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蓝姓迁徙肇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谱牒祠堂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3128
颗粒名称: 一、蓝姓迁徙肇基
分类号: K820.9
页数: 26
页码: 85-1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闽东畲族蓝姓主要迁自闽侯、连江、罗源、上杭县和浙江省的泰顺、苍南、平阳县,共有26支。蓝姓107世祖蓝传仁迁入闽东,生有7子,分别迁居于宁德县葡萄坑、福安县、浙江云和县、福安南湾大坪下溪兜、霞浦鲤鱼山和寿宁。蓝姓在闽东各县之间往返迁徙仍然十分频繁。
关键词: 肇基 畲族文化 蓝姓

内容

闽东畲族蓝姓主要迁自福建省的闽侯(侯官)、连江、罗源、上杭县和浙江省的泰顺、苍南、平阳县,共有26支。其中迁自闽侯2支、连江3支、罗源4支、上杭6支,浙江省泰顺7支、苍南1支、平阳3支。
  唐乾符二年(875年),蓝文卿“以田二千五百八十五斗种收米万一百石有奇、住屋亭榭三百余、米仓三直所、田庄十二所、牛三百六十口施之(雪峰寺)。”其长子蓝应潮举家迁入古田平湖富达村定居,这是闽东见诸文献记载最早迁入的畲族支派。明代迁入7支:嘉靖时1支、万历时3支、天启时1支、崇祯时2支;清代迁入18支:顺治时3支、康熙时7支、雍正时1支、乾隆时7支。迁入发族最盛的有4支: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从罗源八角井迁入的宁德飞鸾葡萄坑蓝姓,从浙江泰顺长坝头迁入寿宁下溪后坑、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转迁福安穆云的溪塔蓝姓,明天启元年(1621年)从罗源县迁入的霞浦盐田青皎牛岭蓝姓和明崇祯九年(1636年)从浙江泰顺沙圻田迁入的霞浦崇儒水漕垅(今上水)蓝姓,这4支均出自蓝传仁派下。
  据闽东各地《蓝姓族谱》记载:蓝姓107世祖蓝传仁,祖籍广东潮州海阳县山头甲,分迁于福州台市岭头村(今属连江县潘渡乡陀市村),为蓝姓入闽始祖。传仁子蓝学礼,生有7子:长子恒麒回迁广东,次子恒麟迁居宁德县葡萄坑(今属蕉城区飞鸾镇南山村),三子恒趾迁居福安县,四子恒龙迁居浙江云和县,五子恒虎迁居福安南湾大坪下溪兜,六子恒豹迁居霞浦鲤鱼山,七子恒彪迁居寿宁,后转迁福安。
  蕉城区(原宁德县)马山葡萄坑蓝姓,从罗源八井贝头里迁入。蓝姓先祖从广东省迁入福州台市岭头村(一说从江西省迁入),再迁罗源县八井贝头里(今罗源县起步镇黄家湾村委会大头自然村,该村后山有一巨石耸立山顶,俗称“仙女裙石”,石上又有一石,称“顶髻大石”)。至蓝传仁(蓝姓107世,福安樟后谱作入闽第五世)生子蓝学礼,蓝学礼生子七:恒麒、恒麟、恒趾、恒龙、恒虎、恒豹、恒彪。其长子恒麒回迁广东,次子恒麟迁宁德县,三子恒趾迁福安县,四子恒龙迁浙江云和县,五子恒虎迁福安县南湾大坪下溪兜,六子恒豹迁霞浦鲤鱼山,七子恒彪迁寿宁(从寿宁转迁福安穆云溪塔)。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蓝恒麟(蓝姓108世,明时赐正八品冠带)从罗源县八井贝头里迁居宁德县马山葡萄坑(今飞鸾镇南山葡萄坑)定居,为蓝姓入宁始祖。蓝恒麟在葡萄坑开基不久,因山洪毁寨和发生瘟疫,其孙蓝希源、蓝圣源(同为110世)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从马山葡萄坑分别迁往宁德六都乡谢家林和六都白岩北山村兴居。清顺治年间(1647—1657年)蓝希源孙蓝赵福(112世)复从谢家林转迁六都白岩北山村定居,为蓝姓迁入的另一支重要源流。
  畲族蓝姓迁入闽东后在各县之间往返迁徙仍然十分频繁。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恒麟孙蓝希源(110世)从宁德县飞鸾葡萄坑迁居六都谢家林村,希源孙蓝赵福(112世)从谢家林迁居六都白岩北山村;其后复从六都白岩分迁马鞍山,福安洋勘、楼里、穆水南阳上墓亭;复从马鞍山分迁福安仙岭岔、溪塔,罗源鼓楼石、桥仔头;复从罗源迁福安洋坪、溪尾湾;从福安再分迁福安二都、三都东岭、洋坪、十六都井湖(井口);复从井湖分迁马下茶园、社口南山、流峰石厝面、溪里横坑。
