都大旗坑牛埕下,至五世祖万十公、宝忠公、四雷公子孙廷陈、廷谋、廷宗、延谅散居不一……”
3.福安市牛石坂《雷氏族谱·世系纲目》
恒四公,凤翔肇基第一世祖。娶妣钟氏,生子元六。先世居罗源(蕉城区)猴盾,至公而器量深沉,规模宏远,妥携家属而迁邑之十六都凤翔,至小五、小七公兄弟各分异地。小五公于顺治年间而来牛石坂,小七公仍居凤翔本处,迄今传一十有七世矣。族大支蕃,家给足,可见当日憔悴播迁,艰难卜筑,公之为子孙计,至深远矣。夫家谱必溯本源,博引古今,名系无考,徒以牵附贻笑,岂可为法。记曰祭川者先河后海,韩子云:根之深者,其叶茂,重本源也。本源既得,斯即年湮世远,风霜漏易所见异词,所闻异词,一本散诸万殊,万殊仍归于一本,因修谱而感慨系之。
4.福安市新修东山《雷氏族谱·序》
东山雷氏,自法勤分房以来,家以十余世,谱书所载,谨有其名,而行字上下只分父子,旁行只列兄弟,血线联属,并无牵枝连。数世以还,又奚识某为何人之子、何公之孙,尊卑之失伦,昭穆未序,职此之故。昔人谓:“三世不修谱,为祖宗罪人。”修谱而远不能纪其脉络之所自起,近不能例其支派之所由蕃,何如勿修之为愈也。然,余尝考:雷氏敕赐始自高辛,与盘蓝二姓,俱系忠勇王子孙,历唐虞夏商周秦汉齐陈隋唐宋明,入国朝,遵例封赠有加无已。令披旧图,法勤公弁谱首,只以上阙如,意其迁徙无常,散居异地,兼之黎云锄雨,同我妇子服力田间,守赣直而敦本业,未知讲明世次欤否,则强为附会,名系无考,徒以牵援,贻笑君子,阙其所不知而涉诬,又为孙子之所宜慎。法勤公以前远而难稽,备焉可也。法勤公以后近而可征,不详焉不可也。慨自宗法废而有谱,先纪其得姓受氏,次叙其迁□□□□□□地入境,以及分房之远近,认派之亲疏,无不然具举。宗法以维谱之失,而谱以济宗法之穷,宗法立,而谱义明,如水之溯流而探源于昆嵛焉,如木之发枝而不见本于根芒焉。其斯为人道之克尽矣乎。余又思族以人重,非族重人。东山雷氏虽分门别户,人□日增,裔序日盛,按图以稽本源,则合谱以联之,系以序之。凡我后人,能礼此意,亲其亲,长其长,革去浇薄之俗,敦崇淳厚之风,则葛蕊之刺为弃族也,将以为戒焉;义田之举为美族也,将只以为劝焉。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者,此物此志也夫!若夫以序系代,以次纪年,五世一提,开立有翔,则欧苏之成法俱在,岂徒雷氏一遵循已哉,因援笔而为之序云。
时道光二十四年岁在阏逢执徐孟冬阳月吉旦
例授修职郎侯补儒学司训岁贡生
沙源境碧峰林枝一拜撰
5.福安市后漈《冯翊雷氏支谱引》(一)
尝思:阅世生人,阅人成□,而人之所以立于世者,上有祖宗,下有子孙,而欲其世次凿凿可考者,实由谱述之存耳。爰考雷氏始自高辛敕赐忠勇王之后,按谱牒所载,历朝封赠自古迄今几千年矣,迨明正德十年,法龙公由函竹坪壶瓶丘始迁坑里水井湾,得龙公。以前远而难稽,是以阙其不知,自公以后近而可征,当为详其支派是谱纂于道光甲辰间,迄兹一十余年矣,本春族众签议重修。族大支分为天地人三房,固已纲举目张矣。然谱成咸以缣□□□□须不得辄观,苟不时稽阅,难以□□□□□。夏公支派将已房另录支谱,凡世系源流字行适取,生卒坟兆俾一览了然,不诚携取甚易乎?□□秘藏箧笥,贻厥子孙亦慎重谱牒之一道也,余因弁言于简端云。时大清同治六年岁次丁卯季夏望前一日书
福宁府儒学生员王蕙芬撰
6.福安市后漈《雷氏族谱·序》(二)
尝思:国有史,家有谱,其义同也。而有不同者,史以彰善恶,善恶并书;谱则礼祖宗忠厚之意,隐恶而扬善,非私宗也。其要不外光前裕后,水源木本之思焉。乙酉冬,后漈雷氏董事请余收造谱牒,余按其雷氏先世方雷氏之后,其女曰桑:祖桑与雷同为黄帝妃生,玄枵盖古诸侯之国,由来久矣。厥后贵显者,在前汉则有雷被,官郎中,见淮南恒山王传;在后汉则有雷义,举孝廉,拜尚书郎;乃至于晋则有雷焕,妙达象纬,补豫章丰城令;唐则有雷万春,为张巡偏将。于宋则有雷观,在太学上书激切,士论是之。同时又有雷应春,明诗擅名,累官监察御史。可见雷氏先世,亦有荣施焉。传至始祖孔文公由粤入闽之官湖楼,及孙行光公迁福宁州山弯陈家林,逮方雨公顺治七年迁福安十五都赤乾,殆君生公移居五斗矣。生子四,其第三子凤岭公迁后涤,遂为后漈之肇基始祖焉。其子光武、光銮、光启、光龙,分有诗书礼乐四房,族属绵延,人物蕃衍,于以见太平休养涵育之一厚且远也。苏子云:吾观斯谱,孝弟之心油然而生。俾令子子孙孙生必庆,讣必吊,冠婚必告;少而或孤者,则字之;贫而无归者,则赈之。庶几,上不没祖宗忠厚之意,下不忘水源木本之思焉尔,是为序。
