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畲族传统武术的基本理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体育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298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畲族传统武术的基本理论
分类号: K288.3;G852
页数: 15
页码: 11-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市畲族传统武术的基本理论的情况。其中包括畲族传统武术的源流、畲族传统武术的衍变、畲族传统武术的特点、畲族传统武术的成因、畲族传统武术的拳理、畲族传统武术的健身价值等。
关键词: 畲族 传统武术 基本理论

内容

第一节 畲族传统武术的源流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由于自然条件、生产方式和民族习惯的不同,武术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相应形成各种风格不同、特点不一的流派。畲族传统武术是南少林武术中的一支流派,它与其他武术一样都起源于生产活动,发展于军事斗争,是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地理因素的制约而逐渐衍化出来的以适应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产物,广泛流传于畲民聚居的地区。
  健身与习武,是闽东畲族人在生活与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畲族传统武术与中华武术同源但不同流,有自己独具的招式和套路,刚劲与柔韧、美观与实用和谐统一。畲族人尚武、习武,更崇德守德,讲求的是形与魂的完美结合。
  盘瓠传说作为畲族起源的神话叙述,可以看到畲族是个尚武的民族,相传盘瓠王武艺高强、降妖伏魔。从畲族部落形成与历史发展中也可以知道畲民族的崇尚武艺的作风与英勇无比的性格。封建时代福建省的战事几乎都有畲族的参与。畲族传统文化也赋予畲族传统武术以丰富的内涵,据穆云高山村《钟氏族谱》载:“先世肇迁祖为忠震公,武略冠一时,前朝崇祯时,寇盗蜂起,或有谋哨聚众数名,公弗从,贵在大义,遂归隐于考河,旋迁斯土而家焉。”闽杭庐丰《蓝氏族谱》记载了蓝氏家族中孔武之人,“故膂力轶群之士,代有诞生,数百年来其能以国术驰名”。又如“一门道贯者,前辈盛推吾之叔祖登鳌,叔祖清嘉庆时,人申我觐日、素、雯三代青衿,即其直系上祖也。貌三体伟,力大气充,好习武术,拳棒俱熟练,从业师丘安思、黄贵琅、游约廿载,深得秘授,能吞阴缩骨闭气,使腹大如囊。人若以拳殴之,则吞拳吸力拔不出。其子能庆,孙瑞成,侄双庆、衍庆、振庆,侄孙岳林,均能绍其术,颇著盛名。振庆、能庆且善舞狮,振庆披狮首,能庆披狮尾,随台飞跃,活动如生狮状。至今犹传为美谈。”正是这些畲族历史上不计其数的英勇尚武者,使畲族传统武术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得到延续和发展。
  传说清雍正年间,少林志士四起,酝酿反清复明大计,他们胸怀“蛰伏待日施冷眼,终须有日可亡清”之壮志,隐匿于据称南方反清复明秘密基地的南少林寺(即福清南少林寺。泉州、莆田有传习南少林拳)。据说清廷得知后,派兵焚毁南少林寺,肆意杀戮寺僧,幸存的铁珠、铁鞋、铁柄、铁板等少林武僧星散逃难。铁珠流落民间,几经辗转后,只身逃到畲民聚居地。
  畲乡多地处偏僻的崇山峻岭、海隅一角,交通不便且与外界交往少。心善性豪、好客仗义的畲民见铁珠蓬头垢面、疲惫不堪,遂生恻隐之心而收留了他。铁珠于是隐名换姓为潘(因方言谐音同“樊”,故亦称“樊”),隐居下来。
  铁珠身虽稍安,然而反清复明之心不泯,雍正杀害众僧、欺压百姓的新仇旧恨他永世不忘,发誓要为死难的师父和师兄弟们报仇。