  蓝恒彪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从寿宁县下溪洋后坑分迁福安市溪塔、上沃;复从溪塔分迁于福安境内:洋坪高山、长洋坑、上沃、桃乾洋、下林、半山、林前王墓、大坪、山后垅、坑里坑、坑里、章坑、长坑;九都南山、长坪、化蛟满洋、后坑赖头秦坎、燕窝、溪北岩头、张坑;复从上述村庄分迁福安市和庵、金斗量、铁场、岭冈、洋中、城内上杭、井敦、险坑、东爪坪、鲤鱼背、溪北马山、留洋施坑、仙跤迹、茶洋、爪溪何林、枫食山、周坑里、渡头漳后、仙岭岔井墩、塔仔等村。
  此外,福安市下白石顶头填洋村蓝姓,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从宁德市仙顶下迁入;大获青山鼻蓝姓,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从宁德市仙顶下迁入,分迁于湾坞柘边半屿半山;荷屿半山蓝姓,清乾隆六年(1741年)从宁德八都点蓝村迁入,分迁于大石牛村;上王坑村蓝姓,清乾隆间(1736—1795年)从宁德市六都白岩迁入,又分居后秦坎、南八斗坑等地;下王坑村畲族蓝姓清代从宁德富雷庵迁入。
  蕉城区飞鸾镇新岩村蓝姓,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蓝一奉从连江县外窑村迁入发族,传四世,其房下蓝某迁入飞鸾梅田管后村兴居;又蓝天送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迁入城南后岗村兴居。
  蕉城区七都镇三阳店村蓝姓,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蓝某(十四世)直接从罗源县梅〓坑迁入兴居。
  霞浦县三十八、三十九都青皎蓝姓,明天启元年(1621年),由水路直接从罗源迁入。始祖百六,挈妇李氏乘舟渡海。最初在南塘岐岸搭寮暂居,之后渐次东移西池、后坑。一年冬天,大雪遍地,因寻牛发现栖牛之处绿草茵茵,认为是“风水宝地”,遂建房定居(因称其地为“牛岭”),开基发派。其子孙或留居本地,或就近发派,相当部分散居霞浦县西部,也有部分散居中部、东部以及外县,其较大聚居行政村有:盐田瓦窑头、西胜、洋边,州洋马洋(鲤鱼山),崇儒新村(后地)、霞坪等。
  霞浦县十五六都水漕垅蓝姓,明末(一说清初)从浙江省南部回迁入。该支始祖齐满(名五满),其先世从广东潮州徙居福建,先移漳浦、永春,再转罗源南郊与起步大头。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地瘦岁饥”,族人会议改迁福宁并浙江省温州、平阳等处,历经辗转,崇祯九年(1636年,一说清顺治初年),宜懿派下四世齐满,率次男兆聪、三男兆明,自沙蚯田移居福宁十五、十六都水漕垅,从此开基创业,娶媳生孙,人丁鹊起,成为崇儒上水主要开发者,进而就近扩散派居霞潭(五世兆聪为祖)、牛路岭尾(八世云清为祖)、古厝溪、游家岚,又是崇儒霞坪、州洋岭头等处畲村的重要开发者。此外,州洋之七宝洋、墓斗、霞山、马洋鲤鱼山,以至松城西关、盐田南塘、水门大贝等地均有齐满派下衍发者。此外,齐满之兄弟四满、六满;亦在明末“迁福宁西路”,与齐满共同发派,成为霞浦县西部、中部畲村旺族。
  霞浦县牛跤岭蓝姓,清康熙元年(1662年)前后由汀州府上杭县迁入发族。始祖雷贵,“有择居之智,能善相阴阳,遍观霞浦地方(指溪南一带),卜居小南四十六、七都牛跤岭之地。山川秀美,形似犀牛望月,遂开基立业,以大其族焉。其后发祥……”成为牛跤岭主要居民。与此同源的还有雷贵的两位兄弟,同时由上杭进入福宁,一在大南四十三都罗浮(长春里城),一在中南四十四五都梅洋(沙江)。派居梅洋者,民间传说后来改为韩姓。
  霞浦县盐田洋边蓝姓,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从福安县化蛟(交)满洋(城阳)迁入。散处于县东部的一些宗支,是清乾隆以来,陆续从浙南、福鼎等处回迁。来自浙江省平阳县的朱山、承光于乾隆间(1736—1795年),肇迁牙城第一层,并衍派于水门大坝等处。承式稍后亦迁入第一层,升斌则于光绪间迁入;景善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迁牙城鹧鸪岗;景眉后迁牙城小桥西山。承安迁水门浦后溪尾,升水于民国初亦迁此;景海清同治间(1862—1874年)迁三沙二坑孝井,并派衍牙城凤江沙江(民国三十一年,其后裔清仙始迁);景清同时迁孝井附近的大湾;国旺入迁牙城后洋,升贵于光绪间(1875—1908年)迁牙城东街头畚斗洋……来自浙江泰顺者:景口于道光间迁水门茶岗溪尾,其同辈景福则转从福鼎菁寮移居二十五六都舍投堂(崇儒新村)。