道光五年岁次乙酉阳月
双峰宣讲生冯凌霄拜撰
7.后漈《重修雷族家谱·序》(三)
家有谱,所以志源流,明世系也,上追祖宗一本之所由来,下考子孙支庶之所由生。倘源流弗问,则功德无闻,而亲亲之道有阙;世系不明,则昭穆失序,而长长之义或乖然,则谱之所系不纂重哉!甲申春,雷族董事树祥、树延、树恭、肇洧等来请于余曰:“吾族自凤岭公肇基后漈以来,阅世今已七八矣!而谱书之创,始自祥父朝基公等,于道光乙酉冬,董修成帙,迄今已有六十余载,则谱之所以迟延未曾议修者,惟原委有阙焉耳!原委有阙,则祖既不能尊,族将何收乎?祥等心窃惧之。兹幸访得五斗族有上祖旧谱,抄出源流世系,目虽未能尽详,纲仍可以参校。议将道光乙酉之作合为重新更造,俾吾族原委世次母紊祖考焉,命名授字母犯祖讳焉,愿先生代为操觚,幸甚!”余闻而书之,按所抄旧谱:始自清光公来迁广东新安县为第一世之祖;至明永乐四年,九世祖颂公入闽来迁泉州之安溪;越十五世孔文公徙福州府十都官湖楼,及孙行光公迁福宁州逮二十世;方雨公徙福安之渔家洋;至清顺治七年,方雨公第六子君生公分居十五都赤乾,遂移居五斗,生子六,其第三子凤岭公同弟凤院公一迁窝后,一迁后漈。则凤岭是为后漈肇基之祖。披览之下,实见源流世系昭然有序,遂将前作悉为改纂汇修,俾斯谱,上可以追祖宗一本之所由来,下可以考子孙支庶之所由生,以成一代之文献,为杞宋之足征,如董事等,可谓弘拓先人轸念来兹矣,然上祖年世虽远,而历代次序原不可泯,今世次即依所抄旧谱,以清光公为第一世始祖,其于水源木本之思,亲亲长长之义,亦得以兼尽云尔,是为叙。
光绪十年岁次甲申蒲月
秦水莺谷草堂增广生连培英拜撰
8.福安市康厝畲族乡红坪《冯翌雷氏族谱·序》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苟子孙而弗念祖宗,是不知本源也。然则,欲探本溯源,以重宗支,以联血脉者,舍谱帙其曷以乎?盖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教忠,而谱教孝。族姓虽繁,惟有谱以纪之,则萃而不至于涣焉。龙门子云:“三世不可缺修谱。”谱之所关,洵钜矣哉!冯翌雷姓所在皆有,其分支别派者,指不胜屈。是岁夏五,雷族诸董事,以重修谱牒之事诣余,余索其旧谱以观。爰悉卜居韩阳者,得魁公为创基之鼻祖焉。公于明季万历中年,始栖合掌岭,侨居数十载。泊夫我国家承运鼎兴,治纪升平,人游熙皋。顺治三年,移居东洋仔,厥后大岚、里坑暨南坪,及霞邑山畲诸处。其散处鹅山、马山、林前、湖头、垅口、菖蒲洋、宝林者,亦不一处。族姓芸生,实繁有徒。爰计旧谱之修,阅今又四十载矣。修之诚亟亟已。余维考其源流之所,自寻其血脉之贯通、联缀之,布列之,上溯厥初,下逮苗裔,以及为伯为仲,莫不支分派别,了如指掌,其要不外木本水源之思焉。由是统系正,昭穆明,亲疏别,长幼序,讳字行列分,祖德宗功固,不至湮没而无传耳。尊祖敬宗之意,不在是欤。为子孙者,当思一体之义,子以孝事亲,弟以敬事兄,少以顺事长,庆必贺而哀必吊,敦睦之风泛可睹,而谱牒益乘不朽矣。方今圣天子寿考作人,菁莪掝朴之化,宇内咸被其甄陶,吾知芝兰竞秀,珠玉联辉,可为此都预庆云尔,是为序。
大清道光十有八年岁次戊戌小春十月既望
双峰庠生冯祚球榕川氏题
9.福安市田螺王(园)《雷氏宗谱·序》