  铁珠效仿越王句践卧薪尝胆之举,把雍正王对少林寺僧的“天下英雄为第一,独吞少林四家僧”蔑视之词挂在墙上,每天面壁思仇,激励自己刻苦练功的意志。他不分白天黑夜苦练不辍,困了就睡在一张窄小的木凳上,刚一苏醒便一轱辘起来继续练功。他头戴百余斤的石帽,身穿数十斤的沙衣,打树桩、练铁砂掌、抓石豆腐等少林功夫无所不习。房前屋后和树木、青竹,经他拳打掌击、脚踢头顶,枯萎了一片又一片。寒来暑往,三年过去了,铁珠的功夫大有长进,练成了“铁头、铁身、铁臂、铁掌、铁指”的少林真功夫。当他看到周围的畲民们平日里十分喜爱舞刀弄棒,就把他们组织起来教习武功,准备积蓄力量,推翻满清王朝。
  此后,铁珠开馆授徒,由于畲民世代流传的好武之风,很快在畲民聚居的地区掀起了练武热潮。当时有不少畲族后人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并已练就一身祖上传下来的盘瓠功夫,又得到铁珠悉心指教,这使他们如虎添翼,技艺更是突飞猛进。数年后,铁珠在畲乡病逝,徒弟们为继承师傅的遗志,广收门徒教习武功,并逐步将盘瓠功夫和少林武功融于一炉,衍化出实战技击强、健身价值高并具有独特风格的畲族传统武术。此时,畲族传统武术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
  自此,慕名前来畲乡拜师求艺者络绎不绝,而畲族外出传艺的拳师也与日俱增。畲族传统武术就这样在畲族聚居地广为流传。特别是在闽东地区最为盛行,主要分布于福安、福鼎、周宁、寿宁、霞浦、柘荣等市县。
  第二节 畲族传统武术的衍变
  闽东畲族传统武术分为四大流派,以福安金斗洋为核心的畲族拳、杖,霞浦四斗的八井畲族拳、杖,福鼎浮柳、双华的畲族拳、杖,蕉城西下山、向阳里畲族拳、杖等。
  流行在霞浦的畲族拳术,以下浒四斗最为有名,也最有代表性。这里的畲族于清咸丰年间从罗源迁来,为了自卫,专门从罗源八井请拳师传授。其拳法攻防有术,招式多变,独具一格,世代相传,经久不衰。这里称拳术为“打拳头”。逢年过节或农闲时,经常可看到人们习拳练武,全村13岁以上的男女几乎都会拳术,甚至连小女孩、老年妇女也有练拳习武的习惯。四斗的拳术功夫高深,技术精堪,远近闻名,影响较大,不愧为“拳术之乡”。1982年在内蒙古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四斗青年蓝银月、蓝秀娥参加女子空手对打表演,蓝泉茂参加男子棍术表演,都博得观众们的热情赞赏。
  流行在福鼎双华、浮柳的畲族传统武术,有蔡李拳及杖法,该系浮柳畲族祖先李信生、李信罗在明末清初由霞浦雁落洋(今水门半岭)做工回乡传入,后由族人李有山结合南拳发展起来,后传其子李思垒后又结合罗汉十八手、少林疯魔棍套路,演变成为较为完整的浮柳蔡李拳、棍。“齐眉杖”、盘柴槌共有两种:一种长一丈二尺,单人耍弄,称“中栏”;另一种长七尺,双人对打叫盘槌。盘槌的每个动作能攻能拦,攻拦结合,攻时以击对方,拦时以防对方,保护自己,步伐稳健,有快、猛、精的特点。
  蕉城区畲族拳主要分布于蕉北西下山、飞鸾南山、向阳里、新岩和八都猴盾等畲族村庄,畲族传统武术常不公开比赛,多半进行表演赛。据畲族武力拳传人蓝德水提供,该村蓝氏祖先蓝昌桂生于同治壬戌年间,为人祥和,心地宽厚,从小爱好武功,练就一身好武艺——武力拳。一次巧遇一老虎,以双头棍与老虎搏斗,右脸被虎舌舔伤。民国初年,罗源蓝奶祥、雷海其从罗源可坂村来西下山村传半龙虎桩功夫,该村雷华新、蓝国慈、蓝国标、雷一标、雷一俤、雷庭昌以及其祖父蓝佬梅等结合武力拳功夫融汇形成西山下畲族武力拳,该拳多以一字马为主要步型,兼八字马、虚实马、不丁不八马,步稳而手法多变,门户防守严密,礼让三先。
  飞鸾向阳里畲族祖先蓝志清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2年)从罗源梅州湾迁徙到向阳里,至今200多年。蓝志清自幼好学武艺,祖传半龙虎桩、双头棍,下传其子孙蓝庆乐(现年78岁),带徒60多人,其中本村蓝姓家族蓝河水等10多位,至今该村庄仍保留原汁原味的畲族拳半龙虎桩及双头棍术。
