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寺兴则村衰,寺衰则村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文化新探》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2887
颗粒名称: 三、寺兴则村衰,寺衰则村兴
分类号: K288.3
页数: 2
页码: 69-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历史上受压迫和歧视,多依附寺院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使畲民成为土地主人,生产积极性高涨。云门村和上金贝村现今拥有丰富耕地和林地资源,多种水果种植,人均收入提高,展示了畲族在新时代的繁荣和发展。
关键词: 畲族 寺衰 村衰

内容

畲族是一个热爱和平自由的民族,就像在《高皇歌》中所反映的畲族历来向往“自种林木无税纳,没有税纳多清闲”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们自称“山客”。所以,除非官府强迫,畲民一般不会加入当地户籍。但是,“改籍为良,亦有清善政”,据《清史稿》载:“山西等省有乐户,先世因明建文末不附燕兵,编为乐籍。雍正元年,令各属禁革,改业为良。并谕浙江之惰民,苏州之丐户,操业与乐籍无异,亦削除其籍。五年,以江南徽州有伴儅,宁国有世仆,本地呼为‘细民’;甚有两姓丁口村庄相等,而此姓为彼姓执役,有如奴隶,亦谕开除”。连一直受歧视的蜑户都“准于近水村庄居住,与齐民一体编入保甲”,畲民没有理由不“照此办理”,所以“番、回、黎、苗、瑶、夷人等,久经向化,皆按丁口编入民数”①。
  至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两村畲民已定居多时了,但是当时的地方志上并没有出现两个畲族村名,而仍以寺名作为行政区划村出现。据《宁德县志·民居》载,八都一图统村有“漈山寺”,九都下有“白莲寺”,十都下有“龟山寺”,“凤山寺”归十四都,“云门寺”归十九都(只是,独金鄁寺却未出现在四都下,而金贝村名也没出现,不知何故)。据《清史稿》载,清初编置户口牌甲之令:“寺观亦一律颁给,以稽僧道之出入。”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更定为:“寺观僧道,令僧纲、道纪按季册报。”②说明此时僧道有编入民甲,寺、庵可以作为一个村。
  以此观之,两村畲民定没有加入当地户籍,只依附于寺院,并且对寺院有着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可能类似于徽州、宁国的“细民”,故畲民定居点不能作为独立村名出现。
  从两村的分布来看,钟氏祖先于寺前山下的地方建村,蓝氏祖先于上村弯中建村。很明显,畲民成为寺院的依附佃农,但不能与寺僧一起居住生活,只能远立定居点。寺院僧侣也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一部分,足见畲民深受阶级压迫和民族歧视。
  总之,在封建社会里,畲民政治上无地位、经济上受剥削、社会上受歧视,自己特有的文化是不可能得到传播发展的。
  新中国成立后,全面展开农村土地改革运动,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寺院的土地全部没收,僧人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宁德地区佛教界还发扬古代“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传统,组织佛教徒参加生产劳动,做到“农禅并重”。其中劳动生产成果显著的有宁德的金贝寺等。①而畲民分到与寺僧等量的山场耕地,佃农身份宣告结束,畲民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云门原聚居于上村的畲民,至此才有不少人迁到山岗下近在咫尺的下村与寺院和尚并居。
  如今云门村有水田160多亩,旱地50多亩,茶园220亩,现种植有芦柑、蜜橘、脐橙、枇杷、香蕉、柿等多种水果200余亩,林地面积3000亩。上金贝有耕地面积361亩,其中农地110亩、水田261亩。当年粮食总产量103吨,亩产量278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07公斤,人均收入596元。②

知识出处

畲族文化新探

《畲族文化新探》

出版者:福建人民岀版社

本书技术了畲族文化新探的情况。其中畲族文化研究的新收获、闽浙赣交界地的地理禀赋和畲民迁徙行踪、试论明清粤、闽畲民文献源流、贵州畲族来源之历史人类学探析、上金贝和云门畲族村之比较、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高学钦
责任者