  散居于霞浦县境西部、南部的一些宗支,也有从浙江省南部迁来的。景等于清乾隆间(1736—1795年)自平阳朱山迁池岙(北壁);宗悌于清光绪间自平阳王仁洞迁青皎上郑溪边里(盐田瓦窑头)。
  霞浦县崇儒樟坑蓝姓,清嘉庆初(1796年)从福安市溪塔迁入;下浒茶坑蓝姓,从福安青山鼻迁入,分迁四斗、凤门垅;崇儒溪坪监姓,分别从福安穆阳王楼和浙江迁入。崇儒新村蓝姓,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从福鼎县下寮迁入。海边(盐田南塘)蓝姓,是佬细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大革命失败后,由福安市老苏区林洋、洋坪搬来的。
  福鼎市管阳西昆墙围内蓝姓。二世法照公(百六公长子)长子君关于顺治初年(1662年),由福宁牛岭迁崇儒石竹垅;次子君儒也同时间由牛岭移居水郊后章。元全公五子文贞于雍正丙午四年(1726年)由西坑后章移居墙围内。
  福鼎市双华蓝姓。六世国春公(德泰公次子永照之子)于顺治八年辛卯(1651年),由平蒲垅派驻邑华洋桥仔头;国林公(永随公之次子)于康熙二年(1663年),由平邑蒲门甘溪岚下迁住鼎邑华洋;七世胜照(国兴公次子)于康熙三十五年丙子(1696年)前后,由平邑五十四都大岭内迁住华洋西下田头。
  福鼎市石番溪蒋家岭蓝姓。四世明德公三子士祉之次子一增于顺治庚子十七年(1660年)由泰顺一都鳌岭迁福鼎法洋蒋家岭;四世临云公之子大钊于嘉庆丙寅十一年(1806年)由大范洋迁居福鼎法洋、考洋。
  福鼎市浮柳下半山蓝姓。一世陈郎公独子一元于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年),由泰顺董庄山头囝迁鼎邑十七都天竺徐坑村,为本谱福鼎徐坑派开基祖;六世君礼(五世长子得逢之长子),于嘉庆十一年丙寅(1806年),由管阳天竺徐坑迁桐城乡浮柳下半山为始祖。
  福鼎市浮柳蓝厝蓝姓。一世意清公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从原籍福州市侯官县四十都平址坑移鼎邑牛乾,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迁浙江省处州青田八都八源石林坑。再移温州瑞安五十三都三甲民坑为肇基始祖;四世国号(二世长子法祖公五子必兴之三子)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己亥(1719年),由瑞安三甲民坑迁鼎邑桥亭蔡洋;国周(二世次子法春,长云昌之三子得富的独子)于乾隆二年丁巳(1737年)由祖父云昌居地平邑陈家湾外岙鹤顶山肇基地迁鼎邑前岐镇小华洋(其父得富坟小华洋,即今福鼎佳阳双华村)。
  福鼎市点头和梅溪蓝姓。昆山侄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由福建上杭县芦丰乡田官迁福鼎二十都梅溪为本谱梅溪派始祖;蓝朝瑛于光绪丁亥十五年(1887年),由浙江省苍南县矾山区温州堀迁福建省福鼎前岐镇打银为业,后其三弟朝瑞于光绪庚子二十六年(1900年)由前岐迁福鼎点头。
  福鼎市象阳水岐头和岭底蓝姓。九世有金(世贤四子廷贵之长子子忠的三子)于乾隆四十六年辛丑(1781年)由浙江省苍南县马站区云柘牛皮岭移居福鼎二十都前岐镇余家坪;十世光财(有和之五子)于嘉庆丁丑二十二年(1817年)由其祖父八世子进迁居霞浦县邦岭移居福鼎秦屿镇才堡;五世子茗(明星三子敬顺之独子启治的独子)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由浙江省凤池迁福鼎前岐水岐头为始迁入之年。
  福鼎市桐山麻坑底蓝姓。四世长春六子有华之次子帝孔于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66年),由平邑闹村四十七都头移居鼎邑桐山麻坑底。