  畲族拳是南少林武功中的一支流派,它动作朴实无华,招招讲究实用,深受畲族群众的喜爱,并广泛流传于畲族聚居的地区。不畏强权,崇尚正义,勇敢朴实的畲族人民不屈于封建剥削和压迫,一次次加入抗暴斗争的行列,和汉族兄弟一起并肩战斗,他们参与抗倭寇斗争、抗清和反洋教斗争。特别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畲族人民作出了突出贡献。20世纪5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畲族传统体育的普及和提高,使之获得新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畲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畲族拳以畲族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摄养生之精髓,集技击之大成,玄机秘法深遂莫测,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技击方法和众多门派,有些内容被用于军事训练的辅助手段。畲民练拳习武之风经过几百年流行、传承,已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畲族传统体育内容。1986年5月3—5日宁德地区首届民族运动会召开,5月6—8日福建省首届民族运动会在宁德召开,同年5月日本国《阿罗汉》第五期发表《畲族与畲族功夫》一文,介绍闽东畲族及其传统武术情况,深受好评。20世纪80年代以来,根据国家体委、省体委《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宁德地区体委领导亲自参与组织武术专家、学者对畲族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全面系统、卓有成效的考察,对畲族拳发祥地福安市康厝畲族乡金斗洋畲族村的武术遗产进行挖掘和整理。1987年,福建高等公安专科学校副校长林荫生教授和王健民老师所著《畲族拳》一书,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正式向全国发行,经中国武术协会审定,被评为优秀图书,并列入中华武术文库拳械部拳术类,还被日本等国翻译出版,扩大了国际影响,深受同行专家好评。
  第三节 畲族传统武术的特点
  畲族传统武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基本理论、功法到套路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体系。它是南派武术中的一个流派,既有南派武术的共性特点,又受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从而形成一支朴实无华、风格独特的武术流派。由于畲族大多聚居于偏远的山区及海隅一角,与外界极少交往,所以畲族传统武术保留着其古老的传统面貌,鲜为人知,乃至被蒙着一层神秘的色彩,值得我们去探讨、去分析。
  “畲族拳”具有南拳步稳势烈、发力短猛、防守门户严谨、进攻多用指法、掌法的独特风格特点。在演练中讲究形象威武,雄伟剽悍,配合使用稳健的步法、气势雄壮的震脚以威慑敌手,达到从心理上战胜对方的目的。力猛重视“气”与“劲”的配合,其发力动作要求气息吞吐浮沉的配合,发劲借助积蓄的“气”将“力”猛烈催发;发拳时常伴有吼声,以助发力。
  畲族拳的步法有八字马、不丁不八马、虚实马等,演练时步法稳健,很少有高踢和跳跃动作,要求实战中出步“落地生根”,是畲族拳最基础和至关重要环节。
  金斗洋畲族拳练功要求:它讲究实战,套路苟短精炼,朴实无华,结构紧凑,其动作招招立足于实用,强调体现疾、硬、力的特点,并且很重视功法的练习。畲族拳师有这样一句口头禅:“练拳加练功,胜似孙悟空。”他们结合生活环境和地理条件摸索出一套在练疾、练硬、练力等方面方法独特、行之有效的练功法。
  四斗畲族拳术在罗源八井拳术的基础上,经过数百年传承,形成比较完整的攻防套路,具有南拳短促有力、迅速凶猛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拳术的攻防有半龙虎、虎装、五虎、七星、十八罗汉等,其中以半龙虎为最基本的五套,一共有12个动作,即三箭、挖鞭、三碰、牵基、圆化、赴掌、牵马、掩耳、二断桥、三垮、按手、十字。分述如下。
  三箭:即预备开始发拳、向前三个箭步。
  挖鞭:畲民把脾称为“鞭”,挖鞭即一手顶住对方的击,一手进攻对方的脾位。
  三碰:即一防二变三攻,攻击对方的喉部。
  牵基:即顺势破坏对方的平衡,继则两次进攻对方的眼睛和脾位。