从来有非常之生者,有非常之遇;有非常之遇者,有非常之功。吾于雷氏先世见之矣!雷氏先世即高辛所封之盘瓠王乎,本星精以降世,非常之生也;得帝女以为婚,非常之遇也;因灭燕以策勋,非常之功也。当其时,命居广东会稽山七贤洞,生三子一女,长赐姓盘,次赐姓蓝,三赐姓雷,女赘婿钟而敕封立国侯。巨佑公即雷氏开基之鼻祖,雷自得姓以来,迄今四千余年,起于高皇,传于陶虞、夏禹、商、周、汉唐,而盛于南北宋,至李唐大发,枝叶大茂。山东巢贼作乱,士民咸归,惟王审知不从,率河南之众入闽,雷氏祖正礼公同审知入闽,为闽王向道官,乃迁福州府罗源县大头,遂为通闽之祠祖,闽中雷氏由祖而兴。越数传,至雷公斌,遭兵燹之迫,由罗源转迁本邑穆洋牛石坂,再传至赐公,迁西院,继由西院迁坑下楼,乃讳起凤行香五公是也。递传至德贤公,同胞兄弟八人,各自离居,惟明贤公,深通地理,寻山玩水,见国泽田螺王之地,仰观四顾空阔,前有长江潮水茫茫千舟往还,又兼沙结海塘,镇作江中;后有层峦起伏,瀑布环绕,林木深处,景色鲜新,隔绝人烟;更兼松柏苍翠,水秀山灵,峰回路转,虎踞龙盘,甘泉涌出,土膏肥妍,遂据庐而居焉。卜居之时,手胼足胝,勤力稼穑,又植松杉竹树,百物丰给,以为世世子孙计,至深且远矣!迄今聚族而斯,振振绳绳而生齿兴隆,英才辈出,衣邑中之旺族也。
今乙亥春,雷族家译家宣,素有大志,一旦奋然公议,佥谋作谱,请予纂辑。此是尊祖敬宗之孝思,何患厥后之不昌乎?予于是承诸君之重,不敢故辞,而合族祷祖,见其少长有序,雍睦成风。观其谱,提纲列目分支别派,明其世系,辨其昭穆,定其宗支,则增其新仿苏氏谱式,以立其纲;效欧氏之方,以陈其纪,五世一提,九世再提,举凡讳字行列年月日时,婚姻嫁娶卒葬坟墓,靡不备载!若上世渺茫所不可考,不敢增饰,仍循故,辄其中源源本本,脉络分明,贻厥子孙,有所依据览斯谱者,深知祖宗所由来,自不至混木本而乱水源。谱既成,予复序曰:贵族祖上簪缨济美,阀阅蝉连(联),名宦伟绩,代有传人,庶几贤哲挺生,人文蔚起,上可以追祖宗之盛业,下可以序昭穆于来兹,而闽省向道之隆风可复亲睹者。斯谱之辑,实有俾于礼乐教化云尔!
时大清光绪元年春三月 穀旦
例授修职郎侯选训导宋绍源拜撰
10.福安市林岭《新修林岭雷氏谱·序》
粤稽林岭雷氏,先世由广东潮州府海阳县而来连江狮子岩。数传祥公,明洪武二年择居罗源梧桐岔,开创祖也。传五世鸣春公,成化六年复迁宁德赤乾,七世孔云公万历已未年,由赤乾转迁十八都大丘田。公生子六:长君文、次君童、三君赐、四君爵、五君达、六君生,迨明季遭乱,散处离居。君达公顺治二年肇迁五都林岭,公生子五:长兆福、次兆禄、三兆言、四兆玉、五兆满,列分仁、义、礼、智、信五房。兆福公分迁车头洋,兆禄公住居林岭,兆言公分迁鼻后、考坑,兆玉公分迁前洋、南垅,兆满公分迁柘洋柯岭。虽其间散处迁徙之不同,而谱书所载,沿流溯源,若合符节,是所谓叶落九州,根同一处者也。且夫谱义之不明,皆由后人之诬与紊而已。诬者何?狄青之不忍梁公,而崇韬冒祖汾阳是之。谓诬紊者何?莆田之不附蔡京,而伯医易祀吕氏是之谓。诬与紊均非为人孙子者之所宜出也。是故家不可以无谱,而谱尤不可不随时修葺。盖家而无谱,则上无以知祖宗之由来,其失于忘祖。谱而不修,斯下无以明世系之昭穆,其失于乱宗。忘祖与乱宗事虽殊,而其误一也。今林岭雷族思二翁以百年未葺之谱书,一旦奋然欤思修葺,亦可谓有仁孝之心,而发为尊祖敬宗之意者也。余于是仰承雷族诸君重任,不敢固辞,为其穷源究委,提纲列目,分支别派,世系明而昭穆定,信以传信,鲁鱼亥豕,不至贻其误疑以传疑。夏五郭公亦效阙其文参互考订,凡阅数月,而谱已成,此固列祖之灵爽所鉴而定,亦思二翁有尊祖敬宗之念,故力切向前,共襄盛举,俾后之子孙见斯谱牒,而孝弟之心庶亦可以油然而生矣!兹因谱成,聊备芫词,以弁其首面礼。俾一览而无遗,传千古于不朽云耳。
时光绪八年岁在玄武敦祥孟秋彀旦
寿邑大洋庠生江汝楫拜撰
11.福安市穆云乡险坑《冯翊郡雷氏·源流序》