  福鼎市福全山蓝姓。十一世永妹(有寿公长子)于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7年)由泰顺士洋坑源底移鼎邑岩坝;十三世昌关(孔谚公之子)于咸丰三年癸丑(1853年),由霞邑西坑八斗移居桐山福全山。
  福鼎市官洋村蓝姓,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从宁德仙顶下村迁入;白琳水郊村蓝姓,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从霞浦县牛跤岭迁入,分迁于西山罗七、虾蟆洋水尾、水碓洋等地;广化村蓝姓,清康熙十三年从霞浦县牛跤岭村迁入。
  附:各地蓝姓迁入肇基谱牒资料原文
  1.古田县平湖镇富达村《蓝姓宗谱·序》
  夫水有千流万派而同出一源,木有千枝万叶而出一本,人之子孙自五世而至千百世皆同出一祖也。人不知祖宗岂为人乎?余始祖蓝大郎讳文卿婆杨老太夫人,生有八男一女,长应潮、次应晨、三应智、四应明、五应惠、六应聪、七应和、八应嘉。自唐以来,向居侯官东洋境,创立田宅屋宇三百六十余间,水牛三百六十余牵,田业二十四庄,受种一千五百五十余石,收谷三万四千三百余石,米仓五十余间。
  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年)十月十一日,有一僧讳真觉,泉州人氏,莆田玉涧寺出家,再参福州芙蓉山宏照训禅师,三覆到幽州受参空德山和尚为师受业,长者贵居山明水秀繁华胜境,特求庵地栖身。文卿公闻之喜,指舍门前一小池畔大枯树边,与僧草庵。每日讲说真言经法。但见四方徒众纷然云集,因群牛有异,每日朝向山头。文卿公与真觉戏:“能唱群牛朝拱,尽舍其地。”果遂,方知真觉法旨高妙。至次年三月初一日,文卿公同真觉、八男及女婿陈伴随闲游柽洋庄,遍见四野山峰朝拱,林木茂盛,遂与庄佃谢方训言曰:“此处宜建梵刹,创立殿宇,与真觉禅师居住。”翕然云衲,徒众甚多。文卿公见院寺狭窄,与婆杨氏及男女相商,将五男应惠,披剃为僧,八郎应嘉离居茅洋黄坪庄,应晨离居芙蓉城。文卿公同僧众诣闽山越王祖殿游观,誓约愿将住屋、田产、庄所、粮仓、绸缎、货物拨与禅师建造宝刹。
  至乾符元年(874年)三月十五日,真觉奏闻皇帝,勒降雪峰寺匾额,封真觉并勒封檀越主蓝长者文卿公威武军节度使,婆杨氏懿德淑靖夫人。文卿公于开平元年(907年)十一月十一日归神于雪峰寺,年九十有六,重骨塑为侯王宝像,安奉本寺蓝公堂。婆杨氏夫人终年九十有三,葬于大坪丁山。七郎应和葬于丁洋山。
  开平四年(910年),应潮公与弟相议,更有未尽舍田庄产业屋宇:蓝田庄、张祭庄、清泉庄、安仁庄等,共受种二百四十一石及宅舍、牛、羊等尽数舍入雪峰寺。应潮公同王氏夫人,恭承禅师法旨曰:“你可乘白牛,由所眠处开基,乃万代风水传流之地也。”彼时禅师誓曰:“后檀越子孙到寺祭祀,我等僧众务加恭敬,重礼迎接,表里回送,或在院前经过,礼请到院,沐浴依礼款待,毋得轻忽,如后僧众贤愚不等,傲慢失接,任许报官证究。入山伐木采茶亦不得拦阻。”亲书为记。应潮公亦誓曰:“已舍田庄屋宇等项,后代子孙不得翻覆讨还等情,违者是逆祖命也。”缘闽主讳审知乃越王是也,祖禅师乃嘱曰:“长者自后子孙广居,足衣足食同天地之长久,享百年之福禄锦,无不如意者,承久之遥焉。”
  是时晌午,骑牛而至玉田水竹洋,号为富达村,创立屋宇田产,已定于邻近设立侯王蓝公庙宇三座。后雪峰禅师往来参谒,三年一次,俗居不便,又建古佛山庵一座与师歇宿。后代子孙繁衍,若树之长茂,如水之长流,皆祖宗积善好施之报也。
  2.富达村《蓝氏族谱·简述》
  蓝氏族祖源于河南汝南(今河南省汝南县),始祖昌奇公是炎帝神农氏第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生于帝榆罔二十二年二月十八日子时(公元前2732年)。是时番王造反,公征番有功,高辛氏封公为驸马,勅赐忠勇王,后分封于汝南郡(汝南)。殁于轩辕氏九十九年(辛丑年)四月十八日申时(公元前2599年),享年一百三十三岁。族祖后代由于历代变迁,从北迁西移南,徙居各地。唐代一百一十五世祖,蓝训挈家渡江居濠州定远县(今安徽省);一百一十六世祖蓝昭移居福建汀州(今长汀县),一百一十七世祖蓝一俊、蓝一秀公。一俊公居长汀、上杭;一秀公南下闽清。后一百一十八世祖蓝文卿公居福建侯官县(今闽侯县)东洋境,生八男一女,长子应潮、次子应晨、三子应智、四子应明、五子应惠、六子应聪、七子应和、八子应嘉,创立豪富家资,后将家资尽献雪峰寺。