  圆化:“圆”畲族“转”的意思,即避开对方的进攻,转而侧身进攻。
  赴掌:继圆化之后,果断地以双掌攻击对方的腋下和脾位。
  牵马:即一脚靠近对方,双手压住对方的手和喉咙,然后手向前,脚向后着力。做类似以牵马的动作。使对方仰倒。
  掩耳:先抓住对方的双手,解开其进攻,以掩护自己,然后双手先后向对方头部(眼、耳)和胸部袭击。
  断桥:以一手解开对方进攻来的拳(称为“桥”),另一手向对方胸肋部或生殖器作致命的进攻。
  三垮:第一次进攻为一手解开对方的正面进攻,另一手则攻击对方的太阳穴;第二次进攻为一手解开对方上面的进攻,另一手打击对方的腹部;两次进攻失效,则用第三拳袭击对方的腹部。
  按手:一手解开对方的进攻,另一手指向对方的喉部作致命的袭击。
  十字:解除对方的攻击,进攻对方的胸部,在进攻时上三步,退三步,然后跨上一箭步,再蹲下,用手拉住对方的脚,猛力提起来,打倒对方。这个动作,步子共十步,站立时似“十”字,故名。它进攻多用手,脚立成马步或箭步,显得威武健壮。
  虎桩分一步、十字、开弓、转打、五虎围柱、七心移步、猛虎卧地、三角拳、赴拳、趁掌刺竹等10个动作,五虎有30多步,七星有8步,十八罗汉有18步。这些套路都是在半龙虎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提炼的。动作多模仿动物,有时似老鹰展翅,有时如猛虎下山,有时像观音坐莲。每一个动作都有攻有防,攻防结合,连贯自如,节奏分明,步法稳健,简练有力,短促实用。
  双华、浮柳畲族拳术也很出名。有龙庄、虎庄、牛家庄等,各有套路,有浮柳拳母、拳花、小五路、大五路、六路、七星拳、八号头(八仙过海)、九路、五马拳(五马分尸)、登峰拳等10余套。其主要动作有冲、扭、顶、搁、削、托、拨、踢、扫、撕、跳等,多以弓箭步为主,步型稳固,紧凑朴实。进攻多用拳肘,防守常用前臂及掌,讲究有肘护助,进展辗转。其特点是“下如铁打,上如车轮,手如辗盘,眼似铜铃”。它要求下肢稳重,上体内圆活,两手像辗盘转动。每转一手法,必先脚步踏稳,而又弹跳自如。
  畲族杖法在畲族传统武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杖有两种:一种叫齐眉杖,也叫七尺杖。可单耍,也可对打。单耍叫“中栏”(有攻有守);对打叫“盘槌”,它有三步进三步退(蛇吐舌)、金鸡啄米、猴子翻身、采脚、牛牯转栏、三步跳、四步半、七步、九步、天观地铡、双头槌等10多种套路,每套4~20节。其基本动作有点、拨、戳、劈、盖、翻、转、挂、撑、跳、架等,要求眼疾手快,连贯有力,虚实难辨,变化多,幅度大,强度大而要求细,源于浮柳蓝家第一代传人蓝意清。另一种叫丈二提,又叫长槌,现已95岁的双华蓝清珠擅长“丈二棍”。他说“丈二棍”也分单打和对打,有攻有防,攻防兼备,它也有十多个套路,每套5~10节,其基本动作有挑、戳、劈、拨、撑、跳、架、扫、击、盖、抢、推、背、撩等,要求幅度大而快速,准确有劲,强度大而手身步法稳健细腻。
  笔者自幼生活在畲族聚居地,对此进行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查阅了大量的历史、地理、文化、宗教等方面的文献史籍,认为畲族传统武术特点是在畲族人民长期以来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是受特定历史条件和地理因素的影响而逐渐衍化出来的以适应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需要的产物。
  畲族传统武术是南少林武术中的一个流派,其特点在南派武术中极具“代表性”。(见表2-1)
  畲族传统武术是流传在畲民聚居地的南派武术,很少与外界交流,他们结合生活环境和地理条件编创出一套具有步稳势烈,发力短猛,擅用手法,防守门户严谨,进攻多用指法、掌法的风格独特的畲族传统武术。其“一疾、二硬、三力”的特色,被誉为“三绝”,基本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5个方面。
  1.手狠而多变