若稽古女娲氏风姓传四十八子神农氏,八世孙至黄帝,姓公孙有熊氏,豫三元孙高辛氏后妃有邰氏出郊野,践巨人之足迹如孕,居期生后稷,教稼穑,别婚姻,定人伦。尧帝闻而封于朝邰,即今陕西西安府,生子不窟,窟生子鞠,鞠生子公刘,在戎秋之间,能修后稷之政。生子庆节,庆节生子皇仆,仆生子差弗,弗生子毁隃,毁隃生子公非,公非生子商圉,商圉、亚圉。仲逃于荆,侯虎失帅,托生同邱及文王师。然雷震其墓,妇产一子,文王付以里人收养,因取名曰雷震子,文王立为己子。厥后,武王伐纣时,攻岐州丰城县,数旬不克,震子骤至合攻得胜,封为兴周大将军,封于方雷国,赐食采邑。夷作乱,随穆王西征,得八骏有功,镇守严獍狁,时厉王无道,淮入寇,幽王亲征被杀于骊山之下,遂不复归国,就地而家焉。派甚繁,自思文王既取名为雷,遂别姬姓而姓雷焉。生子景春,春生子威进,出守冯翊,即今陕西同州府,后封秦江侯,宣政族,赐以焉,郡所属于扶风,京兆,为三郡。生子延肇,为汉吕后临朝制,遂辞职,迁于秦之南海,生子清,清生子蔡,蔡生子定荣,荣生子京煜,京煜生子昭,昭生子琼华,华生子追修,修子义,有儒风冠世,常与陈重世交,时称为雷陈胶漆。义生二子,长曰仲华,次曰仲琪。兄弟俱有雄才武略,随马防平羌有功,授河西节度使,及马防免官,公亦辞职,迁居汉阴云门山。生子政,政生子厥阳;阳生子兴荣,荣生子特乾,著《继善篇》。名垂乾,生子凤搏,值黄巾作乱,同赵弘破朝韩忠,出守汉阳,生子奕,奕生子翘,望生子春晖,晖生二子,长曰嗣宗,次曰次宗。宋太祖文帝元嘉十五年(南朝宋文帝,438年),官擢给事中不授,予立四学。次宗居文学之科,开馆于鸡笼山,帝资给厚,复除给事中,亦不受。久之归时。后子孙自耕读幽隐衡门而爰处焉。生子高节,节生子乾父,父子皆有文学称世。乾父生子焕,为晋骠骑,识剑为宝,除授侍卫右骑常侍郎,生子裴骞,梁武帝朝,同韦督征魏获胜,授长剑节度使,居山阴。生子二:长曰振焉,次曰振亮。为桓温部将,伐汉军至成都,缚焚亲,温为之表奏朝廷,官授平蜀大将军,生子猛,猛生子齐,齐生子秦骏,骏生子光焕,焕生子逢耀,耀生子位刚,刚生子长海清,唐太宗朝与孝孙作唐雅乐八十四调。及太子破武周,军中作乐凯歌而还,曲名号曰:“神功破陈乐。”次子万藻,三子万春,同许远守睢阳,被狐潮攻陷,俱尽忠报国,立庙享祀。子特逢,逢生子文道,道生子曰允,官授内侍都监,判权重,人不敢违,与同僚丁谓擅奏移皇堂于上穴,水石尽出,欲刑,拯协奏,免官削职,黜居田里,隐居南京,生子叶愚,孝宗朝为文华殿学士,为人简易清介,因合祀天地为非其时,免职避隐庆阳府乌嵛寨下,生三子:长时通,次时照,三时普,封信国公。普生子道荣,宋绍熙三年迁韶州英德县,生子天辟,辟生六子,分迁别县,兹不录载。唯第四子光,乃本族传派之祖,生二子长志贤、次志国;贤生二子长义养,次义略,略生五子居梓里,养生四子长谓真、次言、三昭;昭生勇为同州节度使,生三子,二子长铭春、次铭夏;春生子星明,明生子颂德;永乐四年州府普宁县兴居立业;生二子长宜时、次宜发;时生二子:长近礼、次近义,礼生六子,长部仁、次部行,三部齐,四部整,五部生,六部曰。仁生子伯敷,敷生二子,长隹麟,次隹文,麟生子孔文,讳曰丙。成化二年,迁韩阳居住,其后散居各处。朔来闽始祖皆其派也,奉为始祖。自福州长溪下塘及韩阳白沙等处,原同一祖,录其祖序源流,以雷氏来历有所征云。
12.福安市穆云畲族乡险坑村《雷氏宗谱·谱文》
盖闻世系源流端赖谱志以传后世,庶宗支血脉稽谱牒而瞭(了)然也。溯雷氏之原(源)自女娲氏、黄帝、高辛氏之后,历传数十世,至周文王时,雷震古坟,妇产一子,武王封爵方雷国,因以为姓。至威进公侯冯翊,赐以为郡,此冯翊雷氏之所由来也。当年迁居潮州普宁,复徙他州外郡,所在不无聚族完居之地。汉唐晋宋以来,人文鹊起,科甲蝉联,厥后雷雨公以下,迨旗公生有六子,虽散处各地,论其本一祖之所流衍,究其由实,亲支正派之所发源也。本族传派乃清光公,后迁福建闽州,至雨公移徙福安官湖,及城公迁于六都五斗,分居横路后漈,江洋、岭洋诸处,子孙颇见繁盛。当是时也,离乡既远,谋生之余,奚暇计及乎谱,迨老成凋谢,子孙莫知先祖之由来也。今夫谱以纪历代宗支、坟茔字讳及行第、嫁娶、迁居地址,虑久而无征也,兹则盛族,诸君有木本水源之思,恐裔派散居,年湮世远,泯然莫识其昭穆伦序,未当不无涂人相视也,遂鸠族众议及家谱至今未纂,亟为敦诣于余。因考其旧册,重新汇造,纂成一谱,俾将来血脉得所依据,而千支万派有所由征也,后之子孙宜珍藏重韫,勿致霉湿虫蠹,永为传家之宝鉴焉。