  唐乾符三年(876年),应潮公迁居玉田水竹洋(今富达村),成为富达蓝姓始祖。自应潮公迁居富达后,繁衍子孙后代四十二世,其二世至十九世蓝氏世系谱因兵荒世乱,失落至今暂未找到。二十世汝仁公配赵氏生二十一世镛公,镛公娶张氏生二十二世福、禄、寿三房。福房振富公娶罗氏,至三十二世谱籍失落无考,从三十三世清明公记述,至今已繁衍到三十六世。禄房巨富公(五公),宋末迁巴地村,娶黎十娘,生二十三世德明公,为屏南县巴地村始祖,至今已繁衍到四十二世。寿房巨浪公(波公),娶卓、余、陈氏,生二十三世天、地、人三房。天房德达公(字宗显),至二十八世谱籍失落无考,从二十九世学达公始记述,至今已繁衍到三十九世;地房德珉公(字宗贤),娶魏、陈氏,生二十四世子美、子萱,至今繁衍后代到四十世;人房德秀公(字宗茂),娶赵氏,生二十四世子荆、子华(春山),子华公娶林氏生五子,至今繁衍后代到四十一世。
  自始祖应潮公之后,富达、巴地两地子孙繁衍,世泽绵延,至今历四十二世,后代子孙散居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其中不乏显贵者。由于支派繁多,为便于明辈分,序昭穆,上世水远公拟选行第歌词十一字,从三十三世起族人统一执行,使之有序不紊。上世歌词是:上大人自然良培守克齐光。
  新世纪吾族盛世修志,承接上世行第歌词是:祖泽传新根茂育学建中华。
  3.福安市穆云畲族乡溪塔村《蓝姓宗谱·新修谱序》
  溪塔蓝氏,自大七公分房以来,历十余世,旧谱所载仅有法名而无行字,盖上下以分父子,旁行以列兄弟,且血线联续,并无牵连,数世以还,奚识某为何支之派,何公之系?尊卑之失伦,昭穆之紊乱。故昔人谓:“三世不修谱,为祖宗之罪人。”修谱而远,不能纪其脉络之所由起;近,不能列其支派之所由蕃,何如勿修之为愈也!然余曾考蓝氏始自高辛敕赐,与盘、蓝、雷三姓,俱系忠勇王裔孙,历唐虞夏商周秦晋齐陈唐宋元明入国朝,遵例封赠,有加无已。今披阅旧图,自大七公六传,至法曹公行,其间字行,适生卒坟兆俱未详载。意其时,迁徙无常,散居异地,兼之犁云锄雨,我妇子服力田间,秉贑直而敦本业,未知讲明世欤。否则名系无考,强为附会,徒以牵援,贻笑大方欤。君子阙其所不知,而涉诬,又为孙子者之所宜慎。大七公以前远而难稽,略焉可也;大七公以后近而可征,不详焉,不可也!慨自宗法废而有谱,先纪其得姓受郡,次叙其迁地入境,以及分房之远近,认派之亲疏,无不釐然具举。则宗法以维谱之失,而绪谱以济宗法之穷,宗法立而谱义明,如水之溯源而探本于昆仑焉,如木之发枝而觅本于根荄焉,其斯为人道之克尽矣乎?抑祖宗在天之灵有默相也。余又思族以人重,非族重人。溪塔蓝氏也,长坪坑、蒲洋、上墺、下林暨寿邑粗洋等处,虽分门别户,而户口日增,支派日盛,按图以嵇本源,则合谱以联之,系以序之,凡我后人能体此意,亲其亲,长其长,革去浇薄之俗,敦崇敦厚之风。则葛蕾之刺为弃族也,将以为戒焉。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此物此志,若夫以序系代以次纪年,五世一提,开支有溯,则欧苏之成法俱在,岂徒蓝氏一族之遵循已哉,因援笔而为之序云。
  时 大清同治八年岁次已巳孟秋月 谷旦
  福安县儒学生员刘绍伶书
  贵溪后学寅恭江怀礼辑
  4.福安市康厝畲族乡洋里清光绪三十一年《龙冈蓝氏谱牒序》
  圣贤之道,忠孝而已。何谓忠?安上全下之谓也!何谓孝?尊祖敬宗之谓也!士君子读圣贤书,于二者苟有歉焉,亦耻立于人世。是以国有史、家有谱,以明忠孝之遗意也。乙巳秋,余自他乡归,晚过龙冈,世伯上国止余宿,夜与父老叙谈,道及汝南之谱可以修辑,属余秉笔。余感其山居农家能知谱牒之重,亦孝心之一激也。于是欣然承命,择于是岁瓜月吉旦,董事光㮊、光运、光极、上国、承明、承枝等,捧其旧谱来告曰:“斯谱遵欧公格式,余农辈每难稽查,总不若各归各房之为善也。”余曰:“可!”展而按之,乃知可崇公即为蓝氏始祖,其先世祖父原居宁德白岩,及公始迁福安龙冈,故斯谱第以可崇一世,生子三:长顺良、次顺佑、三顺惠,分作清、任、和三房。清房移适吉垅,惟任、和两房现居龙岗。故吉垅一脉,皆属顺、良公之派。自嘉庆癸酉至光绪壬午,潘夏两先生汇集详审条例就规,谱法立矣;世次严明,长幼序矣。余何敢与之等量。