  畲族传统武术擅手法,拳、掌、指、勾等手法交相多变,尤以小动作居多,有时仅一个进步或退步就有数种甚至十数种手法的变化,各种手型手法的交替变化常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其中以指法、掌法最为多见,且招招实用,攻击对手之要害。正所谓“手狠”,演练中有一指点穴、二指摸珠、二指锁喉、三指挑裆、四指插肋、五指抓拿等手法。畲族传统武术由于必练“铁砂掌”、“竹把功”等掌指硬功,从而使其掌指达到一定的硬度,在实战中多以掌指伤人要害。
  2.步法稳固
  稳马是南拳的主要特点之一,“马”即步,也谓之“桩”。畲族传统武术的步法有八字马、不丁不八马、虚实马等。
  演练时步法稳健,固如磐石,很少有高踢和跳跃的动作。为了达到步稳的目的,除了练徒手“坐桩”和“拖桩”外,还加重物如肩顶石锁,身穿沙衣,脚系石磨等进行“坐桩”和“拖桩”的练习,所以在套路练习和实战中就会表现出步如“落地生根”一样的稳定,这是他们最高的技术追求。它的办法来检验一个练习者功力的深浅,故“马实”被认为是习武最基础的,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3.劲力刚猛
  发力刚猛,颇具勇猛剽悍之形、雄伟磅礴之势是畲族传统武术有别于北拳的重要特征。畲族传统武术除具有一整套传统的如戴石帽、劈树桩、插竹把、抓石豆腐等训练功法外,也很重视气与力的配合。其“千招易躲,巨力难防”之拳谚,正说明这一点。其发力动作要求气息吞吐浮沉的配合,发劲借助积蓄的“气”将“力”猛烈催发,即所指的“以气催力”,以调动全身之力发出刚猛之劲。畲族传统武术的发力常伴有“咳!”、“嗨!”的吼声,以助发力和拳威。
  4.形威而幅度小
  畲族传统武术在演练中“眼似铜铃,嘴像狮形”,讲究形象威武,雄伟剽悍,效仿虎之勇猛之形、豹之悍烈之势,并常配合稳健的步法,气势雄壮的震脚,以威慑对手,达到从心理上战胜对方的目的。
  畲族传统武术多短手短技,运动中出手短、收手快的“手不离子午,技不离中门”的紧护“门户”。以畲族传统武术的“不丁不八马”出拳和北拳的弓步冲拳相比,前者所占空间距离仅后者的约二分之一,可见其幅度之短小。
  5.腿法少而低
  习武者对畲族传统武术的起腿持十分慎重态度,认为“起腿半边空”,“起腿三分虚”的起腿动作必为“险招”。传统套路中,腿法并不多见,且畲族传统武术以蹬、弹、踩为主的腿法均“踢腿不过腰”,与北拳的“拳打三分脚打七”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四节 畲族传统武术的成因
  畲族传统武术的形成尚未见有文献记载,就其口碑流传的内容看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一是认为南热北冷,畲民长期生活在燥热南方,不宜做蹦蹿跳跃、闪展腾挪、多用腿法的大运动量练习,久而久之,形成这么一种少跳跃、少用腿的畲族传统武术;二是认为北方人性格豪放,其拳势奔放洒脱,擅长进攻硬打;南方人性格内向,故拳法幅度短小,善于自顾;三是认为北方多平原,地势宽阔;南方多山区丘陵,地势狭窄且多林木。故北拳可大开大合,伸长击远,而畲族传统武术由于地形的缘故,活动范围小、跳跃少、腿法少。此外,还有的观点认为,北方人身材高大,动作以攻为主;南方人身材较为矮小,技法以守为主以及名家创拳等。
  综上所述,就传统武术的成因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析。
  一、畲族传统武术特点形成的地理因素
  1.山地多
  闽东境内山岭耸立,丘陵起伏,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占全省总面积的90%以上,素有“东南山区”之称。①而畲民主要聚居在此。由于居住面广、地域分散、交通不便等原因,迄今为止,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山区,还保留着有趣的民族传统风俗和颇具特色的畲族传统武术。
  2.水田多
  福建省水田面积有1560多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1%。其中,闽西北和闽中山岭地带,水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95%以上。
  早在隋唐五代时期,畲民已垦山填海,广植水稻,明代已形成“自高山至平地,截截为田,远望如梯”,梯田栉比“无遗地”的水稻耕作区。所以,畲族拳源于自然生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其动作朴实无华,招招讲究实用,动作别具一格。