时道光五年岁在乙酉季春之初嘉月上章吉旦
平湖枫亭氏林风桂撰
13.福安市穆云畲族乡燕窝《重修雷氏谱序》
且夫树之千枝,皆由一本;水长万派,同归一源。人之氏族繁衍虽支分派引,而追溯源流,莫不诚同一祖者也。爰考雷氏,始(祖)自高辛敕赐,与盘蓝三姓俱系忠勇王裔孙,历朝封赠,簪缨继续,衣冠禅(蝉)联,诚一家之文献也。递传始祖大八公,明季遭乱,由福宁东坑里大坪始迁邑之九都南山,不数载复徙上长坑上坪,传四世日光公兄弟七人,派下子孙,各迁异地,或居苏江、或居里塆、或居长埞、或居牛三塆、或居下长坑等处,虽居不同地,按谱以稽,本源则合,悉是大八公之苗裔也。唯日光公同弟日华、日寿公兄弟三人,于雍正二年(1724年)择居于燕窝。意其时,荒墟旷野,人迹颇稀,诸公于焉,相其山林,观其流泉,觉此地山环水秀,土润泉甘,于是结庐构厦,凿井耕田,至今子又生子,而孙又生孙,支分派别,瓜瓞绵延。此莫匪日光公兄弟掀揭之兴也,而流泽孔长矣。是岁,雷族泉轩、渊源、良斋、锦亭等诸君,以前谱修于道光甲辰(1844年),及今四十七载,新丁未续,有志重修,亦可谓有仁孝之心,而有尊祖敬宗之意者也。于是,诸君纠集族众会议,请余操觚。余以久荒华砚,才疏学浅,不愧庸劣,徒为塞责。只知装演成帙,考究订定,叙其渊源,分其支派,定其亲疏,前可以继既往,后可以启方来,使一派宗亲精神可通于纸,背得千百族人名号,共著于牒章,庶一族之文献有征,百代之典籍如见耳,是为序。
光绪十六年岁在上章摄提格阳月穀旦
寿邑大洋拔贡生江汝舟拜撰
重修谱首裔孙其达、腾恩、腾炳、腾纶同校订
14.霞浦县崇儒畲族乡霞坪《雷姓族谱·序》
出渔洋南数里外有山庄名铁炉塆焉。其地幽僻,山水可以盘旋,予当钓游溪宅,见其居民朴素,朝翻溪雨,夕破垄烟,出作入息,唱憩必偕,诚人世中之别有邱(丘)壑也。故当临流濯足之时,而徘徊憩息于其间。有雷氏君信公者,通于诗书地理,素有敦本之心,已巳秋揖予而言曰:“深山野人,自太高祖以远不知吾祖之所自出矣,先生其为吾序次族谱,以光始祖之功德,以贻来世之子孙乎?”予义其举,即诺其请,不自谢,言之不文也。雷氏信公遂与通族商榷,捐资为倡,特为雷氏之望,力任董谱之事,可谓克承先志克昌后嗣矣。夫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尊祖敬宗之心,人情之所同然,岂山庄农人,而独不然乎?雷氏之兴也,始于高辛之世,而高辛以其祖入番有功,降以帝女封为盘瓠王,生三男一女,长名自能,赐姓曰盘,封为立国侯王。次名光辉,赐姓曰蓝,封为勇服侯王;三名巨佑,封为雷姓,敕授武奋侯王;女婿钟志深,亦封勇安侯王。受宠赐姓,由来旧矣。但历朝有改革之殊,而分支有荡析之异,其寓居于粤东三楚之间者,皆以田园桑麻之业,亦习诗书礼让之风。今粤东入闽,散处于福鼎大旗坑,福安茶洋及宁邑东陆之地,雷氏最为盛族,问其先世谱牒,皆谓兵燹频仍,原藏家乘厄于回录,又子孙播迁消长不一,是以旧谱销沉,无从稽辑,则以太高祖为大宗。而溯其由来必以盘瓠王之第三子巨佑公为始祖,所以百世不祧之义也。祭法曰有功于民者则祀之。雷氏之以功赐姓为王,祀典在所不废,岂子孙而可忘其祖乎?即自始祖以降,世次不详,所谓久而无征。姑阙其所,不知焉可也。子故自其高曾祖父及其子孙会元纪其大略,列其图,次序其昭穆,庶一本九族之伦,以明合族会食之谊,以为雷氏之后皆以祖宗之为心,则葛藤能庇本根,根茂者其宝。遂以绍功德而示子孙与世无穷矣。因书数言于简,以待后之续是谱者。
时大清乾隆二十九年岁次甲申端月长溪林向渠石亭氏敬序
大清嘉庆十六年辛未岁次端月湾阳 肇松公九世孔康敬述
15.霞浦县崇儒畲族乡霞坪雷姓《重修宗谱序》