但以待远世殊,事难久顿,若不急为纂修,恐沧海桑田,未免相视如途人,爰追家状,查清房光波之孙居宁邑清岩,与日皋、日连之派徙于宁德马兰、秋竹岗、林前,皆遗失,兹搜集之,已隔六世矣。置之不可,收之不能。于是另取:“柳绿更带朝烟”六字以收之。序其昭穆,别其亲疏,易欧阳九世再提之格,遵苏氏一线到底之规,俾知一堂如见,而得以不紊也。夫世有嫌族戚单歆,羡华胄恣意攀缘,以为家乘光,而抑知其谬妄之心,鬼实为之揶揄,更何望其为忠臣、为孝子乎?记曰:“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即此意也夫!余不文,谬肩斯任,幸能告竣,聊弁数言,并绘画龙岗村全图,附诸谱末,诸君以为当否。
  时 龙飞光绪三十一年岁在旖蒙大荒落秋七月吉旦
  穆水狮岩下邑庠生黄绳祖顿首拜撰
  7.民国时期福鼎新修墙围内(里)《蓝氏宗谱·序》
  ……本派第一世祖百六公,明天启元年由罗源来迁福宁州青皎西池后坑分徙,上次修谱云迁移地址:第五世翰公居后地村;元辉公居后地垅;元广公居水郊分杨家溪洋边;元发公居溪宅;元盛公居坪岭;帝旺公居虾蟆洋水尾;帝珠公居卜乾,该派系联叶枝节,据第四世五蒲公迁大坝;第六世文起公居三坪界头;文顺公居大坪后破厝。后此三派原是由福安零支来迁,今次修谱来前合作,亦是血脉亲连……
  8.清同治庚午年福鼎双华《蓝氏宗谱·序》
  盖闻树木千枝,当揣其本;江河万派,宜溯其源。人而有祖,如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稽我蓝氏,出于高辛之朝,盘瓠公生有伟才,建功立业,敕封王爵,遂生光辉公,亦著大勋,锡(赐)之山川,附之土田。肇封汝南,以蓝为姓。迨五帝以及历朝来,文人迭出,列仕版者若而人,登辟雍者若而人。印累累,授若若者又若而人,青史所载,流传不朽,固非无据而云然也。考其镇东粤、居凤村,山川挺秀,群英不断,则广东人文之盛,尤我所自出之区也。然谱牒传于前,兵燹继于后,以致支派散漫,姓名湮没,我先人不胜有废亡之感焉而幸也!一世祖朝聘公偕族人,自闽省马鼻道上山,始托足于罗源、连江两县,生二世祖宗谟公、宗诏公、宗诰公。肯构肯堂,创业垂统,自此始矣!及盛朝定鼎以来,三世祖智房德泰公、德候公、德顺公,仁房德厚公、德纯公;勇房德序公、修穆公、德泽公转徙平邑蒲门甘溪岚下住居。四世祖建功数公迁居平蒲湖垅。顺治年间,该处迁界散之四方,居无定处矣。越五世祖法照、法县、法随住平邑小岭;法应移本邑粤头。六世祖国旺、国松、国林同迁鼎邑华洋;国郎移居卢屯,迄今子孙蕃衍十有六世矣。维梓维桑,依然手植之长在;克勤克俭,宛尔世传之遗风。但世远者,条必紊;族大者,支必分。或在闽之南,或在浙之西,率土之滨,无非星罗棋布之族焉。若无谱以系之,虽有鲁卫之亲,难免秦越之视也。兹者,合族人浮签议纂谱,命余董事,叹桑榆之晚景,耻栎樗之下才,担荷不遑,无冬无夏,不日不月。敬延王先生珥笔,并付枣梨,仿欧苏之式,辑图甲之规,俾父子有亲,长幼有序,亲疏有别,子子孙孙勿替引之,是尤吾之所厚望也夫,谨序。
  时同治九年庚午岁夏月穀旦
  十二世孙明延谨识
  9.福鼎市浮柳下半山《蓝氏宗谱·序》
  ……厥后鼻祖偕同族宪,由马鼻道登岸,始托足于闽邦,至明洪武十三年转迁福宁及温州、处州等处,又散分福安,迨及始祖陈郎、陈日二公,由福安九都赤岩,一徙福鼎徐坑,一徙泰顺仕洋井头……
  清乾隆十五年岁庚午十月
  钦加五品衔浙江选用训导吴一峰裔孙法殿为首倡立
  《蓝序》二:“上古八大姓姚、姒、姬、姜诸字,皆从女旁,盖当混沌已判,草昧初开,盘古氏开天明道,而后得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之,而王常之道愈明。于是浑浑噩噩之天,遂变为男婚女嫁之天,此锡土姓者,多不从男而女,所谓姓从女生也!
  夫锡姓者莫如蓝氏……始封广东之凤凰山,后徙闽浙胜地,秦欤汉欤将近代欤其间。继继绳绳显诸公,载在券牒,惟始祖陈郎公同弟陈日公居福安九都赤岩,陈郎公迁福鼎十七都徐坑,陈日公迁泰顺仕洋早洋坪井头洋,迄今代数两房俱近十世,丁口两房亦皆百余矣……”
  乾隆三十四年岁次已丑九月庠生敬堂庄临顿道拜撰
  10.福鼎市浮柳《蓝氏宗谱·序》(一)