  3.滩涂多
  福建沿海滩涂面积300多万亩,沿海人民在滩涂上大力养殖蛏、蚝等海产品,明朝后叶《闽书》等史籍就有八闽“耕海泥若田亩”的记载。
  一些武术流传于闽东沿海地区畲族中的一项结合于生产劳动的传统体育项目,如“赛海马”,每当海水退潮时,在滩涂上,人们用长约1米、宽0.4米的木板,一人一板,一只脚踏在板上,另一只脚使劲蹬地向前滑行讨小海,比谁的技艺高超。这既是一种海上生产劳动,又是一种武术活动。
  4.船舶多
  福建海岸线约3300公里。元朝,泉州行省所统的海船就多达15000艘,《泉州府志》曾有“濒海之邑,耕四渔六”的记载。
  明末清初,郑成功舰队盛时计有渔船不下千号。②故有“海者闽人之田”的说法。
  5.行路难
  闽东境内山峦起伏,连绵不断,古时交通十分不便。宋代文学家曾巩在《道山亭记》中描写福建行路之难:“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其路在闽者,陆则出扼于两山之间……其途或乘崖如一发,或侧径勾出于不测云溪上……择然后可按步负载者。”山间小道之险就不言而喻了。
  综上所述,畲族传统武术特点形成的地理因素可概括为“四多一难”——山地多、水田多、滩涂多、船舶多与行路难。
  二、畲族传统武术特点形成的历史条件
  畲族传统武术特点的形成是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的。畲族主要分布在闽东境内,有着悠久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历史。
  1.争田争水争滩涂,械斗频发
  福建经常发生旱灾,据统计,从782年至1942年的1100多年间,较大旱灾共发生240次,而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①水稻是闽省人民赖以生存的农作物,每逢旱情,农民之间、村落之间为田争水的械斗时有发生,如宋代,福清“县陂自唐天宝间雍流灌田凡数万亩,岁久沟湖为豪右所侵,遇干旱,民挺刃争水,讼不绝”。②
  至两宋,由于人口剧增,出现了“土地迫狭,生籍繁夥,虽硗确之地,耕耨殆尽,亩直浸贵,故多田讼”③的局面。地少人多的矛盾日益突出,加上地主阶级疯狂兼并土地,因此常因争田发生械斗。
  土地的不足,只能大力发展滩涂养殖,争执滩涂权益的械斗亦不断发生。
  2.起义与镇压,战事频繁
  闽东人民不甘历代王朝的残暴统治和残酷剥削,前仆后继,纷纷起义。据粗略统计,自隋大业十年(614年)至清咸丰年(1858年)的1200多年中,福建农民发动的大小武装起义就达126次之多。
  就连唐盛时期的永徽至开元(650—741年)年间,福建“獠蛮啸聚”和陈政祖孙三代人相持,竟达47年之久。④其他朝代,人民与统治阶级间矛盾更为突出,起义与镇压频频发生,更是战火连年了。
  3.海上贸易,抵御倭寇武备不懈
  明中叶,闽东海上贸易兴起后,竞争十分激烈,私人海上贸易集团之间强弱相凌、自相劫夺。为了冲破明朝的“海禁”,这些私人贸易集团采取武装走私,船员必须习武。
  荷兰海盗来我国东南沿海活动后,英国人也接踵而来,西方殖民者以通商为名,到处抢劫,倭寇更是经常侵扰福建沿海,大肆焚掠。除了俞大猷、郑成功等率兵御敌抗倭外,“许多村镇,民众纷纷自卫,兢筑碉堡,习技击,练乡兵……学到了战斗技术,所以从壬子到癸亥,长期抗倭,对八闽人民,无异于实施严格的军事训练,尚武成为一种风气……”①由于抗倭战争的开展,这一时期的闽东畲族传统武术得到较大的发展。
  4.独特的史地因素对畲族传统武术特点形成的综合影响
  畲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争田、争水、争滩涂的械斗,还是兵灾中的自卫、起义中的打仗以及行船时的御寇等,无不发生在本地域的山坡、田野、滩涂或船舷甲板上。
  搏斗发生在田埂、田间或滩涂上,倘若摔跌,必挣扎于泥水中被动挨打。甲板船舷上的格斗,若下盘不稳,便有葬身鱼腹之虞;而在山地或悬于危崖,下临深涧的山径上,一旦失足,轻则头破血流,重则粉身碎骨。畲族传统武术先人在总结搏击经验和编创作为格斗技能的拳术时,怎能不考虑地形等客观条件对技击技术的限制!