盖闻木生于根深者叶必茂,水出于源远者必长。故世家右族绵绵接绪者,由祖宗积德之深厚,而子孙益盛支派弥昌,此古今之通论也。我祖盘瓠王出自帝喾高辛氏之世,降生不几建功异常,封侯赐爵永垂不朽。唯我祖讳巨佑位居三,沐皇恩宠赐命雷为氏,以冯翊为居,因得姓氏焉。复业勒赐广东潮州府会稽山七贤洞,聚族于斯,而子孙繁衍于天下者久矣。其盘蓝二族亦盘护王之苗裔也。考其敕书,原序言之详矣,毋庸多赘。身等忆昔先世之谱书,而且世远年湮,切遭兵燹回录之厄,或荡析销(消)沉之间,无从稽辑,幸获吾祖君信公世居崇儒虾潭塆里,于乾隆二十九年元春进敦请林向渠先生纂修宗乘。屈指而计者,百有余岁,而未重修,今见于姓繁多,或徙浙江平泰,或迁宁郡鼎安,地各不同,究其本源则一也。我亦所思先祖排行,是诚良法不可废数,岁在癸未酉七月望后,吾族佥议重修谱牒以及排行等事,无不欣然乐焉。延请职岭萧子怡庭秉肇序事。身等倡修族谱,遍访探本溯源,不辞跋涉之劳碌,寻宗问派不惮风尘之苦。或有门祚衰薄,丁甲式微无力会考,嫡派亲宗亦将开单名位,付叙谱末,以俟后嗣兴起,克承嫡派,仍归本支。身等固所念同宗一脉,何敢舍置之度外。今纂修则全藉阴灵之力,而知谱中人,若祖若宗若昭若穆,俱无容紊,庶不致一体视如秦越也,以使后世云乃辈知所推本,弗至蹈忘祖之咎,亦能本支垂美百世,水木长发万年,乃所愿则学苏氏之法欤以厚望,秩其序,昭其伦,永垂家宝云尔。
时大清同治癸酉年七月朔后彀旦
倡修总理裔孙耆宾瑞蒗、瑞蕙敬志
协理裔孙耆老瑞龙、瑞芝校正
辅理裔孙耆老瑞藩、瑞慈、瑞芹收纂
16.霞浦县盐田乡瓦窑头村《雷氏宗谱·序》
原夫国有史,家有乘,史纪一代之盛衰得失,乘载通族之脉络分明,自轩辕锡(赐)姓以来,人知有祖,尧称睦族,而百姓平章。舜美克谐,而四方风动,由帝而王,传及盛朝。太伯虞仲太王之昭也,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仝车弗与同轨,葛藟尤庇本根。序长幼,别尊卑,定亲疏,俾群黎咸识尊亲,人人珍重谱牒,谱之义大矣!载吾君雷得财表弟创造家乘,一木能支大厦,汇集丁甲,印刷成编,祖宗赖以生辉,彝伦赖以攸叙,礼所云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节此物此志也乎,予深嘉之,是为序。
同治十三年岁次甲戌桂秋月彀旦
增贡生钟熙年拜撰
17.蕉城区(原宁德县)猴〓《雷姓宗谱·源流谱序》
且夫树之千枝同出一本,水之万派共出一源。人之族姓蕃衍虽则枝(支)分派别,考其源流,审其枝(支)干,寔同出一祖也。爰考雷氏之源,系出卞雷氏黄帝臣雷公之后,出守同州故颜其郡曰“冯翊”,雷氏之由来也。传至汉,义公有儒风冠世,居鄱洋,与陈重胶漆之交,举之为官,让于重,刺史不听,遂披发佯狂不应举。后为郡功曹,活人死罪,以谢金不受。及传晋,焕公精斗牛,丰城得二宝剑。至南北朝次宗公为给事中,不授。筑室钟山西岩下,谓之招隐馆。后授《左氏春秋》。迨至宋,应春公官御史,直言忤权贵,乞归,结亭湖上,以诗酒自娱。及至明,礼公字古和,博学知古,官工部尚书。递几世,叶颗公,官文华殿学士。迁居庆阳府乌仑寨下,其间仕宦不可胜记。及传至天辟公,隆庆四年由庆阳府而来宁德尖山大坪兴居立业,妣配谢氏,生七子:长光江、次光河、三光汉、四光清、五光滋、六光润、七光泽,兄弟七人,遭于明季兵燹之乱,散处离居。唯光清公,万历元年旋游九都闽坑猴〓,见其山水秀丽,地土肥饶,遂卜筑焉,光清公号清溪,行恒四,为本族猴〓肇基第一世之始祖也,妣配钟氏,生子元六,父子器量深沉,规模宏远,结庐构厦,开山垦田为子孙计。元六公妣配钟氏,生四子:长乾一、次乾三、三乾四、四乾五。乾三公嫡派子孙分居牛石坂,乾四公嫡派分居桦林,乾五公嫡派分居林洋。乾一公奏名法春,妣配钟氏,生四子:长法宝、次法康、三法贵、四法勤,分列元、亨、利、贞四房。元房法宝公,嫡派子孙分居牛山下;贞房法勤公,分居金腰带;亨房法康公、利房法贵公两房嫡派子孙原居猴〓。诗书之泽虽逊于邹鲁,勤俭之俗不亚于唐魏,于兹相传三百余载矣。其族董事尝思有根本斯有枝叶,自祖宗斯有子孙,故祖宗者,实为子孙之根本也。但世远枝蕃,倘亲疏莫辨,世次无分,则后代子孙莫识何支之派,何公之系,所以不胜同源分流之叹也。今自丙子春协族议修一谱,重加葺订,韫匮收存,尔后人览斯谱者,粲然在目,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俨若聚数百代祖宗于一堂之上矣。是为序!