  尝谓:修谱易,而创谱难。修则惟以少加多,增其数以附之,循其序以纪之,若网在纲,有条不紊,创则必以亡生有。探其本以合之,别其派以分之,由亲及疏无谬,庶几可观。是修与创虽同出尊祖敬宗意,而沿流溯源,修固基于创也。藉非仁人孝子,本循名核实之思,推其所自始,无数典忘祖之讥;联其所已分,同联姓缀食之义于先王,教孝明伦之旨有合焉者,其能肩此任而惮其劳乎?此余所以谓缀为难也。吾邑蓝氏,大明间由广东潮州而来,迄今十有三世矣!自始祖意清公,初移福州府侯官县四十都平址坑地方,服畴食力。不数年,幸举二男:长法祖公,次法春公。遂挈二公,转徙牛乾东住焉。越二年,乃迁浙温平阳之北港王庄。厥后法祖公徙居瑞安三甲民坑,子五人:长必先、次必大、三必坤、四必达、五必兴。未几,而必先公移居衢州龙游县矣;必大公迁三条碓,生子三,其次子国进公,转居平阳五十二都陈家湾;必坤公转迁泰顺八都,其子孙之繁衍散处福宁霞浦矣;必达公之苗裔迁居处州府之青田、景宁,以必兴公移居鼎邑浮柳洋,而法春公派下直抵陈家湾焉。若子若孙,寝以炽昌。或居平邑之鹤顶山,或居霞浦之西山,其转徙亦复不一夫。乃叹意清公以一人血脉,而占籍数郡,如木之分枝,其根深者其蒂固;如水之分派,其源远者其流长。苟无谱以纪之,则数百年昭穆,十余世之里居,浑然莫考,势必各祖其祖,各宗其宗,骨肉也而行路视之,乌乎!可已巳岁,族之子姓兄弟,相与聚而谋之曰:事莫重于收族,收族莫先于立谱。吾宗之谱于今未立,恐久而遂失其传也。盍即创之,维时有志收族者,同曰:然!由是上溯本源,下联支派,付诸劂氏勒为成书,俾长幼亲疏之不乱,生娶卒葬之可稽,笃一本之亲,联九族之谊,孝悌之心油然自(而)生,其志不甚伟欤。后之子孙,果知当世创谱之不畏其难,因其事踵而增华焉,承先启后,以遂难中之易,是尤余之所厚望也夫,是为序。
  同治八年岁己巳冬月
  钦加五品衔分发浙江即补训导
  附贡生吴一峰拜撰
  11.福鼎市浮柳《蓝姓辑谱·自序》(二)
  语云:饮水知源,盖为子孙言之也。而子孙知源莫大于族谱,我蓝氏系出汝南,继世而家粤东。明季间,鼻祖意清公住福州闽侯县四十都有平址坑,后偕二子法祖、法春旋迁鼎邑牛乾,越明年复徙处州青田八源石林坑居焉。厥后法祖公转移瑞邑五十三都三甲民坑,生五男,长必先移衢州龙游县;次必大居三条碓。生三男,其次男国进公复迁苍南五二都陈家湾流岐;,三必坤徙泰顺,子孙分居霞浦;四必达居三条碓,子孙半徙浙江青田、景宁;五必兴其后裔散处温平五十二都姚头岗、顺溪大湖朱山以及福鼎二都鸟溪。在坊浮柳洋等处,至霞浦西山,苍南鹤顶山,皆法春公派下。夫祖宗肇基一人,子孙迁居各处,何殊黄河之水一流而千万派,龙门之桐一放而千万枝。苟及今而不立谱,将历时久远,而一族之中生不贺、死不吊,肝胆楚越,坟墓丘墟,虽有贤子孙志切敬宗,夫且不免如杜正伦之求城南郭崇韬之拜汾阳,岂不深可虑耶?余爰是访当年之遗事,采合族之生庚,收集草本,敦请王月槎先生执笔,并烦付梓,阅数月谱成。而昭穆不紊,秩序无愆,祖德宗功,万年无虞,不可谓非盛事矣。噫!生于吾前者,吾尽为继述,生于吾后者亦当尽吾之继述也。夫子云: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唯吾子孙其永鉴诸。
  同治八年岁次己巳腊月 彀旦 裔孙景旦、景昌谨识
  12.福鼎点头和梅溪蓝姓《蓝氏宗谱·原由志》
  吾族蓝氏初居南京,鼻祖明德公传至八世宗训公,移居(安徽省)凤阳府定远县,九世明公居于万嵩山室乡。十一世俊公复居临淮(临淮县原在安徽省凤阳县以东,后并入凤阳县),十四世万福公迁建康句容(今江苏省西南部句容县)。十五世永嘉公移福州福清县五乡,娶妣林氏生三子,次、三仍住福清,长常新公迁居福建建宁县善化坊娶妣李氏生五子,长万一公移宁化石壁乡,娶赖氏生三子,第三子熙三公徙居汀州长汀县,娶妣王氏生三子,次子和三公于元泰定三年丙寅(1326年),复徙长汀城下,土名平岭水口白云梅树下宅而居,娶妣张氏生君厚公(二十世大一郎),君厚公生七子,长居祖地;次与五居武平一图大禾堡,三居武平上堡张坊里,四居上杭平安里,六居武平林坊;七居上杭县芦丰乡,即吾本派祖念七公也。念七公生子子清公迁居田官(上杭县田官),所居之地俱属汀州府,迨吾祖父茂上公,世代相去未远,支图脉络贯通,当日因族稠密,闻平邑三十一都展界后,地广人稀,同张姓表叔来屿星(浙江平阳县,矾山区铺坪公社村名)耕种度活。未几复来温州堀构屋住居创基立业,娶妣廖氏曾祖玉赵公常寄札嘱其归祥,公以子幼跋涉,但携一女回视祖家,玉赵公乃常留女孙许配上杭罗姓。时公曾抄录旧谱世系,带下迄今五世莫来,苟不登之于谱或异日抄本毁坏,保不至为荒远无稽将昭昭者,而使之昏昏乎。是岁癸丑,叔侄佥议,敬请蔡文轩先生搜罗丁甲而汇联之,俾后裔子孙展而观之,了如指掌。倘能往上杭祖居一对便知,若合符节则源之本本,庶不至失废矣!