  因此,保持重心和稳固是技术发挥的先决条件。其步型不能像北拳一样:前后步幅较大,左右侧向相对不稳的弓步。而多以两脚前后斜向开立,前脚尖内扣,步幅较小,正侧向都较稳定的“不丁不八马”,以求“马”的稳固。
  为避免失去重心,畲族传统武术立身中正、“出手忌直”,擅短打。多用拉、推、牵、带等方法“借力使力”,使对方失去平衡,为使“臂不直、肩不送”的情况下加长攻击距离,因此掌法常多于拳法。
  为求立身不虚,腿法用得少、用得低,而用手法的多变来弥补腿法的不足。步法的稳固,相对影响了移动的速度,灵巧性也因此有所削弱,只能增加劲力以弥补不足,因此发劲刚猛不但可重创对方,更重要的是将对方打落山下、田间或水中,求得格斗的关键胜利,防守的疏漏也在所难免,一方面靠“手不离中门,技不离子午”地加强门户的防守,另一方面以“体刚”提高抗击能力。
  综上所述,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四多一难”的地理因素,无形中制约和影响着畲族传统武术的形成与发展。
  第五节 畲族传统武术的拳理
  畲族传统武术是流传在少数民族中的拳种,很少与外界交流,故仍保留着其古老的传统风貌。此拳种重在防身,不先动手,讲究礼让,后发制人。在畲族传统武术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练拳习武亦修德,一练筋骨、二练技、三打不平、四养性。”由此可见,畲族传统武术师是十分重视武德教育的。此外,它对功法及刚柔、虚实、进退、攻守等对立统一的矛盾,均有一套辩证的合乎逻辑的理论。简述于下:
  一、武德
  练拳重武德,本是英雄色;无德技不高,德厚功亦深。
  无艺想打人,艺高不打人;四海皆兄弟,友善为守则。
  二、功法
  打拳先站桩,步稳心不慌;步步皆有解,唯有力难防。
  指法最狠毒,切莫轻露功;练拳加练功,胜似孙悟空。
  三、刚柔
  刚者法之本,柔乃变之基;太刚必易折,太柔终受欺。
  须刚必用刚,须柔则应柔;刚柔直相济,不可有偏倚。
  四、虚实
  打拳论虚实,才是上乘技;虚实多变幻,审察可临敌。
  虚虚又实实,实实又虚虚;能虚又能实,制敌有奇机。
  五、进退
  知进不知退,枉自费心机;能退不能进,空负平身艺。
  进如猫扑鼠,退如鱼跃溪;善进亦善退,方能施绝技。
  六、攻守
  专攻必大败,专守无便宜;单桥打不动,连攻可获益。
  审时又度势,声东又击西;攻守两兼顾,稳操得胜旗。
  第六节 畲族传统武术的健身价值
  武术既可防身自卫,又可达到特有的健身效果,畲族传统武术尤为如此。在畲族人聚居的山区,畲民们长期生活在新鲜的空气中,又好习武弄棒,所以身强体壮,寿数绵长。
  通过对金斗洋“畲拳”传人96岁雷成波、87岁钟伏录。双华“丈二提”传人、95岁蓝清珠等老拳师的调查证实,练畲族传统武术对人体各器官起着良好的作用。
  1.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畲族传统武术风格独特,内容丰富,仅拳术套路就有三角战、四门、五步子、小六步、大六步、七步、上半尺、下半尺等十几个。其动作复杂多变且不对称,每个套路乃至每个动作都要周身配合得完整与和谐,才能在瞬间做出相应的攻防反应并发出最大的劲力,这样就要求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对主动肌、协调肌和对抗肌做出精确的支配。长期进行练习能使各肌群之间的协调关系得到改善。
  畲族传统武术在演练中,要求用意调气(呼吸),用气帮助发力。如在发力的同时发出“咳!”“嗨!”的吼声,能够以气催力,聚气助力。可使拳风凛凛,气势更加磅礴。另外在运动中,人体内植物性中枢要密切配合运动中枢才能完成好动作。因此,运动中枢、植物性中枢间的关系也会更加和谐。
  畲族传统武术的动作复杂,要求精确,步型的高度、宽度,身体的姿势以及发力点、眼神的配合等,都要求练习者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地去完成。此拳种还经常配合“一竹功”、“二竹功”等功法的练习以及散手对抗的练习,这些练习要求进攻、防守动作转换快,神经中枢的兴奋与抑制的过程变换迅速,久而久之,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
  2.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畲族传统武术是南少林武术的一个流派,发力刚猛是其主要特点,演练中采用蓄气、聚气、沉气、提气、催气等方法帮助发劲,使劲力更加完整、充沛、猛烈。
  一套完整的畲族传统武术通常有几十个动作,要一气呵成地完成,必须合理地应用以上说到的几种呼吸方法,这样,不但能表现出精神饱满、拳势雄浑凌厉,而且可以更多地摄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争取最大限度的有氧供能。所以,一些训练有素的畲族传统武术师在练习一趟拳终了时能做到面不改色,就是适当地应用了呼吸法,节省了糖元的能量消耗和很好地进行了气体交换。