光绪二年岁次丙子仲冬葭月 穀旦
后学香山李德馨 汇辑
18.蕉城区漳湾镇《雷东雷氏谱·序》
自古帝王有本纪,侯国有世家,因之氏族有姓,(源)姓源者族属,谱系之所为著也。顾谱系之作,世经人纬,所以明一门之氏族,溯百代之源流也。虽然先正有作之于前,后学宜仿之于后,阅世生人,阅人成世。方正学云:“世一修谱”即斯之谓也。兹者六都雷东雷氏,先世由连江下广徙迁罗源护国,由护国转徙雷东,卜年二百余载,十世一十余传。年湮世远,家乘无征。今庚申冬,诸父老有兴水源木本之思,体尊祖敬宗之念,爰商其事于蓝君善葊,同往连罗梓地,搜寻旧藏草纪二卷,携归考核。详者录之,略者阙之,釐正既定,请余为之编辑谱书一卷,以便后人观览。更改甚详,本支雷东开祖行第,既释昭穆,攸分受姓,沿始递衍推详者,有其先世源流以之同条而共贯也。分支为祖,继别为宗者,有其家藏旧帖,以之挚领而提纲也。以故取义之于木水,千流万派,无非一源之回溯也。雷氏之谱序,由高辛盛自当代,源源本本信乎若网之在纲也,信乎珠联而绳贯也。行见发祥衍祚,长垂冯翊之光,翅凤振麟,永继盘瓠之绪;斗牛紫气,宁城媲美于丰城;竹帛动名,掌领追隆于云岭。从此十五年而再纪,三十年而更修,当必家声丕振,门阀盛隆,世德作求,宗祧光显有人焉。发家辅国,躬被温纶,增辉累叶,继序其皇,此发藻扬休,其于氏族姓源之著美,积之斯流之光,应可操如左券也夫,是为序。
时民国九年岁次庚申仲冬月谷旦
童山清庠生献廷缪培琛
19.福鼎市桐城乡浮柳八斗丘同治辛未十年(1871年)本《雷氏宗谱》
叙:……至若我初世祖世绵公,由广东而迁福安,再迁鼎之菁寮(桐城浮柳的菁寮)……道光辛丑二十一年(1841年),先父与先堂叔仲省议立谱书……断自世绵公为此地始祖……迄今三十余岁,丁口日增,迁移靡定,或居井头鹿坑,或徙沿州、高境,或移浙江墩门、风岭,或住大岭山底湾以及福鼎陈棋岭、浮柳洋暨福宁泰邑和福鼎的上埕、樟岚等处……
20.福鼎市秦屿镇才堡棋盘坑头《雷氏宗谱·序》
据光绪己卯五年(1879年)和光绪庚辰六年(1880年)两篇谱序叙:
一为营水夏增荣撰的《增修族谱新序》载:“……厥后入闽抵福安,由福安迁鼎之牛埕下,生三子:长子仍居牛埕下,次子迁鼎邑分水关再徙章坑,三子法罡公移平邑五十一都黄家坑而居焉……”
二为九世孙维铨、维槐等同识的《增修族谱序》载:“……境我始祖法罡公由闽来福安牛头畔(即今福安市湖塘坂),而牛头畔徙鼎邑牛埕下,复徙平邑五十一都黄家坑,是为来浙肇居之始祖也……”
21.福鼎市牛食岚《雷氏增修族谱·序》
光绪癸卯二十九年(1903年)载:“……我雷氏出粤东来闽迁浙或居霞浦县或迁福鼎或移温中住平邑……”
22.福鼎市滨阳《雷氏修谱·序》
(共和国丙辰年本)两篇谱序载:
一为光绪十三年(1887年)岁次丁亥裔孙青云谨序叙:……去之祖明时由广潮迁闽,航海而来,渡连江马鼻登岸,寄居福安,后乔迁浙平,训继远公是也,至支祖移住鼎邑梅溪,择兹土以安居,计时已有二百余载……
二为光绪三十年(1904年)仲秋之月生员国霖谨序叙:……以霖之祖肇于粤,迁闽航海,渡连江上岸,乔迁罗源大坝头乡,后入霞邑,择兹土居焉……
23.福鼎市双华《雷氏族谱·序》
道光乙巳二十五年十月(1845年)佳阳钟起珍拜撰序载:……今改其肇祖惟自宗瓞公始,公由福建省罗源县而迁福安,后移居平邑利洋(今属苍南县马站区),及启顺公分徙邑华洋……子孙绵衍,历二百余年……
24.福鼎市桐城乡浮柳上宅宝庙《雷氏谱序》
据宝庙《新修宗谱》 (民国甲寅年重修本)载:……其祖明海公自罗源发平,迁居闹村凤岭脚西山下马垄乐斯土……
上宅和宝庙两谱,雷姓是同一始祖,两兄弟从四世朝字辈起,各代行第排列相同。上宅谱属西山下派;宝庙谱属北山派。但宝庙谱两派俱全,而上宅谱头载有西山有一派,所以认为上宅和宝庙雷姓是同谱同派。
25.寿宁县坑底乡云峰坑《雷氏宗谱·源流序》