  咸丰三年四月吉日
  明德公派下二十九世孙明书、寅书,卅世孙安忠同谨志
  13.福鼎市岭底光绪三十年《蓝氏宗谱·谱序》
  ……我蓝氏大明间,由广东潮州而来,迄今十有四世矣。自始祖意必公禄移福州府罗源县龙头山大坝头地方服畴食力,幸举六男,越数年,逐挈第三男千四公,第六男千六公转迁浙温平阳三十三都凤池李家山进施地方,后千六公子孙移居泰邑、青邑、鼎邑居焉。千四公生子二人:长万五。万五公生子华清仍住凤池,万三公移平阳二十三都石圹狮仔杨家坑生子四,长华香,次华山,三华吾,四华春。未几而华香公裔孙林贤公住平阳五十四都坑门牛皮岭家焉,子若孙寝以炽昌,或居福鼎二都横坑,霞浦四都西山秦家洋坝下,或居平阳五十四都坑门岭仓基或居三十一都南宁尖大园,华山公迁居福鼎二都高境,子若孙有散处霞浦帮岭遣门半岭等处;华吾公徙居福鼎二十都卞洋(即前岐卞洋岭底),其子孙之蕃衍散处平阳五十二都王家山、二十七都钟鼓;华春公迁平阳岭门。乃叹千四公以一人血脉而占籍数郡……
  清同治壬申年冬月 十一世孙正和正财同谨识
  14.福鼎市岭底光绪三十年《蓝氏宗谱·辑谱自序》
  ……我蓝氏系出汝南郡,继世而家粤东,明季间鼻祖意必公迁福州罗源龙头山大坝头。居未几而第三子千四公与第六子千六公转迁平邑三十三都凤池李家山进施地方居焉。嗣后千六公子孙移处州青田,千四公生子万三转移平邑三十三都石圹狮仔山杨坑三贡内,万三公生子四:长华香、次华山、三华吾、四华春分为福禄寿喜四房,后因第四子华春移平邑岭门后,各自为谱。我三派再分天地人三房迄今十四世矣,孙枝茂盛,迁移殊方或居平邑坑门牛皮岭或迁钟王家山,或居鼎邑卞洋、横坑、高境及霞浦四都西山、江溪青诰等处,星分其布而皆千四公裔也……
  15.福鼎市桐山麻坑底民国《蓝姓宗谱·序》
  《增修族谱自序》:……余闹村马塆上万公、祭头柯岭朝显公、腾垟北山元友公、王神洞元钟公、王塆子庆公、南宋垟子孝公。此六派族谱系民国甲寅岁重修迄今三十余年未增编纂,而凤池岭兜万伍公派下华清、华春、华勋分为天、地、人三房,谱牒至今四十余载亦未添详……吾祖自广东潮州迁闽罗源徙入浙温平北闹村马塆延开基,及瑞泰、福鼎、霞浦等地而居,迄今三百余年……
  《重修谱序》:……厥惟莒溪蓝氏盖其先世华清、华春、华勋三兄弟由福建连江马鼻龙潭背始迁于此,分天、地、人三房,迄今十五世矣,又北港闹村马塆先世元谷公由罗源移此,生男四,分福、禄、寿、喜四房,今至亦传十四世……
  16.福鼎福全山光绪《蓝氏宗谱·序》
  《族谱源流序》(民国庚寅年修本)载:“……粤稽其祖号昆冈公原籍广东府凤凰山人氏,乃光辉公裔也。当明季时种寿公同姬王桂公仰浙瓯之名区,慕平邑之胜景,挈家携眷聿来胥宇望,种寿公与兄子桂公迁南其巷莒溪洋尾居住,种松负先父骸骨来迁北港青街黄仁硐住,种柏公带先母骸骨来迁闹村东湾住;种梅公派衍风岭脚及北山,种柳公派熊岭并大而、秀涧、雅洋、柘头,系和温公之裔也,是为来平肇基之始祖……”
  光绪七年岁次重光大荒落夏莒溪如川孟夏增荣顿首拜撰
  《续修谱序》(民国庚寅年修本)载:“……昆冈公世居广东潮州凤凰山,迨其后二世祖宝珊公同父迁徙罗源大坝头,因倭寇作乱,由罗源而迁浙平卅六都莒溪洋尾居焉……”
  17.福安和庵《蓝氏原谱·序》
  粤嵇和庵蓝氏先世,由潮州海阳而来寿邑下溪洋后坑,至恒彪公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肇迁穆水溪塔,聚族而居。迨明季遭乱,散处离居,或迁长坪坑,或迁满洋,或迁上粤,或迁寿邑、雍坑粗洋等处。惟法赵公迁居桃域洋,数传到崇庆公,于乾隆初年由桃域洋择居五都和庵。
  18.福安洋坪《汝南蓝氏支谱》
  自铭公迁罗源为始祖(这件材料不完全,疑亦系广东来),生子三,长汉彬,无传;次汉洲,居鼓楼石楼仔头;三汉潼迁浙江。汉洲三传至泽咸,由鼓楼石迁福邑洋坪。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谱牒祠堂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谱牒祠堂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闽东畲族谱牒祠堂的相关情况,内容包括:修谱牒与建祠堂、谱牒内容、各姓藏谱、畲族祠堂四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