  那么,究竟练畲族传统武术对呼吸系统能起到什么良好的效果呢?我们对一些长期坚持练畲族传统武术的人进行了调查,发现常练拳的人平均肺活量是4100毫升,高于一般人的3500毫升平均量。这是长期进行畲族传统武术练习,是“气沉丹田”和“以气催力”的良好效果。
  3.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一般地说,经常进行体育运动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可以起到良好的锻炼作用,这是因为人体安静时每分钟脉搏频率一般为75次左右,而运动时心脏搏动的频率加快,每搏输出量也相应增多,因而使心肌收缩蛋白、肌红蛋白增多,医学上称之为“运动性心脏增大”。
  但是,经常参加过于激烈的体育运动,心脏搏动输送的血液不能满足运动的需要,故而往往使心脏相对极限地加快搏动来满足运动的需要,有时心搏次数甚至每分钟可达200次以上,这样过度地增加心脏的负担,不但对人体健康无益,反而有害。
  那么,畲族传统武术的练习为什么说对心脏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呢?这是因为此拳种的套路短小精悍,没有蹿蹦跳跃和大起大伏的大幅度动作,一般每个套路的演练只需30~40秒时间,心搏次数通常可以控制在每分钟150次以内,这种量的运动基本上可以保持对心脏起到“良性刺激”的作用。所以,常练畲族传统武术的人在安静时,心搏徐缓(一般每分钟为50~60次),每搏输出量增加能使心肌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良好的恢复,血管弹性得以改善,血压降低。因此,练习畲族传统武术对心血管系统的健康起着良好的作用。
  4.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畲族传统武术重于发力,它以出手快、发力猛、动作刚健而著称。不管是套路演练还是功法练习以及实战竞技,都重在“劲力”二字,故有“步步有解,巨力难防”之说。
  畲族传统武术有站桩、负重站桩等静力性练习,在进行这类练习时,肌肉收缩的长度不变而张力有加;而在另一类诸如“拖桩”、“负重拖桩”及推石球、举石狮、耍石锁等功法练习时,肌肉收缩过程的张力未变而主要是肌肉的长度发生了变化。
  在套路练习中,拳、腿、身、腰始终在做快速而有力的“速度性力量运动”,力求练出“寸劲”,复杂的套路练习动作使全身的肌肉都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而散手练习,两人的动作没有规定的架势,全凭在一刹那间做出的攻防的条件反射,并付诸上下肢、头、身、腰等的行动,故而不仅要使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胸大肌、股四头肌等大块肌肉做出迅速的反应,而且要动员全身细小的肌肉组织也要参加运动。
  所以,长期进行畲族传统武术练习可使肌肉中的磷酸肌酸、糖元及肌红蛋白的含量增多,使肌肉里贮存的氧和能量增多。因此,做起动作更加有力、耐久、轻松自如。无怪乎畲族传统武术师们都长得身材匀称,肌肉发达,膂力过人。

附注

①福建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编:《福建经济年鉴》,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②聂宝璋:《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①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编:《福建省历史上自然灾害纪录》,福州,福建省文史研究馆,1964。 ②韩之吉:《南涧集甲乙稿》。 ③《宋史》卷八九,《地理志·福建路》。 ④朱维干:《福建史稿》,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 ①朱维干:《福建史稿》,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体育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体育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传统武术的基本理论;畲族传统武术的练功方法;畲族传统武术的套路及拳谱;畲族民俗体育;畲族传统体育的竞技活动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