始祖雷巨佑公在南京居住,子孙兴旺,出城迁移潮州凤凰山居住,由凤凰山迁会稽山七贤洞居住。至元进公移出,迁福州府七十九都黄家山居住,以后生有七子,人丁兴旺,长子仍住黄家山老屋居住。其余六房兄弟移出,迁出(浙江)处州府云和县土名东盛居住。至调庆公、调光公兄弟二人,迁(浙江)温州府泰顺县一都八甲竹里金山垅居住。永久也,子孙兴旺。嘉庆十八年(1813年)八世祖有林公(有林公仝弟蓝有公、林公时间,二十四岁,于嘉庆十二年丁卯岁,同弟由泰顺竹里金山垅,移迁寿邑云风坑住居),七月驻云和,查宗谱,阅过佰四十七郎公生子七,长在福州,次同弟等仍住云和地界,其次五、六两房移居泰顺竹里金山垅。千九十二公郎公之子名调庆、调光兄弟二人,调庆公生子三:长明登、次明盛、三明进;调光生子三:长明容、次明双、三明祯。登公派下十世孙国胜之子,十一世正垅全父住院东坑源,依原序所录此。
光绪三十一年乙岁孟敉月 蓝骥丽笔书重修
26.寿宁县坑底乡云峰坑《雷氏宗谱·旧序》
谱者,布也,布列其世次行事,俾后之时续之,毋忘其先也。人情详近而略远,无谱则五代以上莫名于心,有谱则百世以前可感于目,故敦宗修谱之莫大于谱,所谓观于谱而由(油)然生孝悌之心,非虚语也。伊乡雷氏,望出冯翊,犹南京始迁潮州凤凰山,由凤凰山迁会稽山七贤洞。至元进公迁福州,犹进公之子日会迁处州云和东盛住居,至三世调庆、调光昆仲二人,同驻温州泰顺一都竹里数十载矣。至八世有林、蓝有兄弟二人,嘉庆时移迁福闽寿邑云风坑,迄今已久,人丁繁衍,创业垂统。盛族之系已经重修谱卷,免后违隔久远,恐或世次难以明晰。莫忘先人之志,而生孝悌之心,一切木本源流之念,苟无愧心,各怀敦亲睦族之思。伊族董事十一世正勤仝族侄叶可均等谋倡修,姑录谱卷完帙,伊族爰设增议,决凡例,附列此序,凡世系,俱五代一提。再提,则以前第五世首之,庶乎父子相继,源流有自也。五世一提取五服之义也,上自高祖下至元孙,以上承其祖者为元孙,下系其孙为高祖一世,至五世再提,则为九世,三提则为十三世,自此以至提之无穷。皆五服之义也。推而上下之则,源流之有,自旁行而列之,则枝干之繁衍也。或取名字,有犯尊讳者,交无易取,或只同一字亦不此论。如子孙迁徙于外,其地里皆书,使后之观谱者得以考其分派之由。识源流之有自焉。更定重修谱书,伊族感体此心,方且矢心不违谱帙规则,集录支图,余检阅依照旧谱卷所列完全,谱书如或讳字失错,概无替情责任,惟赖伊族俟后人再考明晰,伊所云,余敢代录,不弃简陋之才,粗肆成帙,是为序。
民国二十八年已卯岁次季秋月
清例五品衔赏戴蓝翎卫守府罗达臣撰书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谱牒祠堂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闽东畲族谱牒祠堂的相关情况,内容包括:修谱牒与建祠堂、谱牒内容、各姓藏谱、畲族祠堂四章。
阅读
相关作品
福鼎市牛埕下纂修《雷...
相关作品
福鼎市牛埕下《纂修雷...
相关作品
福安市牛石坂《雷氏族...
相关作品
福安市新修东山《雷氏...
相关作品
福安市后漈《冯翊雷氏...
相关作品
福安市后漈《雷氏族谱...
相关作品
后漈《重修雷族家谱·...
相关作品
福安市康厝畲族乡红坪...
相关作品
福安市田螺王(园)《...
相关作品
福安市林岭《新修林岭...
相关作品
福安市穆云乡险坑《冯...
相关作品
福安市穆云畲族乡险坑...
相关作品
福安市穆云畲族乡燕窝...
相关作品
霞浦县崇儒畲族乡霞坪...
相关作品
霞浦县崇儒畲族乡霞坪...
相关作品
霞浦县盐田乡瓦窑头村...
相关作品
蕉城区(原宁德县)猴...
相关作品
蕉城区漳湾镇《雷东雷...
相关作品
福鼎市桐城乡浮柳八斗...
相关作品
福鼎市秦屿镇才堡棋盘...
相关作品
福鼎市牛食岚《雷氏增...
相关作品
福鼎市滨阳《雷氏修谱...
相关作品
福鼎市双华《雷氏族谱...
相关作品
福鼎市桐城乡浮柳上宅...
相关作品
寿宁县坑底乡云峰坑《...
相关作品
寿宁县坑底乡云峰坑《...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